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虎跑公园游记

金鱼

<b>售票处。虎跑径。</b> <b>虎跑公园。</b>杭州市西湖区虎跑路39号。位于西湖西南山区,坐落着著名的"天下第三泉"-虎跑梦泉。虎跑泉水素以甘冽醇厚著称,经常饮用有一定的保健功效,因此常常见到当地人在此提桶取水,而用虎跑泉水冲泡龙井茶叶更是出了名的"绝配"。虎跑泉一带原为虎跑寺,因唐代性空和尚曾梦见老虎在此地刨地挖出泉水,而得此泉名。这里还是传奇高僧济公圆寂之地,可见到济公殿、济公塔院等景点,塔院为济公藏骨之处。近代艺术大师李叔同(弘一法师)也在这里出家为僧,如今建有李叔同纪念馆,陈列着百余件李叔同生前的实物展品。虎跑公园环境清幽,一路顺着山势拾阶而上,有凉亭、泉池、罗汉堂等多处景观,在观泉处可见到刨地挖泉的老虎塑像。公园内枝繁叶茂,也是夏季消暑的好去处,在这里的茶社歇歇脚、品茗虎跑泉水泡的龙井茶,惬意无比。 2024年11月11日周一10:43分从六和塔坐出租车到虎跑公园景区,购票进入。<div><b>虎跑公园导览图。</b></div><div><b>虎跑梦泉。</b>位于大慈山麓。相传唐朝元和十四年(819)高僧性空栖禅于此,苦无水,意欲他迁。忽夜梦神告曰:南岳有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翌日果见二虎刨地出泉,故泉以"虎跑"名之。虎跑泉为西湖三大名泉之一,素有"天下第三泉"之称,与龙井茶并称"西湖双绝"。虎跑四周山林连绵、溪泉淙淙、环境幽雅,内有史话馆、李叔同(弘一法师)纪念馆、弘一法师舍利塔、济公塔院、济公殿、虎跑泉、梦虎雕塑、滴翠崖、翠樾堂、观音殿等。为西湖新十景之一。</div><div><b>虎跑径。</b>长松叠翠,曲径通幽,听泉水淙淙,鸟语间关,令人尽消尘念。旧时以"虎跑径长松夹道"为景致之首。<br></div> 虎跑公园景色。 <div><b>含晖亭。</b>亭正对玉皇山。晨曦之时,阳光映亭,有朝暾散彩景致,故名。<br></div> 虎跑公园景色。 群众在取水。 <b>含晖亭。</b><div><b>泊云桥</b>。两边为日月池。以蓄水入涧,涧中旧传意济公所放断尾螺蛳。池边古树交柯,小憩其间,殊觉清凉。<br></div> <b>石雕:虎跑。"</b>虎跑泉清渫而甘寒,杭之圣水也。"乾隆皇帝品评天下名泉,水色晶莹、味甘冽而醇厚的虎跑泉,被其誉为天下第三泉。据载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杭州时,都指定取用虎跑水。 <b>赑屃。</b>又名霸下、龟趺。传说为龙子,形似龟,好负重,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在一些祠堂、陵墓、碑林、宫殿、寺庙和古迹胜地中可见其背负着显赫石碑。2007年8月中旬虎跑公园整治工程在含晖亭内发掘出土赑屃两只。 <b>虎跑泉。天下第三泉。虎迹泉踪。浮香澄碧轩。</b> <b>罗汉堂。</b>原为鼓楼,创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后废。民国初寺僧模仿石屋洞五百罗汉造像,置像其内,故名罗汉堂。1983年重建并复制五百罗汉线刻像。<div><b>叠翠轩。</b></div> 虎跑公园景色。 虎跑梦泉。<div><b>虎跑情缘-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虎跑。</b></div><div>苍山巍巍,印证了虎跑寺千年的兴衰沉浮,济水悠悠,沉淀着虎跑泉深厚的历史文化。新中国成立后,虎跑几经改造,形成了西湖一处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具有鲜明特色的江南山林公园,为新西湖十景之一。虎跑公园以其独特的钟灵毓秀,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并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各个时期都留下了领袖考察、参观的足迹,上面陈列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虎跑的部分照片,真实再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领袖风采和亲民形象。2007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把虎跑保护整治工程列入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进行了全面的整治,今日的虎跑正以崭新的面貌与中外游客共续情缘。<b><br></b></div><div>2000年4月14日刘清华参观虎跑。2005年4月20日李岚清参观李叔同纪念馆。2005年4月丁关根游览虎跑。<b><br></b></div><div>1955年4月、1957年4月周恩来二次陪同外宾来虎跑。图为1957年4月陪同苏联伏罗希洛夫元帅游虎跑。</div> 茶壶塑雕。 <b>虎跑泉刻石。</b><div><b>滴翠崖(轩)</b>。山色苍翠,岩壁滴沥,轻风习习,清凉可人。崖左下即虎跑泉源头,传为唐僧寰中(谥性空)"见二虎跑地涌泉"之处。滴翠轩以其紧靠滴翠崖,阴凉特甚,故名。北宋著名诗人苏东坡曾于熙宁六年(1073)及元祐年间两次来游,倚轩品泉,作《病中游祖塔院》等诗,并题额"滴翠轩"。<br></div> 虎跑碑刻。 <b>虎跑泉刻石。滴翠崖(轩)。</b><div><b>试泉。</b>《虎跑水试钱》诗云:"虎跑泉勺一盏平,投以百钱凸水晶。绝无点点复滴滴,在山泉清凝玉液。"其法是盛满一杯泉水,慢慢投入硬币,水面可高出杯缘约3毫米而不外溢。这主要是泉水含矿物质多,分子密度大而表面张力也就较大的原故。您可自备1分/2分/5分/1角钱硬币,或使用"试泉叶片"进行体验。<br></div> <b>虎跑泉文化展。</b>西湖胜景,湖山相依相连,这相依相连的"使者",便是山间泓泓清泉,道道溪润。位于大慈山下的虎跑泉,则是西湖众多名泉中的翘楚。它的得名,始于佛教传说;它的发展,与寺庙兴衰休戚相关;它以独特的科学品质和浓有的人文色彩而久享盛名,被誉为"天下第三泉",与龙井茶并称"西湖双绝"。<div><b>虎跑泉之传说。</b>虎跑泉的由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唐元和十四年(819)高僧寰中(亦名性空)来此,慕虎跑风景灵秀,却苦于附近没有水源。正待离去,夜间忽梦见神人告之:将遣二虎移南岳童子泉至此。次日果见二虎跑(刨)地作穴,清泉随即涌出,故名虎跑泉。虎跑泉有众多泉眼,主要有虎跑泉、二分泉、珍珠泉等。<br>白鹤峰前寺,春游及此时。古藤盘怪蟒,断碣没穷龟。活火看千沸,新茶试一旂。余甘四舌本,来证性空师。清陆飞《虎跑寺汲泉试茗》<br></div><div><b>虎跑泉。</b>位于滴翠崖东侧,性空梦虎创泉所在。泉水极为纯洁,是珍贵的天然纯净水。此处泉源丰富,常年不竭,静坐泉边,听泉水铮铮淙淙,不绝如缕,如琴似弦,令人神思悠然。</div><div><b>二分泉。</b>位于大茶室北侧。清光绪年间(1875-1908)监院法轮发起重建佛祖藏殿,因取水不便,寄梦佛祖分虎跑泉十分之二于殿侧,果如愿,故名。<br>定慧分来玉液香,天人交口赞清凉。溜穿石髓双溪合,涨入江潮一线长。为有源头通岳麓,常留圣迹镇乾方。虎移泉眼今重现,我与髯苏易地尝。赏振国《二分泉》。<br></div><div><b>珍珠泉。</b>位于大慈山原崇敬院内。因一串串白色气泡自泉眼冒出,仿如飘洒的珍珠,迷离动人,故名珍珠泉。<br>何处觅渊泉?幽亭石罅边。山空泉响细,珠散水纹圆。照月光逾迴,含星影共联。从知久沉湎,一酌已醒然。 张瀚《珍珠泉》<br></div><div><b>虎跑泉水之神韵。</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明万历《杭州府志》称虎跑泉为"杭之圣水",泉水清澈纯净、长流不绝,而这得益于虎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br></div><div><b>虎跑泉的地质环境。</b>地形上虎跑三面环山,成马蹄形汇水地;环境上山岭草木茂盛,提供充分水源;构造上三面山体岩层向虎跑呈45度倾斜,丰富的地下水顺着裂隙源源不断地供给虎跑泉,水流量达每秒两公升之多。<br></div> <b>泉水优质特征。</b>虎跑泉是地下水流经石英、砂岩的节理和间隙汇成的裂隙泉,总矿化度低,晶莹清澈,甘冽醇厚。<div><b>西湖双绝。</b>"得佳茗不易,觅美泉尤难"。虎跑不仅有名泉,四周也盛产被誉为"中国名茶之首"的龙井茶。用虎跑泉冲泡的龙井茶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被世人誉为"龙虎斗",堪称"西湖双绝"。<br><b>市民取水情景。</b>杭州市内的不少品茗爱好者,往往于每日清晨乘车或骑自行车到虎跑装取泉水,用以冲茶待客,或自饮品尝,以取陶然之乐。<br></div><div>自来水标准示意图/虎跑泉经同位素氚示踪测定/虎跑泉主要微量元素含量。<br></div><div><b>中国之名泉。</b>我国幅员辽阔,有众多碧水清泉的踪迹。汩汩清泉,水质清澈,晶莹可爱。泉(水)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从来名士能评水",乾隆皇帝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乾隆皇帝以银斗"精量各地泉水",比重轻者为佳,确定了名泉的排次。<br><b>济南趵突泉。</b>一名瀑流泉,又名槛泉,为济南市七十二名泉之冠,因该泉水瀑流,跳跃如趵突得名,属寒武、奥陶系构成的单斜岩层地质结构,乾隆评定玉泉、趵突泉并列为"天下第一泉"。<br></div><div><b>杭州之名泉。</b>杭州之泉,不可胜数。据钟毓龙《说杭州》一书载,著名的泉眼就有60多处,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虎跑泉、龙井泉、玉泉、法雨泉及冷泉,称为杭州五大名泉。<br><b>玉泉。</b>位于栖霞山与灵隐山之间的青芝坞口,玉泉景区内。泉水自池底汩汩涌出,晶莹澄澈,仿若碧玉,故名。在玉泉西尚有古珍珠泉和"晴空细雨泉"。<br></div><div><b>北京玉泉。</b>位于北京市万寿山以西五华里处,史为"燕京八景"之一,因"水清而碧、澄洁似玉",故名。属中奥陶纪灰岩地质结构,因乾隆皇帝以比重比较水质,评定为天下名泉之冠。<br></div> <div><b>龙井泉。</b>位于南高峰与天马山之间的龙泓涧上游分水岭附近的风篁岭上,龙井景区内。因民间相传龙井泉与江海相通,有龙居其中,故名。泉水清凉、甘甜,沁人肺腑。龙井泉又有"老龙井"和"外龙井"两个泉眼。</div><div><b>镇江金山寺中冷泉。</b>中冷泉,又名中零泉、中濡泉,意为大江中心的一股冰凉的泉水,位于镇江市金山寺以西约一里,泉水醇厚甘洌,饮之润腹,被乾隆评定为"天下第二泉"。<br></div><div><b>无锡惠山泉。</b>因"茶圣"陆羽曾亲品其味,又名"陆子泉"。历史上有"人间第二泉"之称,位于无锡惠山第一峰白石坞下的锡惠公园内。水色透明,水味清淡,甘洌可口,源于若冰洞,通过岩层裂隙过滤流动的地下水而成泉。依乾隆评泉标准,与虎跑泉并列为"天下第三泉"。<br></div><div><b>法雨泉。</b>位于九溪理安山大人峰东麓,法雨岩下。泉水自岩壁间渗出,滴沥下溜,空洒成雨,聚而为泉。泉水清澈甘冽。晓为云气夕为岚,石上飞泉松下庵;欹枕欲眠惊未得,恍疑秋雨落澄潭。<br><b>冷泉。</b>在灵隐寺前飞来峰下,相对暖泉而名。泉水清冽、冰凉,旁有冷泉亭。白居易《冷泉亭记》载:"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br></div> <b>钟楼入口。慈航普渡。</b> <b>钟楼。</b>创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历代多次重修。清时著名商人胡光墉(雪岩)从日本购入大钟赠于寺。历史上敕建寺庙及较大寺院都设有钟楼、鼓楼,以晨钟暮鼓号令僧人的日常生活。<div><b>来杖桥。</b>石桥,跨日月潭,周以石栏,形如玉带,妍如画图。潭水不中饮,仅备放游鱼。<br></div> 唐元和十四年(819)寰中禅师在虎跑开山建寺,宪宗赐号日广福院。其后至元末明初,虎跑寺几经起伏,但仍立于大慈山脚。明洪武年间(1368-1398)定严戒公主其事,对寺院进行重新规划,虎跑现今之上下两院格局初观,此后一直延续至今。虎跑之有观音殿,见于《西湖新志》卷六记载:"……咸丰辛酉毁,同治二年僧慧性结茅故址,十一年僧普缘募建观音殿五楹。"其后该建筑毁于何年不详,但旧址一直保存完好。杭州历史上有"东南佛国"美誉,而观音作为佛教中最受民众欢迎的一位菩萨,与杭州有着不解之缘。钱塘江出海口有"观音借地"的神话传说,虎跑寺观音殿一带的土地,就是观音向龙王借地的一部分。唐末五代钱王创立吴越国,奠定东南佛国的地位,传说又受到观音的指点。北宋时期有地方官员前往上天竺灵感观音寺祈雨的记载。到了南宋杭州更成为全国的观音道场,因其之灵验,宋孝宗甚至几度亲临上天竺灵感观音寺,为其书写牌匾碑文,观音信仰之盛,由此可见。如今随着观音殿的落成,虎跑上下两院的完整格局得以恢复,市民游客也多了一处了解观音文化及其与杭州的渊源的新去处。<div><b>观音与瓷。</b>观音又称"观世音""观自在",通常与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观音是中国佛教信仰中最流行的一位菩萨,也是人们最为熟悉、最感亲切的菩萨化身,以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形象深受民众喜爱,在民间素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之说。观音以其广泛的信众基础,对宗教、艺术、文学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菩萨造像作为宗教文化传播工具的具象艺术,瓷塑观音造像历来有名。中国是瓷的故乡,在陶瓷艺术的创作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成就。陶瓷观音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宗教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其萌芽于汉代,发展于隋唐,兴盛于宋元,精进于明清。观音殿以瓷塑观音为主要展示载体,主像高1.9米,连同底座通高3.3米,寓意观音三十三法身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室内观音瓷塑像,由江西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师创作。佛龛内展示的瓷塑百态观音造像则来自福建德化,该地素以瓷塑观音著称于世,而此次展示的观音是由德化21位瓷塑大师共同创作而成,更是精品中的精品。<br></div> 虎跑公园景色。 慈航普渡。 虎跑公园景色。 <b>梦虎。</b>虎跑泉旧有"南岳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的神话传说。1983年建"梦虎"雕塑表现此意境。"梦虎"为顾廷龙书;"虎移泉脉"为沙孟海所书。 <b>仰止亭。</b>为歇山顶石板栏杆方亭,建于1981年。取《诗经.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句以赞喻李叔同之高尚品德。<div><b>弘一法师舍利塔。</b></div> 济公塔院。 梦虎。"虎移泉脉"。 济公塔院。 <b>济公塔院。</b><div>右上<b>:投福葫芦。</b>把福珠投入葫芦口,福珠就会从不同方位出来,分别代表福、禄、寿、禧、财和随缘。如福珠从财口出来则代表财运连连;福珠从随缘口出来,即寓意佛缘甚深,五福齐全……投福珠:6元/组(6颗)。</div> <b>弘一法师简介。"</b>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曲《送别》吟唱至今,道尽了多少人间冷暖、世事无常。花开花落,红尘之外,清静淡雅,超然洒脱,李叔同弘一法师就像一个梦,一个历经63个流年的梦,在尘世的繁杂洗劫中,悟透人生变幻,在平淡中寻得一世真味。在灿若繁星的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史中,李叔同弘一法师都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音乐他被誉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启蒙者;绘画他堪称中国现代美术之先驱;戏剧他是中国话剧艺术的奠基人;书法他是近代著名书法家,自成"弘";篆刻他是西泠印社的早期成员;教育他培育了一大批名扬天下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佛教他精研律典,修成一代律宗高僧。他充满离奇变故的一生,便是一部能让人精读的书。入世出世名垂青史,俗家佛家皆为大家。在弘一法师传奇身世与璀璨成就的背后,还有多少"悲与喜";在这个追求极致、绝对庄严的生命中,还有多少对生命的承诺。这一切的一切,都书写在他的生命之中⋯弘一法师的一生。人生尤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div><b>风流儒雅,半世繁华。</b>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史中,李叔同是公认的麒麟之才。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是中国学堂乐歌的开创者之一;中国第一本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的编者;中国话剧的鼻祖;中国报纸艺术广告画的提倡者;中国第一本学校艺术刊物《白阳》的编者;中国第一首合唱歌曲《春游》的作者;中国最早便用人体模特进行美术教学的实践者,他以擅书法、工诗词、迪丹背、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他提倡的"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对文化和艺术界影响至深,时至今日仍然有着教化和借鉴的作用。</div><div><b>初遇杭州。</b>"我第一次到杭州,是光緒二十八年七月,在杭州住了约莫一个月光景,但是并没有到寺院里去过。只记得有一次到涌金门外去吃过一回茶而已,同时也就把西湖的风景,稍为看了一下子。"<br>20世纪10年代的杭州涌金门外问水亭/旧时杭州茶坊一例。<br>1902年8月25日因南洋公学报送,李叔同以浙江嘉兴府平湖县监生的资格赴杭州参加乡试。考试地点在杭州贡院。贡院的前身为南宋礼部贡院,位于今杭州凤起路余官巷仓柱弄,今杭州高级中学址。李叔同当时对功名尚热衷,但他这一次乡试并不顺利,最终以失败告终,仍然回到了南洋公学。这次来杭应试,算是李叔同与杭州的初次见面。</div><div>旧时杭州贡院甬道,李叔同曾在此地参加乡试。李叔同在杭州参加乡试时的第三场考试证。南洋公学档案资料《光绪二十八年送乡试册底》。<br></div><div><b>《西洋美术史》。</b>在学生吴梦非的文章中披露过老师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写过一本《西洋美术史》。吴梦非曾在老师出家后提议出版,但未获同意。若当时此书出版,当是中国第一部西洋美术史著。<br></div> <b>丰子恺敬书。弘一法师肖像。</b><div><b>人体美术教学。</b>李叔同在中国最早提倡人体美术教学,1914年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使用人体模特进行美术教学。<br></div><div>在李叔同的案头,有一本明代刘宗周所著关于古来贤人嘉言懿行的《人谱》,他在封面上还亲笔题写了"身体力行"四个字,每个字旁加红圈。图为刘宗周《人谱类记》刻本。<br>在李叔同的艺术教育精神感召下,学生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在毕业后于1919年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私立的、以培养中等学校艺术师资为目的的艺术专科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1920年又创办中国第一本美育杂志《美育》。此时李叔同已出家,却仍为该刊题写封面。<br></div> <b>以美育人-浙江师范救育兴起。<br>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b>清末中国的师范教育在一些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1897年盛宣怀在南洋公学设立师范院。1902年8月15日清政府颁布《钦定高等学堂章程》,明确规定"高等学堂应附设师范学堂一所,以造就各处中学堂数员"。《钦定中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内应附设师范学堂,以造就小学堂教习之人才"。在此背景下浙江的师范教育亦迈出了第一步。1905年浙江巡抚张曾敭奏请以省城贡院旧址改建为全浙师范学堂。此奏请于1907年获准,即创办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1908年春教舍建成,5月14日举行开学典礼。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学堂改名为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李叔同于该年秋任教该校高师图画手工专修科。<br><b>梁启超。</b>1896年梁启超在《师范论》中指出:"故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br><b>盛宣怀</b>。在《奏陈开办南洋公学情形疏》中表示:"师道立则善人多。"他还在创办于1897年的南洋公学设立了师范院。<br><b>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b>1912年9月教育部颁布《师范教育令》,将初级师范学堂改为师范学校,优级师范学堂改为高等师范学校。1913年5月浙江省议会通过《筹设省立师范学校决议案》,因而从1913年7月起,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更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教室。<br><b>一师校长-经享颐。</b>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后更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经享颐作为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的先驱人物,提倡德智体美群五育并重,并通过校务会议定下了"勤、慎、诚、恕"四字校训。他重视美育,于1913年发表《全浙教育私议》,强调:"非先去社会心理上腐烂之秽膜不可。其法为何?莫如提倡美育......倘能稍知美意,即可脱离恶俗之污秽,一如栽植草木,已除其蔓芜,去其污秽矣。"<br><b>执教一师。</b>李权同回国以后先是在天津执教图画,到上海后在杨白民主持的城东女校任教文学、音乐,之后他到杭州从教,在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事了六年左右的艺术教师工作。在李叔同的主持下,校园艺术气氛浓厚,也为当时的艺术教育界注入了活力。<br>李叔同题《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成立五周纪念会奇览书画册》/<br>李叔同(右)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与好友夏丏尊在祭孔时留影/任教浙一时期留影。<br><b>提倡印学。</b>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成立"乐石社"。"乐石社"是一个研究金石篆刻的艺术团体。李叔同被选为"乐石社"主任,主持社务和出版《乐石集》。<div>李叔同主持出版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乐石社篆刻作品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舍/经享颐题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名石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大门。<br></div><div><b>创办《白阳》。</b>1913年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校友会发行《白阳》杂志,由李叔同设计、编辑并手书。他把自己所作的《春游》(三部合唱)《今世欧洲文学之概观》《西洋乐器种类概说》等一并发表在刊物上。这种广泛介绍西洋文学艺术的做法,在当时国内艺术教育界是一个创举。<br>《白阳》杂志上发表的李叔同《西洋乐器种类概说》一文/李叔同编辑的《白阳》诞/李叔同书写的《白阳诞生词》/李叔同设计的《白阳》杂志封面/《白阳》杂志刊载的李叔同《春游》(三部合唱)。<br></div><div><b>学堂乐歌。</b>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期创作了一批堪称中国学堂乐歌典范的校园艺术歌曲。作为中国近代学堂乐歌的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有《送别》《春游》和《西湖》等,《春游》还被列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李叔同作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启蒙者之一,他所创作的歌曲感动了整整一代人,润泽了大批青年学生的爱美之心。<br>李叔同在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时期创作的合唱歌曲《春游》,此为中国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期填词的《送别》。夏丏尊作词、李叔同作曲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歌》。此歌今已被杭州师范大学选作校歌。此校歌集中体现了该校的人文艺术教育与科学精神和谐结合的内涵,从侧面也表现出浙一师时期师范教育的关注点。<br><b>教学理念。</b>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期,李叔同将人格教育与艺术教育紧密结合,体现了一个真正艺术家的风范。丰子恺说:"对学生态度是和蔼可亲,从来不骂人。学生犯了过失,他当时不说,过后特地叫这学生到房间里,和颜悦色、低声下气的开导他。态度的谦虚与郑重,使学生非感动不可。"李叔同的同事夏丐尊先生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缘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才情加人品构成了李叔同的人格力量,使众多学生折服,在他的教诲指导下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br></div><div><b>西泠印社。</b>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国际性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称。<br></div> <b>结缘西泠。<br></b><b>加入西泠。</b>李叔同来杭任教后不久即加入西泠印社。他有一份自书的《哀公传》:"哀公传:当湖王布衣,旧姓李,入世三十四年,凡易其名字四十余,其最著者日叔同,日息霜,日圹庐老人,富于雅趣,,书嗜篆刻。少为纨绔子,中年丧母,病狂,居恒郁郁有所思,生谥哀公。"这份小传被认为是李叔同加入西泠印社用的个人资料。<br>李叔同自书《哀公传》手迹/西泠印社石坊/《西泠印社石上之塔》。<div><b>佛地杭州。</b>杭州佛教始于东晋,五代吴越国有"东南佛国"之称,杭州逐新成为全国佛教中心之一。北宋苏轼曾言:"钱塘佛者之盛盖甲天。"南宋绍兴年间更有"无路不逢僧"的景况。历史上杭州曾寺院林立,梵音不绝。<br><b>净慈寺。</b>是西湖历史上四大古刹之一,中国著名寺院之一。因为寺内钟声宏亮,"南屏晚钟"成为"西湖十景"之一。<br><b>天竺三寺。</b>通称上天竺寺、中天竺寺、下天竺寺,均系杭州古代名刹。<br><b>永福禅寺。</b>始建于东晋。<br></div><div><b>李叔同与叶为铭。</b>叶为铭(1867-1948),又名铭,字品三、盘新,是叶丹。徽州新安人,寄籍杭州,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李叔同在浙一师期间去了虎跑实行断食,而为李叔同选择虎跑这一清静地点的便是叶为铭。李叔同出家前将藏印赠西泠印社,叶为铭为此撰写碑文。李叔同出家前,将平生所藏印章交西泠印社收藏,叶为铭为藏印撰碑文。今见碑文有两件。李叔同皈依佛教后写给叶为铭的信。<br><b>叶为铭。</b>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擅金石书画,精金石考据之学,善篆隶,能镌碑,治印宗法秦汉,融会浙派,风格平实安详,朴茂厚重。<br>西泠印社华严经塔有经文为周承德书,未有弘一法师偈。此为经偈拓片。<br><b>李叔同与吴昌硕</b>。李叔同与西泠印社社长吴昌硕的交往亦较多。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同时还经常参加西泠印社艺文活动。<br>吴昌硕为弘一法师手写《佛说梵网经》题字。1925年吴昌硕为弘一法师手书《梵网经》题诗。<br><b>吴昌硕(1844-1927)。</b>初名俊卿,初字香朴、香圃,又字昌硕、苍石等,号缶庐。浙江安吉人,寓居上海。1913年被公推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诗书画印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誉为四绝,为纵跨近现代的杰出艺术大师。<br><b>西泠印藏。</b>西泠印社曾发掘出李叔同的印藏石章,装在一只石匣中,枚枚完好无损,印材质地多为寿山石,印文内容多为李叔同的名氏、别号、斋号等。目前西泠印社库房内收藏的这批李叔同送出的印章共94枚。李叔同部分印藏。<br></div><div><b>虎跑出家。<br>缘起虎跑</b>。在断食后李叔同对虎跑有了感情,并自述去虎跑断食是他出家的"近因"。年终放假的时候他不回上海,再次赴虎跑过年。他住在方丈楼的楼下,只觉得趣味无穷。<br></div><div>1918年李叔同出家前着僧衣与学生刘质平(左)、丰子恺(右)在杭州某照相馆合影留念。旧时杭州虎跑大慈山定慧寺一瞥。虎跑旧日影。弘一法师在虎跑背影。</div><div>1918年2月25日(农历正月十五日)李叔同拜虎跑退居老和尚了悟法师皈依佛教,法名演音,字弘一。同年8月19日(农历七月十三日)大势至菩萨圣诞日,在杭州虎跑定慧寺正式出家为僧。<br><b>灵隐受戒。</b>灵隐寺是杭州规模最大的寺院,弘一法师一直对其很是欢喜,故在此处受戒。1918年10月10日弘一法师在灵隐寺受沙弥戒;10月16日受比丘戒;10月23日受菩萨戒。受戒后仍回虎跑。<br>初出家时期的弘一法师/弘一法师受戒后之"护戒牒"。<br></div> <b>月满天心,半世为僧。</b>自1918年披剃入山,这个曾阅尽繁华的翩翩佳公子,一代杰出的艺术教育家,决然转身为超然尘外、佛门里的苦苦修行人。竹杖芒鞋,严持戒律,勤学苦修,广施弘扬,法师终其一生,成为中兴南山律宗的一代高僧。其异乎寻常的人生历程,一直为国内外缁素所皈仰。<div><b>李叔同在出家前曾多次居虎跑寺。</b></div><div><b>虎跑断食。</b>1916年夏丏尊从一本日本杂志中见到一篇关于断食的文章,好奇之下与李叔同探讨。文章中说断食有许多好处,包括对身体疾病的治疗,于是李叔同决心一试。1916年12月16日(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日)李叔同决定杭州赴虎跑实行断食,断食前自刻一印"丙辰息翁归寂之年"。12月25日(农历十二月初一)他开始在虎跑寺断食17天,有《断食日志》存世。<br>旧时杭州虎跑大慈山定慧寺山门。1917年李叔同入山断食后书"灵化"赠朱稣典以为纪念。旧时虎跑定慧寺石碑。李叔同《断食日志》。1917年初李叔同断食实验后留影。<br></div><div><b>玉泉清涟寺。</b>"受戒以后,我仍回到虎跑寺居住。到了十二月底,即搬到玉泉寺去住。此后即常常到别处去,没有久住在西湖了。"据目前资料显示,弘一法师初出家时居玉泉清涟寺,今清涟寺已不存。</div><div>20世纪20年代的杭州玉泉清涟寺山门。1919年弘一法师在杭州玉泉清莲寺留影。1919年弘一法师(右)在杭州玉泉与前来访问的陆露沙医生合影。1921年4月12日弘一法师(中)与陶秉珍、朱章卿在玉泉合影。<br><b>接引庵。</b>1920年春弘一法师曾居杭州万安桥下银洞巷4号接引庵。接引庵在民国时即已不存。银洞巷4号的接引庵在杭州直大方伯以东的万安桥西面。如今万安桥西为万安桥西弄,沿该弄向西几十米可见小营巷石牌,石牌北即有银洞巷,如今的银洞巷附近尚存部分旧式建筑。<br>弘一法师在杭州银洞巷写给学生吴梦非、李鸿梁的明信片。今杭州银洞巷附近的老建筑。</div><div><b>本来寺。</b>1927年弘一法师曾住在杭州灵隐后山本来寺。弘一法师自书的《地名山名及寺名院名略考》中介绍:"双髻(山名,在杭州灵隐后)。某年在山下本来寺住数月。"<br>1927年弘一法师(左)与弟子宽愿法师在杭州飞来峰石洞前合影。旧时杭州本来寺。晚年的弘一法师。弘一法师涅槃像。</div> 李叔同常用印章。《断食日志》。《我在杭州出家的经过》。弘一法师曾用过怀表。弘一法师曾用煤油灯。弘一法师生活用品。 <b>常寂光寺。</b>1927年弘一法师驻常寂光寺。当年的常寂光寺位于云居山旁,四宜亭下。如今寺已不存,但四宜亭仍在。弘一法师在常寂光寺闭关,后因政局骤变,有灭佛舆论,法师决定出关护教。时致函蔡元培、经享颐等旧友,力陈整顿佛教之意见,召见部分青年,竭力开导,灭佛與论不久熄灭。<br>今杭州四宜亭。今杭州四宜亭下原常寂光寺区域景象<br><b>念佛救国。</b>"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面对日本的入侵,弘一法师曾题词"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词末又跋:"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br>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弘一法师在青岛湛山寺写下"殉教"两字以明志,并题记:"曩居南闽净峰,不避乡匪之难;今居东齐湛山,复值倭寇之警。为护佛门而舍身命,大义所在,何可辞耶?"<br>抗战时期弘一法师手书"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横额多幅,分赠各方,勉励诸佛弟子共赴国难。<div><b>凤生寺。</b>1921年春弘一法师曾在钱塘江边的杭州闸口凤生寺小住,丰子恺在游学日本前曾前往告别。原杭州凤生寺位于闸口区域,已不存。<br><b>招贤寺。</b>弘一法师多次在杭州里西湖的招贤寺驻锡,寺主弘伞法师为大师之法侣。根据目前招贤寺石碑的介绍,该寺"始建于唐,毁于元末,清康熙十五年由僧人起纲募化重建,是一幢传统大屋顶中式风格的三大殿"。<br>招贤守旧址/今杭州北山路招贤寺围墙上的石碑/今杭州北山路招贤寺。<br></div><div><b>弘一法师舍利塔。<br>法师圆寂。</b>1942年10月13日晚8时,心迹圆明的弘一法师在泉州温陵养老院的"晚睛室"圆寂。享年六十三岁,僧腊二十四。弥留之际,弘一法师留下了"悲欣交集"之感悟。<br>今清源山弘一大师之塔旁的"悲欣交集"石刻/弘一法师绝笔"悲欣交集"/弘一法师最后讲经处-泉州小山丛竹书院(朱熹讲学处)。</div><div>1948年10月16日杭州招贤寺迎请弘一法师灵骨典礼合影。前排左起:刘质平、刘胜觉、弘伞法师、宽愿法师;后排左起:吴嘉平、李鸿梁、吴梦非、李季谷、巨赞法师、林子青、乐观法师、潘锡九。1948年10月刘质平(左一)、刘胜觉(中)、林子青(右一)在灵隐寺合影。<br><b>安葬杭州</b>。弘一法师圆寂后,妙莲法师遵法师遗嘱命将灵骸送开元寺、承天寺供养。后因杭州弘伞法师和杭州的居士们数次去电泉州向两寺商量,欲将法师灵骨的一部分在杭州虎跑供养。1948年秋弘一法师的一部分灵骨由刘胜觉等送至杭州。1948 年10月刘质平、刘胜觉在岳王庙合影。<br></div><div><b>建塔过程。</b>1953年春丰子恺游虎跑时得知弘一法师灵骨从泉州送至此处,多年无碑志,因法师生前嘱咐不得为身后事募化,故当时担任虎跑寺方丈,曾师事弘一法师的宽愿法师无法建立纪念碑。于是丰子恺便决心出资独立立碑,后又决定立塔。弘一法师舍利塔的动工时间是1953年秋,冬暮建成,共费资1400余万元(当时币值),余资数十万元,丰子恺拟再填补一些,用于铺地面水泥、造石凳两个。1954年1月10日举行落成典礼。<br>1953 年秋丰子恺(中坐者)与家人亲友在杭州参加虎跑弘一法师舍利塔石路奠基纪念仪式后合影。左一起:丰宁欣、王维贤、宋菲君、丰满;左六起:宽愿法师、钱君甸、钱君甸之妻、黄鸣祥。右前坐者为周天初。<br>1954年1月10日丰子恺(前排左四)与众同仁在杭州虎跑参加弘一法师舍利塔落成典礼时合影。丰子恺右为马一浮,丰子恺右前为钱君匋、钱君甸右为郑晓沧,马一浮左后为堵申甫,马一浮右为蒋苏庵,蒋苏庵右前为宋云彬,宋云彬右为黄鸣祥,堵申甫左为周天初,黄鸣祥右为丰一吟,前排右四为宽愿法师,前排左一为丰宁欣,丰宁欣后为王维贤。<br></div><div>历年各地人士为纪念弘一法师在虎跑举行祭塔活动掠影。<br></div> 《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安海法音录》《弘一大师遗墨》《弘一大师书信手稿选集》。<div><b>修建完善。</b>在弘一法师舍利塔建设完成后,丰子恺与广洽法师保持着联系。广洽法师前后汇款港币5000元,合人民币2135元,供丰子恺完善弘一法师舍利塔用。<br>20世纪50年代丰子恺、黄鸣祥、次女林先、幼儿丰一吟及外孙菲君、樱时、雪君在杭州虎跑弘一法师舍利塔前合影。1957年9月8日丰子恺致广洽法师信手迹。1962 年丰子恺等在杭州虎跑祭扫弘一法师舍利塔后合影。1965年丰子恺(右四)与家人及好友在杭州虎跑留影。<br></div><div><b>佛学成就。</b>弘一法师的佛教思想体系,可归结为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而他对佛学的最大贡献,是振兴了湮没700余年的"南山律宗",被后人尊崇为中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法师对律学的弘阐,除了讲演和创设南山律学苑外,还编撰校注了一大批律学著作如《南山律在家备览》《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等。<br></div> 弘一法师为《印光法师文钞》所做题词及跋语/弘一法师写经。<div>李叔同弘一法师书法作品。</div> <b>一轮明月,光耀后世。</b><div><b>桃李天下。</b>先器识而后文艺,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br><b>丰子恺。</b>1914年16岁的丰子恺,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他未曾想过专攻绘画与音乐,直到遇见一位很特别的老师,一切发生了变化。"他从来不骂人,从来不责备人,态度谦恭;然而个个学生真心地怕他,真心地学习他,真心地崇拜他。我便是其中之一人。"这位老师名叫李叔同。丰子恺曾说到:"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不过我们的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的走上去的。"<br><b>刘质平。</b>音乐艺术家、音乐教育家,是李叔同的高足之一。1912年就读于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受老师李叔同赏识并着意培养,并资助他东渡日本,入东京音乐学校深造。弘一法师与刘质平订有"生死之约"。双方约定:如刘质平亡于法师前,由法师诵念《大方广佛华严经》百遍为之"超度";如法师图寂于刘质平前,则由刘质平料理后事。刘质平曾说到:"先师与余,名为师生,情深父子。"可见二人情谊极其深厚。<br><b>潘天寿。</b>1915年温天寿进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时得经亨颐、李叔同等名师指导。其尤对李叔同敬重如一,二人结下深厚的师生情缘。潘天寿曾说:"吾师弘一法师云:'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可与唐书'人能宏道,非道宏人'一语相证印。"潘天寿在画室里,一直高悬着弘一法师写的对联:"戒是无上菩提本,佛为一切智慧灯。"借此自勉。<br><b>吴梦非。</b>1912年吴梦非有幸成为李叔同到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任教后的第一届学生。与李叔同的其他学生一样,吴梦非也认为李叔同是一位实行人格感化的大师。他说:"弘一法师的诲人,少说话,是行不言之教。凡受过他的教诲的人,大概都可以感到。虽平时十分顽皮的一见了他老,一入了他的教室,便自然地会严肃恭敬起来。但他对待学生并不严厉,却是非常和霭,这真可说是人格感化了。"<br></div><div><b>贤者突谊。</b><br><b>夏丏尊。</b>浙江上虞人,现代文学家和教育家,在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校任教时,与李叔同相识,两人意气相投、情同手足。夏丏尊曾说:"……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而卒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其行迹如真而幻,不可捉摸,殆所谓游戏人间,为一大事因缘而出世者。现种种身,以种种方便而作佛事,生平不备徒众,而摄受之范围甚广。"<br>弘一法师与夏丏尊、刘质平等合影/1929年弘一法师书赠夏丏尊之对联。<br><b>姜丹书。</b>辛亥革命前夕,姜丹书应聘到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接替日籍教师,后与李叔同分担图画课,他俩志同道合,共同致力于美术教育,培养出众多优秀的美术人才。他曾在《五十抒怀》长诗中总结了自己半个世纪的经历,并提到对自己前半生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之-李叔同,"得识几辈奇男子,玄妙莫如李息霜"。<br>1948年画家胡亚光创作《弘一大师遗像》,请姜丹书题字,姜丹书为此有《题胡亚光绘&lt;弘一大师遗像&gt;》长诗一首。<br><b>马一浮。</b>李叔同与马一浮初识是在1902年至1903年之间,李叔同在浙一师任教期间二人交往甚密,虎跑断食后更甚。学生丰子恺曾说:"但他学道的时候很短。断食之后,不久他就学佛。他自己对我说:他的学佛是受马一浮先生指示的。"对于弘一法师的圆寂,马一浮很是伤感。他于1943年4月19日写给朱镜宙的信中有直接的表露:"弘一法师,公所推挹,惜遂迁化。失此僧宝,丧我良朋,能无悼叹?旧与蔷庵各有二诗,今以录奉。亦缘公于弘师,久欲参承,当同赞仰也。写诗者为山中学人王伯尹,夙好弘师楷法,颇能得其仿佛,虎贲中郎,亦或公之所喜邪。"<br>马一浮致弘一法师信手迹/马一浮题弘一法师手书《梵网经》。<br></div><div>弘一法师佛学著作。</div><div>弘一法师题词、丰子恺绘画之护生画《杨枝净水》/弘一法师寄给丰子恺的明信片/丰子恺为弘一法师所绘之画像/丰子恺漫画/弘一法师赠刘质平之书/弘一法师赠刘质平之字幅/弘一法师写给刘质平的遗嘱/吴梦非作品。<br>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人世间的纷纷扰扰,弘一法师大抵是最为明白的,人生终要唱响离歌,繁华过处皆是幻灭,悟透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也于修行之中悟出了大道佛法。丰子恺曾说,凡做人,当初,其本心未始不想做一个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后来,为环境、习惯、物欲、妄念等所阻碍,往往不能做得十分像"人"。其中九分像"人",八分像"人"的,在这世间已很伟大;七分像"人",六分像"人"的,也已值得赞誉;就是五分像"人"的,在最近的社会里也已经是难得的"上流人"了。像弘一法师那样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来,实在少有。弘一法师便称得上是这样的传奇。"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愿这一轮明月,也照亮着你我!<br>李叔同一弘一法师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传奇人物,他出身于盐商家庭,曾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归国后在杭州等地执教,曾培养出丰子恺、刘质平、潘天寿等一艺术大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为振兴民族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中年时毅然出家,精研律法,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一代高僧。虎跑作为弘一法师的出家地,是弘一法师人生的转折点。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纪念这位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和一代高僧,1984年虎跑建起了弘一法师紀念室,1992年建成李叔同纪念馆,2007年作为西湖综合保护工程重点项目之一的李叔同一弘一法师纪念馆得以再次改建。<br></div> <b>卧室。</b>1916年大师觅见到虎跑是室行"断食",以治神经衰弱等。断食期间"载具宿根,乃染佛化"。此前大师曾作《落花》《月》《晚钟》等诗,寄托他心中的郁闷与悲哀。正是那种炎凉世态,促使大师毅然出家并与虎跑结下了潜在的因缘。<br><b>诵经屋。</b>自大师"断食"返回浙一师后,"他茹素了,有念珠了,看佛经了,室内供佛像了。"从此对佛教的虔诚,贯穿在律宗的研究上,誓死躬行律行,甘做苦行僧。他晚年《赞红菊花》《辞世二偈》等诗,反映了大师不断修炼自己的崇高境界和感人品德。<br><div><b>书房。</b>大师出家后,不依俗时名声自居,"行将以著述之业终其身耳"潜心研究律学。出家不久,便"闭起关来"。为收集和整理失传的律学资料,他云游各地,足迹遍及浙江,费五年艰辛,编撰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把佛教中的律宗,重兴起来,成为"律宗的唯一代表物人物"。<br></div><div><b>亘古通今。</b>虎跑位于西湖西南部,地处大慈山麓,自唐元和十四年(819)寰中禅师结庵于此,并居此得泉,寺名以著。此后毁建者数。在历经了明清的扩建后,基本奠定了现在的建筑格局。虎跑泉和龙井泉、玉泉并称西湖三大名泉。虎跑泉周围有着迷人的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蜿蜒曲折的清泉流消,高低错落的亭台楼阁,深厚的历史人文气息,是一处融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具有鲜明林泉特色的胜景。<br></div> <div><b>开创兴盛。</b>寰中禅师首开大慈山为佛教道场。唐长庆元年(821)唐穆宗赐额"大慈寺",寺庙规模扩大;唐僖宗乾符年间(874)改"大慈定慧禅寺"时期。寺庙达到了唐代最兴盛的时期。<br></div><div><b>虎跑七高僧图-寰中禅师</b>。著名高僧,法名性空,俗姓卢,山西蒲坂人。"生有异相,其声如钏",为唐百丈怀海禅师的高足。六大高僧皆为唐时佛教各宗派主要代表人物,常在大慈山与寰中激扬宗旨。<br></div><div><b>衰落与恢复。</b>大慈定慧禅寺至唐未逐渐衰落,宋元因战乱更是一片狼藉。直到元大德七年(1303)双溪胡度雅公捐资兴造,至治年间(1321)主持止严普成继续重建,"大慈定慧禅寺"再显兴隆。定慧禅寺旧照。<br></div><div><b>延续与发展。</b>清初的虎跑禅寺命运多舛,屡毁屡建。至光緒年间(1875-1908)由品照主持募建了大殿及滴翠轩、天王殿等大批建筑;而监院法轮等筹建了佛祖藏殿、卧佛楼等,虎跑寺发展到了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br>1925年(乙丑年闰四月),湛翁(马一浮)书拓片;民国初年,了悟主持虎跑,遵嘱将石屋洞五百罗汉像摹刻于泉旁,并请马一浮先生题写铭文。<br></div> <b>扩建与中兴。</b>明洪武年间(1368-1398)定严戒公主事,,对寺院重新规划,将寺庙主体移至虎跑上院,改为南北朝向。洪武二十五年(1392)建立丛林,名虎跑禅寺,一度中兴,其上下院的格局,奠定了今日虎跑格局之基础。<div><b>《西湖胜记》之"祖堂品泉"-善求栽松图。</b>明正统年间(1436-1449)。善求主持虎跑禅寺,载松于寺路旁,南接进龙桥,北抵赤山埠,营造了寺庙内外良好的环境。<br></div><div>明.孙枝《虎跑禅寺》。虎跑佛祖藏殿。</div><div>煎茶 南唐.成彦雄<br>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br><b>成彦雄。</b>南唐(937-975)诗人,字文幹,进士,著有《梅岭集》等。其诗说明当时寺院内已经饮茶,并以饮蜀茶为时尚。<br></div> <b>群贤毕至。</b><div><b>滴翠崖。</b>相传唐元和年间,有僧人寰中曾住在这里,但这里无水,生活很不方便,无奈之际准备离寺而去。一日夜里,梦见一神仙告诉他:"明日有二虎将南岳童子泉移来。"第二天果见有二虎"跑地作穴",涌出泉水。<br></div><div><b>名僧辈出。</b>虎跑不仅因泉水闻名,还与三名高僧有着深厚的渊源。唐代高僧寰中禅师于此首创大慈寺,宋朝高僧济公圆寂于虎跑寺,弘一法师披剃出家也是在虎跑寺,三位名僧,又给这个古老的寺宇增添了传奇庄严的色彩。<br>中国近代杰出的艺术大师李叔同,在环境清幽雅致的虎跑断食修炼,并于1918年在虎跑寺出家,法号弘一。<br><b>宋祖塔院图。</b>咸通三年(862)寰中圆寂,唐僖宗赐封其"性空大师"谥号,大弟子钦山奉旨造性空定慧之塔。北宋改为祖塔院后,济公、延寿等高僧都归葬于此。</div> 清代康熙皇帝分别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三十八年(1699)游览虎跑,对虎跑泉偏爱有加。《虎跑泉七言诗》为康熙三十八年所作。其孙乾隆皇帝在南巡中也曾多次游赏虎跑,并写下了多首咏茶、咏泉诗。有些诗作不仅押东坡诗韵,对泉水和茶品也评价颇高。《虎跑泉》为乾隆十六年(1751)作。<div><b>虎跑泉七言诗 清.康熙</b><br><div>灵泉涌地寒侵骨,胜地名高著虎跑。似恐被人频汲取,一泓清迥出山坳。<br><b>虎跑泉诗 清.乾隆</b><br>溯涧寻源忽得泉,淡如君子洁如仙。余杭第一传佳品,便拾松枝烹雨前。象教开兹泉眼开,共传跑得籍中哀。感通亦自寻常耳,记得前身曾伏来。</div><div><b>虎跑泉和东坡韵 明.聂大年</b><br>於菟跑地泉水香,醍醐入口甘露凉。龙吞沧海军持满,僧入翠微山路长。乾坤万古有青气,钟鼓数声闻下方。斟泉煮茗作翠供,峨眉老仙曾共尝。</div><div>聂大年(1402-1455),明代文学家。博通经史,亦善诗、词。曾多次游历虎跑。<br><b>泉泉泉 明.贯云石</b><br>泉泉泉,乱迸珍珠个个圆。玉斧砍开顽石髓,金钩搭出老龙涎。<br>贯云石(1286-1324),元代翰林学士,自号酸斋。这首诗是他对虎跑泉生动的描写和赞美。<br></div></div><div><b>明万历温纯游虎跑泉诗刻。</b>温纯(1539-1607),字希文,号亦斋,陕西人,明代廉吏,历任吏部尚书、工部尚书,其著作有《温恭毅公文集》等。<br>虎跑泉因其特有品质,随名人吟咏而名声鹊起。清代康熙、乾隆二帝也多次游览,对虎跑泉赞不绝口。乾隆皇帝更是给予"天下第三泉"的美誉。</div><div><b>病中游祖塔院 北宋.苏轼</b><br>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路长。因病得闲珠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尊自在尝。<br>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苏轼曾慕名游祖塔院并作诗。后代诸多文人和苏轼虎跑诗韵吟诗。<br></div> <b>李叔同(1880-1942)。</b><div>翻开虎跑的历史,不但名僧辈出,还留下了诸多名人大家的足迹。他们沉醉于这里的自然美景,留恋这里的清幽雅致,赞美这里的山水风光,他们品泉咏诗,为虎跑的历史增添了浓郁的人文色彩。</div> 虎跑公园景色。 虎跑公园景色。 虎跑公园景色。 12:48分离开虎跑公园。 虎跑公园景色。 虎跑公园景色。<div>12:50分离开虎跑公园,12:52分叫上出租车前往雷峰塔。</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