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段时间一直都是在山西看古建,无意中发现河北正定也是个古建密集地,于是就想过来看看。</p><p class="ql-block"> 从洛阳到石家庄坐的是高铁,然后坐网约车下午4点多到的正定古城,住下之后开始吃饭,晚饭后到古城里走走,感受一下古城的夜景。 </p><p class="ql-block"> 事先做了功课,知道隆兴寺可看的东西很多,于是第二天一大早就来到了隆兴寺,计划在隆兴寺多花些时间。买了门票也请了讲解,跟着导游开始了隆兴寺之旅。</p><p class="ql-block"> 隆兴寺历史久远,是清代皇家寺院,因此它现在规模宏大,康熙、乾隆题字的匾额有不少。山门上匾额这几个字就是康熙所书。</p><p class="ql-block"> 隆兴寺内有六处文物,被称隆兴寺“六绝”:一是独特造型摩尼殿;二是被誉为“东方美神”的五彩悬塑观音;三是中国年代最早且体量很大的宋代转轮藏;四是被推崇为“隋碑第一”“楷书之祖”的龙藏寺碑;五是中国古代最高铜铸大佛;六是铜铸千佛像。</p><p class="ql-block"> 导游讲解也主要就是以这六处文物为重点做讲解。有了导游的讲解,看起来就有重点,不然会错过很多精美绝伦的细节看点。一圈看下来,感觉隆兴寺六绝真是名不虚传!</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隆兴寺,不时能看见年过千年的古槐树,其中一个被称为寿槐,1300岁了,现在还是郁郁葱葱,看着非常赏心悦目。寺庙不时有大群的鸽子在空中盘旋,这里飞檐斗拱给它们提供了很好的落脚地。走累了坐在这里看会儿鸽子,人感觉很放松。</p><p class="ql-block"> 寺庙里还有个梁思成纪念馆,梁思成多次来到正定,拍摄了许多隆兴寺的照片,从这些老照片可以看到过去的隆兴寺的样子,民国时期的隆兴寺非常破败,佛像大殿都让人有些不忍直视。忆古思今,心中有很多感慨,国家的富强,真的是太重要了,正是有了新中国,才有了今天又焕发新生的隆兴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隆兴寺简介(百度百科)</span></p><p class="ql-block"> 正定龙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初名龙藏寺,唐改额隆兴寺。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奉宋太祖赵匡胤旨,于寺内铸造一尊巨大的四十二臂铜质千手观音-菩萨像,并盖大悲宝阁,此后,寺内大兴土木进行扩建,以大悲阁为主体的宋代建筑群便相继告成。</p><p class="ql-block"> 金、元、明各代对寺内建筑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和增建。清康熙、乾隆年间,又曾两次奉敕大规模重修,寺院形成了东为僧徒起居之处,中为佛事活动场所,西为帝王行宫三路并举的建筑格局。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赐额“隆兴寺”。清朝末叶至民国年间,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战争频仍,隆兴寺也随之颓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隆兴寺受到了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科学保护,使古刹逐渐恢复其风貌。</p><p class="ql-block"> 隆兴寺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1961年3月4日,隆兴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隆兴寺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注:本人才疏学浅,本美篇后面的隆兴寺文物介绍性文字,也基本来源于百度百科。</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隆兴寺的6处全国之最</p><p class="ql-block">1)造型独特的宋代建筑摩尼殿,被梁思成先生誉为世界古建筑的孤例;</p><p class="ql-block">2)倒座五彩悬塑观音,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p><p class="ql-block">3)我国早期最大的转轮藏;</p><p class="ql-block">4)被推崇为“隋碑第一”、“楷书之祖”的龙藏寺碑;</p><p class="ql-block">5)我国古代最高的铜铸大佛——举高21.3米的铜铸千手千眼观音菩萨;</p><p class="ql-block">6)以及我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王殿(正门)</p><p class="ql-block"> 隆兴寺的正门即是天王殿,它始建于北宋,是寺院现存四座宋代建筑中最早的一座。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做过大修,但主要梁架仍为原来形制没有改变。天王殿大门上端的“敕建隆兴寺”和“天王殿”匾额均为康熙皇帝手书。</p><p class="ql-block"> 作为历代皇家寺院的隆兴寺,清朝的康熙皇帝三次到正定,为隆兴寺题写了十九块匾额。据《畿辅通志》(卷五十二)记载,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圣祖康熙60岁大寿,勅修隆兴寺后,亲笔御书十九块匾额:隆兴寺、天王殿、大觉六师之殿、慈云普荫、摩尼殿、广长妙谛、妙庄严域、通津宝筏、戒坛、慈氏阁、转轮藏、佛香阁、御书楼、集庆阁、伽蓝殿、祖师殿、弥陀殿、药师殿、静业堂。他的孙子乾隆皇帝到过隆兴寺七次,也留下了不少墨宝。</p> <p class="ql-block"> 殿内供奉的 “大肚弥勒佛”为金代木雕,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这是一位被完全汉化了的弥勒佛,其形象源于中国五代浙江奉化岳林寺的契此和尚。</p><p class="ql-block"> 殿内两侧供护世四大天王。因他们手中所执法器不同,被赋予了吉祥的中国寓意。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因舞剑生风,故寓为“风”;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因琵琶能调拨发音,故寓为“调”;北方多闻天王手持宝伞,因伞能遮雨,故寓为“雨”;西方广目天王手缠一蛇,意为降服归顺,寓为“顺”。合称“风、调、雨、顺”,暗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觉六师殿(遗址)</p><p class="ql-block"> 大觉六师殿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原为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单檐庑殿顶建筑,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金、元、明、清均进行过重修。民国初年因年久失修而坍塌。</p><p class="ql-block"> 据《隆兴寺志》记载,大殿的佛坛上原供有七尊佛像,即释迦牟尼佛及其成佛之前的六位先师: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他们在佛教中合称“过去七佛”,因而大觉六师殿又俗称“七佛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网络图,桑原骘藏1908年摄大觉六师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摩尼殿</span></p><p class="ql-block"> 摩尼殿始建于北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大殿布局奇特,其正方形殿身的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使平面形成十字形。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柱子用材粗大,有明显的卷刹、侧角和生起,与宋《营造法式》相近。</p><p class="ql-block"> 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称这种布局平时除去北京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在宋画里见过。并特意将其拍照,编入《中国建筑史》。解放前由于年久失修,大殿梁架倾斜严重,1977年至1980年由国家文物局拨款对这座大殿进行了复原性修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摩尼殿无人机视角(网络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摩尼殿结构分解图(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摩尼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石香炉</p><p class="ql-block"> 此石香炉为宋代雕制,由炉身、炉座两部分摞置而成,通高1.4米。炉身正面浮雕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四周侍立药师十二神将,手持宝杵、宝剑、宝棒等兵器,给人以威武勇猛、栩栩如生的感觉。寺庙中早期的香炉保存下来的并不多,此座以佛教题材为雕饰的宋代石香炉保存至今,实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 殿内佛坛上供奉五尊泥塑金装佛像,正中是佛祖释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创始人,与中国春秋时期的孔子是同时期人,本名为悉达多•乔达摩。原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后为弄清人生真谛而出家悟道,创立佛教后,被人称为佛陀。</p><p class="ql-block"> 左右两侧立像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其中两位。左侧的老者为迦叶,右侧的为阿难,两侧莲座上供奉的是文殊、普贤二菩萨。这五尊均都为宋代原塑,文殊、普贤在明代曾进行过修补。殿内各壁为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现存面积仍为422平方米。内槽东西扇面墙内壁绘“十二圆觉菩萨”和“八大菩萨”;四抱厦绘护法“二十四尊天”,其中东抱厦的“大悲尊天”“鬼子母天”等保存较好;檐墙内壁生动地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槃等整个过程,称“释氏源流”;东西扇面墙分别绘“西方胜境”和“东方净琉璃世界”。</p> <p class="ql-block"> 摩尼殿内各壁满绘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除内槽东西扇面墙内壁的“十二圆觉菩萨图”和“八大菩萨图”为清代补绘外,其余皆为明代遗存。</p><p class="ql-block"> 现存面积约422平方米,为四抱厦绘护法“二十四尊天”。檐墙生动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槃等整个过程,称“释氏源流图”。东、西扇面墙分别绘“西方胜景”和“东方净琉璃世界”。壁画采用沥粉贴金的艺术处理,色彩艳丽,层次清晰,在现存明代寺观壁画中实属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西方胜景</p><p class="ql-block"> 内槽东扇面墙外壁画框宽9.14米,高7.13米,内绘“西方胜景”。构图宏伟,色彩艳丽,将虚幻的“西方极乐世界”展现出来。</p><p class="ql-block"> 画面主题以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菩萨为中心,共绘佛、菩萨、罗汉等400余身。壁画左下角则以暗淡的灰绿色绘出了世俗间生老病死诸苦,与色调明快、气势恢宏的西方极乐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彩悬山</p><p class="ql-block"> 摩尼殿内槽北壁为一座泥塑五彩悬山,悬山中现存塑像共30余身,正中的五彩观音菩萨像,俗称“倒座观音”。因观音菩萨有“众生普渡不完,誓不回头”的誓言,而芸芸众生,永远普渡不完,故形成“倒座观音”形象。</p><p class="ql-block"> 观音像原塑于北宋,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曾进行修补。鲁迅先生非常欣赏这尊塑像,称赞她是“将神人格化”了,将她视若佛教美学的代表作而珍藏,至今仍陈放于北京阜城门内鲁迅故居的书案上,被视为最美的观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倒坐观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鬼子母天</p><p class="ql-block"> 传说在古代王舍城,有佛出世,举行庆贺会。在赴会途中,一位怀孕的女子流产,而周围的人却舍她而去。女子因此发下毒誓,来生要投生王舍城,并食尽城中小儿。后来她果然应誓,投生王舍城后生下五百儿女,日日捕捉城中小儿食之。释迦牟尼佛祖得知此事,趁其外出之际,藏匿她其中一名儿女。鬼子母回来后遍寻不获,最后求助释迦。释迦劝她将心比心,最终劝化鬼子母,令其顿悟前非,成为护法诸天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民间,鬼子母神被当作送子娘娘供奉子娘娘供奉。鬼子母神不仅被视为护法神,还具有保护儿童健康成长、妇女顺利分娩的神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回望“摩尼殿”后门匾额:广长妙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戒坛</p><p class="ql-block"> 戒坛是一座亭台式建筑,现存木结构部分为清代重建。坛内供明代铜铸双面佛像。二佛像相背而坐,背身相连,面南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面北而坐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p><p class="ql-block"> 一般寺院的戒坛上多供奉释迦牟尼佛或其十大弟子之一的优婆离。因优婆离持戒第一,所以在戒坛上多供奉其形象。而隆兴寺戒坛上供奉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及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这在全中国也不多见。另外,这尊双面铜佛像具有明显的明朝中期宫廷造像的风格,在民间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铜铸双面佛像</p><p class="ql-block"> “此铜铸双面佛像系明弘治六年(1493年)铸造。面南者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双手做禅定印,面北者为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左手作禅定印,右手做慈悲印,二者均为民间广为尊崇的佛像。在药师佛像下莲座正中阴刻铭文“大明弘治六年真定县滹沱河南古城村善女吕氏讳旺谨造”。此种形制的造像在汉传佛教寺院中极为少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转轮藏阁</p><p class="ql-block"> 建于北宋,是一座平面近似正方形的二层楼阁。在建筑结构上采用大弯梁和移柱造、叉柱造的做法,被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赞为“木构建筑之杰作”。元、明、清均有重修。1956年由国务院拨款进行了落架复原性重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18px;">宋代转轮藏</span></p><p class="ql-block"> 阁内安放的宋代转轮藏(俗称藏经橱),是一个能够转动的大书架,八角形小木制作,直径7米,经橱以上作重檐状,下檐八角,斗拱式样为八铺作,为我国早期斗拱出跳最多的实例。上檐圆,出飞檐,是典型的宋《营造法式》作法,为国内最古老、最大的藏经橱。整个转轮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针承受,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体量较大的一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慈氏阁</p><p class="ql-block"> 建于北宋,是一座平面近似正方形的二层楼阁。内部梁架结构采用减柱造,简洁明朗,檐墙内立柱为宋《营造法式》所记永定柱的唯一实物例证。元、明、清均有重修。1958年由国务院拨款进行了落架复原性重修。</p> <p class="ql-block"> 阁内供奉五彩弥勒菩萨一尊,高7.4米,为北宋时的独木雕刻。弥勒头戴天冠,着菩萨装,手作说法印,身后饰高8.8米的火焰纹背光,以示佛光普照、法力无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康熙御碑亭</p><p class="ql-block"> 御碑亭为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盖顶。东侧碑亭内为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皇帝手书的《御制隆兴寺碑》,碑文记述了康熙四十二至四十八年(公元1703年—公元1710年)敕令对寺院进行大规模整修的情况,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龙藏寺碑</p><p class="ql-block"> 此碑为中华名碑之一,全称为《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碑刻立于隋开皇六年(586)年,碑文记述了恒州刺史王孝仙奉敕劝奖州内士庶万余人修建龙藏寺的情况。其书体方整有致,用笔沉挚有力,刚柔相济,结体严谨安雅,上承南北朝之遗韵,下开初唐诸家之先河,在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被历代书法家所推崇,有“楷书之祖”“隋碑第一”之称,为隆兴寺六最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龙藏寺碑复制品,便于近距离观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乾隆碑亭</p><p class="ql-block"> 西侧碑亭内为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高宗手书的《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碑文记述了乾隆四十四至四十五年(公元1779年—1780年)对隆兴寺大规模重修的情况。此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乾隆碑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藏书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远看大悲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民国初期的大悲阁照片</p><p class="ql-block"> 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两侧配殿分别为御书楼和集庆阁,三殿均始建于北宋,现存建筑为1999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悲阁</p><p class="ql-block"> 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两侧配殿分别为御书楼和集庆阁,三殿均始建于北宋,现存建筑为1999年重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铜铸观音像</p><p class="ql-block"> 大悲阁内所供的铜铸观音像,是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奉太祖赵匡胤之命铸造。像高21.3米,共42臂,现存观音像的身体部分和当胸合十的两只手臂是宋代铜铸,其余两侧40只全部为民国时期重装的木质手臂。据说每只手眼都各有25种法力,40只手眼和25相乘便成了千手千眼。因此这尊观音被称为“千手千眼观音”。</p><p class="ql-block"> 1000年前铸造这尊观音像时,采用屯土的方法,整体分七段接连铸造而成的。它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古代铜铸佛像中最高大者。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人们都自然地将隆兴寺称为“大佛寺”。</p> <p class="ql-block"> 像高21.3米,位居我国古代铜造像之首。其42臂中除当胸双手合十外,两侧各20臂呈辐射状分布(两侧手臂是后期增加的木质手臂),手不仅分别执日、月、净瓶、金刚杵、宝剑等法器,且均饰有一眼,以40只手眼配以佛教三界中二十五种果报即为千手千眼之来历,千手表示护持众生,千眼表示观照世间。此像作为一千多年前劳动人民聪明与智慧的结晶,可谓我国古代冶金史上的一大奇迹。在隆兴寺六处文物之最中最具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 1907-1912年山本明见到的正定大铜菩萨已露天,大悲阁主体顶部完全塌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精美的须弥座</p><p class="ql-block"> 19.2米的铜铸菩萨像,这尊佛像立于2.2米高的须弥石座之上。令人赞叹的是,这座石质须弥座同样为北宋时期的原物,是一件精美的石雕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 须弥座的构造复杂而精致,由双层上枋、上枭、束腰、下枭、下枋和圭脚组成。雕刻家们运用了浅浮雕、高浮雕、圆雕和透雕等多种技法,塑造出了力士、飞天、共命鸟和伎乐等生动形象,雕工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寿槐</p><p class="ql-block"> 这棵古槐,是隆兴寺内树龄最高的槐树,已有1300多岁,被称为“寿槐”“福树”。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在此树下驻足观看,见有瑞鹤祥云绕于树端,经久不去。这一景象,被他看做祥瑞之兆,坚定了他称帝后扩建隆兴寺的信心。既为寿槐,自有荫护,虔诚者绕树三匝,可得富责荣显、鹤寿永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弥陀殿</p><p class="ql-block"> 弥陀殿建于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殿内正中供奉明代泥塑金装阿弥陀佛,西侧供石雕十八罗汉。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是佛教重要宗派净土宗的信奉对象,据说佛教信徒相信只要一心一意地念诵“阿弥陀佛”的法号,阿弥陀佛就会接引念佛者往生极乐世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毗卢殿</p><p class="ql-block"> 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原为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崇因寺的主殿,1959年迁建于此。此殿面阔、进深皆为五间,重檐歇山顶、青瓦覆盖、绿琉璃瓦剪边。檐下悬挂清乾隆皇帝御书“毗卢佛殿”匾额。</p> <p class="ql-block">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祖籍广东省新会县,是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之子。</p><p class="ql-block"> 梁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上世纪30—40年代,梁先生与夫人林徽因及其他同仁们实地调查了全国2000多处古建筑,主持编写了《中国建筑史》。</p><p class="ql-block"> 梁思成一生著作颇多,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共150多万字,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评价梁思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梁思成先生拍摄的隆兴寺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