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走近中国文脉</p><p class="ql-block"> 大家晚上好:冬日寒风瑟瑟,心间暖意难违 。</p><p class="ql-block"> 看一场花开 ,等一场雨落,日子很长,未来很远,人生因为未知而充满希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心之自由,莫过于此,欢迎大家来到第257期读书活动。</p><p class="ql-block"> 跟着书友们一起上路,当我拿着余秋雨的《中国文脉》这本书的时候,与以往一样,囫囵吞枣的看了第一章《文脉大印象》。看过之后,感觉读不懂,周四的时候又读了一遍,感觉朦朦胧胧,似懂非懂的感觉,与大家一起阅读,经书友们分享,我又懂了一些,在详细阅读大家写的美篇时自己才有些理解,刚开始的生硬难啃,这归于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亦归于自身文化素养无法企及于文化巨匠的思想高度。站在一个稚嫩的文学爱好者角度,文脉的概念太大太模糊,但我还是爱上《中国文脉》。</p><p class="ql-block"> 第一章《文脉大印象》,梳理了最能代表中国文脉的文化名人或者代表作品,由充满香气和声音的《诗经》,到诸子百家,他将诸子百家的文学品相分了等级:第一等级庄子、孟子;第二等级老子、孔子;第三等级韩非子、墨子。“《诗经》是‘平原小合唱’,《离骚》是‘悬崖独吟曲’”。屈原,开创了文人流放的先河,是整个先秦时期的文学冠军。秦始皇为中国文脉做的主要贡献: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为中国文脉提供了不可比拟的空间力量和技术力量。明清两代,文脉严重衰弱,曹雪芹一部《红楼梦》,抚慰了这段时期的荒凉。现代文化,成就较低。近代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对文脉的梳理做出了明显贡献。</p><p class="ql-block"> 第二章《笔墨》,文脉得以传承,应该感谢五千年前出现在一堆甲骨上的文字,文字的形状变化,就是文化的演进过程,终于从无声传到了有声,于是出现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经》里那些芬芳和鸟鸣为中国文脉留下了有声有色的轨迹。</p><p class="ql-block"> 笔墨是用来书写历史的,但他有自己的历史。中国文化千变万化,中国文人千奇百怪,却都有一个共同的载体,那就是笔墨,笔墨把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族群连接起来。千百年来,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什么都可以分裂、诀别、遗佚,湮灭,唯一断不了、挣不脱的就是这些黑黝黝的流动线条。</p><p class="ql-block"> 第三章《猜测黄帝》由此作出判断,黄帝应该比炎帝稍稍晚一点。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黄帝可以有多余的财富来做一些文明等级更高的事情了。这样,后来他们发生军事对峙,也就各自代表着前后不同的历史痕迹。简单说来,黄帝要比炎帝进步一点。所谓“轩辕之时,神农世衰”,就传达了这样的信息。</p><p class="ql-block"> 中国文化,绵延五千年,其之大,浩如烟海;其之深,难寻其底;其之绚丽,璀璨夺目。</p><p class="ql-block"> 对于非专业的我,能够站在研究者的肩膀上,借研究者的眼睛鸟瞰整个浩瀚的中华文明,甚感欣喜,甚感庆幸。最要感谢的是每一位优秀的书友用心的讲解。</p><p class="ql-block"> 文脉即精神之脉,灵魂之脉,文脉与国脉相连。在一起读《中国文脉》的过程中,似乎能从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中国古人的呼吸,感受到了他们身上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读书、思考、践行是我们一生的朋友,我们不要怕时间的席卷,生命中许多个“来不及”是我们尚未萌芽的心态扭扭作祟,须认真摒弃,做自己想做的事。</p><p class="ql-block">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见得多了,看东西才会更准,心也会更宽,使人变的睿智,幽默风趣。</p><p class="ql-block"> 进入第一部分有书共读</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起读第四章《感悟神话》这一章节,只要我们细细品读,不难发现余秋雨先生所散发出的文化底蕴离不开他故乡的一处神秘住所——半山藏书楼。就在藏书楼,余秋雨先生书写整理了《中国文脉》。</p><p class="ql-block"> 从这篇散文中,学习了神话是"历史 上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是远 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 与想象,是早期不自觉的艺术创 作。神话充满神奇幻想, 把远古人民对世界万物的认识和 生长变化蒙上奇异色彩。中国神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绚烂与瑰丽让世人为之折服。中国神话用规律的叙事方式,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各种制度,体现出种种值得人思索的精神状态,更为我们树立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p> <p class="ql-block">二:知识拓展:</p><p class="ql-block">1976年,余秋雨的著作《读一篇新发现的鲁迅佚文》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时的他开始在文坛初露头角。</p><p class="ql-block">他的前半生就这样平静地过着,直到他遇见那个他一见倾心的女人——李红。</p><p class="ql-block">书中提到的《读史方舆纪要》学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读史方舆纪要》问世以后,受到古今学术界广泛重视和好评,至今仍成为历史地理乃至研究历史、经济、军事的学者们必读的重要参考书。</p><p class="ql-block"> 清初地理著作,作者顾祖禹(1631-1692)。顾祖禹遵父遗嘱为图匡复亡明编撰此书。他认为山川都邑关乎天下兴亡,需要认真研究。他多方搜寻资料,严格考证,探究地理形势在军事领域的应用,顾祖禹克服困难,历时二十年成稿。全书134卷,按朝代更迭和明朝两京十三布政司行政区划进行论述。介绍了主要山脉和河流的源、流、经、委,又介绍了天文星宿与地理的对应关系。最后附舆地要览图36幅,沿革表35种。</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顾祖禹字瑞五,号景范,人称宛溪先生。籍贯无锡,出生于常熟,后迁居无锡城东宛溪。自幼博览群书,特别喜欢钻研学习地理知识。顾祖禹的先祖有好几位都是在方舆学领域有贡献的人,他得益于家族优良传承,专注舆地研究。他父亲顾柔谦有感于明朝统治者不懂地理形势断送大好河山,临终时嘱托他编写地理著作。秉承父亲遗志,为了有朝一日反清复明,顾祖禹立志撰写《读史方舆纪要》。他用了21年时间,十易其稿,最终成书。</p><p class="ql-block"> 顾祖禹靠教私塾微薄收入资助下编书。他制定严格的计划,每天必完成任务,坚持不懈。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藩起兵反清,顾祖禹只身入闽,投耿精忠,三藩兵败后,继续修撰《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拒绝担任清朝官职,在极其贫困条件下专注一心撰书。顾祖禹克服种种困难,倾其一生之力,终于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完成。另著有《宛溪集》《方舆纪要州域形势说》《古本方舆书目》。康熙三十一年,顾祖禹病逝于无锡胶山,终年61岁。</p><p class="ql-block">书名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方舆,本意指“大地”,引申为地理学。因为作者最早沿用二十一史为基础参考,曾用《二十一史方舆纪要》书名。顾祖禹认为山川、都邑关系到天下兴衰,需要认真研究。他由历史盛衰探究方舆之学,再由方舆之利反求历史事件的得失,使历史记载成为研究地理的向导,又使地理知识成为研究历史的参考资料。作者后来在《读史方舆纪要·凡例》一章中说,地形的利与害必须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才能体现出来,至于历史的发展走向,也必须置于一定的空间,一定的地理位置来考察,才能对历史有更进一步理解。假如不符合历史原貌,或者历史记载和实际地形有出入的情形,作者不敢随意记录。最终确定书名《读史方舆纪要》。</p><p class="ql-block">文章中时间背景拓展</p><p class="ql-block"> 1976年发生了多件重大历史事 件,主要如下:</p><p class="ql-block"> 吉林陨石雨:1976年3月8日, 吉林市北郊发生了一场规模巨 大的陨石雨。其陨石之大、重 量之巨、数量之多、形状之 奇、标本收集之丰均居世界首位。这场陨石雨为当代世界科 学界带来了大量宇宙信息。 </p><p class="ql-block"> 1976年5月29 日,云南西部的龙陵县先后发生了两次强烈地震 。</p><p class="ql-block">三位伟人相继逝世</p><p class="ql-block">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 </p><p class="ql-block">1976年7月6日,新中国开国 第一元帅朱德逝世。</p><p class="ql-block">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p><p class="ql-block"> 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 日,河北唐山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成24万多人死亡,将唐山这个人口达到百万的繁华 城市瞬间夷为平地。</p><p class="ql-block"> 1976年8月 16日,四川松潘、平武之间发 生7.2级地震。</p><p class="ql-block"> "文革"结束,粉碎 "四人帮":</p> <p class="ql-block">第三个环节 讲故事谈感悟:中国古代神话分为宏伟创世型和牺牲型。其中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羿射九日,都属于宏伟创世型;而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则属于悲壮牺牲型。下面开启我们讲神话故事环节。</p><p class="ql-block">素梅讲:盘古开天:有一个神话故事大意是:最初天地浑沌象一个大鸡蛋,盘古就生存在中间,后来大鸡蛋爆裂了,于是天地形成了。日月、江河、风云、草木等等是盘古死后身躯分化而成的,“气作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目、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狱,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虻”</p><p class="ql-block">这种说法,古籍文献也有记载。如“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桂西一带,今天还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盘古开天辟地歌》</p><p class="ql-block">盘古开天地,造山坡河流,</p><p class="ql-block">划洲来住人,造海来蓄水。</p><p class="ql-block">盘古开天地,分山地平原,</p><p class="ql-block">开辟三岔路,四处有路通。</p><p class="ql-block">盘古开天地,造日月星辰,</p><p class="ql-block">因为有盘古,人才得光明。</p><p class="ql-block">感悟:盘古在混沌一片的宇 宙中,凭借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开辟出天地,展现了一种无畏的 开创精神。他勇于打破原始的混 沌状态,为世界带来了光明和秩 序,体现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 探索和开拓欲望,鼓励人们在面 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勇气去开 创崭新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亚会讲:女娲补天 传说人类繁衍起来后,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突然打起仗来,从天上打到地上,结果祝融打胜了,但败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不周山,将不周山撞崩裂了,导致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此时地裂开了,山林烧起来了,洪水从地底下喷出来了,龙蛇等猛兽也开始吞噬人类。女娲目睹后,十分不忍,于是将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熔化成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做柱子,将半边天支起来。除此之外,女娲还将残害人类的黑龙擒杀,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将它们烧成灰,埋塞在四处铺开的洪流。经过女娲的努力,天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等猛兽也不到人间伤害人类了。此次以后,人类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p><p class="ql-block">感悟:女娲在面对天塌地陷的巨大灾难时没有退缩,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面对困难时不屈不饶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p> <p class="ql-block">建华:精卫填海:故事………,感悟: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在有生之年看不到最终成果的行动。神话的中心形象是小鸟衔石填海,以日日夜夜的点点滴滴,挑战着无法想象的浩瀚和辽阔。一开始,人们或许会讥笑这种行为的无效和可笑,但总会在某一天突然醒悟:在这样可歌可泣的生命力盛典中,最终成果还重要吗?而且,什么叫最终成果?大量事实证明,华夏文明更重视那种非科学、非实用的道义原则和意志原则。精卫填海的神话就是一个雄辩的例证。由此,还派生出了“滴水能穿石”、“铁杵磨成针”等相似话语。这几乎成了中国民间的信仰:集合细小,集合时间,不计功利,终能成事。如果说类似于补天救世的大事不容易经常遇到,那么,类似于衔石填海这样的傻事则可能天天发生。把这两种精神加在一起,大概就是华夏文明能够在世界所有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和灭亡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向梅:羿射九日 后羿射日是为了拯救人类,当时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导致大旱森林、大地和禾苗草木都被晒干。后羿作为一个神射手,决定射下多余的太阳,他翻越了高山,趟过了大河,来到了东海边的一座大山,他拉弓搭箭,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最后一个太阳躲到大海里,从此每天从东方的海边升起,晚上从西边山上落下,温暖着人间,保持万物生存,人们安居乐业。</p><p class="ql-block">感悟:表达了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古代,人类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敢于征服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p> <p class="ql-block">李菁:嫦娥奔月: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在射日之后获得了西王母赏赐的不老仙药,后羿把不老仙药交于嫦娥保管。而后羿的门徒蓬蒙觊觎仙药,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无路可退,在情急之下只好吞下仙药,飞天成仙。嫦娥因为不舍后羿,就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从此长居广寒宫。</p><p class="ql-block"> 感悟这个故事不仅能够启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能够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共鸣,激励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保持勇气和决心。</p> <p class="ql-block">在讲一个夸父射日:出自《山海经》。夸父族的首领想要追赶太阳,摘下太阳,于是一直跟着太阳跑,在途中喝掉了黄河、渭水,并且最终死为于追逐的路中。其死后手杖化了桃林,身子化为了夸父山。</p><p class="ql-block">感悟:</p><p class="ql-block">夸父虽然失败了,但他这种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就像我们身边一些人,为了救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亚芳:从自己的角度,讲“天地自有天地的宏大手笔,一撇一捺都让万方战栗。这次在唐山出现的,让万方战栗的宏大手笔显然要结束一段历史,但是这种结束又意味着什么?是毁灭还是开启?是跌入更深的长夜,还是迎来一个黎明?”以及对历史及自然变天的观点。新冠期间医务人员如“女娲补天”的精神,站在一线护卫健康。</p> <p class="ql-block"> 站在现如今的视角,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位人物都幸运,每个人都置身于文学泰斗的苍穹之下,遨游于从神话到《诗经》、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以及其他文学星座之间,我们受益匪浅,慢慢地,我们也逐渐成为这些星座的受光者、寄托者、企盼者。虽不可触及,但却明亮无比。烟火里谋生,四季里谋爱,走心的忙碌,换安心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不许愿,不期盼,稳稳前行,淡淡生活。</p> <p class="ql-block">2025年12月12日舒心读书活动记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