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感谢——晚秋拾遗(十三)

圈圈

<h1> 上了年纪的人,常常怀旧。想想又将年老一岁,不由得想起当年老省中的老师。于是,打开电脑翻阅旧文加以整理。几年前的情形就浮现眼前:<br> 记得等男生们都退休后,由老班长牵头,两位男生 用私家车带我们去苏州金鸡湖畔与老班主任程卫理老师相聚。</h1> <h1><br></h1><h1> 几十年没见面,程老师却一下子都能叫上我们的名字。我们开心地围坐在班主任身旁,兴奋地说着笑着。程老师特别关切我的状况,因为当年因太穷而辍学后,是她把我这个乡下女孩请回学校,帮我申请了助学金才使我有了继续读书的机会。当听说如今的我过得不错时,老师很欣慰。几位同学奉献上各自的作品请恩师指教,有书法,有国画画册,也有电子相册。我把在网络上发表的记实散文《没有棉袄,我终于度过冬天》的纸质文本献给了她,里面有好几个片段记述了程老师关爱学生的内容。</h1> <h1> 年底,我拨通了当年教我们音乐与美术的王少岗老师、潘育顺老师夫妇家的宅电。从电话的那端传来欢迎我去的信息。</h1> <h1> 我便带上时鲜水果只身登门去拜个早年。在老师家里,我们互相交流了从教的感悟。我还请教有关写纪实性回忆录方面的问题。潘老师真诚地给予我具体的指点,使我收益匪浅。</h1> <h1> 来年初始,我们约了几位老同学去给教我们初一英语的韩菊芬老师。</h1> <h1> 我们来到虞山镇翁府前的韩老师家拜年时,韩老师夫妇十分高兴,还特意关切地询问起有关同学。韩老师、俞老师夫妇与我们畅谈了退休后的生活。望着书桌上一米来高的书稿,我们敬佩不已。老恩师的晚年过得充实而幸福,我们都极为开心。<br> 韩老师指着一米老高的书稿解释道:“我们夫妻俩教了一辈子书,退休后有足够的时间对以往进行梳理。年轻的教学工作者有这方面的希望,我们就自己在英语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有益的案例与感悟留下一点文字。这也算找点事情做做吧。”</h1> <h1> 从韩老师家出来去给住在西仓街的初二英语老师杨智德老人家拜年。见到我们,杨老师特高兴。他虽然有腿病,却能自如地从楼上下来接待我们。交谈中,小小的客厅里朗朗笑声不断。</h1> <h1> 后来,我去给杨老师送冲印的照片时,他竟然激动得泪如泉涌,拉了个邻居来要求再留个影。临别时,一再希望我常去看望。可惜的是那次成了我们师生的永别。</h1> <h1> 去家住五星新村教工楼的政治老师杨松青拜年已是中午时分。杨老师与夫人热情接待了我们。听说有学生要去看他,杨老师特意出去理了个发,说要以较好的形象出现在当年的学生面前。我们告诉杨老师,在那个特殊年代,我们这些学生没机会与老师说声“再见”,更不能向老师道谢便全部下乡了。如今,我们学生都退休了,有时间来登门向老师感谢当年的培育之恩。虽然说这一声“谢谢”迟到了整整五十年,但这是做学生的真情。军人出身的杨老师用部队番号式打趣道,见到六七二三(六七届二3班)的学生,我觉得格外幸福。</h1> <h1> 在返程路上,想想老师见到我们那种快乐的情景,我们的心里也觉得特别开心…… </h1><h1> 时光如流水般过去了,但母校恩师一直在我们心中。</h1> 2024.12.14. <h1>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