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甪直游水乡

一石

<p class="ql-block">朋友们总是笑我,动不动就喜欢往江南跑,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以前,我还大言不惭地回复过大家,说什么:“我和乾隆,爱好相同!”</p><p class="ql-block">呵呵,想想,幸亏老爷子早已故去也,若在他的朝代,听到我这番言语,不赐我个“杖刑”才怪呢!</p> <p class="ql-block">其实,这次来江南,我的目的性还是很强的,就是为了到上博看一下古埃及展,早早约好的呢!但看完展后,我们又在大上海走街串巷溜达了起来,且越溜达越上瘾,索性先不回家了,索性继续前行吧😑,往苏州➡️往无锡➡️再往南京走一遭😆……</p> <p class="ql-block">从上海出发驱车去苏州,甪直,恰好在路上,何不再去游历一番?</p><p class="ql-block">这,便有了我“三进甪直”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甪直,是个有着2500年历史了的古镇,古时被称为甫里,至清代才改作现在的名字。</p><p class="ql-block">一到小镇,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尊甪端的塑像,它算是甪直的标志吧?甪端,古之独角神兽,风传能日行一万八千里,懂四方语言,知远方之事,专喜蹲在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甪直,乃不折不扣的风水宝地也!</p> <p class="ql-block">同游的伙伴都是古代遗存爱好者,不管走到哪里,都不忘在犄角旮旯处寻宝贝。因此,我们进入小镇后,便径直来到保圣寺。</p><p class="ql-block">保圣寺原叫保圣教寺,建于笃信佛教的梁武帝萧衍在位的天监二年(503年)。唐会昌五年(845年)因唐武宗灭佛被毁。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重建。据说,最盛时有殿堂五千,僧众千人,和杭州的灵隐寺齐名。元末再衰落,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重新兴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门口站岗的狮子,另一边没有光照,没拍哈。</p> <p class="ql-block">萌萌哒</p> <p class="ql-block">保圣寺里面有传为唐朝号称“塑圣”的杨惠之所塑的古罗汉像(原为18尊,不允许拍。),但从清乾隆年间起就不曾做过维修。</p> <p class="ql-block">1918年,顾颉刚(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到甪直镇访友,首次见到保圣寺罗汉塑像群,大殿上有一副对联这样写到:“梵宫敕建梁朝,推甫里禅林第一;罗汉塑源惠之,为江南佛像无双”。这令他非常之惊讶,没想到小小的古镇居然保存了唐朝杨惠之手塑的十八尊古罗汉像!</p> <p class="ql-block">1922年,顾颉刚重游保圣寺,发现大殿因多年失修,屋顶漏水,几尊泥塑古罗汉像已被雨水泡坏。他即刻写了一篇文章《记杨惠之塑像,为一千年的美术品呼救》,并在《努力周报》上发表,呼吁各界捐款拯救杨惠之塑像,但收效甚微。</p> <p class="ql-block">1924年,顾颉刚继续写了《记杨惠之塑像》之一到《记杨惠之塑像》之五,全部刊登在《小说月报》日本东京大学美术史教授大村西崖读了顾颉刚关于杨惠之塑像的系列文章,遂专程前往甪直保圣寺进行考察,他看后认为这乃炉火纯青之作。回到日本后,大村西崖于1926年出版了《吴郡奇迹塑壁残影》一书,才引起了中国文化界名流们的重视</p><p class="ql-block">1929年,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教育部副部长马叙伦等专程来到甪直保圣寺调研罗汉塑像,并组成“唐塑罗汉保存会”。不幸的是,此时,保圣寺大殿已严重损坏,十八尊古罗汉像只剩下了九尊。经多方努力,决定重建保圣寺古物馆,修复剩下的九尊罗汉。1932年,新的保圣寺古物馆落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保圣寺内有四株枸杞,皆百岁有余,十分稀奇。</span>枸杞本耐寒耐旱不耐涝,在西北干旱地区多有种植,而在阴湿多雨的江南水乡,枸杞树能长到百岁,并且枝繁叶茂,实属不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据称,百年枸杞四时之景各异,我们来的这一刻,虽已入冬,但红红红的果实依然挂满枝头,如同红宝石一般在阳光下闪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寺内的宝贝之一——青石经幢,它的全称叫“尊胜陀罗尼经咒石幢”。经幢是唐代创始的一种佛教石刻,由盖、柱、座组成,柱上刻佛像、佛名或经咒。保圣寺原有唐宋经幢各一,现只存下这一座和另一座的一块八角形刻经石了。</p> <p class="ql-block">寺内院子里摆放着很多柱础,有唐朝的,有宋朝的……</p> <p class="ql-block">保圣寺西院内,矗立着三株高高的古银杏树,两雄一雌,树龄皆千年有余,被誉为“世纪之树”。其中,最大的一棵银杏树,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用一圈一圈的年轮,见证了世事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先生的文学作品《三棵银杏树》,描写的就是甪直保圣寺的银杏树。其中,一株银杏树在斗鸭池东侧,高逾15米,腹中寄生枸杞树。西侧的两株银杏树,北边一株,树腹寄生榆树,犹似“怀中抱子”,奇趣妙景,实属罕见。</p> <p class="ql-block">叶圣陶先生与甪直有着深厚的情谊,他曾经在甪直小学执教,并深情地将甪直称作“第二故乡”。1988年,叶老病逝后,归葬于甪直,与千年银杏、苍翠松柏一起,见证着甪直文脉的薪火相传。</p> <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昔日的学校</p> <p class="ql-block">叶圣陶先生和他的学生曾经共同开辟了生生农场,<span style="font-size:18px;">“生生”寓意先生和学生,师生一起参与劳动,既增长了见识,又收获了劳动成果。小小的田地里现在</span>依然有绿油油的蔬菜在生长ing<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叶先生著名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中描述的万盛米行,就是以甪直万成恒米行为原型写成。</p><p class="ql-block">万成恒米行由甪直沈、范两家合伙经营,转让给殷家后,规模逐渐扩大,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粮食集散中心,河埠头舟楫往来,万商云集。</p> <p class="ql-block">米行旧址目前演变成了农具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走进米行推推磨,亲身体验一把粒粒皆辛苦的滋味。</p> <p class="ql-block">甪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具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鲜明特色。因为古镇内水多、桥多,又被人们称为“桥都”。桥是甪直古镇永恒的风景,一座座古桥横亘在河道上,串联起河岸两边人们的生活。古镇原有古桥72座半,现存41座,这些桥不仅带给我们美好的风景,更承载着历史记忆和人文情怀……</p> <p class="ql-block">“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绝对是甪直浓厚水乡气息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准备离开甪直的时候,在某个小巷子里,我无意间拍到这样一个小店的招牌——“百年老店”,旁边标着注解:距离100年还差99年!哈哈😄,太妙了!有理想!有抱负!真心希望100年后它依然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所遇皆美好,三进甪直,不虚此行……应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唯有时光不可辜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