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明祖陵,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淮河镇明陵村境内,东临洪泽湖,南依宁宿徐高速公路,距盱眙县城约10千米,明祖陵陵区总面积约73公顷,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祖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祖父朱初一三代的衣冠冢,也是其祖父的实际殁葬地。明祖陵历时28年之久才大致完备,有城墙三道,21对神道石刻,金水桥三座,殿、亭、楼、阁千间。明祖陵建造规制与神道21对石刻继承唐宋风格,是朱元璋重树中原正统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1982年,明祖陵对外开放并被列为江苏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0月,明祖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明祖陵主要建筑有玄宫、享殿、具服殿、金门、角门、红门、棂星门、内御桥、金水河、宰牲堂、井亭、神厨、神库、燎炉、祠祭署以及陵前石象生等。明祖陵其城墙即有3道,最外面的罗城是土城,长9里30步;中间为砖城,长4里10步,神道石刻、金水桥、宰牲亭等均在城中;最里面是皇城,内有享殿及配殿等。明祖陵城内外遍植松柏7万余株。根据明万历二十六年(1626年)泗州知州曾惟诚撰的《帝乡纪略》记载,明祖陵内的建筑有:“皇城正殿五间,东西两庑六间,金门三间、左右角门二座,后红门一座,燎炉一座;砖城一座,内四门四座、各三间红门,东西角门二座,外有先年东宫具服殿六间、直房十间,东西北三门、直房十八间,星门三座、东西角门二座,内御桥一座,金水河一道,石仪从卫侍俱全,天池一口,井亭一座,神厨三间,神库三间,酒房三间,宰牲亭一所,斋房三间;外罗城内磨房一所,角铺四座,窝铺四座,砖桥一座。城外下马牌一座,东南面御水堤一道,自下马桥起,至施家岗止,共长六百七十五丈五尺。外金水河堤添闸一座。城内东祠祭署一所,堂、厅、门、廊、斋房悉备。又署官私宅一区。”</p> <p class="ql-block">特点</p><p class="ql-block">与其他明代帝陵相比,明祖陵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明祖陵的石刻从数量看,明祖陵21对,明皇陵28对,明孝陵17对,明十三陵和明显陵皆18对。从种类看,明祖陵有麒麟、狮子、马、马官、拉马侍、文臣、武将、内侍及望柱,明皇陵比明祖陵多设置羊、虎,明孝陵、明十三陵、明显陵比祖陵多设象、骆驼、角端(或称獬豸),少设马官、拉马侍、内侍。明代陵寝石刻是在沿袭唐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石刻的数量、组合有一定的规律。根据杨宽先生《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的说明,明代对于陵前石刻群的组合作了调整,除去宋代使用的石羊、石虎,增加了前代曾经使用的较大动物和神兽。明孝陵石兽6种,取消了控马者。明长陵沿用孝陵石刻群的组合,只是增加勋臣一对。此后明陵都沿用明长陵的定制。从石刻组合不难看出皇陵与宋制相近,而明孝陵、明十三陵、明显陵已作了调整,明祖陵则具有过渡阶段的陵寝建筑形制。</p> <p class="ql-block">麒麟二对</p><p class="ql-block">高2.50米一2.60米,长3.12米一3.20米,宽0.83米一0.90米。宽额,大眼,短鼻,巨嘴,嘴角露齿,头顶有角,耳竖脑门两侧,短颈上披着长毛,脊椎凸起,身饰圆形叠压麟甲,胸、臀部饰云纹,四肢挺立,偶蹄,粗壮的长尾下垂,与后腿相连。</p> <p class="ql-block">狮子六对</p><p class="ql-block">高2.40米—2.50米,长1.45米—1.83米,宽0.80米—1.00米。睁圆目,鼻翼微张,微露齿,胡须飘拂,短耳,鬃毛旋转成半球形,露脊椎,腹、腰渐收,前肢直立,露出尖锐的脚爪,后肢作蹲势,尾绕在后脚上。颈部系佩带,带上饰铺首环铃和铺首绣球,间作长方形动植物图案或花朵,胸部、臀部或裆间饰云气纹。狮身重心在后,筋肉突出。</p> <p class="ql-block">享殿遗址</p><p class="ql-block">享殿遗址位于石象生以北44米,明祖陵享殿现仅存28个石柱础,石柱础为不规则排列。由于明祖陵建筑淹没水下受洪水冲击的缘故,所以有的建筑位置已经变动,大致可以看出原来面阔与进深均约为五间,面阔约33米,进深约18米许。柱础为古镜式,与一般明代官式建筑同。檐柱柱础较小,有两种,直径分别为0.6米和0.72米;金柱柱础较大,直径为0.93米,有一础上留下柱痕,原金柱直径为0.76米。根据柱础的排列,可确认明间缝梁架有减柱,还保存宋代手法,这在明代官式建筑中很少采用。在享殿遗址的东南和西北两隅,各有方形短石柱一根。地面上还遗有黄色琉璃瓦。东南27米处发现柱础石一排,可能为配殿等建筑遗址。</p> <p class="ql-block">玄宫遗址</p><p class="ql-block">玄宫遗址位于享殿往北约90余米处,玄宫遗址有砖砌建筑物暴露在地面上,东西长约2米,南北宽约1米,高出附近湖滩约2米余,可能为玄宫的拱顶。墓顶封土已荡去不存。1982年对玄宫进行清理和勘察,发现距地面约2米深处,有砖砌南北向拱券九座,中券对准神道中轴线,东一至东四券和西一至西四券分布在神道中轴线两侧,左右对称。中券宽1.68米,券下有对开石门两扇,厚0.20米,石门上横一门楣石,宽0.68米,厚0.42米,其他八券结构相同,但依次变低变窄。九座拱券南,有一东西向券道,长17米,宽2米,墙厚1米,券道顶已被拆除。券道南壁中部,有一孔道与中券门相对,孔道向南又有一南北向券道,券顶亦拆除。再向南,有一顶部完好、两侧用砖封死的券段。从地面清理情况看,玄宫规模不大,东西宽约30米。根据《帝乡纪略》记载,玄宫当时开有三圹,排列次序为:高祖居中,曾祖居东,祖考居西。2011年,明祖陵地宫(玄宫)甬道和拱门300年来第一次露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