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里”是上世纪岛城传奇般的存在,说的是胶州路、大窑沟以及中山路两侧,曾经是青岛最繁华的商业区。这里的商品应有尽有,汇聚天南海北,如盛锡福、瑞蚨祥、谦祥益、春和楼、亨得利、一百、劝业场等许多久负盛名的老字号。如今,只剩下盛锡福、春和楼等寥寥几家,但仍然难掩昔日的辉煌。 1904年,章丘孟氏家族进入青岛,在胶州路与海泊路购买大片土地,建起传统的里院式建筑群,建筑采用北方四合院与商业建筑相结合的布局方式,清水墙面的房屋大部分为两层。全部为青红双色砖砌成,山墙为大圆弧形,门前曾有通透性围栏 。后(1959年)因拓宽胶州路路面,将其围墙拆除了,成为临街门面商号。 青岛瑞蚨祥,就是从这里开启了近百年的城市品牌老店之路。与“谦祥益”齐名的著名绸布店“瑞蚨祥”,位于胶州路35号。“瑞蚨祥”三字门面匾额,系由清朝遗老、著名书法家王垿在青岛题写。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愿意到这里消费,并且都能觉得物有所值,在绸布业创造了一个辉煌的神话。 青岛瑞蚨祥,出自章丘孟家。在距济南府不远的章丘,有一支亚圣的后裔,叫孟鸿升者,就来自这个家族。1870年,祖籍章丘县旧军镇的他,以土布经营起家,凭借才干积攥了第一桶黄金,便将业务扩展到省城济南开办了一家布店,字号为''万蚨祥'',不久之后更名为''瑞蚨祥'',由此成为中华第一绸布品牌的创始人。 孟鸿升去世后,儿子孟雒川做了瑞蚨祥的经理,他为瑞蚨祥立下十六个字的店规:''至诚至上、货真价实、言不二价、童叟无欺''。章丘织布厂让孟氏的绸布庄有源源不断的货源的保障,孟氏家族又瞄准了第二片市场北京城。在十九世纪末,瑞蚨祥硬是在大栅栏拓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光绪十九年(1893年),花费了八万大洋在大栅栏选定铺面,北京瑞蚨祥绸布店正式开张。但是,1900年''庚子事变''皇城遭劫,瑞蚨祥也遭遇八国联军兵燹,产业损失殆尽,濒临垮台。后来,孟家与清廷权贵搭上了关系,再加上各种上下活动,北京瑞蚨祥几经周折,终于凤凰涅槃般复兴。 青岛瑞蚨祥绸布商店,也于1904年由总号经理沙文峰(即后来的裕长酱园老板)来青岛投资白银3万两设立,在胶州路35号建立分号,占地2800 平方米。1905年11月正式开业,陈文轩任经理。主要经营绫罗绸缎、呢绒皮货、各色布匹。经营方式为批发、零售、加工。店内还兼营药品、报关行、房地产等。 瑞蚨祥自开业以来,始终贯彻“至诚至上、货真价实、言不二价、童叟无欺”的经营宗旨,备货齐全,以保证自己的信誉,其经营方法从购货、销货等方面都颇具特点。瑞蚨祥为一些高官、富贾,每人发一个“折子”,每次买货可以不交现钱,每到端午、仲秋、春节结账,对青岛上层人士住址列了清单,主动上门服务。 1904年,青岛瑞蚨祥有员工3人,年销货白银12100两。到了1913年,销货达221900两。其中,棉布占70%,40个品种,英国货占90%;绸缎50个品种全部为国产。1916至1925年,商品已达700余种,扩大了呢绒经营规模。同时,开始承制服装以扩大营业收入。 在日寇侵华期间,济南、青岛等地商家无不受到较大冲击,民族企业瑞蚨祥自是首当其冲。经营日渐困难,步入下坡。孟洛川年事已高,最终因积劳成疾于1939年病逝。1937年,瑞蚨祥的经营商品达3000余种,年销货273300银元,绸缎占35%,棉布占50%。抗日战争胜利后,瑞蚨祥勉强维持营业。 解放后,1956年实现公私合营,称瑞蚨祥呢绒绸缎商店。1965年并入谦祥益绸布店统一核标,名为东风绸布店胶州路门市部。商店只经营零售,不再批发。文革期间,“谦祥益绸布店”被改名为“东风绸布商店”。直到1985年,瑞蚨祥和谦祥益两店才分家,瑞蚨祥又回到了胶州路上,复称瑞蚨祥呢绒绸缎商店后归属青岛市百货集团。 2000年瑞蚨祥店铺因法人代表涉嫌集资诈骗被查封,核实帐务发现负债累累,已经资不抵债。次年,青岛瑞蚨祥有限公司处于破产倒闭状态。2006年10月份,青岛市拍卖行将瑞蚨祥原址胶州路35号,以及分店聊城路121号,共500平方米的房产予以拍卖,拍卖所得用于偿还部分债务。 2006年12月,青岛瑞蚨祥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也被吊销,这也标志着这个百年老字号已彻底掩没在岛城里。自然国地近几年考察搜集了大量的青岛地区古近代遗迹及书面、展览文字资料,设想配以图片整理完善后逐步发表,敬请期待!部分文字和图片采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我来删除,谢谢! 2024.12.12.整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