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傩文化的起源、传承与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傩文化,作为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汉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具有浓厚的宗教和艺术色彩。傩文化在华夏文明中广泛流传,是一种祭神、驱鬼、避疫、祈福的娱神舞蹈。其历史可追溯至原始社会,并在商周时期形成了系统的祭祀礼仪。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驱瘟逐疫的习俗,常在腊月举行,深深植根于汉族人的习俗之中,至今仍以传统文化的形式存在于民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傩文化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还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戏曲形式——傩戏。傩戏以面具为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内容多与宗教鬼神相关,表演者佩戴彩绘面具,伴以锣鼓,场面庄严肃穆。傩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份,代表剧目有《捉黄鬼》、《刘文龙赶考》、《孟姜女》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傩文化作为中国历史发展的见证,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独特明珠。近年来,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许多地方的傩和傩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傩,读作nuò,又称跳傩、傩舞、傩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祭神驱鬼、逐瘟避疫、祈福安康的娱乐舞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西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西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中南丰县的石邮村被誉为“中国傩舞之乡”。傩文化在江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傩舞作为汉族最古老的祭神驱鬼、驱瘟避疫的娱神舞蹈,具有驱邪避凶、祈福免灾的文化特征。傩文化在江西的传播和影响非常广泛。据《金沙余氏族谱》记载,汉初长沙王吴芮曾在此地进行傩舞表演。唐代《开元礼》对州县傩礼有统一的规定,进一步推动了江西各地傩文化的传播。明清时期是赣傩文化的繁荣时期,江西有30多个县市有傩文化的记载或遗存,尤以南丰县最为突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丰县的石邮村不仅是中国傩文化第一村,还拥有800多年的历史和丰富的乡土资源。该村利用傩文化,打造了傩文化小镇,建设了傩文化广场、傩面具展示馆等设施,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成为该村经济振兴的动力。南昌建有傩文化公园,这是一种以傩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公园,主要展示和传播傩文化。傩文化公园通常包括各种傩面具、傩舞、傩戏等元素的展示,旨在通过这些表现形式来传承和弘扬傩文化。例如,南昌的《中国傩园》位于红谷滩区,占地面积约十万平方米,园内有《傩神石雕像》、《七星八卦广场》等主要景观,游客可以在这里亲身体验到傩文化的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傩文化公园不仅是一个展示平台,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傩文化节、学术研讨会等,进一步促进了傩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公园通常结合了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成为了解和学习傩文化的重要窗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载县的历史与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1987年版的《万载县志》记载,万载县三千年前就有人居住,孙吴黄武年间(222—229年)开始单独设县,名为阳乐。1916年,万载县有户籍人口77,686户,511,286人。建国前,万载县有139个姓氏,万载人自古就有孝道的传统,孝道文化在万载人心中深深扎根,宗族祠堂随处可见。万载古城祠堂群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已被国家评为4A级旅游景区。万载沙桥开口傩被誉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载傩舞源于古代,以驱鬼逐疫为目的,傩祭源远流长,被称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江西万载的傩舞盛行于明代初年,分布在黄茅、株潭、潭埠、白良、马布、岭东等地。万载傩舞,又称跳魈和搬案,除表演驱鬼、捉鬼外,还以舞蹈的形式祈求国泰民安、人寿年丰。万载傩神庙供奉杨吴将军欧阳晃为傩神,俗称欧阳金甲大将军或大菩萨。傩队在形式上分为“开口傩”和“闭口傩”两种流派,在表演上则分为“文傩”和“武傩”两种。“开口傩”几乎每角必唱,唱、念、做、打齐全,以唱为主,动作古朴粗犷;“闭口傩”则没有唱、念,但有17个节目。万载傩舞由24人出演,头戴面具,手执红、绿、黑、白四种颜色的道具,每年大年三十晚上“请傩”,正月初一在傩庙跳傩,初二“出傩”,“收傩”,具体日期各地不同。伴奏以打击乐为主,与其他地方的傩不同的是,万载傩神有其生日,但各傩神庙纪念傩神的生日不尽相同。目前,万载民间仍有七支傩队,明、清时期演出范围最广,曾到湖南浏阳、醴陵及宜春、萍乡、上高等地跳傩。万载傩蜚声海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央、省、市以及日本、台湾的学者曾多次到万载考察,并给予了高度评价。2005年,万载傩队代表宜春市参加在南昌举办的“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节周”,获得民间优秀艺术表演优秀奖、江西傩文化展示金奖、中外傩艺术表演银奖等多项荣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傩戏“万载开口傩”是江西万载的传统戏剧,是万载民间驱鬼逐疫、祈福求平安的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万载傩有开口和闭口两种流派,虽然表演风格各不相同,但均奉“欧阳金甲大将军”为主神。万载傩戏称“跳魈”,流传于江西万载县乡间及邻县,大约诞生于元末明初。“开口傩”的发展与傩庙的新建密切相关,最早的沙桥傩庙始建于明代初年。到1940年,万载已有17支傩队,9座傩庙。“开口傩”有“关王下笺”、“开山”、“关鲍”、“大战”等七个表演剧目,角色分工明确,演出动作古朴粗犷,唱、念、做、打齐全。2008年6月7日,江西万载申报的傩戏“万载开口傩”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遗产号为:N—89。</p><p class="ql-block">中文名:傩戏(万载开口傩)</p><p class="ql-block">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p><p class="ql-block">遗产级别:国家级</p><p class="ql-block">申报地区:江西万载县</p><p class="ql-block">遗产类别:传统戏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