<p class="ql-block">在我国,唯一延续120年且宗旨不变的民间社团,便是西泠印社。</p> <p class="ql-block">社址坐落于西湖景区孤山南麓。社址内包括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居山而建,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各具特色,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致互相映衬,构思布局极为精巧,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佳处”之誉。</p> <p class="ql-block">西泠印社是中国成立最早的著名全国性印学社团,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以篆刻书画创作的卓越成就和丰富的艺术收藏享誉海内外,被誉为“印学研究中心”、“天下第一名社”。</p> <p class="ql-block">作为学术社团,西泠印社有非常完整的组织结构。成立之初,西泠印社就订立了《西泠印社社约》即社团章程,并公推社长。</p> <p class="ql-block">印社建筑虽然没有传统的纵横格局,但亭台楼阁皆因山势高低而错落有致,一层叠一层,井然有序,堪称江南园林之佳作。</p> <p class="ql-block">进门右侧墙上,有一西泠印社的石刻画。标题“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左侧有一石柱,是西泠印社建社八十五周年纪念社员题名。</p> <p class="ql-block">入印社月洞门,在门左侧有一方形水池,现名“莲池”。池中种睡莲并放养红鱼。在池左侧立假山,假山石的最下方刻有印社社员李伏雨篆书 “莲泉”二字。</p> <p class="ql-block">柏堂是西泠印社第一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堂前柏树为1983年西泠印社八十周年纪念会时补种。柏堂大门门楣上挂有首任社长吴昌硕所题隶书匾额“西泠印社”。旁有对联“旧雨新雨西泠桥畔各题襟溯两汉渊源籍征鸿雪,文泉印泉四照阁边同剔藓挹孤山苍翠合仰名贤”,对联由沙孟海原撰,后由社员胡宗成所撰。</p> <p class="ql-block">室内陈设按江南厅堂布置,家具多为仿明式,配以木刻对联、各式绘画。厅堂坎窗间嵌有大型人物画屏风,画中人物为印社四创始人和前后五任社长。屏风上方悬有 “柏堂”匾额,为清代文学家俞曲园手书,旁边有一对联“大好湖山归管领,无边风月任平章”。大厅中间分别悬有两副对联为“易雨易晴静观自得,尽善尽美为乐至斯”、“访三老碑亭东汉文留遗迹在,问八家金石西泠社近断桥边”。</p> <p class="ql-block">吴昌硕撰文并书写的“西泠印社记”</p> <p class="ql-block">创社四英</p> <p class="ql-block">西泠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p> <p class="ql-block">丁辅之(1879---1949),又名仁,原名仁友,字子修,号鹤庐。浙江杭州人,后居上海。治印宗浙派,善商卜文,偶画蔬果,亦艳雅动人。家世以藏书闻海内,而收藏西泠八家刻印尤夥,嗜之成癖,抚拓无虚日,辑有《泉唐丁氏八家印谱》等。又潜研甲骨卜辞,著有《商卜文集联》等。其建鹤庐,立浙派与皖派篆刻艺术代表人物丁敬、邓石如石像于社内。</p> <p class="ql-block">王福庵(1887---1960),初名寿祺,又名褆,字维季,号屈瓠。浙江杭州人,幼承家学,精算术,工二篆、八分。喜畜印,自称印佣。精篆印,力承浙派正脉,得浙派神髓,兼收众家之长,擅圆朱文,风格敦厚古雅。一生刻印二万余方,钤谱一百零三册,著有《福庵藏印》等。又精研文学,著有《说文部属拾异》等。</p> <p class="ql-block">叶为铭(1867----1948),又名为铭,字品三、盘新,号叶舟。原籍新州,世居杭州,遂为杭人。家藏金石文物甚富,往来交游多才艺之士,故于金石篆刻,颇多会心。善篆隶,能镌碑,工治印,宗法秦汉,融会浙派,精印石考据之学。编印《西泠印社三十年纪念刊》,著有《广印人传》等。</p> <p class="ql-block">吴隐(1867---1922),原名金培,字石泉、石潜,号潜泉,又号遯盫。浙江绍兴人。家贫,客杭,习镌碑版,擅刻印,治六书甚勤。篆刻模汉宗浙。书工篆、隶。善制印泥,精心研制“潜泉印泥”,后在沪经营书画篆刻用品,整理印谱印论,先后印行古铜、古砖、古陶、古泉等印存,又汇辑《遯盫印存》丛书二十五种、《印汇》一百五十二册等。</p> <p class="ql-block">1913年,举行了建社十周年纪念大会,正式定名西泠印社,修启(西泠印社成立启)立约(西泠印社社约),发展社员,公推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p> <p class="ql-block">历任社长</p> <p class="ql-block">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卿,初字香圃,又字苍石、仓石、昌硕,一作昌石,号缶庐。浙江湖州安吉县人,寓居上海。1913年被公推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诗书画印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被誉为四绝,为纵跨近、现代的杰出艺术大师。书法初师颜真卿,后法钟繇、王羲之,得力于 石鼓文,笔力 遒劲,气势磅礴。篆刻钝刀直入,苍劲雄浑。他将书法、篆刻的行笔、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独特的画风,对后人产生极大的影响。著有《红木瓜馆初草》等。</p> <p class="ql-block">马衡(1881——1955),字叔平,别署凡将斋,浙江鄞县人,寓居北京。1947年被推为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现代著名的金石书画家、篆刻家、印学家、鉴赏家、考古专家。早年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主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副馆长、故宫博物院院长等职。建国后任全国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著有《金石学概要》等。</p> <p class="ql-block">张宗祥(1882——1965),原名思曾,字阆声,别号假山。浙江海宁人。1963年被选为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长。著名书法家、版本学家,亦善绘画,擅长古籍校勘。曾先后担任北京大理院推事兼清华学堂教员,浙江军政府教育司中等教育课课长,浙江教育厅厅长。建国后,任浙江文史馆副馆长,中国美协浙江分会副主席,浙江省政协常委等职。著有《说郛》等。</p> <p class="ql-block">沙孟海(1900——1993),原名文若,号石荒、沙村、兰沙、僧郛、孟公。浙江鄞县人,居杭州。1979年被选为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长。著名学者,文学泰斗。曾先后担任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南京中央大学秘书,教育部秘书等职。建国后,历任浙江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终身教授,浙江省考古学会名誉会长浙江省政协委员等职。著有《浙江新石器时代文物图录》等。</p> <p class="ql-block">赵朴初(1907——2000),安徽太湖人,居北京。1993年任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长。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曾任华北军政委员会民政部副部长、人事部副部长,上海市人民政府政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协会副主席,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名誉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等职。1997年为筹建中国印学博物馆,他上书国家有关部门建议给予扶持,并为中国印学博物馆题写馆名。</p> <p class="ql-block">启功(1912——2005),姓爱新觉罗,字元白,满族,居北京。2002年10月任西泠印社第六任社长。著名书画家、文物鉴赏家。早年受业于著名史学家陈垣,长期从事中国美术史、中国文学史、中国历代散文、历史诗选和唐宋词教学和研究,他的书法、绘画、旧体诗词亦享誉国内外,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曾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常委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著有《古体字体论稿》等。</p> <p class="ql-block">饶宗颐(1917——2018),字伯濂、伯子,号选堂,又号固庵,广东潮州人,居香港,2011年当选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他学贯中西,著作等身,通晓多种语言,素有国学大师、汉学家之称,对敦煌学、古文字学、词学、考古学、文献等多个领域均有精深研究。曾多次举办书画艺术展,出版书画集多种,擅山水画,书法根植于金石文字。历任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著名高校教授和法国远东学院院士等职,曾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高等艺术文化勋章、香港区政府颁发的大紫荆勋章等多种奖项。</p> <p class="ql-block">堂柏右前方为竹阁,属清光绪二年(1876)重建。寻其历史上溯唐代。其兴衰变迁,文献《咸淳临安志》、《西湖志》、《宿竹阁诗》、《钱塘县志》中均<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记载。</span>现是售卖印章等小礼品的商店。</p> <p class="ql-block">印人印廊(西庑廊):印廊位于柏堂之西。1998年印社95周年庆时改墙为廊。印廊在建筑构造上东与竹阁相连,北又和数峰阁相连,是一面阔五间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廊内共展示自明清至现代的名家印蜕47方(含边款),有文彭、何震、高凤翰、汪士慎、丁敬、蒋仁、黄易、邓石如、巴慰祖、陈鸿寿、赵之琛、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乔大壮、李叔同、沙孟海、傅抱石、方介堪、来楚生等40余人的篆刻作品。</p> <p class="ql-block">这是数峰阁,现在是影音室,循环播放着西泠印社的创建历史及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印人书廊(东庑廊):书廊位于柏堂之东。1993年正式辟为“印人书廊”。廊内南入口为有启功先生1993年题“印人书廊”四字。</p> <p class="ql-block">书廊北端置有沙孟海先生撰并书的《印社八十五周年碑记》,日本籍社员河井仙郎1906年撰、古村熹斋书《西泠印社记》。《印社八十五周年碑记》碑高160厘米,宽60厘米,全文714字,记述了西泠印社自1904年成立到1988年之间的历史。两碑皆立于书廊北端。</p> <p class="ql-block">廊内的主要展示书法刻石,计有丁敬、蒋仁、奚冈、黄易、邓石如、陈豫钟、陈鸿寿、吴让之、赵之琛、钱松、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马衡、张宗祥、沙孟海等著名印人的书法作品17件。</p> <p class="ql-block">南墙有一块《重浚西湖并复柏堂竹阁记》的石碑,为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四月抚浙使者长白三宝撰并书。</p> <p class="ql-block">堂柏后可通往前山石坊</p> <p class="ql-block">堂柏后有一座石坊,高3.30米,宽2.19米,为印社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有“藉导游人登山之兴”之功能。额枋上隶书“西泠印社” 为安徽桐城张祖翼手书,两旁石柱上刻丁仁撰句、叶铭书写的篆字楹联:“石藏东汉名三老,社结西泠纪廿年。”石坊是1923年印社成立二十周年时所立。</p> <p class="ql-block">台阶右边有“西泠印社”石刻</p> <p class="ql-block">这是民国十一年浙江省会警察厅布告的石刻</p> <p class="ql-block">可供游人小憩之地</p> <p class="ql-block">石交亭在1912年由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叶铭倡议构建。石交亭取名寓意“结交金石”之意。亭额为印社社员赖少其所题。现为毛杉木六角亭,亭内正中放置一张石圆桌和四条石鼓凳。竹林下方石刻是篆书“静观” 二字,在1983年由社员李伏雨所书。</p> <p class="ql-block">山川雨露图书室建于1912年。匾额系清代文人翁方纲手书。会稽陶在宽手书楹联一副:“湖胜潇湘,楼若烟雨,把酒高吟集游客;峰有南北,月无故今,登山远览属骚人”。</p> <p class="ql-block">此室原为印社诸子论印处,1956年辟为西泠印社金石书画供应部。现作为印社产业经营用房。</p> <p class="ql-block">仰贤亭为明代故迹,但年久为墟。现有建筑为1905年印社初创时期所建。创始人叶铭博考志承,追踪往哲,题额曰“仰贤”,承袭了明天顺间胡郡守所题旧名。仰贤亭是封闭式建筑小品,粉墙黛瓦,古朴雅致。其中正面园洞门门楣“仰贤亭”匾额为赵朴初题写。</p> <p class="ql-block">亭内陈列有介绍丁敬、郑板桥、赵之谦等印人的石刻画像和题赞,亭的三面都悬有匾额。亭正中安放有一张石圆桌、一条石凳。上面刻篆书铭文一篇。1914年,印社集刻二十八印人画像碑,画像按年次而编,嵌左右亭壁。分刻十六石,第一石篆书为吴昌硕题 “印人画像”四字,二、三石为吴隐撰序。以下每石二、三人不等,末附跋。</p> <p class="ql-block">西泠印社社员签名墙</p> <p class="ql-block">这是张景星撰、王寿祺篆书《西泠印社记》一篇,此篇为《西泠印社记》第四篇。</p> <p class="ql-block">这是仰贤亭通往宝印书房的曲廊</p> <p class="ql-block">宝印山房始建于1912年,抗日战争期间失火焚毁,于1974年原地重建,集中邀请了当时建筑设计界精英,恢复它原来的风貌。门楣上悬西泠八家之一赵之琛所书“宝印山房”匾额。两旁又挂有清道人李瑞清所书金文五言联:“天地有正气,山水函清晖。”</p> <p class="ql-block">1977年整修后辟为外宾门市部。多年来,曾接待了数以万计的国际友人和包括中央领导在内的各类来宾。现在是印社产业经营场所,出售各种书画印品。</p> <p class="ql-block">沿山径一路曲折盘旋,于绿阴丛中穿行,能不时遇见一泓泓清泉,为西泠四泉之一——印泉。泉水冷冽清幽。1911年久雨墙圮,掘地得泉。1913年经过疏浚挖深,以印命名。泉北有一摩崖石刻,上书“印泉”二字,由印社早期社员、日本长尾甲先生题写。</p> <p class="ql-block">此处石块上刻有“小盘谷”。因李桓敬慕唐代文学家韩愈“盘谷”出尘之慨,寄栖隐之志,隐林中为贤,故取名小盘谷。他认为这里傍西湖之锦绣,吸日月之精华,纳山川之灵气,是养精蓄锐的福地。还有石刻“人间何处有此境”等。最下方的石刻是《大吉山买地券》,它刻于东汉建初元年(76年),全文22字,寓意吉祥之地。这块石刻虽历经沧桑,但仍然能感受到雄浑的气势和古朴的韵味。每一个字都如同一幅画,展示着汉隶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此处为西泠四泉之一——潜泉。潜泉是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吴隐的号。1915年,吴隐于此因山泉铲石土导为一渠潴而为池,命为“潜泉”。潜泉东侧崖壁上分别刻有隶书“潜泉”二字,无书人名。潜泉北坡上,立吴隐石刻坐像。</p> <p class="ql-block">此楼叫遁庵,起名于1915年,是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吴隐的别号。匾额“遁庵”,朱祖谋书。庵堂柱上有一隶书六言联,为张祖翼所写:“既遁世而无闷,发潜德之幽光。现遁庵绿竹成林,四时花卉成阴,环境十分雅致。也是西泠印社社员经常开展活动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大厅正中为吴泰伯半身大像碑。门旁两侧有联,丁上左撰:“趣洽情自超信知翰墨有真乐,造极境忽辟漫从诗画记因缘”。</p> <p class="ql-block">遁庵里面陈列着名家的篆刻作品和书法作品。里面陈列的作品经常会根据会员活动的主题更换。</p> <p class="ql-block">鉴亭是1919年由吴善庆捐资所建,以父字题之,并为文申其义。吴善庆撰《鉴亭记》以记之。亭依墈而立,朝外一面有玲珑翘角。亭顶为木结构,上覆盖瓦片。立有四石柱,后两柱配有矮栏。</p> <p class="ql-block">鉴亭内的石刻主要包括碑文和匾额。鉴亭内嵌有一块石碑,碑上刻有《鉴亭记》,亭内的匾额上刻有“鉴亭”二字,由朱祖谋书写。此外,鉴亭石柱上有一副隶书七言联,由叶为铭于1920年冬题书,内容为“乐石吉金以为鉴,苍官青士伴斯亭”。</p> <p class="ql-block">这是通往中国印学博物馆的廊道</p> <p class="ql-block">中国印学博物馆的房子原为上海滩名人杜月笙的西湖别墅,现为一座砖木结构、高大宽敞的两层楼房。该建筑为砖木结构,主体二层,具有中西结合的风格,既保留了民国时期的建筑特色,如旋转的木质楼梯和扶手、宽敞的大厅等。1993年10月,在新当选的西泠印社社长赵朴初的鼎力支持和关心下,西泠印社筹建中国印学博物馆的申请。1998年,破土动工。1999年9月26日,中国印学博物馆正式开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展厅有历代玺印厅;流派印章厅;印材厅;印学厅;西泠印社社史厅及临时展览厅。</p> <p class="ql-block">馆内陈列的展品主要包括印章实物及与印学相关的展品。具体有:印章实物;篆刻作品:临时展览相关展品;还包括其他与印学文化相关的展品。</p> <p class="ql-block">鸿雪径筑于1913年,石阶上覆棚,种紫藤。1983年改木结构为混凝土结构,右设栏杆,南面棚顶有“鸿雪径”三字。“鸿雪径”出自苏东坡诗句。在鸿雪径旁边的石壁上,有一石刻“印藏”,其背后蕴含着一段深厚的历史故事。1918年,李叔同先生在入虎跑寺出家前,将自己的艺术创作和日常用品分别赠予了友人。其中,他慷慨地将94方印章赠给了西泠印社。为了妥善保存这些珍贵的印章,西泠印社特意在鸿雪径的石壁上开凿了庋藏,将全部印章封存其中,并在石壁外覆以石碑,镌刻上了“印藏”二字。</p> <p class="ql-block">凉堂建于1924年。它依山而建,见证了西泠印社的发展历程和变迁。在此之前,四照阁原位于华严经塔处,后因建华严经塔而将其迁于凉堂之上,这一变迁也反映了西泠印社内部建筑布局的调整和优化。</p> <p class="ql-block">剔藓亭建于1915年。“剔藓”一词语出唐代文学家韩愈《石鼓歌》中“剜苔剔藓露节角”,大意是只有把蒙在石碑上的苔藓剜剔干净才能看清碑上的文字,此亭命名“剔藓”,形象地喻意了印社社员常在印社四照阁边研究古代文字,汲取天地灵秀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丁敬坐像在“文革”期间被毁,1978年重造。1921年,丁仁在杭州九曜山得一石,酷似人形,便命工造丁敬像,像高六尺,像下岩壁有袁枚楷书八行,行字不等,中有“古极龙泓像,描来影欲飞,看碑伸鹤颈,柱杖坐苔矶,世外隐君子,人间大布衣”句,这是罗聘画《丁敬身先生像》中的题诗。</p> <p class="ql-block">汉三老石室,以置“汉三老碑”而名。《汉三老讳字忌日碑》是现存最古老的汉文石质碑刻。 经鉴定,刻于东汉建武年间。“三老碑”辗转来到西泠印社历程曲折。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余姚人周世熊居住的庭园被太平军毁,而碑幸免劫灰,便用心收藏。1921年,上海古董商陈渭泉正遇日本古董商向其求购三老碑。上海任知事绍兴人沈宝昌认为古物不应外流,并将此议通报西泠印社丁辅之等人,于是布告同仁“醵金赎之”,遂得以留存。1922年7月石室落成,由社长吴昌硕作记略述其事。至此,三老碑归藏西泠印社,呼应了印社宗旨,成为镇社之宝。</p> <p class="ql-block">汉三老碑,全称《汉三老讳字忌日碑》,是刊刻于东汉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五月十日后不久的一方碑刻。碑文共217字,分为左右两方,右方碑文分四栏,每栏46行不等,每行字数不一,左方碑文3行。碑文内容主要记录了汉代地方官“三老”(汉代掌管思想教化的官职名称)祖孙三代的名字及祖、父辈的忌日。汉三老碑的碑文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展示了东汉时期的书法艺术,其书体介于篆隶之间,浑朴遒厚,是书法史上古隶向汉隶过渡时期的典型之作。</p> <p class="ql-block">在汉三老石室下方石刻“岁青岩”,是西泠印社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该石刻由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吴隐及其从孙吴善庆所立,旨在铭记和表彰其先世岁青公的高尚德行。岁青岩的名字也由此而来。石刻的内容详细叙述了岁青公的生平事迹和忠孝节义,展现了吴氏家族对先人的缅怀与敬仰之情。</p> <p class="ql-block">这是西泠四泉之一——文泉。据说明朝的时候,杭州有个知府叫张奇逢,他在泉眼石壁高头题写了“斯文在兹”四个字。清朝光绪年间,大学问家俞樾看到了这四个字,题字“文泉”。</p> <p class="ql-block">篆刻“西泠印社”</p> <p class="ql-block">观乐楼是1920年由印社创始人之一吴隐的重孙吴善庆捐资所建,用来纪念吴氏祖先季札,丁仁撰文,吴昌硕书丹,勒碑记之。</p> <p class="ql-block">吴昌硕曾小住西泠印社观乐楼。1957年观乐楼辟为吴昌硕纪念馆,并将原吴昌硕为题襟馆所题之联移至观乐楼,上联“印讵无原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下联“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p> <p class="ql-block">一楼正中上挂沙孟海书匾额“一代宗师”,下面安放着吴昌硕先生半身铜像,基座正面书有“吴昌硕先生像”。铜像由日本雕塑家西常雄于1980年创作,后赠送给西泠印社。</p> <p class="ql-block">一楼铜像两侧陈列着吴昌硕先生的部分遗作和相关资料。二楼陈列着吴昌硕生前使用的书案、日用家具以及历代社长作品等。</p> <p class="ql-block">吴昌硕书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这是西泠印社新建观乐楼之碑。碑文内容详实,艺术价值高。碑文由丁仁撰文,吴昌硕书写,王福庵篆额,叶铭刻石,汇聚了西泠印社多位创始人的才华与心血。碑文记录了观乐楼的建造背景与意义,即纪念吴氏祖先季札,并表达了对其君子之风的仰慕和尊崇。碑体规格宏大,保存完好。碑长162厘米,宽84厘米,采用隶书书写,共18行,每行30字,字体端庄大气,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此青石碑为“吴昌硕、日下部鸣鹤结友百年铭志碑”</p> <p class="ql-block">西泠印社还建有一座华严经塔,是杭州唯一一座密檐式塔,是西泠社友中的一位和尚于1924年筹建的。塔高20余米,是西泠印社标志性建筑,塔平面为八角形,共十一级。第一级刻有《华严经》,二、三级刻有《金刚经》,上面八级和塔顶部分雕有佛像,底座周围也有刻像,精美生动。</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许多人物雕像和文字石刻作品</p> <p class="ql-block">石像为清代皖派篆刻大师邓石如。此像在“文革”期间被毁,1978年重造。邓石如,原名邓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清代著名的金石书画家。1924年,印社创始人之一丁辅之造邓石如立像置小龙泓泉前,以志纪念。现立像重建于1982年。</p> <p class="ql-block">小龙泓洞于1922年7月人工开凿,以“浙派”篆刻始祖丁敬的号命之。 洞内汇聚吴昌硕、叶为铭、王一亭手迹。洞的上部有摩崖刻石四字隶书“小龙泓洞”,无款识。下有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叶为铭隶书所题《小龙泓洞记》。</p> <p class="ql-block">峭壁上有“规印崖”,因其山形似印规而得名。杭州人高时显隶书题铭勒于壁,款识5行,每行6字。石像前有一“锦带桥”,它以最小最短之桥载入我国桥梁之最。桥长三尺,向泉面刻“锦带桥”楷书三字。</p> <p class="ql-block">这是西泠四泉之一——闲泉。1921年,由吴郡张均衡出资在文泉东山崖处凿得“闲泉”,经疏导后与“文泉”合流。考宋代《临安志》,玛瑙坡有闲泉,因名而记之。张钧衡在泉东小径旁崖壁题篆书“闲泉”,并著有《闲泉记》勒于泉北崖壁。</p> <p class="ql-block">此处为六一泉,泉池约二平方米 ,上有半壁亭。泉亭前面已辟绿化广场。 泉水由于是一潭死水, 颜色呈深绿色,水质较差,不适饮用。</p> <p class="ql-block">四照阁原为宋代古迹,始建于宋初,为都官关氏之别业。明天顺年间,郡守胡湍建仰贤亭于此址。年久阁废。1914年,印社同人重建此阁,1924年,印社建造华严经塔,便把四照阁迁建于凉堂之上。门楣上挂有西泠印社顾问、著名书画家谢稚柳所题“四照阁”匾额。四照阁四周皆为明窗,遥对外西湖三岛,为眺望湖山极佳处。</p> <p class="ql-block">此题襟馆建于民国初年,属中式花园别墅,位于西泠印社的最高处,面积约70平方米,砖木结构。房子依山取势,坐北朝南,古朴典雅,为吴昌硕在杭州的“创作别墅”。1913年西泠印社于孤山成立后,第一任社长吴昌硕在印社筑屋,将此雅号移称屋名,1914年馆舍落成,又称隐闲楼,取苏东坡诗意。</p> <p class="ql-block">此处被誉为“湖山最胜”。置于西泠印社鹤庐石库门楣上的“湖山最胜”石刻,署款为“己未秋月南海康有为”。此石刻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印社早期社员经亨颐先生索求而得,后勒于石上的。1919年,康有为受邀来杭避暑,并爱上了西湖山水。在印社品茗会友、论书赏画期间,叶为铭托经亨颐向康有为请字,康有为欣然挥毫,其中便包括“湖山最胜”这一书作。</p> <p class="ql-block"> 人以印集,社以地名”,西泠印社因地邻西湖西泠桥而名。“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西泠印社是中国研究金石篆刻最负盛名的民间学术团体,被称为“天下第一社”。</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学术社团,西泠印社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不但在国内外印学界和书画界独树一帜,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更是颇具影响,已为《辞海》、《新华词典》等多种权威辞书机构所记载和认定。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内涵,重大的国际影响和社会声誉,全国只此一家。</p><p class="ql-block"> 凡国内在篆刻、书画和印章艺术等领域有一定造诣与成就者,西泠印社是必到之地。</p><p class="ql-block"> 假如你到杭州西湖,一定不要错过去西泠印社走走看看。</p> <p class="ql-block"> 西泠印社</p><p class="ql-block">金石篆刻藏珍宝,</p><p class="ql-block">印学研究数东浙。</p><p class="ql-block">亭台楼阁映翠竹,</p><p class="ql-block">美誉天下第一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