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图为周飞强老师寻觅所获的宝贵资料一一应均在南京个展的广告。登载在1937年2月20曰的《中央日报》上。左边一行是介绍人名单,自上而下序次为:于右任、居正、叶楚伧等十人。大标题下面是展出时间地址。另外周老师还找到一篇1939年《杭州新报》发表的长诗《十髮诗存》作者林念慈记述应均的艺术与生活片段。周飞强老师特地写了一篇专文论应均诗书画印四全。最后以实据論证应均在南京办个展的时间,矫正了我文中的错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非常欣喜读到周飞强老师的《不为千秋全三绝,老怀偏写幽谷花》一文,更为文中一则应均书画展的广告所激动。几年来都希望能找到应均画展的物据,徐加方老师曾去翻阅当年的报刋资料,花了不少精力,却失望告终。今被周老师慧眼找到,可谓这条並不起眼的广告,得来非易且极珍贵。</p><p class="ql-block"> 记得七十年代采访吕临完,他说:应均作品曾由乡友带到南京展出受到于右任赞揚。后来王佳孙(永康政协会员曾是黄浦軍校学员)提供了应均书画展览地点及俱体展出几间房间,那时他刚在南京,回忆的时间合应均62岁。(今天才确定王佳孙所说的个展应该是是37年应均65岁)记得邵观松老师曾说当年有“载誉而归者唯应均一人耳”的报导,但无物据,只觉得这造句风格颇与民国的文风相吻合,不管有无先写上,保存采访到的最初材料,也可留以将来查考的一点线索。昨天为集应均作品到东陽,收藏家许小丰先生藏有应均四条屏,他说爷爷在南京工作,这是当年应均送给他爷爷的。还说在南京他爷爷与应均相遇算是同乡,所以格外亲密。这四屏写于乙亥年,刚巧应均62岁。这引起我一番猜想:应均65岁到南京搞个展今已铁定了,而这次个展是由于右任等十人介绍(则是他们发起並推荐)说明早于这次个展之前,于右任他们就了解应均,这才有可能出面作推荐人发起这次展览。那么他们何时了解应均?吕临完曾说乡友把应均作品带到南京,楼桐孙就是在立法院的永康人与于右任在一起。记得曾采访到一位老者,他说应均的书法条屏掛在国民党立法院,美国领事很感兴趣,在返国前提出要求,希望得到一幅应均的作品。立法院派科长胡厚庵(音)赶回永康请应均书写,作为给美国领亊的礼品。胡厚庵是永康人,还有国民党总统府书记陈姜龙(音),立法院行政院楼桐孙都是永康人。他们是此亊的执行者。(这是受访者的原话)第一次采访时说得有板有眼的,为了确定名字,以便行文确切(当时为了速度只记音,俱体哪个字没在意)。第二次再次去落实,他说记不起了,老年人往往如此。所以我没把这亊写上。今天想想或许于右任他们早些时候在办公室墙上了解到应均,抑或是应均62岁那年到南京是参加一次联展,被于右任他们发现?再加邵老师所说“唯应均一人耳”这一句,对于个展总觉哪里不对劲。如是联展,这个“唯”字,那就合逻辑了。假如我们以许小丰所言为依据,应均62岁到南京。那么应均65岁办个展时有否亲临南京?现在还无法确定。冷静思之,许小丰没见过爷爷只听父亲转述,能否以此为据呢?这就应该听从周老师的教诲“需要可靠材料来证明而不是凭空乱说"了!</p><p class="ql-block">其实应均到南京展览时间的准确度对应均书法研究应该不属关键问题,暂且搁置一下,待后再有新发现,那是求之不得,千好万好,即使阙如,那也无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回过头再说这条广告的发现,可谓如获至珍。它不仅实证应均确在南京办过个展,而且确定了时间。说明王佳孙的回忆只是基本相符。这还不算这广告重要之处,更重要的是,它告诉你这次展览的推荐人的份量,展览的规格。广告中的介绍人(也即这次展览的发起者与推荐者)一共十人。序次是:于右任、居正、叶楚伧、蔣作宾、梁寒操、何遂、陈肇英、张道藩、洪陆东、徐东藩。现把十位人的身份简介如下:1)于右任大家太熟悉,就跳过。2)居正:字觉生,湖北广济人。民国元老,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内务次长,中央执行委员,护法軍政府参议,内务总长。3)叶楚伧,字小凤,江苏吴江人。曾任国民党宣传部长,江苏省政府主席,中央立法院副院长,中国文艺社社长,作家。4)蒋作宾,字雨岩,湖北应城人。中华民国外交官,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安徽省政府主席,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政务组主任。5)梁寒操:曾任国民党中央党部书记长,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兼秘书长,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中将副部长(周恩来是正部长)6)何遂:字叙圃,福建闽候人。黄埔军校代理校长,辛亥革命元老,诗人,书画家。7)陈肇英:字雄夫,浦江人。曾任国民党中央纪律委员会委员,中央评议委员,今浦江有其故居为省文物保护。8)张道潘:因他与徐悲鸿蒋碧薇的关系,知名度很大,不多写了。9)洪陆东:黄岩人。曾任河南省政府特派员,南京市党部执行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政府司法行政部政务次长。10)徐东潘:又名寿城,金华长山村人,是金华历史上第一位国际法学专家。国民政府外交部参事,外交部条约委员会副会长。</p> <p class="ql-block"> 看完这十位的简介,这一条小小的画展广告虽然不起眼,但份量之重决非一般。希望有专家能查一查,民国时期办个展有几位画家是由政府要员出面推荐的?更值一提的是这十位介绍人,本身就是当时的文化精英誉滿当年,他们的艺术声望往往超出他们的行政职位。由此可以想像当年应均的声望了。</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清楚一点,这很重要。应均声望之重虽然政要参与推荐,起了很大作用,但首先是应均的作品感动了观者,而非应均去逰说、活动、搞关系于诸政要中。应均与他们素昧平生,亊前根本没有过从,更谈不上什么交易。这更加反证应均艺术的魅力。所以我特别要说的是:千万不要以当今的现象观念去推测应均那年代人们对艺术的纯敬。</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应均诞辰一百五十周年,永康准备为他办一次展览,搞一次纪念活动。祝愿活动圆满成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