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劳岁月

清风明月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外出后,母亲就顶起了那些原本由父亲承担的粗活重活,成为了家里名副其实的顶梁柱。母亲的辛劳几乎成了家庭的全部写照,若非母亲的坚韧与付出,我家里的生活恐怕早已经陷入一片混乱与困顿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立春过后,天气开始回暖,一年一度的春耕悄然拉开序幕。母亲总是早早起身,趁着晨曦微露,便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她将晒干的猪粪挑到田里,那是为即将播种的土地精心准备的肥料。那个年代,还没有化肥,猪栏里的猪粪就成了上好的农家肥。每隔一段时间,母亲便要清理猪栏,那潮湿阴暗的角落里,蚊虫飞舞,臭气熏天。母亲打着赤脚踏入猪栏,用耙头将猪粪一铲一铲地勾进粪箕,再用扁担挑到外面的坪里,堆砌成一座小山般的肥料堆。每当完成这一系列的劳作,母亲的身上、脸上早已布满了猪粪渣子,头发上也沾满了粪便的碎屑,她身上散发出一股浓烈的猪屎味道,然而,母亲从未有过半句怨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趁着天气晴好,母亲又赶忙投入到犁田耙田、备种育秧的忙碌中。她用锄头把排坡上的土壤细细地翻了一遍,然后种上小麦。小麦苗在春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未来的丰收。秧苗育好后,母亲将秧苗从田里拔出来,整齐地整理好,再一担一担地挑到田边。她弯下腰,一株一株地将秧苗插到田里,那绿油油的秧苗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如同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与呵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等到小麦成熟了,母亲又忙着收割麦子。她挥汗如雨,将土里的麦子一穗一穗地收割完,然后再栽上红薯秧。红薯藤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迅速生长,藤蔓缠绕,绿意盎然。母亲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翻一遍红薯藤,将它们往一个方向摆好,以免藤蔓交错影响红薯的生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农忙季节,母亲更是忙得不可开交。那时候,没有插秧机、打谷机等现代化农具,所有的稻谷都要靠人力收割和打晒。拌桶是那时候最常用的农具,重量都在百斤以上。拌桶抬到田边时,母亲的肩膀上压出了一道道血红的印子,汗水一浸,更是钻心的疼痛。其中劳作的苦与累,只有母亲自己心里最清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收割完稻谷,母亲将谷子一担一担的挑到家里,趁着大太阳,把谷子晒干,脱粒,最后用绳子一担一担吊上木板楼,将谷子倒进木仓,尼龙绳子在母亲的手心勒出一道道紫色的血印,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疼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白日里,母亲除了忙碌于田间地头的农活;夜晚,她还要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为父亲做鞋。那时候,没有现成的鞋子可买,只能自己动手做。母亲将旧布裁剪成块,涂上米糊,一层层地贴在门板上晾干后制成鞋底。然后,根据父亲脚的大小剪出鞋样。纳鞋底是一项细致而艰苦的工作,晒干的鞋底十分坚硬,母亲戴上顶针,一针一线地纳着。由于鞋底太硬,针尖难以穿透,长时间劳作下来,母亲的手指酸痛不已。有时针扎进去却无法拔出,母亲便用牙齿咬住针头,用力往外拉。那一刻,母亲的脸庞扭曲着,仿佛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然而,为了能让父亲穿上舒适的鞋子,她依然坚持着、努力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稻谷刚晒干,还带着阳光的余温,接着就要给公家送公粮,这是每年都要完成的任务,母亲丝毫不敢马虎。送公粮前一天,她又把要送公粮的稻谷担到晒谷坪上,趁着大太阳再次晾晒一次。然后倒进风车除去里面的灰尘、叶子和杂质。经过过滤后的稻谷粒粒饱满、金黄诱人。第二天,天刚麻麻亮,母亲就起床找来箩筐准备好公粮。然后到柴灶边拿铁夹夹出几只烤红薯用废纸包好放到箩筐上这是准备的中餐。还要用水壶装满一壶开水准备路上解渴时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家里出发,要走十多里弯弯曲曲的小路才能到达粮站,母亲挑着一百多斤的稻谷,一路走走停停,汗水不停地从额头上、脸上流下来,走不多久,连衣服都湿透了。十多里的小路,母亲要走几个小时,等到母亲赶到粮站,交粮的队伍宛如一条长龙,一眼望不到头。当太阳升起老高时,粮站终于开门了,随着交粮的队伍缓慢前行,太阳的威力也越来越大,空气中充满着刺鼻的干燥气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站在烈日下暴晒,水泥地被太阳晒得都冒烟,烤得人身上都要掉层皮,豆大的汗珠顺着母亲的脸往下流。好不容易等到母亲了,经过质检,称秤,再把公粮挑进粮仓,去结算处算账领钱,这一系列的流程下来母亲早已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然而,当母亲走出粮站时,脸上却露出了满足的笑容。此时已经是中午时分,火辣辣的太阳晒得人都要脱层皮,母亲收拾好扁担和箩筐,简单地吃了个烤红薯,顶着中午的太阳踏上了回家的路。那些年,蜿蜒的小路上,翠绿的山坡上,以及广袤的田地里,都深深烙印下了母亲不辞辛劳、忙碌耕耘的身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间飞逝,转眼间,父亲已离家三年。1958年的春节前夕,父亲回家了。这是全家最开心的时刻,尤其是日思夜想的母亲,内心更是激动不已。她忙里忙外,将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还特意买了许多鞭炮和父亲爱吃的鱼。母亲说,那一年的春节,家里格外热闹,前来拜年的客人也比往年多了许多。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仿佛都在为父亲的归来而庆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还带给母亲一个好消息,他现在在公路养护段上班,吃上了“国家粮”,端上了“铁饭碗”。每月有固定的工资,不再为生计发愁。母亲听后,心中无比欢喜,她感到苦日子即将结束,美好的生活正向她招手。在那个年代,一个农村人能够端上“铁饭碗”,吃上“皇粮”,无异于今日中了彩票大奖。母亲的心中充满了希望,她相信,只要一家人团结一心,未来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