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借助泰晤士河畔的伦敦之眼,可以居高临下的俯瞰这座城市:天际线由数不清的塔楼与陡峭的屋顶构建,暗淡的色彩透着自信和大家风范。几座大桥横跨两岸,样式各异,气势雄伟。金色的大本钟传出的钟声,伴随着若有若无的云彩,在上空回荡,浑厚而又悠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漫步在大街小巷,欣赏着街道两旁乔治亚式、维多利亚式和都铎式的各种古老建筑,形形色色的纪念碑,雕像。无论是车水马龙的通衢大道,还是被踩光滑了的石板小路,一个转角处,也许就是一段历史,一次变革。一不小心,你可能就会与一个轰轰烈烈的事件或者一段名人的故事擦肩而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老的皇宫,古老的教堂,对了,还有藏着老牌资本主义从全世界掠来的宝物的大英博物馆。这就是我们来到伦敦所应该看的全部吗?我以前这样认为,直到今年五月份路过时小住,才发现这座城市能提供给我们的,远远的大于这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两只狐狸引起的观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定的旅馆就在老市区,离泰晤士河不远,周围全是三层的老式楼房,街上树木并不算多。早晨起来拉开窗帘,映入眼帘的居然是两只狐狸。它俩竖着尖尖的耳朵,机警的眼睛瞪着我看了一会儿,又低下头寻找食物。能在喧闹的市中心看见野生的狐狸,很激动。抓起相机隔着窗玻璃拍了两下。狐狸警觉,看到了镜头的反光,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很意外的惊喜,市区也能让狐狸与人共存,说明了什么呢?显然,这里有足够的自然保留绿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饭后去白金汉宫看换岗仪式,从圣詹姆士公园路过。这个公园占地二十三公顷,中间有湖有岛。湖边,聚集了大量的鸟类,所以它还有个别名叫鸭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湖心小岛的台阶上,站满了一大排体型巨大的塘鹅,黄色的大嘴朝天伸着,蔚为壮观,如同在郊外自然保护区看到的景象。时值春天,到处草木青翠,鲜花盛开,小鸟,小鸭,小鹅,曲颈向天歌的场景一幕接一幕的上演,新的生命给人带来的是欣喜,是希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圣詹姆士公园相连的是面积一百四十公顷的海德公园和一百一十公顷的肯辛顿公园。还有十九公顷的格林公园以及白金汉宫后边的御花园,合起来近三百公顷的绿地,都位居寸土寸金的中心地带,称得上市区公园的巨无霸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维基百科上介绍,伦敦人均绿地面积达到24平方米。这样的数据不是眼见为实,真的难以置信。我们心中的老工业城市,不应该是烟囱林立,雾霾笼罩,人口密集吗?墨尔本被称为花园城市,有数不清的花园和自然保留地。却原来,城市布局设计是继承了它宗主国的衣钵。</p> <p class="ql-block">在所在的小区周围逛街,正巧碰上了每年都要举办的花展。街边的商店,街心花园,被装点成了灿烂的鲜花海洋,大部分的装饰不惜工本的用了真花,每一面墙壁和橱窗都是以一种颜色为主,鲜花的色彩搭配和谐,丽而不艳,贵而不俗。游人们在英伦之风中穿行,在高雅的审美趣味中陶冶。</p> <p class="ql-block">火车站里,有帕丁顿小熊可爱的雕像,供孩子们与之合影。街头上还有《小熊维尼》《好饿的毛毛虫》等童话书里的场景展览。这些伴着孩子们长大的经典童话角色从书本里跳了出来,被立体,被放大。孩子们置身其中,和它们对话,游戏,寓教于乐。这些童话的原作者,比如“帕丁顿熊”作者米高·邦,“小熊维尼”的作者艾伦,插画家欧内斯特,都是出自英国本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只要你醒着,生活就不会睡大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标题的话是英国诗人查尔斯.兰姆对伦敦夜生活的评价。不是我说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女儿和我是音乐剧的爱好者,尤其钟情《悲惨世界》。几年前,女儿来伦敦看过。据她说,伦敦剧场里配角都和澳洲的主角唱的一样好。另外,在这里。对白与唱段都能听到性感的伦敦口音,自然不能错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晚上,当我们来到Sondheim Theatre 桑德海姆剧院所在的伦敦新区时,被一番繁忙景象震住:霓虹灯闪烁,人流攒动。黄昏即清晨,这里的一天刚刚开始。四十多家剧院散落在西区的各个角落,其中许多剧院像桑德海姆专门上演《悲惨世界》一样,常年固定的上演一部剧,如《剧院魅影》《猫》《西贡小姐》等等。我们在进场时,队伍一直排到了大街上拐弯处。两层看台,中等规模的剧院里座无虚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是广告截图</p> <p class="ql-block">剧院里的天花板</p> <p class="ql-block">你能想象出这部剧上演的天数吗?早在二零一零年就庆祝了上演一万场的记录。从一九八五年到现在,天天上演,场场爆满,该有多少来向经典致敬的本地外地观众呀?悲惨世界是法国文豪雨果的作品,最初的音乐剧也源于法语。但自从英国戏剧制作人卡梅伦·麦金塔(Cameron Mackintosh)接手改编成英语版以来,它才成为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的常驻剧目,创下了多项纪录,拿到数不清的奖项,成了影响全世界的音乐剧经典中的经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女婿来伦敦的目的是看今年足球英联赛中的决赛,他是进入决赛的一个队的粉丝。英联赛的热度不必多说,半决赛,决赛的门票,在我们看来已是天价。可仍然一票难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到足球,中国的蹴踘算是足球的雏形,可惜古人没能制定出比赛的规则,让它发展普及起来。英国的第一个足球协会在十九世纪中叶的伦敦成立,制定出了严谨和统一的比赛标准,从而使比赛有章可循。这项运动随之也推广普及开来,成为备受欢迎的世界第一运动。每四年一次的世界杯,更是全世界的狂欢节日。伦敦就这样拿到了现代足球发源地的历史光环。</p> <p class="ql-block">白金汉宫附近的加拿大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一场坚持了四百年的换岗仪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伦敦最值得看,最有参与感的还是要算白金汉宫前的换岗仪式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带着家里的三岁和六岁的孩子,我们提前一个多小时来到白金汉宫门前,占据了很好的位置。密集流动的人群,院子里荷枪实弹的哨兵,体型高大,威风凛凛的战马,潇洒帅气或者英姿飒爽的骑警,都吸引着孩子们和大人们好奇的目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等待的空隙,打量了一下眼前这名气响亮的宫殿。它是一座四层正方建筑,淡雅的浅灰色,并没有过多的装饰,让正门的王室徽章愈发显得醒目。宫前广场有著名的维多利亚女王雕像,雕像的最上方是金色的胜利之翼,在阳光下光芒四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一点整,那扇精致厚重的大门缓缓打开。音乐,鼓点响起,举着手机的观众热情洋溢,空气像是被点燃了,激动人心的氛围蔓延开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小队穿着蓝色制服的卫兵从广场上迈着整齐的步伐走来,蓝色是冷溪卫队的制服颜色。他们在两个红衣黑裤的军官带领下前来换岗。接着是军乐队的一个方队进场。黑色制服黑色的大檐帽,金色的腰带,金色的配饰,配着他们手中金色的小号,圆号,乐曲雄浑有力,橐橐的踏步声成了有力的节拍伴奏。</p> <p class="ql-block">掷弹兵卫队的红色制服出现了,带来了整个换岗仪式的高潮。高高的黑色熊毛帽子,鲜艳的猩红色上衣,笔挺的黑色裤子,那是十七世纪国王查理二世制定沿传下来的。鲜艳的服饰,夸张的高帽和卫兵们近乎机械式的一举一动,像是保卫童话城堡的木偶士兵。他们严肃认真,表情统一,让观众们倍感亲切好笑,仿佛跟着他们穿越,回到了另一个空间的童话国度。</p> <p class="ql-block">比之视觉上的满足,军乐队的演奏更能引起游客的共鸣和互动,在半个多小时的演奏中,曲目里从英国古典的曲目,表现军事历史的掷弹兵之歌等,到现代流行曲改编的乐段。让在场的观众打着节拍跟着哼唱,气氛在此空前的高涨。在现场录了一段节奏感和感染力很强的一段,回来用手机一查,竟然是Lady Gaga的歌曲。再放放原曲,节奏感和感染率比军乐效果差了很多。说句对LadyGaga不敬的话,这个变奏和配器有点化腐朽为神奇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查找换岗仪式的前生今世时,刷到了这样一条记录:自从1660年亨利七世开始,四百年来,这项活动一直持续。甚至二战时德国对伦敦的大轰炸期间,都没有停止,只在新冠期间被迫中止了一年半。这则消息并不起眼,却很值得细品:对待这样一个简单的仪式,他们怎能如此的坚持不懈?不是几年,不是几十年,而是数百年如一日。凭着这种专注,坚持,愣是把简单的卫兵换岗,搞成了轰动全球的盛典,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堪称奇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年前读过一篇长文,介绍性格清冷的英国人喜欢,并身体力行的一个词,叫做“Solitude” 。即需要独处,追求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这是他们很看重的一种品质。搞懂了Solitude,对于英国那些不可思议的事儿,就有了探寻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譬如,他们坚定的捍卫皇室的传统和礼仪,可早在一二一五年,他们就制定了把王权限制在法律之下的大宪章。譬如BBC拍纪录片,为了拍出一个好的镜头,他们可以在条件非常恶劣的环境下蹲守几天,或者几个月。再譬如那些自然科学,哲学,文学领域的大牛:从万有引力到蒸汽机,莎士比亚到培根。就像我手中拿着的相机,是日本的尼康。但是胶卷时代发明定影剂,创造出Photograph(照相)这个词的,还是葬在西敏寺的英国天文学家,科学家的约翰·赫歇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十八世纪在伦敦生活的塞缪尔·约翰逊博士曾说:“伦敦是个日新月异的城市。这里聚集了众多的教堂、剧院、博物馆、音乐厅、行宫、美术馆、学院建筑,古典文化和流行文化都能在这里融合沉淀。在伦敦,能发现整个英国,也能发现整个世界的文化痕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百多年过去了,伦敦依然在“日新月异”,它的年纪虽长却青春永驻。</p> <p class="ql-block">西敏寺一侧</p> <p class="ql-block">泰晤士河上的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