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也许是真的老了,也许是儿时的记忆太深刻,我的脑海里经常浮现那一个难忘的镜头。 </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九年春天的一个上午,一辆解放牌大卡车,在抚铁的公路上奔驰。汽车的后面扬起一串串尘土,好像一条土龙似的,打着旋紧紧跟着。那时的马路真是“马路”,路面都是沙子铺的。我站在车上,小手紧紧的把着前面的车厢板,任凭风儿吹得灰头土脸。只管兴奋的东张西望,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山,绿绿的草,万紫千红的花。。。。看啥都新鲜,瞅啥都好玩。一路颠簸着,从煤都抚顺来到大明——这个尚未开发的处女地。</p><p class="ql-block"> 进入大明,只有一条很窄的土路,坑坑洼洼的凸凹不平。零零散散的人家,四周都是荒草野地,好像就是一个大村子,汽车终于在一栋长长的只有一个大门的房子前停了下来,这里是北独身宿舍,孤零零的杵在那。和抚顺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母亲难过的流下眼泪,“天呐,咱们这一大家子人,住在哪?吃在哪?”</p><p class="ql-block">“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困难只是暂时的,上级正在积极想办法。如果你们不想在这,就先回农村老家借住一段时间吧。等矿里的房子下来,就把你们娘几个接回来。”父亲一边跟妈妈说着话,一边把我们几个孩子抱下来。哪知道,这一借住,就借住了大半年。直到秋收过后,我们总算有了自己的家。房子虽然很小,勉强容下7口之家,但毕竟是我们一家人住在一起。到了晚上,两铺炕上挨肩的挤着小脑袋瓜,父亲开心的时候就喊着,大毛二毛三毛四毛五毛。挨着个的弹脑壳。生气的时候虎着脸,吓得我们大气不敢出,溜溜的躲在一边。别看我们都是几岁的孩子,却很懂事,知道帮大人做事,缸里没有水了,姐妹俩就去抬,送来煤了,我们就撮的撮搬的搬,想尽办法也要把煤炭倒腾到院子里。</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的春天,能干的母亲,带领我们在家附近开荒种地,玉米,土豆,白菜,大葱,豆角等,基本自给自足。 可是,没到两年,大片的土地上,建起了一栋栋的红砖瓦房,医院,学校,百货商店,食品厂,冰果厂,职工俱乐部,澡堂子,菜市场。。。。建设的真快呀!用日新月异形容矿区发展的速度,绝对是恰如其分。</p><p class="ql-block">原来那窄窄的马路,也拓宽了很多,还安装了路灯。每当夜幕降临,就会有三五成群的大人,在路灯下,借着灯光下棋,打扑克,唠嗑。孩子们呢,或者是躲在暗处藏猫猫,或者是在灯下抓蝲蝲蛄。蝲蝲蛄是一种很大的黑色的飞虫,专门围着灯光转,飞着飞着就会扑落在地上,把它抓来装在瓶子里,回家给鸡吃。据说母鸡吃了爱下蛋呢。</p><p class="ql-block"> 转眼间,我上小学了,戴上了红领巾。每天和同学一起上学,放学后在学习小组写作业。那时候,我们家里只有父亲每月的96元的工资,养活全家7口人。哪里有钱去看电影啊,只有在学校组织的歌咏比赛和少先大队活动的时候,才能迈进俱乐部的大门。但是,我们的业余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向雷锋叔叔学习,做好人好事,拥军优属等。就是因为从小受到的教育,即使现在,在公共汽车上,见到年纪比我大的老人,我还会主动让座。</p><p class="ql-block">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我向当采煤队长的父亲提出,想和班里同学一起到井下参加劳动,看看煤炭在地下是长什么样子的,是怎么采上来的。我知道井下作业很危险,但还是奓着胆子跟父亲说,没想到他爽快的答应了。趁热打铁,我们就在星期天马上行动。一大早,同学们就赶到大明一矿,在父亲的带领下,穿上工作服,脚踏高腰水靴,戴上安全矿灯帽,腰间扎好矿灯盒子,兴致勃勃的沿着巷道,来到采煤的掌子面。里面黑咕隆咚凉飕飕的,好不吓人。大家是既兴奋又紧张,兴奋地是,作为矿工的后代,只知道父辈们的工作异常艰苦,今天终于看到庐山真面目了。紧张的是,第一次下井,担心随时掉下的煤块砸到自己。父亲把我们带到安全的地方,再三叮嘱不能擅自行动,一定要听招呼。掌子面一片寂静,我们怀着忐忑的心情,静静的等待,等待。。。突然,轰隆隆轰隆隆的几声炮响,只见乌黑锃亮的煤块像潮水般的倾泻下来,瞬间形成了一条煤流。架子工马上用木板和铁轨桩子,把刚刚爆出的空间给顶上,以防巷道塌方。这时候,我们和采煤工人一起,一锹一锹的把煤块攉送到传动带上,再由蚂蚁车(我只依稀记得叫蚂蚁车,不带盖的铁箱子,一节一节的连着)运到地面的煤场。</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今生唯一的一次井下劳动,是我终生难忘的一次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涤。</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瞬间,但是,在我们人生中,六十年,那是相当漫长的。六十年前,铁法矿区它像一个刚出世的婴儿,赤条条的来到这个世界。经过开矿者的艰苦奋斗,忘我的追求,不畏困难,英勇拼搏,愣是在一块块的荒草地上,建设成一座座大型的现代化矿井,将埋藏在地下的乌金开采出来,运送到祖国的四面八方。特别是在那个能源十分匮乏的年代,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的风雨,六十年的成长,铁法矿区已经发展壮大为国家大型的铁煤集团。当年名不见经传的小小的调兵山镇,而今,已经发展为集环保,能源,旅游于一身的现代化的新兴城市’——调兵山市,它风姿绰约的矗立在辽北大地上,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耀眼那么夺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