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大桥 <p class="ql-block">我们到达宁波的第二天,驱车去了舟山普陀寺,走甬舟高速公路(G9211),一路经过三座大桥和几个隧道,中国公路、桥梁,隧道建设之先进令我兴奋不已,绝对是世界领先地位。途经的第一座大桥是金塘大桥,此桥是中国国家高速公路网甬舟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是工程中最长的一座斜拉桥,是连接宁波市镇海区与舟山市金塘岛的跨海大桥,跨越灰憋洋海域之上,于2009年12月25日通车运营。</p><p class="ql-block">(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途径的第二座大桥是西堠门大桥,是浙江省舟山市境内的跨海大桥,位于西堠门水道之上,于2009年12月25日通车运行。</p><p class="ql-block">(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出门时查舟山今天没雨,但我们经过西堠门大桥时下起了大雨。</p> <p class="ql-block">途径第三座大桥是桃夭门大桥,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境内,跨越桃夭门水道上,于2006年1月1日通车运行。</p><p class="ql-block">(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快到普陀山,雨停了,运气不错。</p> 舟山普陀山 <p class="ql-block">普陀山,全称普陀洛迦山,位于舟山群岛东部海域。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著名的观音道场。全山开放有普济寺等寺院共40多座。最大的地标是总高43米的南海观音大佛。普陀山四面环海,被称为“第一人间清境地”。(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从宁波酒店开车一个小时到达了普陀山景区。从景区大门到乘船处要走不少的路。</p> <p class="ql-block">路上看到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穿过这个商场</p> <p class="ql-block">来到候船大厅。</p> <p class="ql-block">走过长长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终于坐上开往普陀山的摆渡船。</p> <p class="ql-block">上岛后又排队乘车去往普济寺。</p> <p class="ql-block">下车后,步行走往普济寺。</p> <p class="ql-block">终于看到了普济寺的石碑。普陀山普济寺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赐额“普济群灵”,逐更名为普济寺。</p> <p class="ql-block">首先来到御碑殿,大殿的匾额为“海月常辉”。</p> <p class="ql-block">殿内的御碑。</p> <p class="ql-block">走过一座桥,桥上有一座金黄色的亭子。</p> <p class="ql-block">桥上观河景。</p> <p class="ql-block">这里正举行“第六届世界佛教协会论坛”,桥上挂着彩旗。</p> <p class="ql-block">来到大殿,匾额刻着“普陀禅寺”几个大字,挂着“第六届世界佛教协会论坛”的大红横幅。</p> <p class="ql-block">普济寺的主殿为圆通宝殿,相当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圆通是观音菩萨的别名,这座殿供奉的正是观音菩萨。圆通殿是一座面阔7间,进深6间的重檐歇山顶式建筑,据说此殿能容纳上千人。</p> <p class="ql-block">殿里供着观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大殿里人头攒动,烟雾弥漫,匆匆拍了段视频就走出殿外。</p> <p class="ql-block">大殿外也非常拥挤,很多人排队烧香。</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棵香樟古树,普陀山上树龄百年以上的香樟树有200多株。</p> <p class="ql-block">从普济寺步行前往南海观音,一路上坡,边走边欣赏海景,</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粉红色野草是第一次见,据说叫粉黛子草,一大片,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海边的岩石和沟涧。</p> <p class="ql-block">走过百步沙</p> <p class="ql-block">来到南海观音门前。</p> <p class="ql-block">一队队前来祈祷的香客熙熙攘攘。</p> <p class="ql-block">远远就看到了南海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气势宏伟的观音台。</p> <p class="ql-block">普陀山南海观音是普陀山的标志性建筑,是世界上最大的铜制观音塑像,高33米,重达70余吨,由海内外华人信众筹资建造,后于1997年10月30日举行开光仪式。</p> <p class="ql-block">大成代表家人在南海观音前祈祷,愿家人平安健康,幸福快乐!</p> <p class="ql-block">蒋蓁为我们在观音前拍照存念。这一路走得挺辛苦,拜观音菩萨心诚。</p> 奉化溪口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四人驱车一个多小时,从宁波来到奉化溪口镇参观蒋氏故居。溪口镇是一个江南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悠久、山川灵秀,文化底蕴厚重。由于这里是蒋介石出生地及蒋氏父子的故里,溪口镇引起世人瞩目,成为旅游热点。</p><p class="ql-block">(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到达溪口镇,停好了车,看到路边停了许多人力三轮车在招揽生意。原来这里是步行街,机动车不能入内。三轮车的车夫也兼导游,带游客去参观蒋氏故居的各参观点。我们欣然坐上了“旅游三轮车”,车夫很健谈,一路介绍着蒋氏故居的各种故事。</p> <p class="ql-block">【摩诃殿】第一个参观点是“摩诃殿”,我们从摩诃殿的西门进入。说明牌写道:“摩诃殿,1931年由蒋经国生母毛福梅出资修葺,为纪念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弟子摩诃居士“蒋宗霸”(五代后梁人), 亦作为蒋家女眷拜佛诵经清修场所,1946蒋经国将其母亦葬于其内。2014年,身相法师受雪窦山佛教协会命住持于此,要求摩诃殿修复为既不违背原有历史,承载蒋氏文化,又能为名山建设添砖加瓦,传承弥勒菩萨信仰的道场。法师本着“共结善缘,同植福田”的理念,倡导以弥勒大慈“心包太虚,慈行天下”, 经数年努力,将年久失修摩诃殿焕然一新,殿堂、讲堂、寮房等基建。现内供奉过去燃灯佛、现在释迦佛、当来弥勒佛,蒋氏宗祖摩诃居士等,集礼佛诵经、禅修静坐、闻法礼祖、修身养性等于一体,为十方信众共修之道场。”</p> <p class="ql-block">走进西门,眼前是一座石香炉和一个挂着额匾“三州感应”的第二道门。</p> <p class="ql-block">走过第二道门,来到佛堂大殿。1946年蒋介石回溪口,着手扩展武岭学堂,在摩诃殿创办武岭学校小学部,并在殿两旁各建造十间房子,作为教室,大殿成了礼堂。1950年代,这里是溪口中心小学。1989年摩诃殿修理,学校迁出。</p> <p class="ql-block">这是1989年重新槊的摩诃太公像。相传,布袋和尚是弥勒佛的化身,而摩诃太公是布袋和尚唯一的徒弟。</p> <p class="ql-block">大殿里的哼哈二将。</p> <p class="ql-block">穿过大殿走到后院,首先映入眼眶的是一面山墙,前面有四座观音菩萨的石雕。</p> <p class="ql-block">观音的石雕中间有三个形象生动的小和尚的石雕,分别是“不看”、“不听”、“不说”。</p> <p class="ql-block">后院挺大,铺着草坪。草地上有琴、棋、书、画姿势的4个小和尚石雕,很是可爱。</p> <p class="ql-block">草地上有四个小和尚的石雕,分别是“琴、棋、书、画”造型,十分可爱。</p> <p class="ql-block">1939年12月12日,日机轰炸溪口,蒋经国的生母毛福梅罹难,灵柩暂厝摩诃殿旁。1946年12月,蒋经国将母亲安葬在摩诃殿后院。墓坐西北,朝东南,四周块石围护,砌成四方形,墓前石碑系吴敬恒所题,上书“显妣毛太君之墓”,“男经国泣立”。</p> <p class="ql-block">从摩诃殿出来,到流过奉化镇旁的剡溪旁观景。</p> <p class="ql-block">【玉泰盐铺】第二个参观点是玉泰盐铺,又称“清庐”。玉泰盐铺是蒋介石的出生地。盐铺曾经历两次失火,两度重建,后又面临白蚁蛀蚀,破败不堪。1948年,蒋介石按原状重建了玉泰盐铺,并亲题“玉泰盐铺原址”,署名“中正”,勒石嵌于大门西侧墙界。</p> <p class="ql-block">1871年,蒋介石祖父蒋玉表开设了玉泰盐铺。后由蒋介石父亲蒋肇聪继承。三间店面,后设作坊,楼上家居。初售盐、酒,后兼营大米、菜饼、石灰及杂货。1895年蒋肇聪病故,兄弟分家,盐铺归蒋介石的胞兄蒋介卿经营,蒋介石分得风镐房老房子。1919年,蒋介卿外出谋事,盐铺关闭。</p> <p class="ql-block">1887年,农历9月15日(公历10月31日),溪口玉泰盐铺少老板蒋肇聪媳妇王采玉分娩,产下一男婴,他就是后来的蒋介石。蒋氏乳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成年后以“中正”自称,而外界多称其字“介石”。</p> <p class="ql-block">客厅</p> <p class="ql-block">厨房</p> <p class="ql-block">房间里挂着蒋氏家族的照片。这张是王采玉,蒋介石之母,系奉化葛竹人,葛竹王姓十八代女,23岁再嫁蒋肇聪。</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与生母王采玉合影。</p> <p class="ql-block">蒋𦘦性之妻单氏是蒋介石的奶娘,死后,蒋介石为其题碑,原碑已损坏,图为重建后的墓碑。</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在葛竹外婆家探亲。</p> <p class="ql-block">1930年3月,蒋介石为其外公王有则修的坟墓,上有蒋介石、宋美龄提字。</p> <p class="ql-block">【丰镐房】 蒋氏故居丰镐房地处溪口三里长街东段。蒋家族中长辈以蒋介石承袭“周房”,在宗谱中属“周”字辈为由,还推及西周丰邑、镐京两座都城之名,定房名“丰房”、“镐房”给瑞元(蒋介石)、瑞青两兄弟,两房合一称为“丰镐房”。1932年,蒋介石着手扩建丰镐房,至1935年新宅告竣,大小房屋增至49间,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这里是蒋经国出生地。</p> <p class="ql-block">丰镐房房号“丰镐”, 宅名“素居”,富有江南旧式世家府第的特色。前厅门额“素居”,楼上设有佛堂,是毛福梅诵经之处。后堂“报本堂”为三间高顶平房,这里是蒋家敬天祭祖之地。报本堂之左侧西厢房楼上为蒋原配毛福梅居所,东厢房楼上是宋美龄的住地。1910年4月27日,蒋经国出生在丰镐房。西厢房西侧有一栋独立的二层小楼,原系祖传的三间房屋,为蒋母王彩玉旧居。</p> <p class="ql-block">后堂“报本堂”为三间高顶平屋,这里是蒋家敬天祭祖之地,神龛内供奉蒋介石曾祖以下四代神位牌。“报本堂”匾额由吴敬恒所书,两边柱上楹联“报本尊亲是谓至德要道,光前裕后所望孝子贤孙”,系蒋介石手书。堂前悬红底金字匾额一方,上书“寓理帅气”,系1949年,蒋介石为长子蒋经国40岁生日所书。</p> <p class="ql-block">蒋经国生母毛福梅住在西厢房楼上,宋美龄的卧室在东厢房楼上。</p> <p class="ql-block">餐厅和小客厅</p> <p class="ql-block">厨房</p> <p class="ql-block">毛福梅罹难处。1939年12月12日,侵华日机对溪口镇丰镐房、文昌阁等目标进行野蛮轰炸。蒋经国之母毛福梅出后门躲避,不料刚出后门,炸弹在后弄堂宅爆炸,墙倒被压而罹难。蒋经国闻讯后,以一天多时间千里迢迢赶回丰稿房奔丧,见母故便嚎啕大哭,然后擦干眼泪,亲笔奋书“以血洗血”四字,并命人刻石碑于其母罹难处,决心立志抗日,誓报杀母之仇。</p> <p class="ql-block">丰镐房院内房屋,雕梁画栋。</p> <p class="ql-block">丰镐房里挂了很多蒋介石及家人的照片。这是毛福梅照片,奉化岩头村人,蒋介石之原配,生子蒋经国。</p> <p class="ql-block">蒋肇聪,蒋介石之父。图为蒋介石率一家祭扫父亲墓。</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在葛竹村拜访舅父。</p> <p class="ql-block">在丰镐房大院右侧,有一处“周顺房千层饼屋”,系清中晚期建筑,与蒋氏故居丰稿房相连,被戏称为“民国第一丁字户”。奉化市文物保护管理处的说明牌写道:“原房主周云生据说与蒋介石为儿时朋友,同年生。蒋介石扩建丰镐房时曾想购买,因云生不同意,蒋介石也为未强买,现为周云生的儿子周孝裕及后辈住宅。周氏太公曾办过溪南窑场。该房坐北朝南,前后二进,占地295平方米,前进三开间为店铺,后进也开三间为住房。大门设在店铺东首第一间,额书“周顺房”。该民居保存基本规整,檐廊故堂正屋皆水磨砖铺地,为当时周氏太公自己生产,固有一定的历史人文价值。”</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武岭城门,文昌阁,小白楼】第四个参观点是武岭城门景区。武岭城门是进出溪口镇的必经之路,因建在武山的山脊上而得名。门楼前说明牌写道,”武岭城门原址为武岭庵,1930年蒋介石拆除旧庵,在此兴建了一座武关式城楼,以壮溪口古镇门面。门曰武岭,三间两层,雉堞起伏,飞檐翘角,城墙如铁,雄踞溪口镇东而成锁钥,尽显秀岭关入桃源之胜状。城门门额“武岭”二字。正面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手书,背面由蒋介石亲题。” 蒋的手书字体中规中矩,颇见功力。据说在1929年,武岭中学校长张明镐先请蒋介石提了武岭二字,于右任的题字是后送来的。张明镐征求蒋的意见,两副字如何摆法,蒋不加思索的回答,“于右任是书法家,他的题字应放在外面”。</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挑着担子的老乡向城门口走去。</p> <p class="ql-block">武岭景区的平面图。景区包括武岭城楼、乐亭、文昌阁、小洋房,武岭学校大礼堂、武岭幽胜和武山庙等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沿门楼内侧的通山道走上小山岗,首先到达的是“乐亭”。</p> <p class="ql-block">穿过乐亭,就到了文昌阁。文昌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蒋氏故居”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文昌阁的说明牌写道:“文昌阁地处武山南端,始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是溪口文士祭拜文昌帝君和同人聚讲雅集之地。阁下武岭潭,潭深水碧,游鱼历历。1924年清明,蒋介石回乡扫墓,他见文昌阁年久失修,规模狭小,遂出资请其兄蒋介卿负责重建。到1927年12月蒋宋完婚后,文昌阁成为蒋宋别墅和他们的藏书楼。1939年12月12日,文昌阁在侵华日机大肆轰炸中,被夷为平地。1986年政府出资按民国时原貌复建。” 蒋氏兄弟重建的文昌阁是一座两层楼格式建筑,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块石垒台,青砖砌墙,飞檐翘角,雕人物花鸟,廊饰花窗。</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重修完工之日,蒋介石将其改名为“乐亭”,阁前立有蒋介石亲自撰写的《中人周泰武岭乐亭记》。《乐亭记》全文321个字,将位于剡溪九曲之口的武岭的山清水秀尽收笔下,饱含着作者对家乡山水眷恋深情,以及对修建“乐亭”的意愿。此文颇见蒋介石深厚的古文功底,显示出世人难得一见的蒋的文人情怀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里供奉着“文昌帝君”槊像。文昌帝君熟读诸子百家,酷爱书籍。日夜手不释卷,苦读攻书,成为人间文人的偶像,冠名“奎星”。相传蒋介石对文昌帝君十分崇敬,就在他第一次离家乡前,还跪在文昌帝君前祈求文韬武略。</p> <p class="ql-block">1927年蒋宋联姻后,蒋介石携宋美龄来此小住。这是书房。</p> <p class="ql-block">这是蒋宋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墙上挂着蒋宋的各种生活照。这张照片是蒋介石观赏宋美龄绘画。</p> <p class="ql-block">蒋宋夫妻对弈。</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为宋美龄的画册题词。</p> <p class="ql-block">蒋氏夫妇漫游家乡。</p> <p class="ql-block">从文昌阁可下到武岭潭。</p> <p class="ql-block">从文昌阁西侧台阶下来,是蒋经国的别墅,原名“涵斋”,又称“剡溪小筑”,建于1930年。由于当时所用的材料石灰和水泥均称为“洋灰”,因而得名“小洋房”。小洋房背靠武山,面临剡溪,风景优美,环境清幽,是一座西式三开间两层平顶楼房。</p> <p class="ql-block">蒋经国夫妇卧室, 1937年4月,蒋经国妻子芬娜(方良),儿子爱伦 (孝文)从苏联回到溪口,小洋房成了一家三口的住所。小洋房自1930年建成后,曾有多位要人入住,其中就有蒋介石的澳大利亚籍顾问瑞纳。西安事变后,陈布雷也曾在这里受命捉笔,撰写了《西安半月记》。</p> <p class="ql-block">蒋经国书房, 说明牌写道:“1937年4月蒋经国自苏联归来后,蒋介石安排他在此闭门读书、修身养性,直至同年中秋节后赴江西任职。这个时期,蒋经国主要补习已经生疏的中文,研习《曾文正公家书》、《王阳明全集》、《孟子》等典籍,及“国父教诲”等著作,接受中国传统思想熏陶,同时撰写“旅俄报告” - 《我在苏联的日子》,按期交蒋介石批阅,已消除留苏期间的赤化影响。”</p> <p class="ql-block">从小洋房下楼梯可到剡溪。</p> <p class="ql-block">走出武岭城门,经过牌坊,进入溪口商业街。</p> <p class="ql-block">到街上的“武嶺大匯”饭馆品尝蒋氏土菜。</p> <p class="ql-block">溪口的芋艿头香糯可口。芋艿排骨煲是很有名气的溪口菜肴。我们还品尝了炸小鱼,笋烧肉等溪口特色菜。</p> <p class="ql-block">溪口的千层饼,号称“天下第一饼”,一口咬下去,又松又脆又香。我们买了几盒千层饼,带回去和亲戚朋友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