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江南水乡,古镇星罗棋布,而木渎古镇是其中独特的存在,在于其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于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为取悦西施,在灵岩山顶建馆娃宫,木材源源而至,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促使“木渎”诞生的“浪漫故事”。</p> <p class="ql-block">明月古寺是木渎古镇悠久历史的见证之一。这座由<span style="font-size:18px;">僧人明智创于后</span>唐清泰2年(935年)、明洪武初年归并普贤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僧人道根重修、1993年3月再修的古寺,香火赓续不绝。</p> <p class="ql-block">木渎的浪漫还在于西施当年常在清澈湍急的香溪水与浑厚宽缓的胥江水交汇处用奇香花粉沐浴,溪水携带着她的体香及胭脂、花粉之香自西往东,一路芬芳,便有了千古流芳的香溪,有了香溪河上的西施桥。</p> <p class="ql-block">西施桥建得很考究:三拱桥,中间的拱略大,旁边有两个小拱;桥上还建有亭子。西施桥的倒影投入水中,两个小拱便成了水中圆月。走在桥上,坐在栏边,好像坐在一幅画中:两岸青瓦白墙,如丝垂柳,小桥流水,风情万种。</p> <p class="ql-block">一条香溪河傍街流淌,河上还架着永安桥、永福桥、吉利桥、木渎廊桥、西津桥、邾巷桥、……将水乡的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永安桥,位于山塘街北端王家村严家花园前,俗称王家桥,建于明弘治十年(1497),已经历经了500多个春秋,是木渎最老的桥。</p> <p class="ql-block">这座单孔拱形花岗岩石桥,南北座向,横跨香溪河,全长13.7米、桥堍宽2.4米、离水面4.8米,拱形呈圆弧形,高4.2米、跨度7.8米,作分节并列砌置。青石桥头上刻“一把莲”,图案工整,雕刻精细。虽经历五百年的风霜雪雨,更显其古朴高雅。</p> <p class="ql-block">一座桥就是一处“江湖”,就是一处风景,就是木渎古镇的风情。</p> <p class="ql-block">木渎古镇的独特还在于早在唐代就已成为苏州城西最繁华的商埠,清代《姑苏繁华图》描写的木渎景致就占了一半!</p> <p class="ql-block">在于明清时期镇上的私家园林多达30余处,在于清帝乾隆六下江南必来造访这座“园林之镇”。</p> <p class="ql-block">乾隆每次去木渎,乘御舟,经运河,转胥江,再折入香溪,在御码头舍舟登岸,进入虹饮山房。香溪边上御碑亭中的“御码头”三字还是乾隆帝亲题的,成为乾隆六访木渎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的另一侧是怡泉亭,亭内有古井,记录的是明代冯怡泉和殷心揖友情的故事。相传明崇祯初年,木渎镇上有一对叫冯怡泉和殷心揖好朋友。一天,冯怡泉有事外出,把一百两银子交给殷心揖保管。谁曾想到冯怡泉一去不归,竟在外暴病身亡,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殷心揖为怀念好友冯怡泉,就用那一百两银子在香溪河边建造了一座井亭,取名“怡泉亭”,供过往行人在石亭里歇脚、遮阳,渴了还可以汲水而饮。殷心揖没有将好友的遗金据为已有的义举,得到了乡邻们的赞扬。他们的故事就在镇上传颂了几百年。这座貌不惊人的花岗岩石亭也就成了木渎人重情重义的“广告”。</p> <p class="ql-block">乾隆帝为江南的美景而来,为到木渎古镇虹饮山房看戏而来。虹饮山房是清初木渎文人徐士元的私家园林,建筑精美,布局巧妙,是江南园林的经典之作。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游木渎的时候,必到虹饮山房游园、看戏、品茗、吟诗,直到夜色降临,才依依不舍,顺着门前的山塘御道,返回灵岩山行宫。因此,虹饮山房在当地又被称为乾隆皇帝的“民间行宫”。</p> <p class="ql-block">气势恢宏、飞檐翘角的舞彩堂是虹饮山房的主厅,乾隆皇帝在此接见地方官员、议事、看戏。看戏的地方就在舞彩堂的背部,此处面朝大戏台,陈设御座、御案等,背景是彩绘《虢国夫人游春图》。 御座是一把乾隆钟爱的御用龙椅,原为康熙皇帝南巡驻跸灵岩山行宫专用,后搬到此地供乾隆看戏时使用。它采用千年紫檀木精制而成。上刻有九条金龙,呈腾飞之势,显示出至高无上的帝王之尊,成为虹饮山房的镇宅之宝。</p> <p class="ql-block">舞彩堂和春晖楼(戏台)中间的花形洞门西出,就是秀野园—这是整座虹饮山房的精华。秀野园面积10亩,约占总面积的一半,园林景观绕羡鱼池而建,景色庄丽,颇有皇家园林风范。</p> <p class="ql-block">秀野园羡鱼池东南边的水榭式建筑秀野竹堂,现辟为圣旨珍藏馆,馆内藏有清代从顺治至宣统十位皇帝的十五道圣旨真迹,体现了木渎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事实上,虹饮山房修复后还增设了很多专题陈列,其中包括圣旨和科举系列,丰富了这座江南园林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也十分独特。</p> <p class="ql-block">严家花园的身份也十分了得:<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初是清乾隆年间苏州大名士沈德潜的寓所。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沈氏后人将此院落让给木渎诗人钱端溪。钱氏叠石疏池,筑亭建楼,取名端园。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渎首富严国馨买下端园,重葺一新,更名“羡园”,又因园主姓严,当地人称“严家花园”。</span></p> <p class="ql-block">严家花园占地16亩,中部为住宅,三面为园林。中路为五进主体建筑,依次为门厅、怡宾厅、尚贤堂、明事楼、眺农楼。园内布局曲折幽深,空间划分颇具特色,围绕中路建筑划为大小不等、形式各异的四个部分,配植四时花木,形成春、夏、秋、冬四景区。有水池数个、假山数座,亭台楼榭若干,景观十分丰富。</p> <p class="ql-block">这座典型的苏州园林,风格古朴典雅,建筑精雕细琢,园林设计别具匠心。经过严家三代人的努力,前后历时二百多年,严家花园养成了一种文化气息和名园风范,被现代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教授称为“江南园林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古松园是清末木渎富翁蔡少渔所建。蔡少渔祖籍洞庭西山,原在上海做洋货生意发财,成为木渎四大富翁<span style="font-size:18px;">(严家淦的祖父严国馨、郑龄九、徐凤楼)之一。发</span>达后获良田万顷,回乡造屋置地。</p> <p class="ql-block">古松园,因<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园有一株明代罗汉松而名,</span>建筑布局为前宅后园,典型的清代宅第园林风格。宅内各处建筑古朴雅致,雕刻十分精细。原蔡氏宅园颇大,现存门厅、大厅、楼厅及东侧十多间附房及后花园,占地约15亩。</p> <p class="ql-block">古松边上的双层长廊是古松园的又一亮点,只见斗折幽曲,从园西一直贯通到东北角,将园中的亭台楼阁联接在一起。站在双层长廊上,近可俯视园中景致,远可眺望灵岩山。这种借景手法,让“园接到了山,山连到了园”,令人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榜眼府第,就是林则徐的弟子冯桂芬的故居,在苏州木渎古镇的下塘街32号。冯桂芬是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一甲二名进士,故名其宅“榜眼府第”;十年浩劫遭到严重破坏,1998年政府斥资开始修复,除了对建筑按原貌进行整修外,还对其文化内涵进行了充实,成为古镇一处免费景点。</p> <p class="ql-block">冯桂芬(1809-1874),名仪凤,字林一,号景亭,自幼聪明颖异,二十岁时补县学生员,道光十二年乡试中举,拜林则徐为师。三十一岁时高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但仕途并不顺畅。后来做了一个五品的京官,任詹事府右春坊中允;咸丰九年,辞官,写出了《校邠庐抗议》四十篇,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根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开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先河。</p> <p class="ql-block">“榜眼府第”,坐南朝北,面对胥江,分前宅后园两部分,占地近10亩,具有典型的清代江南宅园建筑风格。前宅现存三进,分为门厅、大厅和楼厅。</p> <p class="ql-block">木渎古镇是姑苏城外著名的古商埠,店铺林立,商旅如织,同时又兼山林之胜,融富庶豪华与宁静幽雅与一体,现存的老街建筑风格以明清为主,青砖黑瓦,仍是古风古貌。</p> <p class="ql-block">历经千年沧桑,木渎古镇依旧保持着那份古朴而宁静,而且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经国家批准的文物保护单位有12处。 </p> <p class="ql-block">木渎古镇<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秀绝冠江南”之誉,1983年被</span>列为太湖13个风景区之一,2008年08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3年共吸引游客527万人次,是一处热门的旅游目的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