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漫谈传统节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心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儿时记忆节日伴,好吃好喝压岁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传统节日民族魂,源远流长是遗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商周礼俗国祭奠,节日定型在秦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礼仪娱乐宋元后,明清稳定有发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一家之言 姑妄言之 絮絮叨叨 不足为训】</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民族之魂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底蕴深》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中华黄帝开元纪年4721年十一月十四(甲辰龙年丙子月壬子日),西历公元(耶稣诞辰纪年)2024年12月14日星期六。</p><p class="ql-block"> 距中华黄帝开元纪年4722年(2025年)乙巳兔年春节还有45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建立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他多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p><p class="ql-block">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之魂。讲文化自信,要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底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文化资源与力量源泉。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活动内容,弘扬本土的节日文化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养青年一代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民族自信心意义深远。</p><p class="ql-block"> 这一期,跟您一起聊聊《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底蕴深》。</p> <p class="ql-block"> 从小时候记事起,过年就是最开心的事。小时候过年,有好吃的糖果,有漂亮的衣服,还能挣压岁钱。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年似乎再也没有那么开心快乐了,原因在哪?是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太快,过年所谓的好吃、好喝、好穿我们平时也能达到,还是我们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渐渐淡忘呢?这个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庆祝方式。例如,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庆祝活动包括贴春联、赏花灯、吃团圆饭、拜年等;元宵节则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人们会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等。其他节日也有各自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方式,如端午节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中秋节则以赏月、吃月饼为主要活动。这些节日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精神,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p><p class="ql-block"> 弘扬和传承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对未来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愿我们的传统节日更加深入人心,让我们的节日文化越过越有味儿!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了解和庆祝这些节日,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节日节期,历史渊源】</b></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节日主要有三大类,即岁时节日、汉族节日和少数民族节日。中国传统节日主要涉及祭祀文化、宗教文化、礼仪文化、节令文化、天文气息等等。</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节日的节期通常与农历相关,其中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也是国家法定休假的节日。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和内容各不相同,但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p> <p class="ql-block"> <b>春节:</b>农历正月初一,也称为“年”、“过年”,是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的庆祝活动一般从农历腊月廿三或廿四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p><p class="ql-block">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许多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赏花灯、吃团圆饭等。此外,还有舞龙舞狮、耍花鼓、舞狮等表演活动。</p><p class="ql-block"> <b>清明节:</b>公历4月5日前后,也称为“踏青节”、“扫墓节”,是传统的祭祀节日,主要习俗是扫墓、烧纸钱、祭祀祖先。</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春分后第15日。这个节日主要是祭祖和扫墓,表达了对祖先的敬仰和思念之情。此外,还会出现踏青旅游的人群,欣赏春天的美景。</p><p class="ql-block"> <b>端午节:</b>农历五月初五,也称为“龙舟节”,起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与“龙”的传说相关。端午节的庆祝活动包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饮雄黄酒等。</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这个节日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庆祝活动包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饮雄黄酒等。端午节也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之一,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中秋节:</b><span style="font-size:18px;">农历八月十五,也称为“月圆节”、“团圆节”,源于古代对月亮的祭祀。中秋节的庆祝活动包括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span></p><p class="ql-block">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团圆和感恩。这个节日的主要庆祝形式是赏月和吃月饼,同时还有猜灯谜、赏桂花等娱乐活动。中秋节也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人们会与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p><p class="ql-block">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敬,由上古时期秋夕祭月演化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处所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传播至今,经久不息。</p><p class="ql-block"> 除了以上四大传统节日,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节日,如重阳节、七夕节、元宵节、腊八节等,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岁时节令,即根据天象和自然规律划分的时节。最早的岁时节令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这些节日与天文、历法有关,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和总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节日逐渐演变成了具有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传统节日,起源远古】</b></p> <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节日,最早出现在远古时期。商周之后,不少节日上升为礼俗,变成国家的祭奠仪式。秦汉时期,节日基本定型,如除夕、元宵、端午等。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期,节日文化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宋元以后,有的节日内容已成为礼仪性、娱乐性的活动。明清时期,进入了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现代中国社会生活所运行不废的各种节日风俗,基本在明清时期已得以体现。</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节日大抵起源于先秦时代,而基本定型于两汉时期,如元旦(今春节)、元宵、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这不仅是因为“汉承秦制”,更重要的是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为各种节日风俗得以进一步发展定型,提供了土壤和条件。</p><p class="ql-block"> 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到宋,中国传统节日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和调整,由于宗教的渗透、民族的融合、社会心理的变化以及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为中国节日风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元素。节日生活开始大规模地与城市生活密切结合,从一向充满迷信、禁忌、祓禊、禳除等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而向着世俗化、娱乐型的方向转变,成为民间真正意义上的“良辰佳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节庆文化,世代沿袭】</b></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中国的传统节日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它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汉代:</b>上5天休1天,放假回家洗澡啦!</p><p class="ql-block"> 在汉代以前,官员也有休息制度,如秦朝时官员的休假称呼为“告归”,只不过自汉代起,官员休息写入法律,有了明确的规范。汉代开创并确立了“五日一休沐”的制度。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汉律》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让官员回家休息沐浴、和家人团聚。</p><p class="ql-block"> 汉代时,官员上班是寄宿制,平时大伙儿在官署宿舍同吃同住同劳动,只有放假才能回家。古代的达官贵族很重视“沐头浴身”,湿的头发不能束冠,也就不能在朝堂“上班”了,所以汉代给了专门的假期来沐浴。该制度经历了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代,前后共实行了 800 多年。汉代官员除了日常的做五休一,每年冬至、夏至也会各放五天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唐代:</b>冠假、寒衣假……变着法儿放假。</p><p class="ql-block"> 到了唐代,因为大多数官员和他们的家人住在一起,因而五天一次的“休沐”变成了十天一次的“旬假”,假期一下子缩水到了一个月三天。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到:“十旬休假,胜友如云”,清晰记录了大家趁着“旬休”举行的聚会。</p><p class="ql-block"> 唐代春节可以放假七天,从腊月二十八开始,一直放假到初四。虽然有七天假,但家在外地的京官们也无法回家与家人团聚。因为大年初一,大家必须从暖烘烘的被窝里爬出来去给皇上拜年。</p><p class="ql-block"> 虽然假期缩水了,但唐代有很多很多的节日,能够变着法儿给自己放假。除了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这种节日,儿子行弱冠礼、子女结婚、亲属结婚、五月的田假、九月准备冬衣的寒衣假、重要诞辰(老子寿辰、佛诞放假1天,皇帝寿辰放假3天)等都会放假。唐代林林总总有五十多个节日,假期达到八十几天。</p><p class="ql-block"> <b>探亲假:</b>“诸文武官若流外以上长上者,父母在三百里外,三年一给定省假三十日;其拜墓,五年一给假十五日,并除程。”如果家中父母居住在 300 里以外的地方,每隔 3 年有 30 天的时间,作为“定省假”;而如果家中父母居住在 500 里以外的地方,每隔 5 年有 15 天的时间,作为“定省假”,这些“定省假”不包括旅程时间(唐代《假宁令》)。</p><p class="ql-block"> <b>婚假:</b>“诸婚,给假九日,除程。周亲婚嫁五日,大功三日,小功以下一日,并不给程。周以下无主者,百里内除程。”依据这项规定,官员本人结婚,要给予其九天的假期。至于周亲等其他亲属结婚,也要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给予其一到五天数量不等的假期(唐代《假宁令》)。</p><p class="ql-block"> <b>丧假:</b>“诸丧,斩衰三年、齐衰三年者,并解官。……诸师经受业者丧,给假三日。”家中父母去世,文官解官 3 年,武官是100 天;近亲去世,放假时间是 7 天、15 天、20 天、30 天不等;远亲去世,放假时间是 1 至 5 天;自己的授课老师去世,放假时间是 3 天;适逢亲人忌日,放假 1 天(唐代《假宁令》)。</p><p class="ql-block"> <b>冠假:</b>冠假即为加冠之礼而专门设定的假期。古时候,男子到二十岁后,都要举行加冠之礼,以表示自己告别了童年,已长大成人。在唐代,不仅自己在举行加冠之礼时可以享受冠假,而且其五丧假:“诸丧,斩衰三年、齐衰三年者,并解官。……诸师经受业者丧,给假三日。”家中父母去世,文官解官 3 年,武官是100 天;近亲去世,放假时间是 7 天、15 天、20 天、30 天不等;远亲去世,放假时间是 1 至 5 天;自己的授课老师去世,放假时间是 3 天;适逢亲人忌日,放假 1 天(唐代《假宁令》)。</p><p class="ql-block"> <b>寒衣假:</b>9月份左右有15天备制寒衣假,也称授衣假。《诗经·豳风·七月》中写到:七月流火,八月未央,九月授衣。这时放假是因为天气逐渐变冷,需要提前做一些准备工作,以便更好地迎接冬天的到来(唐代《学令》)。</p><p class="ql-block"> 除各种法定的假期外,唐代的官员还可以视各种特殊情况临时请假。但请假要有一定的限度。《唐六典》中记载说,如果有事请假,京官“职事三品以上给三日,五品以上给十日” ,且在一个月之内,不能请两次事假。若有病请假,假期可以延长,但也要有限度,即连续请假不得长达一百天,否则就解除其职务。</p><p class="ql-block"> 唐代的休假制度比较宽松,婚假、丧假、探亲假等已十分完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伦理道德的遵行和对人性的尊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宋代:假期最多的朝代!</b></p> <p class="ql-block">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传统节日最多的朝代,逢节必休,更有“黄金周”,如元旦、寒食、冬至各7天假,圣节、上元、中元、夏至、腊月各3天假,合计每年假期有120多天。大大小小的假期加起来,相当于一年的三分之一都在休假……需要注意的是,宋代时,老子寿辰、佛诞的假日取缔了,只剩下皇帝的生日可以放假。</p><p class="ql-block"> 假期一多,最高兴的当然是“公务员”队伍中的文人。如苏轼借着“黄金周”长假,留下许多千古绝句。《赤壁赋》第一句,就点出了写作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七月半是中元节,苏轼趁此假期去泛舟赤壁,好不乐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千古名篇就此流传。</p><p class="ql-block"> 唐宋两代,文学成就斐然。某种程度而言,两朝相对成熟、宽松的休假制度也给文人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不过,宋代过于宽松的休假制度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吏政松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元代:</b>上朝多好!放假,不存在的。</p><p class="ql-block"> 元朝建立后,或许是因为曾经严酷的生活环境,统治者认为给朝廷工作就是一种放松,不属于劳动的范畴。再加上之前宋代政府冗员太多,造成吏政涣散。元代皇帝怕重蹈覆辙,于是休假几乎没有了,全年也只休息16天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明代:</b>宝宝想哭!老板是个工作狂!</p><p class="ql-block"> 明代初期,比元代也好不了多少。据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工作狂”,所以明代官员每年只有18天假期,分别是元旦5日,冬至3日,元宵节10日。</p><p class="ql-block">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像朱元璋那般“沉迷工作”。朱元璋死后,明代的皇帝顺应官员的申请,“被迫”答应增加假期,增加3天月假,加上原来的18天,每年休假有50多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清代:</b>确立星期天为公休日的休假制度。</p><p class="ql-block"> 清朝前期基本上沿袭了明朝的休假制度,后来朝廷把常规休假和元旦、冬至、元宵三节的假日合并到一起。到了鸦片战争以后,受到西方国家影响,把星期天作为公休日,逐渐确立了星期天为公休日的休假制度,并且一直沿用到了今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论哪个朝代,休假制度都与当时的生产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高速发展的现在,对于为了明天更持久地奋斗的人们来说,加班加点几乎不可避免。但如果能够多出几个假期出来,想必也没有多少人会拒绝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期就先聊到这儿了。下期跟您一起聊聊《中国传统节日最重要节气冬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中华黄帝开元纪年4721年十一月十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耶稣诞辰纪年2024年12月14日星期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资料恐有虚传谬误 敬请知情不吝赐教】</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林夕草堂】</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甲辰龙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林夕草堂logo《圆梦》】</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国作登字-2022-F-10229905】</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林夕草堂随形印《鼎天》】</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林夕草堂随形——《鬲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