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方言母语,有人说,出去三半天,回来了什么本事没学下,倒载着一口京腔了,有不屑的感觉,似乎忘家乡了,也就是说忘本了。地域的特色,千百年来造就了一方土地的特殊性,就连北京这个地方也有他的方言土语,别误解为北京话就是普通话,这是不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 一方土地养一方人,入乡随俗也就顺其自然了,和忘本不忘本是两回事。“洋装虽然穿在身。但我心是中国心…”方言土语,可以引起人们的思乡情,一听就熟悉,不禁联想起好多事情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这是王维的著名的杂诗三首之一,想念他的家乡,那枝寒梅,岂只是寒梅!是那份不舍的情怀。这是文学表达,有人很幽默。根据这个思路,就调侃平遥家说,“嗯也是从平遥来的?咱们瓦儿(那边)的人,还是趷蹴蹴吓尿冽啊!(还是蹲下尿尿哪)。呵呵,这样尿的姿势都一样,总不会他在的那边人尿是抬起条腿来吧。</p> <p class="ql-block"> 但风俗乡音总是有规律的,方言的特色总的来说,从我的体会得出起码有三个特点。一是用词不同。也主要是用词不同。比方普通话“口水”这个词,流口水,是常见的,平遥祁县人甚至山西人都叫“鼾水”,而上海人叫“哈拉子”,除面条之外的馍馍饼子之类的吃食,平遥人叫“咬啧的”祁县人叫“就吃的”而介休方言就叫“干泥啊(音:泥啊快读)”“连襟”是姐妹的丈夫,有的地方就叫“挑担”。“打瞌睡”,山西人叫“丢顶”,瞌睡的厉害还坐着跌着往前倾,叫瞌睡的还“圪入(znre)呢”。</p> <p class="ql-block"> 二是读音不同,前几天看了上海话,有关饭格子一文,就是饭盒儿,读音还是没写出来,只写出了用词的特点,读音的“侬”的味儿还是遗憾的,上海人,说方言应该是“阿拉上海的(我是上海的),味道还不足,“我是山西太原人”,必须有太原莲花落的味道,就象京剧必须有京腔京韵才对,早些年张景岳先生题单人耘先先生对联云“黄羊举仕辋川无隐士。枫阁藏书晋剧有唐音”,这里晋剧有唐音的唐音,就是说山西人说话就带唐音,唐音可以理解为山西人的地方口音中的发言特点。还别说,在古诗词朗诵中,平遥话还真押上韵了,比如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好韵脚是回、衰、来,如果是第一句要押韵的话,正好,平遥话,这个回字也念怀的音,回来读怀来。衰,平遥话念二声Suai,类摔的音,奇怪,在唐宋诗词里。普通话念不同的音,用平遥话念同了,敢情这晋剧有唐音,这个唐音与山西一带的方言有关,由此也想到了《平水韵》《词林正韵》这些个书,尽是与这一带方言的相同的例子。又比方老太太,上海人就说“老塔塔”,太太,普通话读四声,山西人读二声。这样才有味,山西小戏祁太秧歌是非遗文化遗产,用祁县太谷话唱起来,带劲入味,就是这个道理。山西人特别祁县太谷人,饼,发后鼻音,和“水泠泠”压韵,《夸土产》里“平遥的牛肉(二声),太谷的饼(后鼻音,三声),清徐的葡萄水泠泠,…”这样就有味道了。</p><p class="ql-block">后鼻音发声,少有卷舌音,没有唇齿音或少有唇齿音构成了山西话的特点。真是那个道理,分不清。山西人就说:真(Zeng)是(Si)坏外(wai。四声)道理。分(huong)不清。</p> <p class="ql-block"> 三是方言的的语调,,要特别注意,“而然啊说你忽毒了(人家说我糊涂了),轻轻地软软的汾阳话。“噎家(jiao)人(zrao),腐发(fe)腐来(Iei),发(fe)也(yi)发不(be)清。(大家,谁说谁来,说也不清)。说话,有点冲,鼓起腮帮子说话,愣声愣气的,太谷人。“圪捣捣,圪捣捣,半(Ben)天也(yi)闹(二声)不渍迷(zimzi),西煞(se)的(die)(叨叨叨,叨叨叨,叨上半天也弄不清,笑煞人的呀)。风风火火口无遮拦说话,文水人。语调很重要。平遥人说话响响亮亮,“哥(gao)家,去(cu)郎儿咧,捎好嗯?"(哥啊,去哪里呢,顺便拉上你?),甜甜亮亮,热热情情的,保准是平遥跑出租,蹬三轮的。</p><p class="ql-block"> 用词,发音,语调语气,对于方言是很重要的,如果连男的女的也分不清,说成蓝的绿的,请你吃饭(fan二声)的朋友,可能是霍州一带来的。有人说山西人说话也有卷卷舌音的地方,那可能是晋东南晋城一带的人,“晋城(chean)城东(duon)的西红(huan)柿,一宽则(zhe)拾十拾。”(晋城东的西红柿,一筐了四十四)。方言的趣味和识别度,是有规律的,细细品味。特有意思。</p><p class="ql-block">另外比方后缀语气词也有特点的,如:呢。啷、嘞、啰、哇、哩、呃、哪、咧…等等正吃着哪,吃着啰,正吃嘞,正吃着噻…各地语气也能判断一二。平遥话常用呢啷,汾阳话常带咧,祁县话带嘞,怪,而南方人带带啰、噻、哟、噢等…</p><p class="ql-block"> 方言的的特点很多,归纳的角度不同,感受的方法也不同,总的来说,方言俗语除通俗形象外,他有时也偏于低俗,比方涉及到性的方面,谩骂的方面,不免让人脸红,但要一分为二,有人跟我说,低俗的话是不能说的,娘是我们生我养我的人,尊重点说,应该不能骂娘。平遥话肏他姐的比肏他妈的好听点。不过,我觉得,这也是不容迴避的,比方说“日他的”“肏他娘”肏他姐”…平遥话说肏,读透的音,普通话里说操,文明点说X,“日他的”,日谁的,《花环》中雷军长说。我要骂娘了,下一句怎么骂,大家可能猜的到。口语而己,不必上干上线。有句话,也就是口头禅。“透红心!这事也能办砸了,外就看不见!…”。意思是你犯浑了,事情让你搞糟了,那样明显是错的,你也看不出来。更有厉害的,说你这人“戳B脑”,脑读二声,什么意思?就是说你这人像男人的阳具,和㞗样是一个意思。什么也干不了!“脑(二声)子”,是特殊的发音,谁理解?这不是人想问题的头脑一一搭老的意思,杀人的小匕首,也叫“脑子”,其实我也不知道这是怎么来的。现在的平遥人也快不说了,这个意思平遥人说刀子,囊子,匕首,似乎越来越像是文明人说的话了。然而出现的这种平普话,祁普话等也闹出了不少笑话。“雨下的下的就不吓了,脚号(上)穿(cuaong)的鞋,又是圪特的两只(摘zhe)烂扑鞋(读hai)我们还在那里还圪钻钻(jiuojiuo)的啷”,不伦不类,令人捧腹。还不如纯粹的土话好听。丢失了方言土语的本来面目。</p><p class="ql-block">普通话像莲藕一样,有呈现于水平的荷叶之箭,又有扎根泥土里的根食白藕,淤泥湿脚,在所难免,要知道,现在我们正在探索它成长发育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