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秋游(一)永嘉晒秋泰顺廊桥

方方

<p class="ql-block">很多年前听朋友提起温州泰顺有世界上最美的廊桥,就很向往去看看。当时的想法先去远的景点,近的留到以后慢慢看。今年秋末初冬正好看到有旅行社有浙南探秘这些项目,就约上几位朋友一起报了:永嘉楠溪江红枫古道、林坑古村晒秋、文成百丈漈瀑布、泰顺廊桥、洞头仙叠岩五日游。</p> <p class="ql-block">早上七点半从人民广场出发,车行四个多小时到临海紫阳街,既可解决午餐休息,又可到紫阳老街和台州府城墙上逛逛,七十岁以上老人免门票,同车的团友第一次到抓紧时间登上城墙(又称江南长城),极目远眺好不惬意。我因为去年4月份到过,并走完石长城开放的六公里全程,故只在紫阳街转转,弥补了上次没来得及去的神龙古刹和朱自清纪念馆。</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巾山,又称巾子山,是临海的标志。相传皇华真人得道升天时,掉落的头巾化成此山。山临水,城抱山,山有双峰,一山四塔。山中古迹众多,历代名人多有题咏,为浙东"唐诗之路”枢纽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台州府城墙,又称“江南长城”,始建于东晋,扩建于唐,定型于宋,兼具御敌和防洪双重功能,其建筑之独特,形制之规范,保存之完好,为全国罕见。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古建筑学家、长城学会原名誉会长罗哲文誉其为北方明长城的“师范”和“蓝本”。</p> <p class="ql-block">紫阳街出发车行三个多小时到达温州永嘉国家级传统村落林坑,它是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我们进村后即被黄南林坑村晒秋美景所吸引。</p> <p class="ql-block">林坑位于黄南乡境内。已有700多年建村历史。林坑并非徒有虚名,这里拥有楠溪江保存最完整的山地民居。它们都有100年以上的历史,而其中最古老的一座木屋早已超过200年。造型玲珑剔透的木屋掩映在青山绿水中,古朴自然。依山而建的民居,错落有致,和谐统一。村中小桥流水人家,炊烟袅袅,白云时而缭绕,让人不知身处何处。</p> <p class="ql-block">深秋时节林坑迎来了最美的景色,村道旁小溪边各家各户晾晒悬挂了秋收的果实,红色的辣椒,金黄的柿子,褐色的豆子,五彩斑斓,绿树成荫,古色古香的木屋,清澈见底的溪水,纯朴的民风,没有过度开发的商业,构成一幅宁静美好的画卷,真是浙南的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泰顺 库村古民居群始建于晚唐,经五代、宋、元、明、清千余年发展,被专家称作“唐宋遗风古村落”。除了世英门、清阴井这些较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存,还有衣德堂、食德堂、恒德堂、外翰第、百年老街、吴宅古戏台等,是泰顺古民居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村落,也是温州市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村镇。</p> <p class="ql-block">库村鹅卵石的墙基,黄泥土的外墙,素木、蛮石、青瓦结构的古民居,行走在迂回悠长的鹅卵石铺成的古巷中,恍如隔世!这个占地9.7公项,古建筑3.7万平方米的古村落,是温州市古民居建筑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村落之一。</p> <p class="ql-block">  清阴井‌是库村古村落中一个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清阴井开凿于唐代,至今依然清澈不涸,滋养了库村世世代代的村民。</p><p class="ql-block"> 井水清澈甘甜,井里的小鱼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清阴井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水源,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据传,这口井是唐代进士吴畦亲手开凿的,它见证了库村的历史变迁和坚韧精神‌,井的外观设计独特,外方内圆,上窄下宽,用青砖精砌井壁,这种设计在千年间保持了井水的清澈和不干涸‌。</p> <p class="ql-block">世英巷和世英门。</p><p class="ql-block">‍ 世英门是库村古村落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位于村子的入口处,是古代的闾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世英门,又名石门楼,全部用石头建造,门前有上马石、下马石、坐凳等石质附件,显示出古代建筑的高规格和实用性‌。</p><p class="ql-block"> 世英门将库村分为东侧的吴宅和西侧的包宅,形成了两个自然村。 世英门后面连接着一条南北向的卵石古道“世英巷”,长220米,直通村后白云山山麓‌。</p> <p class="ql-block">走走泰顺一切都顺,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寄寓着人们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泰顺筱村公社是个美丽的度假农庄,既有自然山水,又有花海梯田,还有很多儿童娱乐项目,是当地打造的周末游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山峰层峦叠嶂,溪流潺潺,田野金黄一片,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田园画卷。呼吸间,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仿佛能洗涤心灵的尘埃,让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筱村公社不仅是一个美丽的旅游之地,更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自然乐园‌。这里万物生长,充满了勃勃生机,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无尽活力。</p> <p class="ql-block">途中经过南浦溪镇有名的廊桥、,导游介绍这是最高的廊桥,有三层楼也是罕见的。因不能停车,驾驶员很好放缓车速,让我们能从车上拍下她的靓影。</p> <p class="ql-block">泰顺是廊桥之乡,全县有九百多座廊桥,其中15座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项目。走进泰顺廊桥文化园,去观赏泰顺木栱廊桥的重要代表作,泗溪姐妹桥北涧桥和溪东桥,是我一直心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木拱廊桥的结构极其精巧,“河上架桥,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一体”,全桥不用钉铆,只靠木头纵横相置、互相承托、逐节伸展、编织成拱。我国现存木拱廊桥100余座,主要分布在闽浙边界山区。</p> <p class="ql-block">我们进入廊桥文化园,先在北涧桥前面拍集体合影,再跟着导游先去观赏溪东桥,然后再返回沿着泗溪河走入北涧桥。</p> <p class="ql-block">北涧桥和溪东桥位于泗溪廊桥文化园,是泰顺廊桥的瑰宝。这两座桥因其古色古香的设计和历史价值而闻名,尤其是北涧桥,被誉为“世界最美廊桥”之一。游客可以在桥上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并在北涧桥边的乌桕树下欣赏秋日的斑斓色彩‌‌。</p> <p class="ql-block">泗溪东桥位于泰顺县泗溪镇白粉墙村, 为叠梁式木拱廊桥。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清乾隆十年(1745)、道光七年(1827)重修。桥长41.7米,宽4.86米,净跨25.7米,离水面9.5米。处在“将军逗狮”风水模式中的溪东桥,“虹气临虚,影摇波月”。桥拱上建有廊屋15间,当中几间高起为楼阁。屋檐翼角飞挑,屋脊青龙绕虚,颇有吞云吐雾之势。此桥无桥墩,由粗木架成八字形伸臂木拱,颇为罕见。东溪早时以碇步渡水,津道多阻,林正绪倡首建造蜈蚣桥(即溪东桥)。林正绪生平端方正直,好行义举,乾隆癸亥年(1743)邑侯张考首书“达尊有二”匾相赠。此桥修建者是修北涧桥的人的徒弟,故而有人也将这两桥称为“师徒桥”。因此桥外型美观,号称“最美的廊桥”。</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时该桥正在维修,庆幸的是还可以上桥,让我们能近距离的欣赏她的芳颜。</p> <p class="ql-block">桥上的板画</p> <p class="ql-block">临水殿位于溪东桥北,是泰顺最大的供奉道教人物陈十四娘娘的古代神宫,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10年),清道光年间璽修。为四合院式建筑,共三进,一进为门楼,二进为大殿(下殿),三进为临水殿(上殿)。殿内雎梁画栋,工艺精细,古朴优雅,是难得的古建典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廊桥不仅是交通设施,还具有社交、标志、观赏、祭祀等多种政治、经济、文化、民俗方面的功能,有着丰富的内涵。廊桥内大多设置固定坐凳,桥头建有门屋,有的桥屋还有供人暂住的房间,为过往行人提供了落脚歇息的场所。风雨来临时,它是行人避风躲雨的保护伞;天气炎热时,它是行人避暑乘凉的好地方。地处交通要道的廊桥,常常被人们自发地用来摆摊设店做买卖,甚至兼作集市使用。这种集市古称为“桥市”。北涧桥头就有许多商铺,被称为当地的(五马街)。</p> <p class="ql-block">最美丽的木拱廊桥——泰顺北涧桥 在中国的木拱廊桥中是最美的。泗溪是泰顺的古镇,因四条溪流汇聚于此而得名。北涧桥和溪东桥都是“蜈蚣”结构的木拱廊桥,分别位于泗溪河的上游和下游,相距约1公里,结构与造型基本相同,当地人把它们称为“姐妹桥”,也叫“上桥”和“下桥”,溪东桥为上桥,北涧桥为下桥。</p> <p class="ql-block">北涧桥又称北溪桥,位于泗溪镇下桥村的东、南、北三溪汇合处的古渡口,横跨北溪,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桥面上建桥屋29间,上覆青瓦屋顶,两端山花为歇山造型。桥屋的正中三间突起,为重檐歇山顶,斜脊的起翘很高,呈大鹏展翅之状,显得十分轻盈。为防止风雨侵蚀,结构部分用漆成红色的木板封住。灰瓦红身,与青山碧水相辉映,就像一幅风景画。两棵古树立于桥头,茂密的树冠遮天蔽日,抚掩着廊桥及周围的民居,使北涧桥分外古朴典雅。</p><p class="ql-block">‍北溪桥叠梁式木拱廊桥,位于泗溪镇下桥村。因桥跨北溪之上,故名日“北溪桥”。桥长51.87米,宽5.39米,净跨29米,桥屋20间,桥柱84根,桥面地板全由一寸厚木板两层加固。桥的东首当地人称“桥头”,地势较高,有石阶16级;西首称“桥尾”,地势较低,石阶26步。横跨北溪之上的北涧桥整体结构合理,气势如虹,桥下二水交汇。青山、碧水、虹桥、古树,相互辉映,令人叹为观止。国家文物管理局的桥梁专家杨道明教授亲临考察指导,他感叹道:“四百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知道运用力学原理建造这种叠梁式木拱桥,这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结晶,是中国桥梁史中的‘双碧””。所以他亲手题了“古建文物,民族精粹”八个大字,制成双匾,高悬桥之两端。</p> <p class="ql-block">跨水的碇步,兔年春晚的碇步舞即来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通过参观廊桥文化园,使我大致了解到;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系以传承人对环境以及结构力学认知体系为基础,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构筑成非常稳固拱架桥梁的技艺体系。造桥时用小杆件编织形式,均用樺卯式结构,不用寸钉片铁,超越木材本身长度限制,实现大跨度拱形结构,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种建筑样式。木拱廊桥以其独特编木结构,科学地解决受力问题,历经干年风雨保存至今,设计上既考虑功能之完备,又兼顾外观造型之美感,更在桥面架设富有地方特色的廊屋,代表一种独特的技艺。该技艺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代表作。我在惊叹古代能工巧匠智慧的同时,又感慨后继乏人的忧虑。但愿更多的人来关心参与保护发展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