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看到上面这张照片(太平区的战友合影,前排从左向右李安华、杜娱、赵昌云(我)、宋锡才(太平区武装部部长宋锡才)、韩态平、李福德、田清高;第二排从左向右胡如国、陈连福、阳锋、姚中伦、王德强、张金海、陈锡明、叶代辉、祝中志;第三排从左向右莫茂志、李发兴、李大进、仁金堂、向舟发、代啟富),就回想起在部队的很多往事。我也是经过严格政审,身体检查层层过关的情况下,随县共一百多位战友,于1984年10月1日由贵州省余庆县应征入伍。</p> <p class="ql-block">上面这张是我在新兵连十五班的战友。我记得我们县一百多名战友,是10月1日头天晚上七八点钟到达昆明东站(牛街庄),下了火车看着接送新兵的车辆很多,新兵很多很多都是各个地方的,好比群英荟萃。在火车站呆一个多小时不到两小时,我们上了接送的车辆,每辆车上坐了三四十人,坐了两个多小时的汽车,终于到了宜良县、凤鸣村35402部队教导队,其实这里前是昆明军区七十二野战医院营房住地(老夷山脚下),面积较大。教导队为三个连,每个连有新兵200人左右。新兵连一共四个排,每个排四个班,每个班新兵十二三个人。我被分到新兵一连四排十五班。上面这张照片从左往右第一排欧阳燎原、张帮兵、莫国良、莫茂志、祝中志、邓国平、宾美义、秦发明;后排从左往右李治强、刘同现、向文跃(十六班班长)、张仁.勇我们十五班班长)、候荣强(十三班班长)、赵昌云(我)、张正周、肖茂红共计十五战友合影。新兵连长叫陆志荣,四排长叫曾健。</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教导队新兵一连的照片,当时照片上人太多,都要注意才看得清楚,由于年代久远,看不清人了,只有照片上几个字还看得见。</p><p class="ql-block">在教导队的第一天上午,部队大礼堂里坐满了大约七八百人,主席台庄严雄壮,下面鸦雀无声。从老百姓转变为军人的总政治动员令,讲了我军的建军史,建军的宗旨等……,总而言之,军队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军人要服从命令为天职,这样的会很多很多,每次大会必须要作好笔记,都是要进行考核的,政治思想很重要。</p><p class="ql-block">就.拿我们新兵一连第一个月来讲除了政治思想学习外,内务整理,被条叠放,打背包的训练。还有整天在操场上立正、稍息、向左向右看齐、半面向左向右、齐步跑步正步走队列训练、敬军礼、托枪挎枪背枪、单双杠、木马、战术队形,紧急集合,五公里越野等……,连长排长的口哨声,班长的一二一的口号声,走队列发出来呼呼声,练兵场上声响一片,整齐划一的声音是那么的清脆,熟悉的声音时时在耳边回旋。</p><p class="ql-block">到了第二月,部队开始拉练。拉练是新兵连的必修课,成为一名合格军人不可缺少的训练内容。拉练很是辛苦,每人负重除了枪支,棉被、被褥、衣服、口缸、饭盆、鞋子、水壶、挎包、雨衣等(棉被、被褥、衣服捆成背包,鞋子、雨衣卡在背包绳上)。部队沿着公路向汤池镇,宜良方向出发,到了中午在公路旁边的一个大山上埋锅做饭(新兵连饮事班早已开始准备就绪),我们吃饭连方便仅仅一二十分钟时间,到了天黑进入宜良招待所大型餐厅吃饭。就餐完后开始集合队伍向城外前进,到了宜良中学停了下来,学校的每间教室的桌子拼齐开,席地而睡,住了一晚上。</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上就地吃了学校分发的面包,喝下开水。部队整队出发,走到宜良县城一条人工修筑过一条河边(记不清这条河的名字了)。所有官兵到河边打水洗脸漱口,洗漱完后,队伍向河的上游徒步行走。有部分战士实在走不动,体力透支,有的脚起了血泡,身上的东西全部由其他战友代劳,我在拉练途中除了我一人的东西外,另外给其他战友背了三支五六式步枪。</p><p class="ql-block">下午,新兵连队到达宜良大荒田十四军四十师师部(118团、119团打老山收复老山的主攻团,是四十师的下属两个团),在四十师高炮团的营房住了下来。</p><p class="ql-block">到了四十师后,每天在四十师的装甲训练场上,进行射击训练、投弹训练、山地战术训练等科目。每天晚上吃了晚饭,要正步进入四十师操场上看电影,电影没有开始前与兄弟部队拉拉歌,特别是师里主官用大喇叭喊口令:立正!稍息!坐下!那主官宏亮的声音,那部队官兵整齐划一声响,非常振憾!我们在四十师住了一个月,射击训练、投弹训练、山地战术训练考核结束,我们又要返回新兵教导队了。</p><p class="ql-block">回教导队这天,每人发了一个面包,一壶水,这是一天的干粮。翻越大荒田对面的大山,沿着大山上.的小路(我们家乡叫毛狗路),整整走了一天。天黑了,到了宜良新兵教导队,终于完成了这次拉练任务!</p><p class="ql-block">回到教导队后,刚吃完晚饭,教导队领导接到上级命令,宜良弹药库(35414部队)人员不够,前线弹药要得急,临时从教导队抽调人员,补充到弹药库搬炮弹。炮弹箱挺重的,体力不好的战友根本耐不何,在搬运途中小手划伤的,有腰被扭伤的,我是农村兵皮厚肉粗,力气大,搬运炮弹得心应手。这段经历档案中是没有记载的,只有这批在教导队新兵连的战友才知道哦!</p><p class="ql-block">在教导队新兵连,一晃三个月就到了,各课目考核完毕,准备分到各个部队了。</p> <p class="ql-block">上面这张照片是下连队后,我十班班长,也是新兵连四排十四班长吴国权。记得在84年12月31这天,是教导队很不平凡的一天,来很多解放牌汽车,都是各部队来教导队接新兵的。新兵连集合排队,点到名字叫你上那辆车就上那辆车,我坐的这辆车就有.我的老班长吴国权,新兵教导队过来的兵都是他带过来的。</p><p class="ql-block">马达声响,汽车起步,经过五六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到了原昆明军区后勤部二十二分部35410部队(宣威弹药库)或393部队,到了410部队后,又开始点名分兵,我被分到勤务连(31分队)四排十班。</p><p class="ql-block">当天晚上被分到四排的战友,被汽车拉到了4号库、11号库、红岩洞。我被分到4号库10班。当时分到十班的战友有好几个,有我(赵昌云)、张中权、杨相权、廖明才、倪思国、李洪章、刘晓林;还有两位老兵潘加学、紫开禄,都是83年入伍的;还有班长吴国权、副班长潘生贵,八二入伍的。当天班长组织班会,开始交待工作,站岗晚上每人一小时,怎么交接岗,站岗不能睡觉,而且要巡逻,要随身携带枪支,随时注意库房动静,随时提高警惕。班长把工作交待清楚,开始洗漱睡觉。</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清早起来,我们住的房子背靠大山,前面也是大山,中间很宽很长的夹沟(有人称夹皮沟或一线天),抬头就能看见到箥箕那么大的天;我们住房的左面下面一点是食堂,四排就餐的地方。食堂往下再往前走就是四号库房,四号库左边道往里走,里面就是11号库房,四号库房往右边这条道直接到红岩洞库房;我们住房右边这道走,也就夹沟往上走,走半多小时的路可以到弹修所、连队、保一队、保二队及团部机关。这山沟沟里有很多库房哨卡,每所库房哨卡都有我们连队的战士站岗执勤。</p><p class="ql-block">我们四排的战友,在四号库食堂吃了饭(除了白天站岗执勤的外),由排里的代兵班长,整合队伍走路到连队会议室,召开连队大会。由指导员陈福忠主持会议,李先运连长讲话。</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我们新兵到连队第一次召开会议,李先运连长讲了军人要服从命令为天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努力工作,甘愿奉献,完成连队的本职工作外,首先要完成两山作战保障的输送任务。评时加强军事训练,站好岗执好勤,搞好内务卫生,搞好农副生产。要爱护和管理好枪支,随时随地要注意枪支保养,枪是战士的第二生命。(班长、副班长冲锋枪,我分了支机枪,其余五六式步枪)。</span></p><p class="ql-block">连队的工作每天两点一线,库防到基场物资转运站,或者库房到连队或库房到机关大礼堂.。库房的岗哨按规定时间,按班排互相交换。</p><p class="ql-block">我在连队干了不到一年,受团嘉奖一次,还入了团。在85年年底,全军精简100万,我们连队由四个排变为三个排,老兵面临退伍的很多,就连我们同年兵的退伍也不少,我被留下来成了连队的骨干,顺利的当了三排八班班长,当时八班王安辉(工程团过来)、易建生、文亚明、李成中、晏敬兵(副班长)与我是同年兵;苏永刚、刘鸿兵、曹正华三位战友是86年的兵。</p><p class="ql-block">我当上班长后,带领全班战友努力工作,按时完成连队及排领导交给我们的各项任务,特别两点一线的搬炮弹的工作是很累的,库房的炮弹152整箱是75公斤一箱;130炮弹整箱是65公斤一箱;八二迫击炮最轻40公斤;最重的整箱有85公斤一箱的。要从库房二三公里以内洞里,用人力车推出来,两人一箱扛上车,力气大的一人一箱扛上车,在汽车上一箱一箱地堆好,汽车装满后,拉到基场火车转运站,由连队其他班排下车把炮弹装上集装箱运到前线。连队的工作都不是一层不变的,班排的工作今天在这里,明天在那里,随时听从上级命令。我在连队干了三个月的时间被评为先进团员,先进班集体。</p><p class="ql-block">86年的3月1日离开连队八班,于三月1日去昆明(北较场)汽车技工大队学习汽车修理专业。在昆明学习期间有来自四川、西藏、贵州、云南的战友(昆明军区合并成都军区)。我被分在汽车技工训练大队二中队八班(班长罗登贵),中途调在四班(班长陈万)。在昆明六个月短暂的学习,考核合格后(因前期的学员都是整整一年时间,我们这期学员受成都军区后勤部指令临时受训地点)回到35410部队机关管理处汽车排,干起了汽车维修保养工作整整三年时间,对工作任劳任怨,不怕脏,不怕累。88年的五月受上士军衍,88年7月入党,成了一名预备党员,于1989年的3月1日退伍回到家乡。</p> <p class="ql-block">上面八张照片是1979年至89年,35410(393)部队在自卫还击作战和两山防卸作战共10年中所有官兵,为前线作战保障作出了重要贡献。共和国的土壤里也有35410部队官兵艰辛与泪水;共和国的旗帜上也有35410部队军人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上面这张照片是我在连队四排的排长赵翔。</p> <p class="ql-block">上面这张照片2018战友会(从右向左)我(赵昌云)与连队连长(李先运)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昆明技工大队学习时发的毕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这上面这张照片是管理处汽车排的战友合影,从左向右:</p><p class="ql-block">第一排张应书、刘荣德、姚中伦、杨旭、周根旺;第二排赵昌云(我)、杨元其、冯文良、毕仁刚;第三排杨晓友、彭洪德(汽车排排长)、杨兴荣(连队副连长)、吴世影、王汝德、李春辉、杨秀清、胡如国、吴志友、雷相平、谭志宏。</p> <p class="ql-block">洛阳战斗英雄冯兰根,是35410(393)部队副主任(副团),1979年自卫还击战奉命抽调组建116兵站站长(正团)。冯兰根战斗英雄在二野文献之料中可以查到。</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管理处的处长张应刚,79年奉命开小车送原洛阳战斗英雄冯兰根到前线的照片,这是出发前照的相片。汽车排排长,管理员、处长、35410部队主任。</p> <p class="ql-block">35410部队是昆明军区后勤部22分部下属部队,跟22分部其他下属兄弟部队一样,在对越作战中不可缺少的配角,79年到89这十年中,35410部队抽组到前线的战友很多。八十年代的作战物资仍需靠战士双手、肩膀、背膀来完成的。后勤人员被誉为“老山骆驼”。</p><p class="ql-block">昆明军区合并成都军区,后来叫成都军区后勤部驻昆明办事处的下属部队,番号到我退伍时都是35410部队。原22分部及很多下属部队均被撤销番号。</p> <p class="ql-block">上面这张照片库领导从左往右。</p><p class="ql-block">第一排邓德全、刘金发、李福兰、黄国志</p><p class="ql-block">第二排游德学、李汉良、艾学汉、后面一位领导忘记名字。</p><p class="ql-block">李福兰政委、刘金发主任、黄国志.库副政委、游德学助理、李汉良政治处主任、邓德权政治处主任、艾学汉组计处处长。</p> <p class="ql-block">李福兰老政委和其他首长商讨部队的战略规划建设及怎样做好前线作战保障工作步署。</p> <p class="ql-block">这是昆明军区司令员到35410部队官兵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军区司令员与35410部队31分队官兵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昆明军区司令员张铚秀和军区参谋干事到35410部队机关干部的合影。</p><p class="ql-block">从左往右第四是张铚秀司令员,第三位是35410部队政委李福兰。</p> <p class="ql-block">35410部队所有官兵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这上面是35410(393)部队在79年对越自卫战作战中立功受奖的珍贵留影。</p> <p class="ql-block">一</p> <p class="ql-block">《忆青春》</p><p class="ql-block">回忆一九八四年,</p><p class="ql-block">应征入伍到南疆,</p><p class="ql-block">新兵三月教导队,</p><p class="ql-block">训练场上热忙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营扎根乌蒙山,</p><p class="ql-block">青春年华献国防。</p><p class="ql-block">后勤保障很重要,</p><p class="ql-block">年少参战好儿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年青春缺暂过,</p><p class="ql-block">战友一别诉衷肠。</p><p class="ql-block">铁打营房流水兵,</p><p class="ql-block">军营驻地永难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对越自卫还击击作战和两山防卸作战这十年中,南疆红木棉见证了我们这一代军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