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文/李恒(香滨墨客)</b></p><p class="ql-block"><b>尽管新朝在历史长河中未被正式承认为一个独立的朝代,但其独特的历史地位与文化影响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分享。让我们一同揭开这段尘封岁月的面纱,与我一起分享探寻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新朝,自公元9年1月15日至23年10月6日,乃西汉之后,由外戚王莽所创立之短暂王朝。元始五年,即公元5年,平帝驾崩,王莽择立年仅二岁的孺子婴为帝,自比周公,摄政称“假皇帝”。至初始元年,王莽正式登基,改国号为“新”,定年号“始建国”,并将京师长安更名为“常安”,后又设东都洛阳,常安则称为西都,史称新莽。</b></p><p class="ql-block"><b>王莽称帝后,推行了一系列旨在改革社会弊病的政策。其中包括推行王田制,试图通过限制私有土地的持有量来缓解西汉末期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规定超出限额的土地归国家所有,无地农民可获国家分配的一夫百亩土地。此外,他还下令禁止买卖奴隶,扩大国营经济的范围,并对货币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b></p><p class="ql-block"><b>然而,新朝的政令过于繁杂且频繁变动,许多改革措施难以实施,最终导致了社会动荡和民众不满。尤其是王田制的失败,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的社会公平目标,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成为加速新朝覆灭的重要因素之一。</b></p><p class="ql-block"><b>地皇四年,即公元23年,面对农民起义军——绿林军的强大攻势,新朝政权土崩瓦解,王莽亦遭杀身之祸,新朝仅存十五年便匆匆谢幕。随后,在这场席卷全国的农民战争中,刘玄趁势而起,建立了更始政权,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国号</b></p><p class="ql-block"><b>汉初,高祖刘邦依循五德终始之说,确立汉朝正朔为水德。然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正朔又被改为土德。直至王莽篡位,建立新朝,采纳了刘向、刘歆父子的观点,认定汉朝应属火德。光武帝中兴汉室后,正式确认东汉正朔为火德。自此,汉朝被后世称为“炎汉”。《汉书》、《三国志》等史籍皆沿用此说,故汉朝又有“炎汉”、“炎刘”、“刘汉”之称。</b></p><p class="ql-block"><b>新王莽所创立的朝代,国号“新”,寓意革新与变革。西汉末年,在天人感应与五德终始学说的影响下,社会上兴起了一股新德取代旧德的潮流。王莽自视为新德的代表,以“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为目标,最终完成了代汉的“再受命”过程。他自称为“托于皇初祖考黄帝之后”,依据五行相生原理,土德代火德,象征赤帝传黄帝,天命所归。</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王氏崛起</b></p><p class="ql-block"><b>自汉成帝起,刘氏皇族的权力逐渐旁落至以孝元皇后王政君为首的王氏外戚集团。王政君为汉元帝的皇后,育有汉成帝。成帝在位期间,王政君的兄弟们大多被封侯拜官,唯有王曼早逝未能封侯。王莽作为王曼的次子,孝元皇后的侄子,逐渐崭露头角,成为王氏家族的重要人物。</b></p><p class="ql-block"><b>王莽出身显赫,其堂兄弟皆为将军列侯之子,他们借机奢侈靡费,以车马声色、游乐竞高。然而,王莽因其父早逝未能承袭爵位,独自面对孤独贫困,却能自强不息,修身养性,以恭俭为本。少年时,他饱读儒家经典,勤奋好学,对母亲、寡嫂及孤侄关怀备至,无不周全。同时,他还结交英才,侍奉长辈,恪守礼仪,赢得了人们的尊敬。</b></p><p class="ql-block"><b> 阳朔年间(公元前24年至21年),王凤病重,王莽悉心照料,表现得极为恭敬。王凤临终之际,向皇帝推荐王莽担任黄门侍郎,从此王莽正式步入仕途。</b></p><p class="ql-block"><b>几年后,王商及众多名士纷纷赞誉王莽,成帝于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王莽为新都侯。随后,王莽接连晋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他不仅在宫中恪尽职守,而且愈发谦逊谨慎。常常将车马衣裘慷慨赠予宾客,广泛结交名士与公卿,因此得到了公卿的推荐,游士的赞誉,声望日隆,甚至超越了他的长辈。</b></p><p class="ql-block"><b> 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三十八岁的王莽升任大司马。为了使自己的名声超过前人,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毫不懈怠。他延揽贤良为掾史,将所得赏赐全部分发给下属,而自己则生活简朴,其妻衣着朴素,如同仆人一般。</b></p><p class="ql-block"><b>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去世后,九岁的汉平帝即位,元后临朝称制,重新任命王莽为大司马。从元寿二年起,王莽再次执掌政权长达二十四年之久。</b></p><p class="ql-block"><b> 在辅政的头六七年里(公元前1年至6年),王莽剪除了丁、傅两家外戚势力,打击了那些曾经反对他的哀帝外戚及大臣。同时,他拉拢了名儒孔光及其婿甄邯,使其成为自己的支持者。为了防止叔父红阳侯王立在元后面前诋毁自己,王莽让孔光上奏揭露王立的“旧恶”,最终将其遣返回封国。</b></p><p class="ql-block"><b> 汉平帝元始元年正月,越裳国进献了一只白雉和两只黑雉,朝廷诏令三公将这些珍稀之物供奉于宗庙。群臣借此机会盛赞王莽的功德堪比周成王时期的白雉之瑞,请求赐予王莽“安汉公”的称号。于是,王莽被封为太傅,号安汉公。</b></p><p class="ql-block"><b> 元始二年(公元2年),汉平帝十三岁,王莽成功地将女儿王嬿立为皇后,史称孝平皇后。这一举动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b></p><p class="ql-block"><b> 同年,王莽的儿子王宇因担心平帝长大后会怨恨父亲,试图通过岳父卫宝的帮助让卫氏重返京城。然而,王宇的计划被发现,王莽下令处死了儿子,并诛灭了卫氏家族,还牵连到了许多批评过自己的豪杰之士,包括敬武公主、梁王立、红阳侯立和平阿侯仁,导致“死者以百数”。</b></p><p class="ql-block"><b> 吕宽案结束后,王舜再次提起陈崇的建议。王莽的党羽们煽动民众上书,要求按照陈崇的提议行事。最终,元始四年(公元4年)四月,王莽被封为宰衡,地位超越所有公卿,出入时的仪仗规格也远超常人。</b></p><p class="ql-block"><b> 此时,王莽奏请修建明堂、辟雍、灵台等重要建筑,为学者提供万余间宿舍,设立了市场和常满仓,制定了详尽的制度。他还增设了《乐经》,扩大了博士的数量,每部经典各设五人。王莽广招经学人才,以及精通逸《礼》、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的人才,“网罗天下异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数,皆令记说廷中,将令正乖谬,一异说云。”</b></p><p class="ql-block"><b> 群臣奏请给予王莽更多的赏赐。元后同意,诏令讨论九锡之法。元始五年(公元5年),尽管王莽表面上拒绝接受新野田的赏赐,但仍有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及诸侯、王公、列侯、宗室等纷纷上书,要求给予王莽更多的荣誉。最终,王莽接受了九锡,其权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新朝开国皇帝(也是唯一的皇帝)王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建立新朝</b></p><p class="ql-block"><b>乐陵侯刘庆上书说,现皇帝年幼,应让王莽“行天子事,如周公”。群臣都说应如此。这时平帝病,王莽作策,愿以身代,藏策于金縢,置于前殿。这是诈依周公为武王请命而作金縢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不久,平帝夭亡,要选继位者。这时元帝世绝,便在玄孙中选了个最小的刘婴,年仅二岁,“托以为卜相最吉”。</b></p><p class="ql-block"><b>此时,有人奏说武功长孟通浚井得到一白石,上圆下方,有丹书著石,文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b></p><p class="ql-block"><b>公卿上奏元后被呵斥说:“此诬罔天下,不可施行!”王舜从中斡旋,向元后解释说,这事阻挡不了,王莽不敢有其他想法,“但欲称摄以重其权,填服天下耳”。元后无可奈何,只好应许,诏令王莽“居摄践祚,如周公故事”。于是群臣奏请王莽摄政“皆如天子之制”,并于次年改元“居摄”。</b></p><p class="ql-block"><b>不久,王莽便以刘婴为皇太子,号曰“孺子”。</b></p><p class="ql-block"><b>居摄元年(公元6年)四月,安众侯刘崇鼓动刘氏宗室起而反对王莽,从者百余人,进攻宛城,不得入而败。天下反莽自此始。刘崇的族父刘嘉诣阙请罪,获赦,乃奏颂王莽功德,骂刘崇为乱,而肯定王莽对刘崇镇压。王莽大为高兴,封刘嘉为帅礼侯。</b></p><p class="ql-block"><b>此时,群臣又说,刘崇谋逆是因为王莽“权轻”,应提高王莽的权位才能镇服全国。于是元后命令王莽进见她时自称“假皇帝”。</b></p><p class="ql-block"><b>居摄二年(公元7年)九月,王莽镇压翟义后,自以为威德日盛,获得天人之助,“遂谋即真之事矣”1</b></p><p class="ql-block"><b>这年广饶侯刘京等人奏符命“摄皇帝当即真”等,说是天意所归。于是王莽对元后说:我向您报告时,自称“假皇帝”,而我号今天下,天下向我言事,就不必言“摄”了。</b></p><p class="ql-block"><b>三年十一月戊午(8年12月31日),改居摄三年为初始元年,以应天命。这时官民都知道王莽奉符命的旨意,都开始认真议论和建议,王莽“即真天子位”提到日程。</b></p><p class="ql-block"><b>初始元年十二月癸酉朔(公元9年1月15日),王莽废孺子婴(刘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史称“新莽”,王莽即“新始祖”(另记载为“新太祖”),简称新帝。</b></p><p class="ql-block"><b>驾崩后,谥号为“建兴皇帝”。至此,西汉灭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王莽篡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托古改制</b></p><p class="ql-block"><b>王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托古改制”的新政,试图以复古之名,行改革之实。他下令将天下农田改称“王田”,奴婢改称“私属”,禁止买卖;无田者按一夫百亩受田,一户不满八人而土地超过一井(900亩)者,分余田给九族或邻里。同时,设立五均,管理工商业,严格管制物价和加强税收,实行经济垄断。此外,屡次改变币制,货币名目繁多,换算复杂,导致社会和经济的极大混乱。他还更改官制名称,滥加封赏,并发动对匈奴和对东北、西南边境各族的战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民变四起</b></p><p class="ql-block"><b>然而,这一系列政策带来的沉重赋役征收,加之残酷的刑罚,使得人民怨声载道。连年的灾荒和物价飞涨,最终引发了全国性的农民起义。新末民众起义首先在北方边郡地区爆发,随后迅速蔓延至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反抗王莽的暴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绿林起义</b></p><p class="ql-block"><b>天凤四至五年(17年–18年),绿林起义在今湖北西北爆发,王匡、王凤领导的绿林军以绿林山为基地,声势浩大。新莽荆州军被绿林军击败后,王莽派遣司命将军孔仁守豫州,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进入荆州平乱。次年,绿林山瘟疫爆发,王常、成丹率兵转入南郡,称下江兵;王匡、王凤率兵东进新市,称新市兵,并北上攻打宛城。途中在平林(今湖北随县东北)获得陈牧、廖湛率众加入,即平林兵。下江兵被严尤击败后,也北上南阳会合新市兵。南阳当地豪强刘縯、刘秀亦举兵响应,称舂陵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玄汉</b></p><p class="ql-block"><b>23年二月,绿林联军击破新莽军甄阜、梁丘赐等将,包围宛城,占领昆阳,史称蓝乡之战。绿林诸将拥护刘玄为更始将军,最终称帝,建元更始,史称更始帝,即玄汉。王匡、王凤、朱鲔、刘縯等人被封将相,绿林军的反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赤眉起义</b></p><p class="ql-block"><b>在今山东东部和江苏北部,樊崇等领导的赤眉军(因义军均将眉毛涂红而得名)也逐渐壮大。这支由农民组成的义军大多不识字,但组织严密,包括地位最高的三老、其次有从事和卒史等名称,大多沿用汉朝乡官的名称。赤眉军收编吕母部属后,在泰山山区扩大势力。公元21年,王莽派太师牺仲景尚、更始将军护军王党出兵讨伐,但在次年被赤眉军击溃而死。王莽再派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率十万兵东征,所经之路皆纵兵掠夺,关东人民皆称“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双方在成昌爆发激战,王匡惨败,廉丹被杀,赤眉军扩张至青、徐、豫、兖等州(约今山东与江苏北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铜马军起义</b></p><p class="ql-block"><b>在今河北一带,则有大小数十支起义队伍,其中最大一支称为铜马军。这些起义队伍纷纷响应,共同抗击王莽的暴政,形成燎原之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蓝乡之战</b></p><p class="ql-block"><b>蓝乡之战发生于新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十二月,绿林军在此次战斗中大破王莽官军。新市、平林、下江、舂陵四部合兵,士气大振,对甄阜、梁丘赐军发动全面进攻。义军兵分六部,乘夜袭击蓝乡,一举劫获甄阜军全部辎重,并堵住其退路,从东南、西南两面夹击其主力。甄阜军败逃,义军追至潢淳水,歼灭2万余人,斩杀甄阜、梁丘赐。此战大获全胜,标志着绿林军的反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成昌之战</b></p><p class="ql-block"><b>成昌之战发生于新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冬,赤眉军在成昌(今山东东平西)击败王莽太师王匡部10余万人。王莽遣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率精兵10万进剿樊崇义军,沿途烧杀掳掠,民众义愤填膺。赤眉军与莽军在成昌激战,王匡、廉丹被歼万余人,惨败而逃。赤眉军乘胜追击至无盐,王匡仓皇逃奔洛阳,廉丹拼死顽抗,最终被赤眉军斩杀,赤眉军大获全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新朝灭亡</b></p><p class="ql-block"><b>地皇四年(公元23年),绿林军拥立汉宗室刘玄为帝,恢复汉朝国号,建元更始,史称更始帝,并大赦天下。同年,新朝皇帝王莽的大军与汉朝宗室、以后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在昆阳(今叶县)爆发了一场决定历史进程的战役——昆阳大战。这场战役不仅决定了新朝的覆灭,也为东汉的建立奠定了基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昆阳之战</b></p> <p class="ql-block"><b>王莽委任司徒王寻、司空王邑为大将军,集结了号称百万的大军,实则四十余万。同时征召了通晓兵法的六十三家作为军吏,任命身高一丈、腰围十围的巨人巨毋霸为垒尉,还驱使虎、豹、犀、象等猛兽以壮声势,旌旗、辎重绵延千里不绝。如此规模的出师,在秦汉以来的历史上前所未有。王莽倾尽全国之力,誓要一鼓作气平定天下。</b></p><p class="ql-block"><b>而刘秀一方,守卫昆阳城的兵力仅有八九千人,加上援军也不过一两万人,与王莽大军相比,力量悬殊。然而,在战役中,刘秀巧妙利用了王寻、王邑轻敌懈怠的弱点,派遣三千精兵直捣敌军中坚,乘势猛攻,大败敌军,王寻战死,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这一胜利震惊了关中,海内响应,不到一个月,消息传遍天下。绿林军在昆阳之战中以少胜多,几乎全歼了王莽的主力部队。同年九月,更始帝派遣王匡攻打洛阳,申屠建、李松进攻武关,三辅地区为之震动。</b></p><p class="ql-block"><b>面对败局,王莽在南郊举行了“哭天大典”,祈求上天救援。然而,秋天时,更始军攻入长安,公元23年10月6日,王莽在未央宫的渐台被商人杜吴杀死,新莽政权至此终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新朝的疆域</b></p><p class="ql-block"><b>新朝王莽的地方行政区划大致沿袭了西汉末年的格局,但为了复古改制,他更改了许多地名。王莽先是将中国分为十二州,后来又改为九州,并将某些州改为部。新设了西海郡(郡治龙耆城,今青海民和县),撤销了辽东地区的真番、临屯二郡。西南地区由七郡变为五郡,部分西南夷处于半独立状态,海南岛与象郡被放弃。西域诸王与新朝中断了联系,导致新朝势力退出西域。这些失地直到东汉前期才逐渐收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新朝的行政区划</b></p><p class="ql-block"><b>新朝的行政区划大致与西汉后期相同,但在郡县制之上增加了州牧,并与分封制相结合。王莽推行复古改制,频繁更改行政区划和地名。他还网罗了汉宗室功臣的后裔及封建官僚,改郡为国。在设置行政区划方面,王莽先后将西汉的十三部改为十二州,再改为九州,有的郡甚至多次更名,最终又恢复旧称。地名的频繁变动,给民众带来了极大的困扰。</b></p><p class="ql-block"><b>公元9年,王莽更改地方官制的名称为古称。</b></p><p class="ql-block"><b>公元14年后,王莽进行了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结合分封制和郡县制,将郡太守(新朝称大尹)分为卒正(侯爵)、连率(伯爵)与大尹等。地方军事单位的都尉,则分为属令(子爵)、属长(男爵)等。</b></p><p class="ql-block"><b>在官职方面,公元14年设立了州牧、部监以监督地方各郡,其地位等同于三公。还设置了监,地位相当于上大夫,负责监督五郡事务。同时增设牧监副,秩元士,戴法冠,职责类似于汉代的刺史。公元17年,王莽选用了能吏侯霸等人分别监督六尉、六队,其职责与汉代的刺史相似,每郡配备一名三公士从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新朝疆域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新朝郡县分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政治风云</b></p><p class="ql-block"><b>在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十一月,立国将军孙建鉴于原汉朝刘氏在各地作乱,提议对刘氏家族进行打压:“诸刘为诸侯者,以户多少就五等之差;其为吏者皆罢,待除于家。”王莽对此表示赞同,同时宣布:“嘉新公国师以符命为予四辅,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唯有国师因女配莽子,故不赐姓。改定安太后号曰黄皇室主,以此彻底割裂其与汉朝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b>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更始将军甄丰之子甄寻(时任侍中京兆大尹、茂德侯)因不满父亲封赏过低,擅自伪造符命,声称新室应当分陕,立二伯,以甄丰为右伯,太傅平晏为左伯,效仿周召之故事。王莽听后立即采纳,任命甄丰为右伯。然而不久之后,因甄寻在符命中妄称黄皇室主为其妻,王莽下令逮捕甄寻,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符命案。甄寻逃亡,甄丰自杀。随后,甄寻跟随方士隐居华山,一年多后被捕获,供出了包括国师公歆子侍中东通灵将、五司大夫隆威侯棻,棻弟右曹长水校尉伐虏侯泳,大司空邑弟左关将军堂威侯奇,以及歆门人侍中骑都尉丁隆等人,牵连公卿党亲列侯以下,死者达数百人之多。</b></p><p class="ql-block"><b>《尚书·舜典》记载,舜曾流放共工于幽州,放逐驩兜于崇山,驱逐三苗于三危,处死鲧于羽山,以此平息四罪,使天下归心。王莽效仿舜的举措,将棻流放幽州,将寻放逐三危,将隆处死于羽山,均以驿车运送其尸体示众。同年,任命初睦侯姚恂为宁始将军,而已自杀的甄丰的更始将军一职则无人接替。新朝官制因王莽改制而多变,官名及职责复杂,上承西汉官制,下启东汉官制。禅让改元的思想在西汉已有渊源,王莽建立新朝时所依赖的理论并非新说,而是有其历史背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王莽改制</b></p><p class="ql-block"><b>王莽改制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解西汉末年日益严峻的社会矛盾,附会《周礼》,托古改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然而,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引发了以赤眉绿林为主的农民大起义,新朝随之覆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军事制度</b></p><p class="ql-block"><b>新朝的军事制度沿袭西汉,但王莽对官制名称进行了复古改革。为了平定叛乱,王莽采取“以军领政”的方式,控制地方。他命令原为文官的“七公六卿”兼任将军,监督地方官吏,以稳定地方治安。公元11年,并州、平州发生民变,王莽派遣武将军逯并驻守平乱。公元22年,由于绿林军在荆北作乱,王莽派遣司命将军孔仁驻守豫州,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平定荆州,这是“以军领政”的具体实例。此外,王莽还建立了猪突豨勇、理军等新军,但这些新军大多未能发挥实际作用。与匈奴交战期间,王莽招募天下丁男、死罪囚、吏民奴组成新军“猪突豨勇”,并命令公卿以下至郡县黄绶者保养军马,数量按官职高低而定。王莽还招募自称有奇技可以攻匈奴的人,尽管大多夸大其词,但仍被任命为“理军”,并赐予车马。此外,王莽设立捕盗都尉以平定三辅地区的盗贼。公元23年,王莽任命九位将军,皆以虎为号,号称“九虎”,率领北军精兵数万人前往关东平乱,这些士兵的妻子与儿女被留在宫中作为人质。然而,除了捕盗都尉外,其他新军大多无用。新朝的军事制度和新军建设最终未能挽救其灭亡的命运,成为历史上战斗力最弱的王朝之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新莽 契刀五百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驻军平乱</b></p><p class="ql-block"><b>公元11年,并州、平州烽烟四起,民变频发,朝廷急遣著武将军逯并率部进驻,平息动乱。逯将军临危受命,以铁腕手段迅速稳定局势,恢复了两地的安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以军领政</b></p><p class="ql-block"><b>公元22年,绿林军在荆北肆虐,王莽派遣司命将军孔仁镇守豫州,纳言将军严尤与秩宗将军陈茂共赴荆州,平定叛乱。此举开创了将军兼领政务的先河。早在10年,王莽便任命五十五名中郎将及绣衣执法官分驻各大郡,监督地方事务。中郎将不仅涉足内政,还肩负外交重任。王莽所封太子四友之一的中郎将廉丹便是明证。此外,王莽在朝中增设司命军正,在外设置十二名军监,以强化军事对政治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以军领政的尝试</b></p><p class="ql-block"><b>公元20年,新朝末年,各地民变不断,王莽深感不安,遂复设前后左右中大司马职位,赐予各州牧“大将军”称号,各郡的卒正、连帅、大尹则被封为偏将军,属令为裨将军,县宰为校尉。然而,部分军队在地方横行霸道,严重干扰了正常行政秩序,最终导致以军领政的策略失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建立新军</b></p><p class="ql-block"><b>为应对内外危机,王莽陆续组建了“猪突豨勇”、“理军”等新军。特别是在与匈奴交战之际,他招募全国壮丁、死囚及官民奴隶,编入“猪突豨勇”部队。同时命令从公卿到郡县黄绶官员,按级别保养军马。对于自称为能工巧匠者,即使多有夸饰,王莽亦授予“理军”头衔,赐予车马。此外,他还设立了捕盗都尉一职,专门负责平定三辅地区的盗贼活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新军的成效</b></p><p class="ql-block"><b>公元23年,王莽任命九位将军,皆以“虎”字为号,号称“九虎”,率领军中精锐数万前往关东平乱。为了确保忠诚,这些将领的家眷被留在宫中作为人质。尽管如此,除了捕盗都尉外,其他新军大多未能发挥预期作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新朝王莽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经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经济改革</b></p><p class="ql-block"><b>新朝的经济政策既承袭了古代传统,又借鉴了西汉汉武帝时期的某些措施。立国之初,西汉末年的土地兼并与奴婢问题依然严峻。为了稳固政权,王莽效仿《周礼》中的古制,陆续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针对豪强大量兼并土地及贫民沦为奴婢的现象,王莽推出了王田制与私属制。</b></p><p class="ql-block"><b>公元8年,王莽实施王田制,将全国土地视为朝廷所有,称为“王田”,禁止随意买卖。恢复井田制,规定男丁八口以下的家庭,占地不得超过九百亩,超出部分必须分给宗族乡邻。无地者由政府授予土地,每户一百亩,这一制度与后世的均田制颇为相似。</b></p><p class="ql-block"><b>针对奴婢问题,王莽推行私属制,禁止奴婢自由买卖。然而,地方大地主强烈反对土地转让,尽管王莽派遣张邯、孙阳强行推行,却引发了地方动乱。三年后,王莽采纳区博的建议,取消了王田制。私属制因禁止奴婢买卖,导致豪强在黑市上低价贩卖奴婢,最终也被废止。</b></p><p class="ql-block"><b>王田制:王莽新朝的第一项重大改革,旨在以土地国有制取代私有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重农抑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五均六筦</b></p><p class="ql-block"><b>为了稳定物价、促进生产、增加国家税收并抑制商人势力,王莽在汉武帝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相关制度。他推行了五均六筦政策、贡所得、征收荒地税及提供贷款。这些举措是新朝在民生与财政方面的重要创新,也可视为一种国家社会主义政策的尝试。“五均”即将盐、铁、酒、货币、山林川泽等五类资源收归国有,以控制经济,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五均官还对渔业、狩猎、畜牧、巫术、医疗、养蚕、纺织等行业征收纯利润的十分之一作为“贡”,类似于现代的所得税。</b></p><p class="ql-block"><b>“六筦”即六管,涵盖五均与贡所得等六项内容,由官府统一管理,并制定相应的法规与处罚措施。此外,为鼓励生产,对荒地征收荒地税,激励开垦荒地。对贫困或需要资金周转的民众,提供贷款支持。</b></p><p class="ql-block"><b>尽管这些政策初衷良好,但执行过程中多由薛子仲、张长叔等大商人主导,他们与地方官吏勾结,压榨百姓,使民众未得其利,反受其害。加之改革步伐过快,政策频繁变动,导致百姓与官吏无所适从,经济状况更加恶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币制改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王莽币、国宝金匮直万</b></p><p class="ql-block"><b>针对货币体系,王莽先后进行了五次改革。</b></p><p class="ql-block"><b>公元7年,王莽依据周代铸造大钱的说法,增铸契刀、错刀、大钱,与汉代五铢钱并行流通,形成四种货币。</b></p><p class="ql-block"><b>公元9年,除大钱外的其他货币被废除,仅保留小钱与大钱通用,并严禁私铸。</b></p><p class="ql-block"><b>公元10年,王莽创制了二十八种货币,包括黄金一品、银货二品、龟宝四品、贝货五品、钱货六品、布货十品。钱、布均为铜制,统称为“五物、六名、二十八品”。</b></p><p class="ql-block"><b>由于民众抵制复杂的莽币,改用汉五铢钱。最终,在官府无力禁止的情况下,王莽废除了所有货币,改为货币、货泉两种,并允许民间铸造大钱(限期六年)。</b></p><p class="ql-block"><b>频繁的币制改革导致新朝经济混乱,加速了民众的破产。</b></p><p class="ql-block"><b>“王莽改制”中被人忽视的一项改革:俸禄制度的改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新朝王莽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文化</b></p><p class="ql-block"><b>新朝思想,承袭西汉,开启东汉,其核心在于谶纬学说的盛行。西汉末年,儒生们热衷于探讨灾异与祥瑞,试图通过自然现象预测人间祸福,这种学说最终成为王莽建立新朝的理论基础。早在西汉时期,儒生们便深受阴阳家“五德终始”之说的影响,认为“天运循环,贵贱无常”,预言“汉历当终,新王将兴”。随着社会改革的需求日益迫切,儒生们开始倡导禅让、改元易号,以实现政治上的更始,这些理念为王莽篡位提供了有力支持。</b></p><p class="ql-block"><b>公元前78年,眭弘借董仲舒之言,建议汉昭帝寻找贤人禅让帝位,自己退位为王,这一观点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进一步发展为谶纬神学。至汉成帝时,齐人甘忠可伪造《天官历》与《包元太平经》,宣称汉朝即将终结,应重新受命于天。然而,汉哀帝改元“太初元将”,称“陈圣刘太平皇帝”后,因未能实现预期的祥瑞,最终处死了甘忠可及其弟子。</b></p><p class="ql-block"><b>谶纬学说在新莽时期达到巅峰,王莽利用这一学说,假借符命、祥瑞,伪造禅让的依据,如制作“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的石碑、“金匮神嬗”等,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然而,西汉末年也有学者对阴阳家提出质疑,扬雄便是其中之一。他仿《论语》作《法言》,模拟《易经》作《太玄》,提出“玄”为宇宙万物之源,强调认识自然现象的重要性,并驳斥了方士的学说。扬雄主张回归儒学五经的本义,为东汉训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b></p><p class="ql-block"><b>新莽的覆灭标志着儒学家复古思想的破灭,汉儒变法禅让的政治理论也随之消逝,逐渐演变为帝王万世一统的思想。先秦学术关注社会病态的矫正,追求大同世界的理想。然而,王莽新政的失败表明,以古代礼法进行改革的道路行不通。魏晋以后,思潮转向个体人性与生存意义的探索,玄学与佛学逐渐取代先秦诸子的地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汉代著名学者杨雄</b></p> <p class="ql-block"><b>先秦学术致力于矫正社会弊病,追求大同世界的理想。然而,王莽新政的失败揭示了单纯依赖古代礼法进行改革的局限性。魏晋之后,思潮转向个体人性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玄学与佛学逐渐取代了先秦诸子的地位,成为主流思想。</b></p><p class="ql-block"><b> 新莽时期,王莽与刘歆等儒者积极推广古文经,使之与今文经相抗衡,引发了著名的古今文之争。王莽不仅增设了乐经,扩大了古文经博士和博士弟子的数量,还扩建了太学和太学生宿舍,广纳各地英才,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b></p><p class="ql-block"><b> 古今文之争源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当时,儒者们凭借记忆重新书写经书,形成了今文经。到了西汉武帝时期,孔壁中发现了古经书,被称为古文经。尽管如此,西汉的五经博士仍以今文经为主。西汉晚期,今文经学派受到阴阳家的影响,逐渐倾向于神秘主义,出现了谶纬学说。而古文经学派则在刘歆的倡导下,逐渐兴起并发展起来。</b></p><p class="ql-block"><b> 汉成帝时,刘向负责整理古文经,去世后由其子刘歆继承并完成了编目工作,即《七略》。这是中国最早的目录书,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学术思想与著作。刘歆在整理古籍时,发现了先秦时期的蝌蚪文,包括《春秋左氏传》、《古文尚书》、《逸礼》等重要文献,并认为《毛诗》与其他家派不同,应归类为古文。刘歆大力提倡古文经,建议设立古文经博士,这一提议遭到了今文学家的强烈反对,从而引发了激烈的古今文之争。</b></p><p class="ql-block"><b> 新朝成立后,王莽继续支持古文经学,设立了古文经博士。尽管东汉成立后古文经博士一度被废除,但民间对古文经的研究热情不减,最终在三国时期,古文经取代了今文经,成为学术界的主流。</b></p><p class="ql-block"><b> 王莽当政期间,对文字进行了改革,制定了“新莽六书”,即古文、奇字、篆书、佐书、缪篆、鸟虫书。这六种文字可以分为古代文献文字、通用文字和应用文字。古文和奇字均为战国时期的文字,前者来自孔壁经书,后者则是其他非孔壁古文。王莽为了提升古文经学的地位,将古文和奇字列为六书的前两位。篆书即秦朝的小篆,佐书即秦朝的隶书,是新莽时期的通用文字,广泛应用于日常文书。缪篆作为小篆的变体,常用于庄重场合,如铜器、印章、石刻、货币、瓦当等。鸟虫书则主要用于旗帜和符信,与缪篆同属应用文字。</b></p><p class="ql-block"><b> 王莽当政后,拉拢了著名学者扬雄,任命他为中散大夫。扬雄在语言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著有《方言》,详细记录了西汉时代的各地方言,成为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此外,他还撰写了《剧秦美新》,批评秦朝的暴政,赞美新朝的德政。</b></p><p class="ql-block"><b> 新朝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印章、书法和墓画等方面。新莽时期的印章工艺精湛,达到了秦汉印章的最高水平。这些印章分为缪篆和鸟虫书两种风格,在制度、印文、字数、名称等方面与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印章有显著差异。书法方面,《王俊幕府档案简》展示了成熟的草书风格,而《郁平大尹冯君孺久墓题记》和《张伯升柩铭》则采用了缪篆,字形方扁,结构分明,直线与曲线的对比鲜明。西汉末年至新莽时期,墓室壁画的面积逐渐增大,内容也更加丰富,不仅描绘了日月神灵和异兽,还增加了世俗生活场景,如宴饮、庖厨、六博等,生动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为西汉末年(新朝初)壁画墓</b></p> <p class="ql-block"><b>自西汉宣、昭两帝时期,画像石艺术悄然兴起,至东汉时期已蔚为壮观,尤其以河南唐河出土的天凤五年“汉郁平大尹冯君孺人画像石墓”为代表。此墓画像石内容丰富,多达三十余幅,生动描绘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如迎宾拜谒、驯虎骑象、乐舞杂技等,同时也反映了儒家伦理道德的历史故事,以及仙人思想中的羽人、应龙、四首人面虎等神秘形象,还有镇墓辟邪的神怪如蹶张、青龙、白虎、朱雀、铺首衔杯等。这些画像石主题鲜明、内容质朴,且纪年明确,因此备受重视。</b></p><p class="ql-block"><b>王莽建立新朝后,为了彰显新朝的威德,派遣使者前往各地,东至辽东及朝鲜半岛北部的玄菟、乐浪、高句丽及夫余,南达西南边境,西抵西域。然而,王莽收回旧日汉朝授予外族的印绶,改授新朝的印绶,并将所封的王贬为侯,所用的玺改为章,这一系列举措引发了西南夷钩町王及匈奴的叛变,西域诸国也逐渐与王莽政权疏远。</b></p><p class="ql-block"><b>北方方面,匈奴与西汉和平相处长达三十余年,直至新朝建立。始建国元年,王莽派遣五威将出使匈奴、西域及徼外蛮夷,收回西汉赐予的印绶,改为以“新”字开头的印章。特别是匈奴单于的印玺被改为“新匈奴单于章”,这一举措严重损害了匈奴的地位,引发其强烈不满,导致边关屡遭侵扰。王莽还推行改王为侯的政策,将“匈奴单于”称号改为“恭奴善于”,后又改为“降奴服于”。为了削弱匈奴,王莽将匈奴居地分为十五部,强行立呼韩邪子孙十五人为单于。匈奴乌珠留单于因此叛变,王莽于公元11年征发三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匈奴。连年战事使得北方边境从昔日的安宁繁荣变为荒凉凄惨,新朝北部的人民因战乱而聚众为盗,动乱渐起。</b></p><p class="ql-block"><b>为了讨伐匈奴,王莽于公元12年强令高句丽、乌桓出兵,两国不愿从命而叛变,西域地区也陆续叛离新朝投奔匈奴。新朝灭亡后,匈奴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认为有机可乘,扶持九原卢芳与渔阳彭宠,其中卢芳甚至被封为汉帝。匈奴军队东掠并、燕,西侵凉、朔,对东汉初年的政权构成了巨大威胁。</b></p><p class="ql-block"><b>东北方面,高句丽是东北地区的强国,役属沃沮、东濊。高句丽叛变新朝后,频繁侵扰东北各郡,新朝辽西太守田谭战死。王莽派严尤出兵斩杀高句丽王,但高句丽别种濊貊仍屡次寇边。直到东汉初年,高句丽仍在右北平、渔阳、上谷等幽西数郡发动入侵。乌桓与鲜卑结盟,乌桓叛变新朝后投奔匈奴,东汉中期匈奴衰退后,乌桓与鲜卑瓜分了漠北领地。</b></p><p class="ql-block"><b>西域方面,至汉哀帝、汉平帝时,西域已有五十五国。王莽建立新朝后,西域诸国大多不服统领,匈奴势力也进入西域的塔里木盆地。公元13年,亲近匈奴的焉耆杀死了西域都护但钦,投奔匈奴。公元16年,王莽派五威将王骏、李崇与郭钦等西征西域,最终被焉耆率领姑墨、尉犁、危须等连军击溃,王骏阵亡,西域与新朝断绝往来。西域北道诸国落入匈奴势力范围,只有位于西域南道的莎车率领南道诸国抗衡匈奴。东汉初年,莎车王延及其子康最支持汉朝,但汉光武帝为了全力对内,未能提供支援,不久全西域地区被匈奴占领。西羌部分,王莽通过政治手段领有西海郡(今青海海晏附近)。新末汉初,西羌迁入境内掠夺,隗嚣招揽其酋豪,陇西数郡成为五溪羌、先零羌的势力范围。同时,位于四川松藩一带的武都参狼羌被蜀地的公孙述煽动,发起叛乱。这些羌族于公元35年至37年被东汉马援平定。到光武末年,烧当羌崛起,成为东汉一朝的西患。</b></p><p class="ql-block"><b>公元12年,北方、西方叛乱频发之际,西南夷的钩町(今云南广南一带)也发生叛变,钩町王攻杀了牂柯太守周韶,随后益州蛮夷也攻杀了太守程隆。越巂、遂久、仇牛、同亭、邪豆等地相继叛变。王莽多次派兵讨伐,宁始将军廉丹率领的大军因水土不服,数十年未能平息叛乱。后来,文齐出任太守,开垦南中,劝降西南夷,恢复了与他们的关系。公孙述占据蜀地后,文齐据南中不愿投降。直到东汉初年,南中才归顺汉光武帝。</b></p><p class="ql-block"><b>新朝时期没有具体的人口普查,但据估计,公元17年中国人口约为5600万。公元17年,由于王莽改制失败,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和公元14年黄河下游改道,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此后,烽烟四起,军阀割据混战,黄河流域人口大量死亡,其余人口为躲避战火纷纷向长江流域迁徙。东汉初年,江南地区人口升至全国四成,豫州、荆州、扬州与益州等四州人口均超过500万。南方人口增长的同时,北方大部分郡国人口减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各地割据势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帝王世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