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生活与思考,写作之源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笔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所写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回忆。有人说我记性很好,其实也不尽然。因我成年后甚至从小就积极面对并参与社会生活,也喜欢总结和思考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尤其是一些历史的关键节点都记得清清楚楚。也正因为如此,退休后我想写的东西很多很多,但由于自对时间有点放纵,对生命有点乐观,每当有其他事躭搁写作时,总觉得不必着急,以后还有时间,以致于计划很多,完成的却很少,现在悔之晚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这也与我尚属"低手慢手"有关,不然这么多"源泉",即便做不到著作等身,也起码有个十本八部的。至于质量嘛,上班时的诸多文事包括获奖不说,退休后的作品我曾得过三个一等奖,一是2018年学习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文章《不忘初心根基稳,以民为本当自强》获中总行征文一等奖(之前曾转发),二是2021年重阳节征文《燃情岁月,人生唱晚》(附录于后)获江西中行一等奖并入书,还有就是去年已出书的《青涩的知青岁月》,今年参加"中国知青作家杯"大赛获小说类一等奖。这些作品都源于过去生活的启示和思考,而且个人感觉能获奖除生活底蕴丰厚外,也与敢于并巧于写真情实感、力争实话"适"说有关,基本属"险中取胜"。我想,真正有思想的主评委,对单纯的客观记录和紧跟照办的仓白歌颂(大路货)是不感兴趣的。</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或又有人说,我又不想写什么东西,子孙后代的事也管不了许多,何苦自寻烦恼?我说,如界你是一条鱼,你会在乎江河湖海的水质吗?即便不做责任君使命君,难道也不为自己的生存环境而尽点心出点力吗?答案肯定不言而喻!真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竟有那么多冷漠君、当下君和利己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我倒觉得,勇于面对历史,面对现实,面对生活,并记住、思考和写作出来,未必就不幸福不快乐,尤其是在有成果的时候,至少是痛并快乐着。说实话,我现在已是病入膏肓,其他啥也做不了,主要靠回忆、思考并反映生活来支撑和延续生命,同时也体现一点生命末期的残存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人说我真不错,抱病居然还写了这么多东西,我回答说,无他,我只是比你们多了"四个一点"而已,即兴趣浓一点,手脑勤一点,胆子大一点,脸皮厚一点。这不是谦虚,真的是实话实说。其中兴趣除了爱好文学爱好写作之外,也包括倾诉欲、责任心、使命感之类,我曾在某文中用了"还心债"一词就有这个意思,大家平常喜欢说"感恩今生一切所遇"应该也包含了这个意思。而胆子大一点,主要是有些真情实感,尤其是一些涉及时事政治的大实话别人不敢说而我敢说,只不过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尽量实话"适"说而已。脸皮厚一点主要是不怕别人笑话我甚至嘲讽我,当然实际上诚心实意地支持我鼓励我的还是居多,我这么说就是表示自己要有这种心理准备。如果稍有点文字功底的人也具备我这"四个一点"的话,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写出比我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因我听过不少看过拙作的人说,我的人生经历和阅历比你丰富有趣得多,若写出来一定更出彩。</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话肯定不假,但问题在于你有我的"四个一点"吗?"四个一点"说起来轻飘飘的,真要做起来可不是一日两日之功,其中尤其是生活积累和思想(思考)积累都与兴趣、勤奋甚至胆量有关,所谓灵感稍纵即逝,所谓想人之不敢想,写人之不敢写等等,无不与"四个一点"相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说,电视(肯定也包括其他官媒)越来越不愿看了,简直在浪费时间和生命!我知道这是内涵很丰富的大实话,按我的思想个性我也不愿看(除了新闻,还包括文艺文学作品),但我仍坚持天天看,而且从央视到省视再到地(市)视我都看,不为其他,主要我是想从中咂巴出一些一般人都不愿去思考的"別样味道"来,比如为什么现在头版头条都是层层级级大领导?为什么充斥文艺(文学)档的节目都是一些神剧或史剧?……简言之,不违上,不敢写(发,下同),不愿写,也出不来是也!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以我现在的年龄、身体及处境而言,这是我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主要渠道。说实话,即便我已时日不多,但仍不愿意无思想地活着,无意义地记录着,乃至纯美主义地享受着,这大概是"活着总要为社会为他人做点有意义的事"的价值观所致。大家都一味地躲着绕着迴避着,这社会还能进步发展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又是一堆"不合时宜"的话,但我秉性难移,痴心不改,只要能让我说出来,足矣!</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3年11月15日于陋室 </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附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注:中行一段"激情岁月"无疑也成了我的创作源泉,说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能有点夸张,但说我在创作(写作)中时时想起它一点也不假。我除了凭此创作了十万字的《"凡鸟" 飞歌之三一一迟到的燃情日子 》外,在其他一些文章中也常常提到它,比如上次转发的中总行 有奖征文即是,而下面这篇文章也是,大家不妨一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燃情岁月,人生唱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一记我临退前的一段往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徐祖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知青精神,即便到了"后知青时代"的晚年,只要环境、条件具备,也照样熠熠生辉,炽热无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末,受国企改革"阵痛"影响,景德镇中行也亏损严重,并一度陷入困境。其时我仅仅年近半百,却早已把自己划入"老朽"之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8年底,决心要在中部率先崛起的江西省中行对景行果断"出手”,于是,一个非常"四化"的新班子应运而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行长上任伊始,便在全行干部大会上掷地有声地提出"力争三年扭亏为盈"的奋斗目标,并宣读了自己"兴改革,严管理,做绩效,带队伍,出文化"五位一体的施政纲领,会场上顿时爆发出久违了的热列掌声。我当时也感到十分新奇、过瘾,继而觉得有戏、有望,一时竟忘了自己"老朽"的身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后,新班子又接连推出了机构优化、岗位双选、科学考核、強化奖惩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它犹如一股股春风,不断"吹皱一池春水",激起阵阵涟漪。99年一季度便取得新增存款8889万元、比上年全年还多增609万元的骄人业绩,在全省综合排名亦由原来的老末一下跃升为第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面对如此燃情且喜人的局面,我这个"老杇"竟也情不自禁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写出了一篇又一篇宣传、鼓劲的文章,其中最富激情、也最具轰动效应的当数长篇通讯《悄然涌动的春潮》。此文除在本行《景中银讯》刊发外,还先后在《景德镇日报》、省行《情况汇要》等处发表,并一时传为"佳话"。记得行长曾笑称我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员工们则又开始对我刮目相看,甚至外界也常有电话打来,或称奇,或咨询。记忆最深的是省行《情况汇要》严主编的电话:"祖彬兄,你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我不仅把你的这篇大作放在本期的首篇,而且还加了大段的编者案……”,我连忙回应道:"谢谢严主编抬爱!但这完全是时势的造就,还请今后继续关注、关照我们景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我的特殊表现,不久,行党委决定让我担任《景中银讯》主编,后又要我兼任党委秘书。中国的"书生"大多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品性以及"先忧、后乐"的情怀,加之知青的特殊经历及其由之形成的勤奋、奉献、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精神,尽管当时我年事已高,不可能再有任何“实际奔头",但人格得到尊重,价值得到认可,思想和才智得到充分、自由发挥,我冲劲仍十分"疯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燃情的日子自然在头几年表现得更为明显。99年,我行不仅推出了"宣传响亮工程",即通过各种宣传举措,尤其通过优化服务、提高质效,让中行"声誉响起来,形象亮出去",而且还逐步形成并践行以"守正出奇"为核心理念的企业文化:开正门,走正道,扬正气,依法合规经营;思奇策,出奇兵,亮奇招,大胆开拓创新;守正不守旧,出奇不出格。全行在创新中前进,在奋斗中发展,结果可想而知,当年各项业务突飞猛进,实现减亏一千多万元,员工收入也相应提高。我当时对自己很有感慨:夕阳无限好,何惧近黄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0年的春节很快来临,全行上下,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我突然灵机一动,破天荒地拟了一幅长对联贴在行大门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凭守正出奇,拓市场,赢客户,人气旺旺,欣别蹉跎岁月;靠革故鼎新,聚群志,促发展,财源滚滚,笑迎世纪新风。此联虽不够工整对仗,但绝对反映了实情、点中了要害,故不仅本行员工一致拍手叫好,很多客户也纷纷交口称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新世纪的业务发展形势却不容乐观。以存款为例,春节前后,市场竟争十分激烈,恶性手段层出不穷。一直坚持"守正"的中行存款被纷纷"搬家",新增余额曾一度跌破零。员工们非常焦虑,甚至有点恐慌。但行党委对此却早有准备,上年末就在调研问计基础上酝酿成熟并试行"负债换血工程",即通过发展"四代"业务,逐步提高活期存款比例,优化客户结构和存款结构,其中以代发工资、代收费为最。春节过后一上班,市分行便召开"负债换血”、业务发展动员大会,会后,全行员工纷纷外出营销,临柜人员极力做好柜面服务,在率先取得移动、高专代收费突破经验的基础上,又全面开花地拿下了很多代发工资户。一时间,很多银行网点都"门前冷落车马稀",唯独中行各网点天天热闹非凡人气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与过去"抢一月保一年"的状况相比,员工们确实干得很苦,但看着活期"雪球”越滚越大,低成本资金沉淀越来越多,尤其再不用担心存款大搬家,一个个仍是笑逐颜开。不用说,这年业务发展又有诸多突破,全省综合排名继续前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形势的发展一旦步入顺应时代潮流的健康轨道,其势头挡也挡不住。至2001年底,我行果然实现扭亏为盈,在全省综合排名雄居第一!不久,市分行又顺势召开三届一次职代会,行长作了《总结扭亏为盈经验,推动"进良入康"工程,为实现健康、持续、稳定发展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在此报告精神指引下,全行各项工作更上一层楼,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只可惜,2005年,中行股改上市,行长荣调,我亦内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7年无疑是景德镇中行历史上最辉煌的7年,在这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虽由两鬓微霜变成了滿头白发,但心情舒畅,精神愉悦,获益良多,无怨无悔!现在之所以把这段经历写出来,是觉得此"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并希望能发挥点作用,这也算是一个老党员老知青为中行发展乃至社会进步尽点心意、作点贡献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0年10月</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注:此文曾获江西中行"夕阳红"征文比赛一等奖)</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