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那天,妹夫要拉着我们去观赏位于卫罗庵村东北500米处的卫罗寺。这件事恰巧被临西县玉兰小学校长乔培服得知,非要亲自开车陪我们前去。</p><p class="ql-block"> 午饭后,在卫罗庵学校校长王自强、临西县作家协会秘书长周科章的陪同下,我和老伴儿,妻妹、妹夫及孙女、孙子,族弟王桂祥、弟妹丛玉玲、侄女王建娟等13个人,3辆车,直奔卫罗寺而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出了县城,在514省道行驶半个多小时,便到达卫罗庵村。我看到公路右边有一个“卫罗古寺”的指示路牌,黑底白字十分醒目。按照路牌上箭头指示的方向,一进入村道就可望见不远处的一座红色寺院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寺门前停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缀有40枚金色门钉的红色寺门。近前才发现,红色寺门紧紧地关闭着,王自强校长立即打电话联系有关人员。趁着寻人的空儿,我仔细观赏起来。门楣黑底金边的匾额上题写着“卫罗寺”3个金黄色大字,两侧引人注目的石狮子,以其雄壮威武的形象,守护着古老的建筑,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它们不仅是建筑的装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石狮子起源于汉代,早期是作为一种辟邪的象征,用以护宅驱邪。随着时代的发展,石狮子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吉祥物,人们将其放置在宫殿、府邸、庙宇等重要场所,以祈求神明保佑家族吉祥、国泰民安。而红色大门,作为一种鲜明的色彩,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使人感受到庄严、肃穆的气氛,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至此,我想起了一句话:“心诚则灵。”正如《礼记·大学》中所云:“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我悟到,只要虔心诚意,就能产生灵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片刻之间,有一位中年女众打开寺门,满脸笑容地引领我们走进寺院。正对寺门是一座塔式铁香炉,上面有三层,塔尖是红色的;中间是空心圆柱形,四周是长方形孔洞;下层为三足支撑的鼎炉,每足为狮头顶立。整座塔式铁香炉,造型典雅美观,惹人驻足留影。院内种植着白菜、萝卜等蔬菜,传达的是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理念。菜地北面偏东的一个铁架棚子里,高悬着一口圆形铜钟,钟捶用黄布包裹着,固定在垂直的铁链子上。铜钟是佛教礼仪的重要工具,用钟声召唤僧侣,也给寺院增添了庄严。故有“有寺必有钟,无钟则无寺”之说。我们手扶钟捶相继与铜钟合影,但无一人撞击,唯恐惊扰了这里的宁静,以及潜心修行之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据《临西县地名志》记载,该寺始建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重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拆除,2006年释妙栋法师住持重建寺院。寺院坐北朝南,由前后两个连在一起的四合院组成。前面四合院中间院子是原寺院大殿的旧址,东有观音殿和法堂、西有地藏殿、东西寮房。两侧的墙壁上悬挂着《佛说八七笔勾》《愁山大师费闲歌》《明·罗状元醒世诗》《过去七佛偈》《寒山问拾得》《宝王三昧论》《明·罗状元醒世歌》《愁山大师醒世歌》《永嘉大师证道歌》等宣传板,内容丰富多彩,令人读后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后面的四合院,北为大殿,也是禅堂。禅堂,在佛教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不仅是佛教徒打坐习静的地方,也是僧人修行的重要场所。在禅堂中,僧人们通过坐禅、观想内心等方法来调和身心,以期证悟。禅堂亦是选佛场,住持和尚会用棒、喝等方法使根器成熟的禅修者开悟。在现代,禅堂仍然被广泛应用于佛教修行中,帮助人们修习如何断除烦恼,达到心境如一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们一行来到后面四合院时,正遇一位身着僧衣的师父,带领几位身穿普通衣服的女众收菜。我们便与师父就寺院管理、上香时间、日常生活等,闲聊起来。师父很健谈,诚心诚意地告诉我们,通过学习佛学,可以获得珍贵的人生感悟,使之更加明晰人生的道路和意义。我似乎听懂了佛教对人生的启示:活在当下、精进与自我完善、观照内心、随遇而安。此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真有点儿难。临别时,师父问需要不需要菜,如果需要随便拿,我们谢绝了师父的好意。可临出寺门时,送行的女众却热情洋溢地刨出来一捆红萝卜,赠送给我们。向着女众,我双手合十,真诚地说了一句:“阿弥陀佛,感恩师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车子已经启动,我们纷纷挥手道别,女众却一直站在寺门口,目送远去的车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