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情缘】 浦口火车站街区寻史觅趣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美篇昵称: 玫</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美篇号:13966591</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图片摄影及文字制作: 玫(图1来自网络)</i></p> <p class="ql-block">  在浦口码头旁一条充满民国风情的历史文化街区,正在悄然兴起。这条街区坐落于昔日的浦口火车站旧址上,充满了怀旧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街区共存有23座建筑,经过修缮现对外开放的有书店、旗袍店、小型展馆、茶室咖啡屋等。</p><p class="ql-block"> 青灰色牌坊,砖红色墙面,两节绿皮火车生动再现了津浦铁路的老场景……。在这里,时光恍如倒流,现代文艺范、设计感与旧情怀兼具,形成一条风貌独特的铁路文化游览街区。</p> <p class="ql-block">  大马路5号现存3栋民国建筑,是当年津浦铁路局浦口电气厂厂房。它于1923年建成,装有1000千瓦三相交流发电机及200千瓦交流发电机各一台。曾向铁路单位和浦口、铺镇居民供电,后通过电缆还给江南输电。1951年电气厂停运后,这个建筑改为铁路职工俱乐部。</p> <p class="ql-block">  大马路15号海春堂是一栋保存较好的日式建筑,曾是当地家喻户晓的浦益饭店。</p> <p class="ql-block">  两节绿皮火车车厢的实物景观把我的兴致推向高潮。这里总是聚集许多人,我去而复返,是挨到最后天晚才拍下这张照片。</p><p class="ql-block"> 这是80年代制造的绿皮火车,使用的是我国第一次自行设计制造的内燃机。</p> <p class="ql-block">  街区的设计极具个性,处处都使人感受到铁路文化元素。街边的小吃摊,一色绿,像一节一节绿皮火车车厢。下面的图案采用圆环状,示意车厢下的车轮。</p> <p class="ql-block">  街道路面用石板铺就,但隔一段就镶有一块与浦口铁路文化有关的铜牌。</p> <p class="ql-block">  街区小广场上还设有用于装饰的铁轨。</p> <p class="ql-block">  津浦路4号楼是民国时期铁路的职工宿舍,现改为旧物博物馆。收藏一些极具年代感的珍贵物品,如手风琴,风琴,收音机,留声机,公用电话等。博物馆的装修中西合璧,符合民国风味。地上的拼花地砖也是老物件,是从别处民国建筑拆下后铺上的。</p> <p class="ql-block">  早期的打字机。</p> <p class="ql-block">  听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民国时期用的收款机。</p> <p class="ql-block">  此处收藏的是早期的铁路车票,行李验讫单,铁路警徽,工作证等。</p> <p class="ql-block">  街区小广场上还矗立着一尊《背影》主题雕塑。雕塑的创作者是南艺的刘建华老师。雕塑中的人物就是朱自清,左手提着手提箱,右手握着一个橘子。我在雕塑前静默无言,回想他的往事种种,恍如跨越时空,又听他讲述着那段关于父爱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这个宣传廊显示的是《背影》从1930年到2017年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教课书中的记录。</p> <p class="ql-block">  这张浦口火车站月台照片,是几年前从车站一职工处偶得。我一直珍藏着,这才是“背影”的真正发生地。</p><p class="ql-block"> 浦口站月台分左右两站道,站道中间建有单柱伞型长廊。虽已陈旧,但上面的花型仍能看出极具民国风情。</p><p class="ql-block"> 拍照时客运已停止,所以月台上空荡荡的。没有了旅客上下车,此处就是装货卸货的场所通道。但好在有了朱自清的《背影》,它使我们能够想象出当年此处的熙熙攘攘,能够感受到接客的欢欣和送别的不舍。这也是《背影》这么多年来被选入典范的原因,他把父亲对儿子的爱表达得细腻而深刻,写出了人性,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美德传承。</p> <p class="ql-block">  走出津浦路就来到候车大厅前的广场,繁华与热闹顿失。我信步走向这个厚重之地,忆起它的旧世前生。</p><p class="ql-block"> 浦口火车站建于1908年,是当年津浦铁路的终始点。它曾经是连接平津冀鲁豫皖等11个省的交通枢纽,位置十分重要。</p><p class="ql-block"> 候车大楼是百年建筑。虽已显陈旧,但沧桑中透着贵重,落寂里有着优雅,英式的常藤青建筑。</p> <p class="ql-block">  位于广场东侧是和候车大楼同时建造的售票大楼,又一个百年建筑。</p> <p class="ql-block">  广场西侧车站出口前设有拱形雨棚,方便出站旅客去码头渡江。这是个钢筋水泥建筑,一百多年前,设计者有如此先进的技术眼光和人性化设计理念,不由人不叹服。</p><p class="ql-block"> 走在这极具民国风情的雨棚里就像走进了时光走廊……。</p><p class="ql-block"> 雨廊依旧,物是人非。曾经许多故事就发生在这儿,历史场景幕幕忆出,胸内波涛汹涌,怀旧中夹杂着苍凉,也爱也悲。</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中心是“中山停灵台”。1925年5月28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通过津浦铁路从北平运至浦口火车站,停在这里。“奉安大典”的第一站就是在这里举行了祭奠仪式,后过江抵达中山陵。</p> <p class="ql-block">  津浦铁路浦口站人行天桥。</p> <p class="ql-block">  我从天桥下走入铁路,站在津浦线的终点,目光随着铁轨延伸向远方游移。它一望无际,直达天际线。它纵横交错,气势如虹。它是当年最先进的生产力代表之一,是中华近代史进程的见证。如今动车高铁又将这一职业领域推向新征程,我的铁路情缘今还在,明还在,一直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