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摄南京-秋谒中山陵

刘卫东

<p class="ql-block">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位于 南京市东郊的紫金山南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山陵陵墓入口处有一座高大的花岗石三门牌坊,上有孙中山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故名博爱坊。</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先生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后,遵照他的遗愿,1926年1月15日中山陵陵墓工程在南京紫金山破土动工。1929年春,陵墓主体工程完工,同年6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孙中山的遗体从北京迁葬于南京中山陵。(本文黑白历史图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少先队员瞻仰中山陵</p> <p class="ql-block">博爱坊后是中山陵墓道。墓道全长440米,宽36米,分辟三道,中间的一条宽12米,为钢筋水泥路面,左右两条道路,各宽4.6米,植桧柏各二行。在墓道两侧之间,由南向北,对称排列了五对长方形的花池,雪松和桧柏对称地种植在每一对花池里,紧紧地护卫在中道两侧,显得高洁峻拔,气势雄壮,具有很强的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墓道的尽头是陵门,门前是一块宽阔的水泥平台,能容纳一万多人。陵门有三个拱门,各装有对开的镂花铜门。</p> <p class="ql-block">陵门的屋顶为单檐歇山式,上覆蓝色琉璃瓦。陵门的正门上方镶有一方石额,上刻孙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四个镏金大字。陵门进口两侧还有一对石狮,高约3米。</p> <p class="ql-block">穿过陵门后,即可看到一座方形的碑亭。边长大约12米,高约17米,以花岗石建造,亭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蓝色琉璃瓦,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碑亭中立有一块高约9米的石碑,是用福建花岗石雕琢而成。石碑的顶端,正反两面各有一枚中国国民党党徽。碑上刻有三行鎏金大字:“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 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这些字为楷体,出自国民党元老谭延闿的手笔。</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碑亭之后,便是通往祭堂的台阶。中山陵的台阶共有392级,这一数字象征着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人口,同时也代表了三民主义和九州华夏两个组织的紧密合作。从下往上看,只见台阶而不见平台,寓意着革命道路的艰辛和不易;而从上往下看,只见平台而不见台阶,则象征着革命成功后的一马平川和光明前景。此外,中山陵的台阶设计越往上越陡,象征着孙中山先生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p> <p class="ql-block">祭堂是中山陵的主体建筑,处在山顶最高峰。祭堂为仿古宫殿式建筑,高28.7米,长30米,宽24.7米。外部全用香港花岗石砌成,顶部为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式,上盖蓝色琉璃瓦。祭堂三座拱门门楣上分别刻有“民族”、“民权”、“民生”三横额,中门上嵌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四个大字。祭堂后面是墓室。</p><p class="ql-block"> 由于常年风雨侵蚀,祭堂出现了损坏等问题,因此中山陵园管理局启动了修缮工程。在修缮期间,祭堂实施半封闭围挡施工修缮保护,祭堂前搭起了巨大的幕布,即建筑巨幅喷绘围挡。这幅喷绘面积达到600平方米,几乎1:1复刻了祭堂的正面,以减少游客因维修而无法看到建筑正面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园广场的正南方有一座八角形石台,内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镶苏州金山石。台分三层,每层围以石栏,台上那尊双耳双足的紫铜宝鼎,重有万斤,即为孝经鼎,是中山陵纪念性建筑之一。此鼎铸于 1933年秋,由广州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和当时的中山大学校长、国民党元老戴季陶捐赠。鼎一面铸有“智、仁、勇”三个字,是中山大学校训。鼎内竖有一块六角形铜牌,上刻戴母手书《孝经》全文。</p> <p class="ql-block">说到中山陵不得不提吕彦直。今年是中山陵的设计大师吕彦直(1894.7.28—1929.3.18 )诞辰130周年,他被学界誉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奠基人。吕彦直曾在法国和美国接受教育,并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1925年,吕彦直在孙中山陵墓图案征选评比中,从40多位应征者中脱颖而出,摘得首奖,成为中山陵的设计者。</p><p class="ql-block">吕彦直主张结合西方建筑技术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来设计建设中山陵。中山陵依山而建,墓道和392级石台阶,把石牌坊、陵门、碑亭、广场、华表、祭堂、陵寝等建筑物有序地串联在了同一条轴线上,采用蓝色琉璃瓦顶,与传统的黄色琉璃瓦顶形成对比,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孙中山的共和理念。</p><p class="ql-block">吕彦直在中山陵主体工程施工中,不顾个人安危,跋涉于沪宁之间,并长期住宿山上,督促施工。为确保工程质量,选料、监工一丝不苟,终因积劳成疾,没有看见中山陵全部工程竣工,就于1929年3月18日病逝,年仅35岁。鉴于他对建造孙中山陵墓的杰出贡献,南京国民政府曾明令全国,予以褒奖,并在陵园立碑纪念。</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从1926年1月开始动工,主体工程1929年春完工,1931 年底全部工程竣工。图为中山陵主体工程建成初期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1929年春,中山陵主体工程完工后,国民政府于1929年6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将孙中山先生的遗体迁葬于南京中山陵。</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墓室位于祭堂的正后方,通过祭堂内部的一道门可以进入墓室。墓室呈圆形,形如覆釜,直径18米,高约11米。</p> <p class="ql-block">墓室的顶部为穹窿状,四壁为妃色人造石,地面铺设大理石。墓室内中央设有一个大理石圹。墓圹正中是一具用汉白玉雕刻的孙中山先生卧像,下面安放着孙中山的遗体。</p> <p class="ql-block">1946年5月,周恩来在参加国共和谈时前来中山陵谒陵,并给中山陵的卫士留下四十万元钱。周恩来总理在新中国成立后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保护中山陵。 </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到中山陵谒陵,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和缅怀。1953年2月23日,毛泽东主席在南下视察长江期间晋谒中山陵;邓小平分别于1975年4月和1985年2月两次来中山陵谒陵;1973年4月,江泽民陪同外国友人来中山陵;胡锦涛于1996年11月来到中山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