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猪菜

翰墨随缘

<h3>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丢下一粒籽,发了一颗芽。么杆子么叶,开的什么花?”这段经典黄梅戏唱词唱腔可谓人尽皆知。这是对打猪草场景的最好演绎。</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打猪草,即在野外采割野草野菜供饲养生猪作饲料。这是那时的农村一件正常不过的农活。农家子弟几乎人人会干,个个干过。但各地叫法不一,我们那儿叫做挑猪菜。我一直以为,我们的叫法自有道理,甚至更准确一些。挑,形象、生动又传神。有两个意思,一是挑选——不是什么野菜野草猪都能吃的,有的甚至有毒。这就需要在繁杂零散的野菜野草中进行一番挑选,拣猪喜食的食物;二是挑取——用小刀、小锹把选中的野菜野草或连根挑起,或拦腰割断,以作收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养猪是每个农家的副业。但根据家庭情况,养的猪则有多有少。猪长大了,大多数卖到公社食品站——专门设立的生猪收购站,以补贴家用。快春节前,家里人口多的,条件好一点的,自宰一头猪,供春节前后享用。养得多了,需要的食料自然也多。那时候养猪不像现在,有专门的猪饲料供应,即使有,农家也不会买。饲料主要来源于家里的剩粥剩饭剩菜、瓜果蔬菜的脚料、机米后落下的稻糠,还有大麦粯子、小麦麸子之类的,但这些饲料很不够,更多的则需要靠野菜野草充当——只是在野菜野草中掺和一些糠麸而已。 </p><p class="ql-block"> 八九岁时,到了上学的年龄,也到了挑猪菜的时候。带上竹篮去学校,放学后直奔田间地头挑猪菜。由于挑的人多且天天如此,村庄前后几乎很难挑到,只得到两三里外的地方去——那里去的人少,猪菜会多一些。这样,挑满一竹篮猪菜,往往要走七八里地,花上一个多小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令孩子兴奋的是卖猪的时候。大人们到生猪收购站卖了猪,绝不会忘记给孩子带回一两个烧饼、一两根油条麻花之类,算是对孩子挑猪菜的一种奖赏。孩子自然很高兴,因为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了肯定和回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