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走进首都博物馆

竹子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首都博物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大街,其建筑设计巧妙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从远处望去,博物馆的整体造型宛如一座沉稳大气的古代宫殿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体,外立面以灰色石材为主,搭配精致的雕刻和玻璃幕墙,既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雄浑大气,又不失现代建筑的通透与灵动。在阳光的照耀下,整个建筑仿佛被赋予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显得格外耀眼。</p> <p class="ql-block">  雕龙丹陛石镶嵌在博物馆正门外的地面上,颇具皇家气息,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步入馆内,在中央大厅内,迎面是一座精美的明代牌楼,上方写着“景德街”三个大字,首先映入眼帘。一股浓厚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仿佛穿越了时空。让参观者瞬间置身于了一个充满历史韵味与文化底蕴的世界。</p> · 北京中轴线 · <p class="ql-block">  一层展厅, 东区的《辉煌中轴》“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特展”中,以物证史,从“壮美中轴”“文化中轴”“永恒中轴”等维度,对中轴线的壮美秩序、思想源流、历史发展直至中轴典范——元明清北京中轴线的形成,及其近代以来的公众化进程和当代的保护工作进行了系统的精彩阐释,讲述了古都北京的“中轴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北京中轴线”之美。</p> <p class="ql-block">  步入展室颇具设计感的“北京中轴线”五个字在“星空”的映衬下,尽显酷炫、大气诱人。</p> <p class="ql-block">  壮美中轴展区,一个16米长的中轴线数字沙盘将中轴线沿线的建筑全貌呈现:全长约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过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以及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南到永定门,它以南北向居中道路为骨架,连接起了宫殿、苑囿、坛庙、市肆,形成了左右均衡对称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展厅内大量的文物与之文字介绍相互对应,历史文脉,清晰厚重。</p> <p class="ql-block">  实测北京水平石标</p> <p class="ql-block">  何尊</p> <p class="ql-block">  永定门石匾</p> <p class="ql-block">  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公元13世纪,成型于16世纪,历经逾7个世纪,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城市建筑群,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p> <p class="ql-block">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7.8千米,占地面积总计51.3平方千米,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北京中轴线的规划布局讲究左右对称,如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等建筑均保持对称布局,体现了“致中和”的哲学理念,强调“中”和“和”,即不偏不倚和和谐有序,充分展示出了中华文明的哲学智慧和美学观念。</p> <p class="ql-block">  北京中轴线的规划布局继承了自西周初年形成的都城格局和制度,延续了秦汉以来都城中心建筑群与星象对应的传统。元代在营建大都(北京)时,对形成于西周初年并在汉代成为儒家经典文献组成部分的营国制度进行了附会,明代和清代对此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它是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代表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p> <p class="ql-block">  北京中轴线在202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9项世界遗产。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其文化价值的认可,也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p> · 北京通史陈列· <p class="ql-block">  这个展览在二、三层的东厅举办,从史前北京地区的70万年人居史到新中国首都的发展史,目前只开放到第8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主题,比如“文明曙光”、“建城之始”、“北方重镇”等等,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故事和展品。在这里能系统领略到北京作为一座古老城市的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  北京以周口店遗址为代表的“北京人”遗迹,在人类演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北京人头盖骨(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  山顶洞人(复制品)和骨骼演的进化,成为了新石器时代的开启者。</p> <p class="ql-block">  人类最早的项链,懂得穿孔,爱美之心是人类的原始基因。</p> <p class="ql-block">磨制石器</p> <p class="ql-block">陶制生活用品</p> <p class="ql-block">  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再到陶器制品、器皿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充分说明了这一地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渔猎文化之间碰撞与融合的发展过程。</p> <p class="ql-block">类型繁多的青铜器、金器、玉石器</p> <p class="ql-block">  从青铜器到铁器的发展演变,北京所依托的燕山山脉介于大兴安岭与太行山山脉之间,连接着农耕、游牧、渔猎等多种生业地带,形成了“南控中原、北连朔漠”的战略态势,拥有中国地理文化上的重要地位,交通区位可沟通各方,承载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城人地关系的地理基础。</p> <p class="ql-block">  北京是中国古代城市营建的集大成者,更是见证中华文明赓续的千年古都。 </p> <p class="ql-block">  大量实物、模型和数字化视频太具震撼,静静观赏,代入感极强。更加直观的了解了北京70万年的居住历史、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这是浓缩了的北京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真实画卷。</p> <p class="ql-block">  北京在历史沉淀中,现成了多元交流开放包容的大国之都。历史上的北京与欧亚大陆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与融合。</p> <p class="ql-block">  北京古代宫殿建筑、皇家寺观、皇家园林与陵寝的建造,保存较为完整,是现成的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最高典范,大量历史遗迹,较为全面的展现了中国传统宫廷文化,堪称杰作。</p> <p class="ql-block">  北京的长城,形成了“南控中原、北连朔漠”的战略态势,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渔猎文化之间碰撞与融合,承载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城人地关系的地理基础;同时起到了固国安邦的防御体系与城市布局。</p> <p class="ql-block">  北京通史陈列,真实记载了北京自西周以来的城市营建,及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金、元、明、清不同朝代对北京的都城建设,是中华文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伟大见证。近现代的北京又经历了政权更迭、思想碰撞、革命历程、城市变化,见证了从封建传统社会都城向现代共和国首都的转型。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首都建设,成为中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突出示范。</p> <p class="ql-block">  北京通史陈列,是中华文明最有力的见证。</p> · 老北京戏园 · <p class="ql-block">  老北京戏园,作为京剧艺术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清朝到民国,戏园不仅是戏剧表演的场所,更是北京人生活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氛围,是历史文化的浓缩。</p> <p class="ql-block">戏台与茶座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民国戏服</p> <p class="ql-block">  步入其间,仿佛穿越时光隧道。矗立想象,台上,锣鼓声声,京胡悠扬,生旦净末丑,粉墨登场,演绎千古传奇。台下,茶香袅袅,观众云集,叫好声、掌声交织,热闹非凡。老戏园里,一折一戏,一词一句,皆是京味儿文化之精髓,让人沉醉,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京剧伴奏的乐器</p> <p class="ql-block">  戏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而老北京的戏园在元大都时期被称为"瓦舍勾栏",元杂剧在此地盛行。到了明清时期,戏园逐渐发展成为专门供戏剧表演使用的建筑。清朝时期,戏园被称为茶园,后来改称戏园、戏馆子,再到民国时代又改称剧场、剧院。这些名称的变化,反映了戏园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功能和地位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  北京戏园承载着人们的乡愁,新中国成立后,在守正创新中,老戏楼也在寻求新变化,如吉祥大戏院,其前身可追溯到1908年建立的“吉祥茶园”,后更名为“吉祥园”,曾坐落于王府井东安市场的东北角,与梅兰芳大师渊源深厚,被誉为京剧的重要根据地。1993年,因东安市场的整体规划,吉祥大戏院拆除。2021年,吉祥大戏院在王府井重获新生。</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吉祥大戏院,仿佛回到了那个京剧盛行的年代,同时会有一种既传统又新潮的感觉,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p> · 老北京民俗展· <p class="ql-block">  位于东厅五层的“岁华纪胜﹣﹣老北京民俗展”。以老北京四季轮转中的时令节俗、人情风尚、物华更替为主要内容,紧扣生活、生命、生机,体现老北京人的民俗信仰及好礼乐生的特质,是首博基本陈列展示都城文化及京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民俗展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展厅,春﹣﹣料峭寒中喜迎春;第二展厅,夏﹣﹣炎炎夏日满天时;第三展厅,秋﹣﹣无限秋光颐君颜;第四展厅,冬﹣﹣岁暮天寒蕴生意。</p> <p class="ql-block">  老北京的四合院是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它们将家庭的生活空间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小小的天地。 这里有一个模拟的四合院,展示了北京的传统美食、旧时风物和岁时节俗。</p> <p class="ql-block">  老北京四合院,房屋建筑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灰瓦,屋顶形式多样,如硬山顶、卷棚顶等。门窗多采用木质,雕刻精美,图案丰富,屋檐下常有彩绘,色彩鲜艳,图案多为吉祥如意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庭院景观中常种植石榴树、海棠树、丁香花等,寓意多子多福、富贵吉祥。庭院中央常摆放鱼缸或盆景,地面多用青砖或鹅卵石铺成各种图案。</p> <p class="ql-block">  民俗展,通过四季变换,勾勒出的老北京,就像是在描绘一幅古老而又充满韵味的画卷。走进老北京,就仿佛走进了一部古老的传奇,让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民俗展,从另一个角度见证了古都北京,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为多民族交融汇聚之区。自清末至民国,北京以皇城为主要载体,形成了具有浓郁中华民族特色的京味民俗。官俗与民俗合二为一,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礼俗相应,多元共融,在一辈又一辈的传承中凝结成老北京人共同的美好记忆。</p> <p class="ql-block">  首都博物馆不仅是北京的瑰宝,更是中华文明的缩影,它以丰富的展品和独特的布展方式,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百年来的沧桑巨变与文化传承。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是每一个热爱中华文化的人不可错过的圣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