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六和塔游记

金鱼

2024年11月11日周一,8:43分到了六和塔景区,购票进入。<div><b>六和塔。</b>六和塔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砖木结构古塔之一。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为吴越国国王钱弘俶为镇钱塘江潮而建,塔具导航作用。南宋隆兴二年(1164)高僧智昙重修,现存砖砌塔身即为南宋遗物。外部檐廊木构系清光绪二十五年(1989)杭州人朱智出资重修,塔刹为元代元统二年(1334)遗物。塔总高59.89米,为双套筒式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平面八角形,外观十三层。塔内须弥座上砖雕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六和塔建筑规范,基本格局及须弥座砖雕均与中国最早的建筑专业著作宋代《营造法式》(11-12世纪)相吻合,并揭示了中国佛塔的平面形式于10世纪在东南沿海一带发生了由四边形到八边形、由单筒体向双简体结构的重大嬗变,对后代塔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塔前石牌坊为清代所建,上有乾隆帝题额"净宇江天"。<br></div><div>六和塔景区导览图。俯瞰钱塘江大桥。</div> 登塔山道。六和塔。 六和塔。 六和塔。 <b>南宋开化寺塔院道路遗迹。</b>北宋初年六和塔塔院与塔同步修成,最初名为寿宁院,后亦称六和寺。南宋隆兴二年(1164)宋孝宗赐额"慈恩开化教寺",通称开化寺。后塔院屡经毁建,民国后期寺宇败落。2008年对遗址进行局部考古发掘,发现长约7.5宽约1.4米的砖砌铺地,以方砖平铺、牙子砖包边后平铺香糕砖,铺地断面略呈弧形,为南宋时期塔院室外建筑遗迹。<br><b> 南宋《金刚经》刻石拓片。</b>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71-1074),贾昌朝、富弼等32位名士达官曾书写《金刚经》卷送开化寺,后毁。南宋智昙重建六和塔后,再次邀请王公大臣重写此经。现六和塔底层西南、西北、东北、东南内墙壁龛上嵌有南宋《金刚经》刻石四块。经石通高1.62宽0.86米,由大小相同的三块拼合而成,每块高约0.54米,经石上雕出一双飞鸾。经文分32段,后跋语6行,隶书,最后一块刻石最后一部分缺,故跋文中无纪年,据考证,刻碑时间应介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至隆兴二年(1164)之间。<br><b>塔刹遗存。</b>六和塔塔刹为葫芦形,置于八角攒尖顶之止。塔刹为元代元统二年(1334)遗物,由生铁铸成,高达3.55米,最大直径约为3米。塔刹分为五级,刹座圆形,之上为两层覆盆、宝珠、葫芦、三叉戟形的宝顶,形制古朴、铸造精细,其上有元统二年(1334)的小楷铭文。三叉戟是佛教界的标志性法器之一,以示有强大的力量能够祛除种种障碍。葫芦谐音福、禄,含有驱灾辟邪、祈求幸福之涵义。宝珠为我国民间的吉祥八宝之一,被认为是美与光明的象征。<br><b>南宋尚书省牒碑。</b>六和塔底层回廊东南侧,立有杭州仅存的一款南宋尚书省牒碑。该碑为南宋乾道元年(1165)原物。碑高2.53宽1.14厚0.25米,下置碑座,碑额隶书"敕赐开化之寺"。碑文上下共分四栏,分别为智昙请赐寺额的陈情、主事官员押印、隆兴二年(1164)与乾道元年(1165)尚书省劄两道及临安府帖,主要记述了六和塔、开化寺重建的原因、时间及建成后功效等,并对智昙尽力自行筹资建塔的行为加以褒奖。该碑对研究南宋行政文书制度、宗教政策及杭州历史提供了参考、佐证作用。<div><b>南宋碑。</b></div><div><b>《佛说观音经》碑。</b>绍兴二年(1132)刻,计4列,133行,小楷,内郡知昭庆军承宣使董仲永书。碑上还刻有李伯时绘的白衣观音大士小像,旁有南宋绍兴二年(1132)题跋。今佚。<br><b>《四十二章经》。</b>原立于六和塔一层内墙,书体有真书和行书,大小不一。经文由当时42位官员分头书写,并有绍兴二十九年(1159)西蜀布衣武翊跋文。今佚。<br>南宋《佛说观音经》碑拓片/ 南宋《四十二章经》碑拓片。<br></div><div><b>六和塔内砖雕。</b>六和塔内现有南宋时期砖雕共174组,题材包括人物、花卉、飞禽、走兽以及回纹、云纹、团花等。雕刻技法采用了中、浅浮雕和线刻,具有轮廊清晰、立体感强、造型简洁、古朴洗练、生动活泼等特点,是宋代砖雕的精品,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建筑专业著作-北宋《营造法式》提供了直接的、珍贵的物证。<br>孔雀/狮子/牡丹/飞仙/化生童子/莲荷华。</div><div><b>六和听涛。</b> 钱江潮有"十万军声半改潮"的壮观景象。登临六和塔,听涛比观潮更需专一用心,更易启发遐想,心领神会,体味万千意象。"六和听涛"因此得名。<br><b>六和花事。</b>牡丹是国泰民安的象征。六和塔下栽培牡丹花的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塔内南宋砖雕也有多种造型的牡丹图案。时至今日春赏牡丹仍然是游赏六和塔的一大亮点。<br><b>六和种声。</b>六和塔大铜钟位于六和塔东北侧,仿明代式样铸造。中国自古就有用钟声庆贸喜事,祈求平安的传统。如今每到除夕夜,到六和塔敲钟祈福,已成功杭州人的传统节日。<br><b>六和祈福。</b>每年农历年尾,六和塔都会举办"六和祈福"的平安祈福文化活动,设有集福、书福、拍福、送福、祈福等环节,开展除夕敲钟、绕塔祈福、祈福游园会等特色活动。<br>六和塔是中国古代早期八角楼阁式塔的杰出代表之一,造型优美、结构严谨的六和塔见证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创造。六和塔是五代十国至南宋时期江南社会佛教流行的重要遗存之一,是承载"西湖文化景观"佛教内涵的代表性文化史迹。它所涵盖的丰富文化、科技、艺术信息以及所折射出的中华古典建筑艺术光芒,令世人瞩目。<br></div> <b>明线刻真武像</b>。六和塔底层北面甬道内壸门壁龛上有明线刻真武像碑。碑通高1.54宽0.75米。碑中刻画之真武像,笔力遒劲,线条婉转,形象生动,为同类刻像中之精品。真武又称玄天大帝,即民间和道教遵奉的玄武神。像中真武位于碑之右下方,头秃,手执降魔剑,足踏龟蛇,貌甚威武,气势凌人,其左还有一执旗小神,手中之旗迎风招展,周围云彩环绕。碑右下附有题跋:"万历丙戍季春望日,钱塘都钟因见六和塔圣像被人磨坏,发心重修,并洗筑'喷月泉'供奉。"碑左题字为"陈应龙口口勒"。<br><b>乾隆御碑。</b>六和塔公园内现存两块清乾隆帝手书碑刻原物。一块"乾隆御碑"位于六和碑亭内,整碑通高4.35宽1.5米,正面游记题为"登开化寺六和塔记",记录游历时所见所感,左右两侧有"御笔"等字样,背面为乾隆所作御诗。一块"乾隆诗碑"位于展厅庭院内,碑通高2.65碑身高1.85宽0.8米,四面均刻有御诗。<br><b>乾隆御碑/乾隆诗碑。</b><div><b>六和故事。</b>六和塔是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故事场所,书中"鲁达圆寂"及"武松出家"等典故与六和塔有直接关联。根据书中描写,鲁智深本名鲁达,与武松一起随宋江南下征讨方腊,武松在此役中痛失左臂,功成后两人不愿接受朝廷封官,一起落脚六和寺。一天钱塘江大潮来临,鲁智深不知浙江潮信,以为是战鼓响,随即出门迎战。众僧告知后,他想起师父智真长老"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偈言,明白此日是圆寂之日,于是沐浴拜别,在此圆寂。鲁智深死后,武松在六和寺出家,后于六和寺圆寂,寿至八十。<br><b>六和泉池。</b>六和泉出自塔后月轮山,与"西湖双绝"之一的虎跑泉同出一源,泉水清澈甘冽,冬暖夏凉。因此在过去曾被用以饲养金鱼。有研究根据宋初著名诗人苏舜钦的"沿桥待金鲫,竟日独迟留"一诗,认为宋代时的杭州是人工饲养金鱼的发源地,最早见于文字记载之地正是六和塔。至今六和文化公园内仍留有金鱼苑。<br>六和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重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修木结构外檐,是古杭州城最重要的宋代建筑和标志性建筑。六和塔与西湖、钱塘江融汇而形成了悠久独特的建筑景观,是承载世界文化遗产"西湖文化景观"重要内涵的代表性文化史迹之一。六和塔位于西湖之南、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坐北朝南,占地946平方米。该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六和塔高59.89米,平面呈八角形,现存七层砖砌塔芯为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重建,外部十三层木檐系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所建,形成别具特色的"七明六暗"格局。六和塔是中国古代早期八角楼阁式塔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西湖景观中最具建统遗产价值的文化遗存。现存的南宋八边形双筒体塔身原状,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珍贵的物证价值。<br><b>彩绘藻井。</b>位于南宋砖构塔身的塔心室内,栱顶内绘有云龙及龙凤等图样,以红、蓝为主调,或青龙盘绕,口吐火焰宝珠;或龙凤星祥、云霞环绕;额枋间绘梅、兰、菊等花卉,各层菱角牙子、斗拱均施彩绘,历经现、当代多次修复,线条疏朗开阔,笔触细腻生动,体现下高超的绘画技巧。<br><b>塔内壁画。</b>2003年维护人员在塔内回廊甬道壁龛中发现白灰层覆盖下的精美壁画。据考证壁画形成于明末、清末、民国初三个时期,内容涉及佛教、道教以及民间故事等题材,体现了六和塔文化元素的多元性。画中人物有衣袂飘飘的仕者,披甲持剑的武士、莲花座、宝伞顶的佛陀等。画面工整细腻,富有装饰性,是研究古代绘画及宗教的珍贵资料。<br><b>"净宇江天"牌坊。</b>位于六和塔正门,前临钱塘江。牌坊上放置的"净宇江天"匾额最初为清代乾隆皇帝游历六和塔时题写,今佚。现有匾额为现代著名画家、教育家刘海粟先生重新题写。"净宇江天"四字既有登高望远时眼见"居宇净丽、江天一色"之意,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开阔与通达。每到春季牌坊上的紫藤会开出如同瀑布般的花朵,为古老的六和塔带来崭新的生机。塔内原有清代匾额七块,为乾隆皇帝所题写,现有金色匾额为七位当代书法家分别题写。<br><b>六和塔砖雕。</b>六和塔每层内墙外壁、外墙甬道两侧须弥座束腰处,保存有完整的宋代砖雕共174组。题材丰富,式样与中国现存时代最早、内容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专著《营造法式》(宋代,11-12世纪)所载的"彩画作制度图样"如出一辙。有莲荷、牡丹、香即、卍字、飞仙、嫔伽、狮子、仙鹿、化生等纹饰图案。造型简炼,形象生动,构图和风格别具装饰意趣,为宋代砖雕精品,也为《营造法式》提供了直接、珍贵的物证。<br><b>各楼层代表性砖雕纹饰有。</b><br>一层:香印、双钥匙头、单钥匙头、卍字曲水、如意头、云纹等;<br>二层:飞仙、狻猊、驯犀、狮子、仙鹿、牡丹华、莲荷华、蔓草卷纹、如意头等;<br>三层:龟纹、工字纹、牡丹华、海石榴华、如意头及成组的花卉有芍药佛手牡丹、紫茉莉木芙蓉兰花、海棠莲荷牡丹;<br>四层:孔雀、凤凰、鹦鹉及云纹、工字纹、如意头等;<br>五层:嫔伽、飞鱼、化生童子、牡丹、如意头、"国泰民安";<br>六层:卷草纹、如意头;</div><div>七层:如意头。<br></div> 六和塔前留影。 <b>六和泉池。</b>六和塔附近泉水资源丰富。自宋代以来就有喷月泉、持正泉、广福院灵泉等景点,为游人所称道,现在这些景点已不复存在,为进一步开发六和文化公园,再现昔目风貌,特在喷月泉旧址上新辟六和文化系列景观-六和泉池。六和泉水与"天下第三泉"虎跑泉同出一源,水质优良,甘洌异常,富含矿物质,泉池小巧玲珑,呈半月形,恰与六和塔所在的月轮山相互呼应,站在六和塔畔,前后瞻望,不禁使人联想起苏轼"门前江水去掀天,寺后清池碧玉环"诗句中的优美意境。 通过六和塔窗户拍的照片。 通过六和塔窗户拍的照片。 通过六和塔窗户拍的照片。 窗外的景色。 通过六和塔窗户拍的照片。 建筑饰件。 建筑饰件。 六和塔每层入口处的匾额。 六和塔每层入口处的匾额。 六和塔每层入口处的匾额。 六和塔支撑柱。 六和塔藻井。 在艰难地攀登。 六和塔俯瞰窗外景色。 六和塔俯瞰窗外景色。 六和塔俯瞰窗外景色。 六和塔俯瞰窗外景色。 9:54分从塔上下来,逛景区内其他景色。景区内指示牌。中国古塔博览园。<div><b>六和碑亭区。</b>千年传承,六和塔历史积淀丰厚。景区以此为主题,以六和塔为依托,拓展形成了系列人文景观,有恢复历史建筑的"六和碑亭""六和泉池""金鱼苑",演绎历史传说的"六和典故",也有体现民俗信仰的"六和钟声",并建有汇集了全国百座古塔的"六和塔苑"等,它们共同演绎了六和塔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br></div><div><b>六和碑亭。</b></div> <b>六和碑亭。</b><div><b>鲁智深圆寂。</b>鲁智深随宋江进军杭州,驻军六和塔,一天夜里,突然听见战鼓敲响,鲁智深摸了禅杖迅速冲出禅房,寺里和尚告诉他说这不是战鼓响,而是钱塘潮信响,鲁智深一听恍然大悟,记起师父智真长老偈语:"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于是他香汤沐浴,坐在法堂的禅椅上,等宋江到来他已不动了。他的骨殖葬在六和寺的塔院。参考"水浒"第119回。<br></div><div><b>乾隆御碑及六和碑亭。</b>乾隆御碑是杭州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乾隆"御笔"碑刻之一。碑通高4.35宽1.5米。碑下置须弥座,碑额隶书"乾隆御碑"四字,两侧线刻双龙戏珠纹样,碑侧、碑阴均刻有文字。正面刻乾隆十六年(1751)作"乾隆登六和塔开化寺记碑",记载了六和塔的兴衰变迁史及乾隆游历钱塘美景时的感慨之情。六和碑亭坐北朝南,系重檐四角攒尖亭,为1997年按清代风格在原址重建。<br></div> <b>武松出家。</b>鲁智深圆寂之后,宋江等人前去看望武松,要武松随宋江同去朝见皇帝,武松对宋江说:"弟不愿朝见皇帝,金银赏赐都不要,只要做个清闲道人就卡分好了。"宋江再三劝说,武松都不动摇。他就在六和寺出家了。<div><b>钱王射潮。</b>传说唐末五代吴越王钱镠治理杭州时期,钱江海塘边修边坍,原来是江中潮神在作怪。钱王决定镇服潮神,八月十八日是潮神生日,钱王在江边布下一万名弓箭手,等到潮水来时,一声令下,万箭齐发,射死了潮神,才修好海塘,所以把塘叫做"钱塘",江也叫做钱塘江了。</div> <b>六和碑亭。中国古塔博览园。</b><div><b>智昙大师。</b>智昙,南宋高僧,开化寺主持,师泰法相宗。北宋真和三年(1121)六和塔毁于方腊兵火,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52)高宗纳言召募有识之士重修六和塔以治水患。智昙自荐,并因"学德兼备"得以担当重建六和塔之大任。此后智昙"以身任其劳,不以丝意出于宫",靠化缘筹资,耗时十余年,历尽艰辛,终于隆兴元年(1163)建成六和搭。<br></div> <b>六和钟声。</b>六和塔自古就有使用黄钟大吕驱逐潮神,以期江涛平静,国泰民安之说。1996年六和钟声重鸣,现除夕到六和塔敲钟祈福已成为市民的一项传统活动。六和铜钟仿明款铸造,高2.25米,重2.3吨。铭文由毛昭晰先生撰文并书写。<br><b>六和钟铭。</b>铄钢为钟,悬诸秦望,格于上下,光于四方,扣之必应,击之铿锵;发以清音,近亮远彰,相生律吕,递变宫商,豁我襟怀,勿迷勿罔;钱江滔滔,钟声荡荡,维我神州,繁荣富强,各族团结,人民安康;经济腾达,万事呈祥,伟哉中华,仁威远扬,千秋万世,地久天长。<div><b>六和典故。六和钟声。</b></div> <b>六和金鱼苑。</b>六和塔是金鱼发祥地之一,宋初著名诗人苏舜钦(字子美)在六和塔诗中有"沿桥待金鲫,竟日独迟留"句,其时开化寺已有金鱼放养。后苏东坡曾在六和塔见到了"金鲫不食投饵"的奇特情形,写过赞卖金鱼的诗。金鱼苑恢复了金鱼池,有涌泉、赏鱼亭和金鱼文化摩崖石刻及牡丹园等景观,展示有着辉煌历史的杭州金鱼文化。 三峰寺塔(仿)。北宋,福建长乐。 崇圣寺三塔(仿)。大理国时期,云南大理。<div>镇江云台山过街塔(仿)。元,江苏。</div> 六和塔景区景色。 <b>开化寺遗址。</b>开化寺为六和塔同期建造的塔院,宋太宗赐号"开化寺"。南宋规模扩大,有屋宇百间,形成一塔一寺的格局。后塔院屡经毁建,民国后期寺宇败落。2008年对遗址进行局部考古发掘,发现长约7.5宽1.4米的砖砌铺地,以方砖平铺,牙子砖包边后平铺香糕砖,铺地断面略呈弧形,为南宋时期塔院室外建筑遗迹。 开化寺遗址。 <b>开化寺区。</b>六和塔初建时,塔侧建有塔院,宋太宗赐号"开化寺"。南宋规模扩大,有院宇百间,形成一塔一寺的格局。后寺与塔同历毁建,经历代高僧延寿、智昙、莲池等的修建与重振,至清乾隆时(1736-1795)规制渐大,建有四进院落和钟鼓楼等。民国后期寺宇败落。现原寺院遗址上有南北向的二进院落建筑及东西向的茶文化活动场所六和茗轩,北侧为南宋时期的庭院遗址展示区。<div>此须弥座1995年于杭州卷烟厂基建工地(曾是南宋皇城遗址)内掘出,为宋式须弥座,已残。须弥座束腰部分雕有典型的如意花卉,线条简洁流畅,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br></div><div>10:22分参观结束,准备离开景区。</div> 秀江亭。"六和听涛"碑。六和塔。 六和塔景区景色。 六和塔景区景色。<div><b>樟树。</b>树龄100年,樟树为樟科樟属,树龄100年,平均冠幅22.5米,胸围283厘米,树高18米。2021年新增古树。<br></div><div><b>《弟子规》樟。</b>2011年1月8日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先生再次受邀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六和塔参加"六和祈福步步高"活动,并宣讲《弟子规》。旨在杭州学生中倡导"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的传统美德,以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建和谐社会。同时命名这株与《弟子规》同龄的樟树为"《弟子规》樟",提醒游客和市民,受此规"樟",能奉行孝道,恪守城信、读书知礼、传承文明。<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