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送东阳马生序》</b></p><p class="ql-block"> 明 宋濂</p><p class="ql-block">原 文</p><p class="ql-block">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居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答,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学有不成者,非天质之愚,其故何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高,乡之贤达之人也。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观其志,诚欲其是有补于天下,而将欲行之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余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译 文</p><p class="ql-block">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p><p class="ql-block">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样。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回答,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罢了,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p><p class="ql-block">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是在勉励同乡努力学习,这是我的本意;如果诋毁我是在夸耀自己的际遇好而在同乡面前表示骄傲,难道是了解我的人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以古鉴今,劝学励心</i></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宋濂,这位明初的大儒,一生可谓波澜壮阔。他自幼家境贫寒,却对学问有着炽热的追求。在艰苦的环境中,他借书抄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凭借着顽强的毅力遍览群书,终成一代宗师,备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尊崇,参与诸多重要典籍的编纂工作。</p><p class="ql-block">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同乡晚辈马生的赠序。当时的社会,虽已步入明朝初期的稳定重建,但文化传承与学子的求学之路仍充满挑战。马生前来求学,宋濂见其似自己年少时那般热爱学习,便写下此序,以自身经历告诫马生学习需勤奋刻苦、不畏艰难。</p><p class="ql-block"> 文中“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描绘出求学之路的艰辛。这让我联想到当下,许多年轻人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享受着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却毫无珍惜之心。他们厌学,抱怨学习的枯燥与压力,殊不知与宋濂当年相比,已是天壤之别。古有匡衡凿壁偷光,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仍渴望知识的光辉;今之青年,有何理由在良好环境中放弃学习?</p><p class="ql-block"> 宋濂“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种对知识的纯粹热爱令人动容。而如今部分青年厌世,对生活缺乏热情与希望。可曾想,人生之路恰似宋濂的求学之旅,虽有坎坷,但只要心怀信念,便能在困境中寻得乐趣与价值。就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苦难并非终结,而是成长与升华的契机。</p><p class="ql-block"> 我们应从宋濂的经历中汲取力量,珍惜当下的学习机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莫要在青春年少时虚度光阴,当如宋濂那般,在求知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用知识充实自己,以奋斗书写华章,让生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