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一代儒宗首此贤</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访汝城濂溪书院</b></p><p class="ql-block"><b> 孟庆国</b></p><p class="ql-block"> 甲辰夏初,第10届小小说金麻雀奖颁奖典礼在河南获嘉县举行,我受邀担任颁奖嘉宾,有幸结识了前来参会并受奖的郴州市文联名誉主席王琼华。王君是汝城县人,学识渊博,著述颇丰,长期担任宣传、文化部门领导,说起周敦颐知汝城的话题来如数家珍,并约我有时间到汝城看看濂溪书院。</p><p class="ql-block"> 是年孟冬,我从昆明返郑州途中,专程绕道汝城,探访汝城濂溪书院,缅怀大宋“五子”之一的道学宗主、一代儒宗、理学开山鼻祖一一周敦颐。</p> <p class="ql-block"> 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真宗天禧之年(1017年)五月五日出生于道州营道县乐里楼村(今湖南道县久佳乡楼田村)。其父周辅成曾任桂岭县令,周敦颐15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他跟着母亲来到京城开封,投靠时任龙图阁学士的舅舅郑向。郑向很喜爱这个温文尔雅、勤学敏思、志向远大的外甥,倾其所学助其成才。景祐三年(1036年),周敦颐20岁,按照惯例,朝廷准许在朝官员荐一子弟“恩荫入仕”。郑向便将这个机会给了外甥,周敦颐当上了朝廷将作监的主簿。同年,周敦颐娶兵部职方郎中陆参之女为妻。后因母去世,周敦颐辞职丁忧,服丧期满后,于庆历元年(1041年)到洪州分宁县(今江西修水县)任主簿,从此正式步入仕途。此后30年间,周敦颐辗转10多个州县,先后任南安司里参军,湖南郴县令、桂阳县令、洪州南昌知县、四川合州代理判官、江西虔州知州、湖南永州通判、尚书户部员外郎、广东转运判官和提点刑狱等职,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退隐,次年病逝于江西九江,终年57岁。</p> <p class="ql-block"> 汝城(旧称桂阳)是周敦颐官宦生涯的重要一站。北宋皇祐二年至六年(1050—1054年)周敦颐在这里当了四年县令。他恪尽职守,兴学嘉农,风节慈爱,吏治彰彰,深受百姓爱戴,以至当他调离汝城时,竟有三五千百姓拥途相送。《宋史·周敦颐传》评其:“移郴之桂阳令,政绩尤著。”不仅如此,作为一名学者型官员,周敦颐延续了自汉代以来官教合一的传统,一到任,就将创办县学当作头等大事,与当地乡绅携手修建孔庙。孔庙落成之后,他即于理政之余,在大成殿开设讲堂,亲自授课,汝城教化之风由此开启。在汝城,他写下了《爱莲说》《拙赋》《太极图说》等千古名篇,开创了影响深远的理学思想。</p><p class="ql-block"> 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又一位周姓后人出任桂阳县令,他叫周思诚。有感于先贤留在汝城的口碑,他利用修建县学之机,于大成殿右庑之西南建濂溪祠以祀周敦颐,此为濂溪书院的前身。宋理宗宝祐年间建希濂堂,祀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兄弟、张栻、朱熹,名曰:“六君子祠”。 明朝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知县徐兆先在濂溪祠基础上,增构讲堂、学舍,建立了濂溪书院。清顺治八年(1651年),濂溪书院毁于流寇。清嘉庆九年(1804年)在旧县立书院对面隔岸,重建濂溪书院,并改为乡学。此后至1968年,一直被用作学堂。</p> <p class="ql-block"> 现今的汝城濂溪书院,就是在周思诚所建濂溪祠基础上,九易其址,几经毁圮与重建,逐渐发展衍变而来的。历经800年沧桑岁月洗礼,幸存至今。据专家考证,这是国内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建濂溪书院,也是后人追忆周敦颐,研究周子思想的文化圣地。</p> <p class="ql-block"> 我刚到汝城预订宾馆住下,王琼华夫妇就和当地文友杨文彪君开车来接我,直接来到了濂溪书院。</p><p class="ql-block"> 濂溪书院坐落于县城西郊的金凤岭麓,院外前坪立有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和介绍濂溪书院的标识碑,一棵粗壮高大的朴树冠若华盖,绿荫蔽日。我伫立树荫下观察瞭望,见这里背倚青山,前绕秀溪,松涛白云,清爽幽静;书院岭下是整修一新的濂溪广场,广场中央镶嵌阴阳太极图,宽敞美观,两侧辟有莲花池,众多游人在广场上游乐欢歌;越广场前大道,是一条名曰九塘江的溪流,溪塘相连处,建有濂溪公园;书院遥对的笔架峰,起伏连绵,苍茫如黛。阳光照耀下,古朴的书院与金风岭的秀色、九塘江的灵气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实为藏文聚才的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 书院为宋式四合院式砖木回廊结构,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青砖黛瓦,石阶白壁,马头山墙,岿然临风。踏上九级青石台阶,是为第一阶层。院门楣上高悬启功先生手书“濂溪书院”匾额,檐柱和门柱上各有楹联一副,分别是:“濂溪水汇天下水,道学心达圣人心”“学衍道源,德化苍生”,高度概括和表达了后人对濂溪先生的尊崇之情。石门槛正前方,雕有一条跃起的鲤鱼,寄望莘莘学子能鲤鱼跃龙门,成就辉煌人生。</p> <p class="ql-block"> 进入山门,拾五级青石阶而上,到中央承台,是为第二阶层。中央承台也称官印台,有3.14丈见方,暗合圆周率。承台中央观星台上,矗立着周敦颐青铜雕像,雕像高10.5米,基座4米,先生长袍方帽,手执书卷,目眺远方,神态端庄。我与同行诸友在铜像前默然伫立,躬身三鞠,表达对先生的敬仰。</p> <p class="ql-block"> 书院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内开外闭。前排东西走向的两层四间讲室,是讲学授业之所,悬挂“忠孝廉耻,信义仁爱”濂溪学子处世8字;左右南北走向的两层书斋,是老师办公、典籍珍藏、学术研究之地;学子住院内东部,有月亮门相通;厨房、食堂、水井设于院内西部,通以回廊曲径,伴以松涛水声;东西楼之月亮门各有“光风”“霁月”题词,源自北宋文豪黄庭坚赞言。</p> <p class="ql-block"> 再拾九级青石台阶,便是书院的最高处希濂堂,是后人瞻仰拜谒之所。堂前廊柱上镌刻两副对联。前联曰:“窗前草木原本自家意思,池中莲花确系君子情怀”;后联曰“濯清莲守拙朴,立人极光日月”。前联典出先生 “不除窗前草,独爱池中莲”;后联立意先生《爱莲说》《拙赋》中表达的处世要低调、质朴真诚,要有与日月同光境界的做人原则,字里行间闪烁着先生思想之光。堂前正墙石壁上,镶嵌着“爱莲守拙,正道直行”8个一米见方的石刻大字,系书院教学育人的灵魂所在。</p> <p class="ql-block"> 进入希濂堂,正面屏风上挂着周敦颐的画像,画中先生微微蹙额,神态安详。画像之上“道学宗主”匾额,为清嘉庆桂阳县令徐兆先所题;两边是一副对联:“百王道统新吾宋,一代儒宗首此贤”,系宋朝钱塘大学者周刚所题;画像两旁有两个格外醒目的大字:“诚”“廉”;左右墙上挂着“上承孔孟下启程朱”“光风霁月千秋仰止”的书匾。</p> <p class="ql-block"> 希濂堂内东屋,为周敦颐生平陈列室,西屋为周敦颐著述陈列室。在生平陈列室中,立有先生与两位弟子程颢、程颐的全身雕像。周敦颐在南安军(洺在江西大余县)司理参军任上,与时任南安通判的程珦成了同事,程见周“气貌非常人”“为学知道”,便让两个儿子程颢、程颐拜其为师。正是“二程”,使周敦颐的哲学思想得以继承和发展,后来成为宋明理学思想体系的创立者。在濂溪书院,还有理学源流、世说周敦颐、周敦颐对汝城人文的影响等多个展室,内容简要而丰富。我在每个展室的图文展板前驻足细品,犹如打开一幅穿越千年的水墨画卷,从中感悟和吮吸着先生的思想精华和文化营养。</p> <p class="ql-block"> 周敦颐是个正直坦荡、人品高尚的人。 他一生酷爱雅丽端庄、清幽香远的莲花,常以莲花高洁而自勉,无论身在何处任职,他常会择地种上莲花,政务繁忙之余,或独赏或携友共赏品评。汝城亦有爱莲池遗址和爱莲亭。《汝城县志》载:“爱莲池,周敦颐为县令时所凿。遗址在典史署北,县堂之东。”据传,先生命人挖莲池时,一时不见水。他即下到池中,抓起锄头,连挖九把,结果落锄之处,冒出九汪泉水。先生大喜,当即撒下莲种,民间因此称之为“九眼莲池”。之后,他又在池旁盖一爱莲亭。遇闲即移步于此观莲。在清雅莲香之中,先生静思悟道,成就了千古名篇《爱莲说》。在这篇仅119字的短文中,先生通过水中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特征,表达对行为端正、节操高尚的君子风度的推崇;通过写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表达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应保持人格独立,洁身自好,坚守正道,不因一时得志而心浮气躁,失去坚贞风骨的操守与志向。《爱莲说》看似写莲花,实则以莲喻人、以莲化人、以莲动人,揭示了君子人格的本质,也是他一生的精神追求,因之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传世经典。</p> <p class="ql-block"> 周敦颐是知行合一的践行者。《宋史.周敦颐列传》记载了这样几件事:庆历四年(1044年)周敦颐调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在办案中严格依律办事。有一次,有个人犯了罪,但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是个酷吏,要判此人死刑。所有人都不敢与之争辩,只有周敦颐依法力争。王逵不听,周敦颐当即将委任状丢给王逵,义正严词地说:“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指责他杀人以媚上,这样的官有什么可做的,我不干了!王逵被他不惮威权的正气所触动,按律从宽处理的囚犯,后来还推荐周敦颐做了郴县县令。周敦颐担任南昌知县时,当地很多含冤受屈的人对他满怀期待,而一些豪门恶吏却惶恐不安,故意到上司赵扑面前毁谤他。赵朴是北宋有名的“铁面御史”,惑于谗口,临之甚威,严厉斥责周敦颐。周处之泰然,不予申辩,照样秉公执法。嘉祐六年(1061年)周敦颐调任虔州(今江西赣州)通判,知州正是赵抃,共处之后,赵抃才知道自己太糊涂,从此将周敦颐引为知己。</p> <p class="ql-block"> 周敦颐严于律己,为官清正廉洁,不慕荣利。“拙”为汝城方言,意为处世不花巧,当地民众看到他不贪私利,不弄权术,忠诚厚道,即称他是“拙”者。一字褒扬,似是轻描淡写,先生却感慨万千,写了一篇《拙赋》:“……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行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短短65个字,却蕴含着他“守拙”才能“立诚”的处事为官理念。</p><p class="ql-block"> 清代邓显鹤在《周敦颐年谱》中记载:“时于桂阳县厅置木匦一,高四尺,阔视其高加尺焉,以贮官文书,上锓‘皇祐四年置,桂阳县令周’十字而书押于下。”一方县令连个放官方文书的柜子都没有,只好自制一口木箱,足见周敦颐多么廉政!</p><p class="ql-block"> 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周敦颐改知洪州(今南昌),有一次他因过度操劳,急病不起,“假死”一昼夜。好友潘兴嗣赶来为他料理后事,看到他整个家“服御之物,止一敝箧,钱不满百”,清贫得让人掉泪。 </p><p class="ql-block"> 治平三年(1066年),周敦颐移永州通判,回家乡任职。侄儿周仲章找到他,想谋份差事。周仲章的父亲周砺是周敦颐的兄长,周敦颐少年丧父后,一直是周砺照顾,周敦颐对兄长十分感激。可面对周仲章的请求,周敦颐却断然拒绝了,他嘱咐妻子,将家里仅有的钱给了侄儿,还写了一首诗《任所寄乡关故旧》,托侄儿带给家乡父老。诗曰:“老子生来骨性寒 ,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精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表明自己为官并非追求荣华富贵,布衣蔬食、简朴生活已是足够,之所以兢兢业业,不知疲惫,无非是想做个问心无愧的清官,睡得安稳罢了。</p> <p class="ql-block"> 周敦颐一生在地方为官,但他“不卑小官,职思其忧”。正因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北宋诸多重臣名流都乐与之交往。如范仲淹、欧阳修、苏轼、曾巩、王安石等,都是北宋第一流人物,尽管年龄跨度甚大,立场不尽相同,但都与周敦颐有来往。</p><p class="ql-block"> 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周敦颐40岁,调任合州(今重庆合川县)代理判官。次年,他的长子出生了,第二年,他的妻子病故了。尽管受家事拖累,但政务从不懈怠。后来负责为宋神宗修起居注的太常丞蒲宗孟在合州认识了周敦颐,两人畅谈三天三夜,蒲宗孟惊叹:“世间怎会有这般奇才?”于是,将自己的妹妹嫁周敦颐为继室。</p><p class="ql-block"> 嘉祐五年(1060年)六月,周敦颐从合州解职回京,遇上了回京述职的王安石,应邀造访。王安石对年长自己4岁的周敦颐充满崇敬,相见恨晚。以至于周敦颐离开了,他还久久地回味着,感慨道:“语连日夜。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p><p class="ql-block"> 熙宁元年(1068年),御史中丞吕公著上奏推荐周敦颐。在奏折中评价他“操行清修,才术通敏,凡所临莅,皆有治声”,更表示日后若周犯法,自己“甘当同罪”。受荐之下,年过半百的周敦颐以虞部郎中,出任广南东路提点刑狱,主管广东司法、刑狱、监察、治安等政事,这是他一生担任的最大官职。</p><p class="ql-block"> 大文豪苏轼感慨周敦颐如此大才而未得朝廷重用,写诗《茂叔先生呈次元仁弟》诉衷情,称赞他“先生本全德,廉退乃一隅”。</p> <p class="ql-block"> 周敦颐生活的北宋中期,经过长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日渐衰微。宋之前的唐代号称盛世,但整个唐代,儒家思想没有成为主流,反倒是佛教和道教,尤其是佛教本土化产生的禅宗大行其道,这也是儒家知识分子屡次主张灭佛的思想根源。特别是经过纷繁变乱的五代十国,人心离散,社会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宋王朝为维护统治,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力排众论、 官民诚服,切合社会实际的统治哲学来统一思想,稳定人心和社会。周敦颐加入了寻找这种思想理论的行列,并最终脱颖而出。</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极具思想原创性的开山宗师,周敦颐少年时便汲汲于学,熟读四书五经。据传,10多岁时,他曾在离家不远的一处岩洞——月岩内读书悟道,通过观察洞口之外月亮的形状变化,领悟出“太极阴阳”的雏形。青年时期的周敦颐,即以“志清而材醇,行敏而博学”闻名。到汝城任职后,大自然给他提供了一处辨机悟道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在周敦颐生平陈列室中,有介绍他作《太极图说》的展板:汝城县西五里,有一个叫予乐湾的村子。予乐湾原叫朱家湾,有山环合,林木茂翳,溪流清泻萦纡其间。周敦颐在此路过,见外环两山抱水,两龙护堂;内环耒水蜿蜒,呈S形曲贯村子,村落田园犹如阴阳魚镶嵌。两山不连而断,气口有水注入,长流而动。湾内五行顺布,五气旺兴,阴阳互动,化生万物,变化无穷。见此形胜,先生怦然心动:这不就是一幅天然太极图吗?灵感随发,成思了他那份“太极图”,写出了《太极图说》。王君介绍说,朱家湾因周子和“二程”来过,并在此成思《太极图说》,被视为理学圣地。后人依他《爱莲说》中“予独爱莲……”和程颢在《春日偶成》中“时人不识余心乐”之句,称这里为太极予乐湾,简称予乐湾,延续至今。汝城人说这里风水好,有灵气,爱带学子到此游乐和戏水,他小时候就常到予乐湾游泳。</p> <p class="ql-block"> 周敦颐一生留下来的文字极其有限,总共不过6000多字。然而,后世构建理学体系,都离不开他在这些文章中运用的概念,比如无极、太极、阴阳、动静、性命、善恶等等。《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是理学最有影响、最富哲理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太极图说》是周敦颐学术之纲领。他把本是道家的太极概念拿来,从儒家角度把宇宙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世界万物如何构成等,言简意赅地加以诠释,形成了揭示自然界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相生相克及消亡原因和规律的哲学鸿篇。《宋史》称其为“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结”。</p><p class="ql-block"> 《通书》则是论述人性善恶、道德准则、治国为政的力作。在《通书》开篇,他便指出“诚”乃“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是每个人应有的本质。“至诚”是先生学说的核心和最高境界,也是一个人立身行事、明正己身的思想基础。在追求“至诚”的道路上,还需要“养心”,通过不断地修炼克制私欲,保持内心“静虚”,才能做到公正不阿,明通无碍。施行德业善政,还有“名”“实”之别,“实胜,善也;名胜,耻也。”君子无论是德行还是事业,都要孜孜不倦,不浮夸,见实效。周敦颐认为,为官者,除了怀有“仁爱”之心,还需要做到“至公”和“务实”。只有公平、公正,摈弃私心,维护公道,才能“公于己者公于人”。在治国方面,周敦颐主张执法精严。《通书》提到,治国不仅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还要“肃之以刑”,通过法律来规范、约束大众的行为。但又必须“慎刑”,只有“中正、明达、果断”的人,才能胜任掌管刑罚的职位。“天下之广,主刑者,民之司命也。任用可不慎乎!”</p><p class="ql-block"> 在《爱莲说》中,周敦颐以菊花、牡丹和莲花,来隐喻人生的隐逸之乐、富贵之乐和君子之乐。在他的笔下,菊代表儒家所称的“内圣”,牡丹代指“外王”,而莲则是“内圣外王”的结合。周敦颐首次提出要学颜回,“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伊尹是儒家“外王”的榜样,颜回则是生活极穷、内心极乐的“内圣”典范,是士人学习的榜样。周敦颐第一次提出圣人平民化的理念,他认为普通人也可以成为圣贤。普通人通往圣人的过程可分为三层修炼阶梯:士—贤—圣。具体的修炼方法,就是一个字——诚。在他的理论学说中,“太极”概念主要来自道教,“莲花”意象主要来自佛教,周敦颐融儒、释、道之长,释天、地、人之理,为儒学开辟出一条新路,形成了融自然观、认识观及道德修养于一体的新学说--“濂溪学”。其弟子程颢、程颐继续和发展了他的思想,形成“洛学”理论体系。至南宋,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完善、成熟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自南宋后期至元明清历朝,程朱理学一直被统治阶级视为国学,成为主导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主流思想。</p> <p class="ql-block"> 当理学成为官学之后,周敦颐身价日增。 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周敦颐死后约150年,朝廷追赐谥号“元”,后世称其为“元公”;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追封其为汝南伯,从祀孔子庙;元代加封道国公;明代尊称为先儒周子。</p><p class="ql-block"> 《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历代学者对他推崇备至,朱熹评说:“惟先生道学渊懿,得传于天。上继孔颜,下启程氏,使当世学者得见圣贤。千载之上,如闻其声,如睹其容”。张栻尊其为“道学宗主”。清代大学问家王闿运撰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这副大气磅礴的楹联,高度概括了濂溪学与湖湘文化的历史渊源,道出了周敦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德配天地,功昭日月。汝城因周敦颐和濂溪书院的存在,学风厚重,人文蔚起,濂溪遗韵,历久弥光。王君不无自豪地向我介绍,自濂溪书院建成之后,汝城走出了39位进士,不少是经天纬地的栋梁之材。如明代两广总督、太子太保朱英,江西、福建布政使范辂,清代著名诗人郭远,当代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朱良才、李涛,原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朱子奇等,均在此求学立志,迈向辉煌人生。不仅如此,汝城古文化遗迹也很丰富,这里的城乡保留着建筑精美的古祠堂710多座,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座,省级3座,被誉为“中国古祠堂之乡”,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标本。</p> <p class="ql-block"> 我和王君在濂溪广场说话间,来了两辆大巴,车上走下来百余名学生,列队后打出“湘南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横幅拍照。王君说,这里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集体来游学的干部、职工、学生。我对此深感欣慰,中华文明能够数千年生生不息,就在于一代代后人持之以恒地坚守和传承,这是文化先贤的功德,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是我们坚持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底气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