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许多年没有上普陀山了,今次有闲与舟山朋友相约,一起去普陀山拜谒一下普陀三大寺和南海观音。周六上午9点,小王带着我们一行人去朱家尖码头坐船前往普陀山,朱家尖蜈蚣峙码头也与过去完全不一样了,我们车开至内部停车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童总司机小王带着我们从员工通道进入了候船大厅,因为事先已经把商务快艇的票买好了,可以直接排队候船,没想到现在乘商务快艇的游客也排成很长的队伍,记得疫情前几年来时商务快艇都没有几个人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去普陀山的快艇上望着前方的普陀山,心想佛教是从印度传入到中国的,佛教中的诸佛应该都出生在古印度,那么这普陀山怎么又会成为观音菩萨的道场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普陀山在春秋时期与舟山等岛屿统称为甬东,到了西汉因梅福隐居于此而被称之为梅岑山,宋时又称宝陀山,元代称为补陀洛迦山,到明万历后才称之为普陀山,也有普陀洛迦之称。因昔时帝王多建都于北方,将其南之东海统称为南海,所以普陀也曾称为南海普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普陀山又如何成为观音道场的呢?其实普陀山早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千年前就一直为道人的修炼之地,秦安期生、汉梅子真、晋葛稚川都曾来此炼丹、修道,现在仍留有“炼丹洞”“仙人井”等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普陀山一个道教练丹修道之地又为何成为观音道场呢?这次来普陀山我就准备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一次深度游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船到达普陀山的码头后,卢主任已经在码头等候我们了,坐上景区中巴后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今天的雾气很大,车行在去慧济寺的山路上犹如在仙境之中。其实去慧济寺还是选择徒步前往比较好,记得第一次来普陀山就是徒步上山的,途经法雨寺后继续向北,踏上香云路,香云路全程大约有石级1088层,边走边赏景,路旁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还能听到青玉涧潺潺的流水声。关键是途中还能欣赏到许多石刻,记得在香云路中段的拐弯处,矗立着“海天佛国”崖,崖上的四个大字听说是出自明朝抗倭名将侯继高的手笔。继续向前行,便来到了普陀山的最高处——佛顶山,慧济寺就坐落于此。现在膝关节不行了,再让我爬上下二千多级台阶是不可能了,能坐车就绝不徒步了。车行不久就来到了佛顶山山顶慧济寺的后门停车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来到寺院后门的观景台,记得第一次来慧济寺时,晴空万里,站在这里可以极目远眺,远山近礁,环列奔趋,海天一色,景色十分壮美。今天白雾缭绕,云扶石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幅诗意般的画卷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慧济寺后门左侧,有一棵“普陀鹅耳枥”树,它是生长在浙江普陀山上的“圣树”,与元代岛上的多宝塔、唐人阎立本的《杨枝观音图》一起被称为“普陀三宝” 。这棵树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树种,世界仅存普陀山风景名胜区一株,其主干埋于地下,树枝骈出双分,极有规则,走出慧济寺后门,被称为“夫妻树” 。寺后坡下还有一种仅见于浙江的珍稀树种“佛光树”新姜子木,每当春天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大士圣诞之日,它的嫩梢枝叶就会披上金黄色的绒毛,熠熠闪光 。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慧济寺的山门十分简朴,上书“慧济禅寺”四个大字 。走进山门,“入三摩地”四个大字题刻赫然醒目,让人瞬间感受到一种庄严的氛围 。整个寺庙依山而建,殿堂楼阁布局紧凑,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充分展现了浙东园林建筑风格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是慧济寺的主殿,宽25米,进深15.25米,高10.5米 。与普陀山其他寺院不同,这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像,两边侍立着弟子阿难和迦叶,大殿两厢各塑有十尊塑像,是佛教传说中的“二十诸天”像,后两侧供观音及千手观音木雕像 。屋顶用天蓝、淡绿、鹅黄、紫红等色琉璃瓦盖成,在阳光下会映出万道彩虹,宛如“佛光普照” 。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音殿内供奉着2.7米高的观音菩萨像,四壁还嵌雕着观音菩萨石刻像123尊,这些石刻像汇集了唐、宋、元、明、清等历朝名画家所绘的观音宝像,形态各异,精妙绝伦,堪称普陀山佛教艺术的精华之一 。大悲殿内则供奉着唐代观音像,它可是普陀山最古老的佛像艺术之一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音殿里人头济济,都说慧济寺观音殿内的送子观音最灵验,因此来此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最多,把小小的观音殿挤得水泄不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王带着我们一起在观音殿内给莲花灯添灯油,在佛教中,给莲花灯添灯油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灯代表着光明与智慧,添灯油寓意着为自己和他人祈求智慧增长、消除业障、福慧双增等,所以我们是怀着一颗虔诚之心来添灯油的,一方面表达对佛菩萨的敬仰,另一方面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殿内和尚将莲花灯降下,让我们围绕着莲花灯一圈,整个过程始终保持敬畏和虔诚,专注于自己的内心祈愿。添油前双手合十,默默祈祷,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诉求,说心里话,现在绝大部分来普陀山烧香拜佛的游客都是带着功利性的祈求而来,其实我们来寺院敬香礼佛应更多地注重于自己内心的修行和感悟,佛学主要是教导我们如何去观注于自己内心的修行,排除杂念,让内心平静,通过持续地对佛法教义的参悟、对世间万物空性的洞察,只有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才能照见五蕴皆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俗话说“佛只渡有缘人”,虽然佛菩萨的慈悲对众生来说是平等无差别的,但对于那些还没有准备好接受佛法、内心被贪嗔痴等烦恼重重遮蔽的人来说,就像隔着一层厚厚的屏障,很难接受佛法的教化,菩萨的慈悲又怎么能感化到你呢?所以带着贪嗔痴等烦恼来寺院求菩萨,菩萨是无法保佑的。“佛只渡有缘人”,这有缘人主要是指那些有善根、与佛法相应的人。这善根可能表现为内心对解脱痛苦、追求智慧有强烈的渴望,或者对佛教的教义、修行方法能够生起信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慧济寺寺内还有不少御赐珍宝,现存有御印三枚,其中清乾隆六十年赐金印一枚,印文为“敕建南海普陀名山观音宝印”;嘉庆元年赐翠玉印一枚,印文为“南海普陀佛顶观音大士宝印”;明万历三十三年赐铜印一枚,印文为“敕建南海普陀禅寺观音宝印” 。从现存的三枚御印印文内容也可以说明普陀山观音道场均是历代帝王御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拜完慧济寺,我们仍然回到寺院后门的观景平台,坐车前往山下的普济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车停边上的停车场,我们步行前往普济寺,前面一座黄墙黑瓦、红色大门的江南寺庙特色的建筑非常吸引人,这种<span style="font-size:18px;">黄墙黑瓦,红色大门的</span>色彩搭配,视觉上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每每走到此地都会让人心生敬畏,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这就是普陀息来禅院,每次来都想进寺参观一下,但总是大门紧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息来禅院创建于清朝。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潮音禅师退居此处,从而兴建了息来禅院,息来禅院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其与普济禅寺相邻,周边还有多宝塔、海印池等景点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听说这里的素斋非常有名,此外,禅院还具备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禅院这种宁静与庄严的氛围非常利于修行者排除杂念、潜心修行,也让我们这些前来参拜的游客信众感受到佛教的神圣,体现了佛教对庄严佛土的追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禅院依山而建,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体现了佛教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自然中体悟佛法、修行悟道。庭院中大树与刻有莲花的石椅等布置,增添了自然与人文融合的美感,展现出佛教对自然的尊重和顺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寺庙建筑传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技艺和风格,体现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也反映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是佛教中国化的一种外在表现。整体建筑布局和装饰简洁朴素,无过多华丽繁琐的雕饰,契合佛教倡导的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的理念,引导修行者和信众追求内心的清净与觉悟,不为世俗的物质欲望所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参天古树之间,</span>一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屋顶多为歇山顶和悬山顶,线条流畅,飞檐翘角的</span>中国传统建筑映在其间,其建筑色彩与普陀山整体佛教建筑风格统一,以黄墙黑瓦为主色调,红色门窗、梁柱点缀其间,这种色彩对比强烈又和谐统一,营造出了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门楣上写有“锡麟堂”三个黑色大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普陀锡麟堂是普陀山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庵堂,它与高僧了余和尚渊源颇深,了余和尚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 年)至普陀山锡麟堂,求其师为其剃度,起初其师因与他家熟识不肯为之,他砍去中指一节,师始允之 。1920年,了余和尚退居锡麟堂修净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庵堂,其规模一般都小于寺院,但建筑布局紧凑合理,各殿堂、寮房等功能区域安排得当,既满足修行与宗教活动需求,又营造出宁静庄严氛围。建筑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让修行者与自然亲近,感受佛法自然之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普陀山上象息来禅院、锡麟堂这种小寺庙和庵堂有几十处,并不是只有我们经常来参拜的三大寺,目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外开放的</span>大小寺庙有29处,另外还有老旧庵堂53处处于封闭维护或改造中,其中庵堂39处,茅蓬14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去普济寺的路边树了一抉巨石碑,上书“来了就好”四个大字,成了普陀山新的网红打卡点,引得游客纷纷在此留影打卡,咱也不落俗套,站在巨石旁留个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到这句“来了就好”让我深深感受到其深刻的禅意:</p><p class="ql-block">第一体现了一种包容与接纳:普陀山是佛教圣地,无论人们来自何方、何种身份,怀着怎样的目的和心情来到这里,都会被接纳。这种包容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感受到温暖与安心,找到内心的归属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强调放下与释然:现代社会中人们背负着各种压力和烦恼,来到普陀山,在这片宁静祥和的氛围中,人们可以暂时抛开尘世的喧嚣与纷扰,放下心中的执念和包袱,让心灵得到放松和舒缓,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注重当下与体验:当人们踏上普陀山,便进入了一个充满禅意与灵性的世界。这里的自然风光、佛教文化等都能让人们忘却过去的烦恼和对未来的担忧,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的体验中,感受每一刻的美好,从而领悟到当下的珍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蕴含佛缘与随性: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来了就好”传达出一种随缘的佛缘观念。人们因各种机缘来到这里,无论是否有明确的所求,只要来到便是一种缘分,不强求结果,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接纳所遇之事,感受自在与随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五代表心灵的净化与升华:普陀山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散发着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善念和敬畏之心,使心灵得到净化和洗礼,进而获得滋养和升华,让人们在离开时能以更好的精神状态回归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普陀山对“来了就好”禅语的理解,不知道你看到这“来了就好”后又是怎样的感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来过普济寺很多次,但每当踏入普济寺,总有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气息扑面而来。虽然已是深秋,寺前的莲花池依然碧波荡漾,荷叶已经枯萎,发黑的莲蓬垂下了头与枯枝残叶分散在池水之上与水中倒影构成了一幅凄美的水墨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普济寺原名“不肯去观音院”,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其起源与日本僧人慧锷有关。唐大中年间,慧锷在五台山请得一尊观音像归国,行至普陀山时遇狂风险浪,铁莲花围船,无法前行,便与山民张氏在“潮阴洞”建院供奉观音,后逐渐扩大为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钦差王舜封出使高丽归途中遇龟托船,向观音祈祷后龟消失,船只得以继续航行,朝廷因此赐名该寺为“宝陀观音寺”。庆元年间(1195 - 1200年),宝陀寺被列为江南“教院五山十刹”之一,可见其在当时佛教界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后,普济寺历经多次变迁与重建,如嘉定三年(1210年)殿宇遭风毁,由住持德韶筹资重修;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和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因海寇侵扰内迁,后又迁回原址修复扩建。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遭火灾,李太后资助重建。清康熙四年(1665年)遭荷兰海盗劫掠,十年后因游民误火再毁,康熙下令拨款修复,并更名为“普济禅寺”。雍正九年(1731年)又进行了大规模修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普济寺作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是观音菩萨的主道场,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普陀山和周边寺庙都会举行香会节,吸引着众多信徒前来朝拜。其建筑风格独特,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占地2.6万平方米,采用中轴对称布局,主要建筑如御碑殿、天王殿、圆通宝殿、藏经楼等,均为重檐歇山顶盖建筑,屋顶覆盖黄琉璃瓦或灰色筒瓦,是浙江清代官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寺内还保存有众多珍贵文物,如宋代以来的经书、佛像、圣旨、龙袍、玉印以及韩国、日本、东南亚各国馈赠的礼品等,这些文物也足以见证普济寺在佛教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穿过御碑亭,迈进山门,便见天王殿内四大天王威严肃穆,仿佛在守护着这片佛门净地。弥勒佛袒胸露腹,笑脸相迎,让人不禁心生欢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沿着中轴线前行,圆通宝殿映入眼帘。其殿宇宏大,内中供奉的毗卢观音圣像慈悲祥和,目光低垂,似在俯瞰众生疾苦。信徒们手持香烛,虔诚礼拜,祈愿声此起彼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右两侧的配殿供奉着不同的神祇,伽蓝殿的关公像红脸长须,威风凛凛;祖师殿则供奉着各宗派祖师,让人感受到佛教传承的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普济寺的庭院错落有致,古木参天。漫步其间,能听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与悠悠的钟声交织,仿若奏响一曲空灵的梵音。中午时分,寺内的素斋清香四溢,让人有种想品尝一口斋饭的欲望,想在简单的食物中去体会一种质朴与宁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尘世的喧嚣渐渐远去,心灵仿佛得到了一场洗礼。这里的每一处建筑、每一尊佛像和每一步足迹,仿佛都蕴含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与宁静致远的精神力量,让人不禁沉醉于这方神圣的净土,思索人生的真谛与内心的宁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出普济寺,寺院外的黄色围墙上“南无阿弥陀佛”六个黑色大字,这种黄底黑字的搭配极具震撼力,在佛教中,念诵“南无阿弥陀佛”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净土宗认为专心念诵此佛号,可获阿弥陀佛护佑,临终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处也成为了一个网红打卡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卢主任和小王领着我们沿香华街向西行走,途中经过普陀山管委会和普济医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十几年前第一次上普陀山时经过普济医院还进去参观了一下,当时开玩笑讲等退休后远离世俗上普陀山来潜心修行,来普济医院当当义工看看门诊。现在想想真的要修行也不一定要上山来,现实世界中只要能时时刻刻观照自己内心,向内心求般若智慧,一样可以达到禅的境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卢主任将我们中午的素斋安排在普陀山大酒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来普陀山大酒店吃素斋,菜品上桌时就感到惊讶,精致独特,做工精细,摆盘惊艳,每道菜品的名字也都透着禅意和韵味,如“欢喜慈悲、福慧增长、朝阳涌日”等,勾勒出一幅幅普陀山诗情画意的景象 。口味上也很好地保留了食材的清新自然本味。如这道名曰“拂香禅玉”的菜,选用煎豆腐、鲜猴头菇和芝士,造型出彩,外脆里嫩,鲜香美味 。可以说是集寺院素斋、宫廷素斋和民间素斋之精华,色味俱佳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午餐过后我们又坐车前往法雨寺参拜。法雨寺前的这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门四柱式的石牌坊气势恢宏,高大威武,展现出了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门额上上书“</span>海天佛国”四个大字,这海天佛国牌坊始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 年),之前是一座木华表,1919 年由居士陈信良重新募资修建 。“海天佛国”四字彰显了普陀山作为观音菩萨道场的神圣地位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寓意着此地佛法无边,与海天相连,象征着佛的境界高远、广大无垠,也体现了普陀山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和独特影响力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普陀山的法雨寺,宛如一颗隐匿于山海之间的明珠,散发着幽远深邃的佛性光辉。踏入这片圣地,感觉尘世的喧嚣与纷扰便悄然散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寺前的石板路缓缓走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致的九龙壁。壁上九条巨龙翻腾嬉戏,仿佛要破壁而出,其精湛的雕刻工艺让人不禁驻足赞叹,这九龙壁仿若一道庄严的序幕,拉开了法雨寺神秘而神圣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穿过古朴的山门,迈进天王殿,四大天王威风凛凛地伫立两侧,怒目而视,镇守着佛门净地。弥勒佛则以那永恒的开怀笑颜,迎接着八方来客,让人在其笑容中瞬间忘却烦恼,心生欢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沿着中轴线深入,玉佛殿内供奉的玉佛温润祥和,其慈悲的神态仿佛能洞悉世间一切苦难,让人不禁在其面前心生敬畏与虔诚。而法雨寺的主殿——圆通宝殿,更是气势恢宏。殿顶的藻井由无数斗拱层层叠架而成,状若穹庐,藻井内九条木雕金龙盘桓升腾,龙须低垂,口衔明珠,在昏暗的殿内,稍有光亮便熠熠生辉,仿若九龙吐水,为佛前的莲座洒下甘霖,此般“九龙藻井”的盛景,堪称建筑艺术与佛教文化的完美融合,置身其中,油然而生一种对古代工匠技艺的钦佩与对佛法庄严的敬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寺内的庭院宁静而雅致,古柏参天,树下的青苔诉说着岁月的悠长。漫步其间,耳畔不时传来悠悠的钟声与僧人的梵唱,那声音空灵而澄澈,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直抵心灵深处,让人的内心瞬间变得澄澈而安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雨寺的历史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自明万历八年(1580 年)始建,初名“海潮庵”,后历经风雨沧桑,数度兴废。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 年),朝廷赐金修寺,并赐名“法雨禅寺”,从此规模渐宏,香火日盛,成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承载着无数信徒的信仰与祈愿,也见证了佛教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的传承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每一块石板、每一尊佛像、每一片砖瓦,都凝聚着历史的沉淀与佛禅的智慧。法雨寺不仅仅是一座寺庙,更是一处心灵的幽栖之所,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在这宁静祥和的氛围中,寻得内心的慰藉,邂逅那份久违的禅意与安宁,于喧嚣尘世中觅得一方净土,让灵魂得到一次深度的洗礼与升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游览参拜完三大寺后,小马又带着我们坐车前往普陀山南海观音像,自从树立南海观音像后普陀山有关南海观音像的种种传闻在民间流传,使得其成为游客来普陀山必到的标志性景点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达景区后,沿着蜿蜒的石板路前行,路旁绿树成荫,海风轻拂,带来丝丝凉意。步行不久,在转弯处见不少游客驻足仰望,随着人们的目光注视天空,原来这里的树冠之间有一边空白,南海观音的头部和上胸部显现在这片空白区,在蓝天的映衬下,双目慈祥,妙相庄严的观音侧面注视着前方,让人能感受到观音大师那慈悲为怀,救世救难的菩萨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继续向前便能看到高达33米的南海观音像巍峨耸立,观音像顶现弥陀,左手托法轮,右手施无畏印,双目慈祥,妙相庄严,注视着世间众生.。这南海观音其佛像高达18米,莲花台2米,立像台基13米,再加上台基下的小山,给人一种气势恢宏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音像下是礼佛广场,广场上有一座约4-5米高的香炉,传说摸一下香炉便可以消灾得福. 许多游客在此燃香祈福,香烟袅袅升腾,为这神圣之地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氛围。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可走到佛像脚下,近距离感受其庄严,心中不禁涌起敬畏之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场周围的游客和信众都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或默默祈祷,或焚香礼拜。我也不由自主地加入其中,闭上双眼,心中默默许下心愿,祈求家人平安健康,事业顺遂。在这过程中,我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手持念珠,口中念念有词,眼神中充满了敬畏和期盼;身边一个年轻的长发女子,手持焚香,泪流满面地向菩萨诉说着什么,想必是心中一定有着深深的诉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开南海观音像时,我不禁回首凝望,心中感慨万千。这座观音像不仅是一尊宏伟的佛像,更是一种信仰的象征,它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和寄托。在这里,人们可以放下尘世的烦恼和疲惫,寻找到自己内心的宁静与安宁。如果你也渴望心灵的净化和安宁,普陀山南海观音像绝对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普陀山南海观音像不仅是一处宗教圣地,更是自然景观与人文艺术的完美结合。其所在的地理位置,使其周边海景也别具魅力,站在像前,可眺望远处的碧海蓝天、青山翠岛,让人心旷神怡,在感受观音菩萨慈悲与智慧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大自然的壮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码头的路上,遥看东南方向,一座如卧佛枕水的岛屿耸立在海面之上,这就是普陀著名的洛迦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回朱家尖的快艇上,望着渐渐远去的普陀山,心想普陀山在我国最大的一个群岛舟山群岛中,它只是一个小岛,面积仅有12.5平方公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按说,全国名山古刹,民间小庙,供奉观世音菩萨的地方如此普遍,那么,为什么就单单是普陀山才成为观音菩萨的道场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普陀山自大唐以来,岛上开辟了观音道场,几经沧桑,到现在发展成以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三大寺为主,集佛寺、海水、沙滩、奇石、绿林于一岛的佛教圣地和著名风景区。普陀山之所以能成为观音菩萨的第一道场,我想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吧:第一、我们从佛教经典《华严经》的第68卷上可以看到记载:“于此南方有山,名普陀珞珈山。彼有菩萨观自在(观世音)”。“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善财童子…渐次达行,至于彼山,处处求贤此菩萨。…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木蓊郁,香草柔软,观自在菩萨与金刚石上结痂跌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这段佛经记录的是有名的善财童子在普陀洛迦山参拜观世音菩萨的情景。而在普陀山的东南方向也确实有座小岛名洛迦山。我想这可能是普陀山成为观世音道场的佛经依据吧。古时候海上交通极不便利,舟山群岛远离大陆,被世人当成“海上仙山”世外桃源。据传,秦始皇曾驾临宁波,远望舟山,云里雾里,疑是仙山蓬莱。所以认定普陀山是观世音的道场是合乎情理的,对于当时的人们也是乐于接受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认为,观世音菩萨是居住在南方海上叫做”普陀洛迦山”的岛上,这为普陀山成为观世音道场提供了最权威的依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崇拜普陀山灵验仙气的传说和皇家的御赐,是普陀山成为观音菩萨道场的法律根据。据元“普陀洛迦山”记载,宋朝元丰年间,朝廷曾派遣使者出使三韩。当使船走到普陀山附近海面的时候,忽然狂风大作,非常危险。大家想到普陀山上有观音菩萨,便连忙朝着普陀山祭拜,不一会儿,海上随之风平浪静。使臣回国以后,向皇帝宋神宗报告此事,宋神宗龙颜大悦,下御旨,赐建“宝陀观音寺”,指定普陀山专供观音菩萨。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宋宁宗应主持德韶之请,赐宝陀观音寺圆通殿钱万缗,御书“圆通宝殿”“两道场”两额,并将普陀钦定为观音道场。皇帝的御旨是普陀山成为了法定的观音菩萨道场,我想这也应该是一个理由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普陀山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四面八方朝拜观音菩萨,岛上佛事长盛不衰,从客观上决定了他的第一道场的地位。历史上观音菩萨在亚洲的日本、朝鲜和南洋各国影响很大。据传,唐懿宗咸通十年,日本僧人慧锷和尚从中国五台山迎观音菩萨带回国,途经南海时船触礁受阻。慧锷和尚想,这是观音菩萨不愿意去日本吧?便把观音像供奉在了普陀山上潮音洞里,建了“不肯去观音院“,从而使普陀山名正言顺成了观世音的处所。唐初以前,日本人来中国一般是走北线经过黄海在山东蓬莱登岸,唐朝中业由于新罗(朝鲜)的阻碍,只好改道南线经冲绳越东海,由普陀山到宁波上岸,从那以后日本僧侣拜观音必登普陀山。公元二世纪以后,观世音菩萨就在南洋一些国家和民族中传扬。唐宋以后各地华人把观世音作为救苦救难的菩萨来尊崇。由于普陀山的地理位置好,有利于南洋东南亚各国来往,每逢农历2月19日(观音菩萨圣诞)、6月19日(观音菩萨成道)、9月19日(观音菩萨出家)等观世音纪念日,普陀山的佛事活动非常盛大和火爆,所以普陀山成为观音菩萨的道场是有其历史和现实原因的,并非偶然。我们常把观音菩萨称之为南海观音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吧!</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