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50年初夏,是川西地区最好的季节和天气,百花争艳,日和熙丽。特别是平叛了解放初期的土匪叛乱,人民生活安定祥和,各行各业如春芽生长。</p><p class="ql-block"> 学仔,历来都是推动社会的的前哨,这时,男女学生儿童,扭着才学会而又时髦的秧歌舞,在大街小巷穿梭:“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歌声,响彻在校园和人群集居的地。</p><p class="ql-block">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建国高朝,成都市的军政部门,打着“革大”,“军大”的招牌,招收知识青年。大西北的新疆农垦兵团,也跑到成都来挖人才。</p><p class="ql-block"> 成都市西边四十公里的崇庆县,驻扎着60军180师的538团。为了适应建设和部队的革命现代化,也着手吸收部份知识学生。一是派到各连当文化教员,教士兵学文化。说起那时部队的文化水平,真的可怜得笑人。团特务连(不是国民党搞暗杀的特务,而是任务复杂的通信,侦查、警卫,工兵等合在一块的连队)连长,叫卢志明,我给他当过几天文书,向上写报告时我问他你是姓卢还是姓罗?他说不知道,你随便写。二是活跃部队文化生活,成立文艺工作团队。军以上单位叫文工团:师级叫文工队:团级叫宣传队。虽然名称不同,但任务一样。每个部队,都十分珍惜自己的荣誉,争强好胜不服输,这也是战斗力的表现。全团集合在一起时,各连互相拉歌,看谁唱的好。各团的宣传队也一样,大家喑地里下工夫比赛,宣传队的任务,也由过去的战时帶担架队,到新解放区刷刷标语,向群众宣讲党的政策,转变成了专业业的文艺队。</p><p class="ql-block"> 战斗的团队在编制上是没有女兵的,但由于宣传队性质的变化,不得不招收一些女兵。</p> <p class="ql-block"> 我是1950年3月参军,比起5月份宣传队扩编参军的7个女兵要早点,也就只早那么几十天。我虽然年纪不大,个子又小,但按资排队,可是先进沙门为师兄,后进沙门为师弟,成了她们心目中的师兄。</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我与胡君相识了。</p><p class="ql-block"> 情感,缘分是一个十分奇妙的东西。她与其它女孩子没有什么区别,但在一起,总有一种温馨的感觉。我们没有单独接触过,也沒有牵过手,但每次排队或相见,总会碰出一种难言的:温柔,和善,关怀,吸引……的目光。这种眼神的奇妙,远远超出了现在高科技传递的信息强过万倍。也许这就是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的能量。我没有用语言或肢体表达过对她的爱,但心灵深处不得不说承认:我爱了她,她也爱了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