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淘三遍吃甜水,医从三师武艺高。

勤究古方医术,博采医圣之长。

<p class="ql-block">  从古到今,有句话叫做:凡人向圣人学,圣人向众人学。学无止境啊!取众人之长而长于众人。做任何事情都要心平气和,有韧性有弹性才能成功。坚韧不拔的意志是成功的基石。学医行医,首先必须有济世救人的雄心壮志,然后要勤学苦练,从师多人。至少要师从三世。古人说:“医不三世,不可治病。”它是讲如果没有博览群书和临床试践,是不可以治病的。</p> <p class="ql-block">  学医,不仅仅要从医学院里教室里学,也不仅仅是从古书上学。更重要的是从实践中反复磨练。不经历磨难难以成为名医。过去,有句老话:“学医三年,无病可治。行医三年,无方可用。再躬身三年,方初悟道。”</p> <p class="ql-block">  中医,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医学体系,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底蕴。在学习中医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与挑战,但也正是这些艰难,磨砺出了中医学习者的坚韧不拔。学习中医之艰难,首先体现在其知识体系的博大精深。中医理论的这些概念抽象而复杂,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领悟。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是无法学习中医,也做不了岐黄。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文字古奥,义理深邃,每一句话每个字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医学内涵。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如读天书,不知从何下手。中医的诊断方法也极具特色,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要求医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望诊要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闻诊要听患者的声音、气味;问诊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病史、生活习惯等;切诊则要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每一种诊断方法都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积累,才能熟练掌握。此外,中药的种类繁多,性能各异,方剂的配伍更是变化无穷。学习中药不仅要记住每一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还要了解其配伍禁忌和用药剂量。方剂的学习则需要掌握大量的经典方剂,并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灵活运用。这对于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然而,尽管学习中医困难重重,但无数中医人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中医人深知,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中医的重任。为了掌握中医的精髓,必须不畏艰辛,刻苦钻研。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要深意“言不可治者,不得其术也。” 的哲理。这句话时刻激励着中医人不断探索和创新。它告诉我们,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尚未掌握的医术。当面对疑难杂症时,中医人不会轻易放弃,而是会深入研究病情,查阅经典著作,请教前辈师长,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博采众长是中医人提高医术的重要途径。中医历史悠久,历代医家辈出,他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经验。学习中医,不能局限于一家之言,而要广泛涉猎,汲取各家之长。通过学习不同医家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治疗手段。例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为中医临床治疗外感病和内伤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李东垣的脾胃学说强调了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叶天士的温病学说则对温热病的治疗有着独特的贡献。学习这些医家的理论和经验,可以让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更加得心应手。同时,向现代医学学习也是中医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医学在诊断技术、治疗方法等方面有着许多先进之处,中医可以借鉴现代医学的成果,为我所用。例如,在诊断方面,可以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在治疗方面,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发挥中医和西医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除了向书本学习和向他人学习外,实践也是学习中医的重要环节。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才能真正掌握中医的精髓。在临床实践中,要注重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总结治疗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总之,学习中医是一条充满艰难与挑战的道路,但只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博采众长,不断实践,就一定能够掌握中医的精髓,为患者解除病痛。正如古人所说:“井淘三遍吃甜水,人从三师武艺高。” 在学习中医的道路上,我们要不断地淘洗自己的知识,向多位师长学习,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在当今时代,中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对传统医学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医的发展前景广阔。然而,同时也面临着现代医学的冲击和一些人的质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坚定信心,努力学习中医,传承和发扬中医的优秀传统。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积极与现代医学交流合作,共同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同时,我们也要加强中医的科学研究,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揭示中医的奥秘,为中医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学习中医,不仅是一种职业选择,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让我们肩负起传承和发扬中医的重任,在学习中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我是从倪海厦到李可、邓铁涛,从黄帝、岐伯到秦越人,从张仲景、孙思邈到王叔和,从华佗、扁鹊到叶天士,从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到董氏奇穴,从《伤寒论》到《医林改错》,从藏医苗医到瑶医,从佛家养生到道家医学,不厌其烦,反复咀嚼,慢慢品味,才知其酸甜苦辣咸的。总之,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