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下午,我们从里斯本乘坐葡萄牙航空公司的国际航班来到巴塞罗那。这是我们的座机。 <div> 如果是球迷,到巴塞罗那,是冲着巴萨主场诺坎普而来。而更多的旅游者,则是冲着高迪那些美轮美奂的建筑而来,我们就是。</div><div> 在拜访高迪之前,先拜访了哥伦布。</div> 兰布拉大道,巴塞罗那最著名的步行街,也是重要的文化象征。<div> 大道尽头,是蓝色的地中海,这里矗立着巍峨的哥伦布纪念碑。在西班牙有无数哥伦布纪念碑,眼前这一座是最雄伟也最具标志意义的。当年哥伦布凯旋归来,就是首先在巴塞罗正式宣布和描述了新大陆的发现。纪念碑呈圆柱形,高60米,圆柱顶端的哥伦布立像是世界最大的哥伦布塑像。哥伦布凝神远望,神情坚毅,右臂指向前方的海洋,姿态充满自信。碑座四周雄踞着八只巨大的黑狮,碑身中部有多座人物塑像,因正在维修都蒙上遮布,只有一座头戴皇冠的女性完整呈现,也许就是资助哥伦布探险的西班牙女王伊莎贝尔一世。碑座周围镶嵌着八幅浮雕,生动呈现了哥伦布远征新大陆的几个历史性场景。</div> 觐见和游说西班牙双王; 告别故乡开始远航 返回西班牙受到国王欢迎。 兰布拉大道上有很多行为艺术家,这一位扮演的应该是达芬奇。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西班牙的社会经济在欧洲处于全面的落后状态,然而在文化艺术方面,西班牙却当仁不让地引领着世界潮流。引领潮流的是两位泰山北斗般的大师,一位是毕加索,另一位就是高迪。<div> 教皇乌尔班八世曾对天才的巴洛克大师贝尼尼说:</div><div> “你,就是为罗马而生的,而罗马,也将永远以你为荣。” </div><div> 这句话同样可以用于高迪与巴塞罗那。 <div><br> </div></div> 米拉之家的模型。 巴塞罗那一共有13件世界文化遗产,高迪一人就拥有7件,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中米拉之家是高迪最满意的作品,他的自我评价是:<div> “用自然主义手法在建筑上体现浪漫主义和反传统精神最有说服力的作品”。<br> 米拉之家建于1906年至1912年间,是高迪设计的最后一个私人住宅。此后,高迪将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圣家族大教堂的设计和建造,直到他生命的终结。<br> 米拉之家位于大街转角处,外观呈波浪形,由浅黄色的石材砌出的外墙,扭曲回绕的铁条构成的阳台栏杆,造型诡异,被认为是最异想天开的设计,使游人刚一走近,就受到深深的吸引。</div> 走进米拉之家,便开始享受一场视觉的盛宴。每一个厅堂,每一个走廊,每一层楼梯,每一扇窗户,每一处转角,每一个天花板,乃至每一盏吊灯,每一个细节,从线条到造型,再到色彩,每一处都让人出乎意料,都让人眼前一亮,让人除了赞叹,还是赞叹。 构思奇妙的的屋顶烟囱和通风口,是米拉之家最出众的部分。这些烟囱和通风口或像海螺,或似蘑菇,又如披戴盔甲的士兵,高低错落地散布在天台。如同这座家宅的守护家丁,庄严威武,又温和纯良。 在高迪大师的魔杖之下,平凡无奇的屋顶变成了童话世界。 看看这些“蘑菇头”上,堆积的居然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啤酒瓶。有人说,这是高迪在发泄对米拉太太拖欠工钱的不满。<div> 米拉之家在建造初期曾遭受过一些非议甚至嘲笑。这座建筑本来是米拉先生请高迪设计的,谁知米拉太太根本接受不了大师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异想,在建筑过程中两人就龃龉不断,建成之后米拉太太竟然拒绝签字接收。高迪最后不得不与米拉太太对簿公堂。高迪胜诉之后,把赔偿的款项捐给了慈善机构。</div><div> 高迪的尴尬,其他大师也遇到过。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代表作之一“巴尔扎克像”就是如此,而且订货方来头更大。米拉太太只是一个俗气的富婆,而罗丹的甲方是法国作家协会!</div><div> 1891年,罗丹接受了法国作家协会的订单,为巴尔扎克制作雕像。罗丹呕心沥血,历时六年多,十数易其稿,才完成了雕像,却遭遇激烈的批评和攻击,有人甚至将雕像形容为“麻布袋里装着的癞蛤蟆”,就如同有人把米拉之家的外墙形容为“采石场”一样。法国作家协会拒绝接受这尊雕像,并且禁止将这尊雕像矗立在巴黎任何一处街头。</div><div> 对此,罗丹表示,“如果真理应该灭绝,那么后代就会把我的巴尔扎克像毁成碎块;若是真理不该死亡,那么我的巴尔扎克像终将立于不败之地。”</div><div> 后来的结果是,罗丹的巴尔扎克雕像被铸成铜像,矗立在巴黎的拉斯巴依大道上,接受着后人的拜谒和赞美。<br></div><div> 天才常常是寂寞的。过去如此,以后还会如此。<br></div> 罗丹 《巴尔扎克像》 当时的报纸上挖苦米拉之家的漫画。 米拉之家的阁楼,270个不同高度的拱肋支撑着阁楼和天台,形成一组鲸鱼龙骨一样的拱形骨架,行走其间如同游走在一条巨大鲸鱼的肚子里,让人如梦如幻。 如果说对米拉之家的审美还有分歧的话,对巴特罗之家的赞美就是众口一词。看到巴特罗之家的第一眼,我就觉得巴萨没有白来。<div> 整栋建筑,从外到里,从下到上,每一处都透露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难以形容的奇幻之美。以蓝色为基调的多彩外墙,是一种奇诡却又和谐的色彩组合。外墙上点缀着一个个童话般的小阳台,让人看到第一眼就遐想联翩。<div><br></div></div> 一楼主厅是巴特罗之家最精华的部分,房间顶部是巨大的螺旋造型,像大海的漩涡,漩涡中心是海葵样的顶灯。 公寓内部的天井,如同深深的海洋。高迪用了15000块渐变色的蓝色瓷砖,沿着楼梯一层层往上走,离顶层越近,瓷砖的颜色就渐渐加深,从浅蓝到深蓝,楼梯一侧水纹样的玻璃映着墙壁的蓝色,使人如同置身海洋之中。<div><br></div> 巴特罗之家最出彩的景观也在屋顶,屋顶被设计成了一条由无数陶瓷鳞片组成的巨龙脊背,紧挨着龙脊的是一个造型奇特的十字架,灵感来源于圣乔治屠龙拯救公主的传说,分别象征恶龙的背集和圣乔治的宝剑。无论造型还是色彩的组合,都美得让人除了叹息,再难以赞一词。 圣十字圣保罗医院是巴塞罗那的一组医院建筑,兴建于1901年到1930年,由巴塞罗那银行家保罗吉尔捐款,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蒙塔内尔设计并主持修建(蒙塔内尔去世后,他的儿子派瑞接任了这项工作直至最后完工)。<div><div> 很难想象,这座宫殿般的建筑群并不是一座贵族私立医院,而是专门用于是收治穷人的平民医院,也被当地人称为“平民的宫殿”。 直到2009年6月以前,这个建筑群一直作为医院使用,之后改为博物馆和文化中心。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的还有蒙塔内尔的另一件作品加泰罗尼亚音乐宫。</div></div><div> 顺便说一句,蒙塔内尔还是高迪的老师。</div> (网络图片) 圣十字圣保罗医院全景模型 当初设计这个医院时,蒙塔内尔就是要将医院建设成一个童话般的花园。每一栋独立建筑的前后都配有两个花园绿地,为病人创造了优雅的疗养环境。 除了朝向街面的主楼用作行政和教学、花园中心的小楼为手术室外,其余的每一幢都是一个独立的科系,并有地下通道联通。每栋建筑以一个圣者的名字命名,大门上放置一尊圣母或者圣者的雕像,每个圣者又是治愈一种疾病的“吉神”。 走在庭院环顾四周,一座座充满摩尔文化风格的宫殿式建筑,以砖红色为基调,配以色彩鲜艳的马赛克拼图,并以保罗•加尔加略的雕塑作品装饰,趣味盎然,美不胜收。<br> 你会不会和我有一样的愿望,假如生病,我愿意在这样的医院里多住几天? 大厅里展出的是一些现代艺术作品。抽象的艺术,艺术的抽象,任人去遐想。 桂尔公园是高迪的又一杰作。公园位于巴塞罗那北面的山麓,可以远眺地中海。设计初衷是一个高尚住宅区的附属绿地,这个房地产项目因为种种原因失败了,而先期建成的桂尔公园却成了世界文化遗产。 高迪的自然主义理念在桂尔公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个可以俯瞰巴塞罗那市区和眺望地中海的楼顶休憩平台,最大的特色是将马赛克用到了极致。<div> 据说,高迪是特意把好好的瓷砖打碎,然后看似随意其实别出心裁地粘贴在环绕平台的长椅上。夕阳之下,碎瓷砖烁烁闪光,漂亮跳脱。而这一环绕全景的马赛克长椅,看似随意弯曲,实则匠心独运,每一区域形互不干扰,成为相对独立的小空间,而长椅的靠背设计更是完全符合人的身体结构。</div> 拾级而上,赫然映入眼帘的是色泽艳丽、造型生动的马赛克蜥蜴,这是桂尔公园的镇园之宝,也被爱称为高迪龙,是公园的网红拍照点。 公园里有一条高架桥,桥下是供游人行走或休憩的柱廊,用岩石做成石柱的外表贴面像森林中的树干,让行人有种身处石林之中的感觉。 高迪的葬礼,1926年6月12日。 (网络照片) 1926年6月7号,对于巴塞罗那市民来说是个值得关注的日子,盼望已久的巴塞罗那有轨电车开通了。这天上午,一个穿着寒酸,甚至有点邋遢的老人,在经过加泰罗尼亚议会大道时被电车撞倒,并失去了知觉。路人将老人送到了圣十字医院,三天之后,老人在医院里凄然离世。直到去世之前,老人才被人认出,他就是西班牙最伟大的建筑师,神圣家族大教堂(简称圣家堂)的设计和主持者高迪。<br> 高迪一生未婚,没有子女。去世以前的很长时间他就一直住在圣家堂的工地上。两天之后,高迪葬礼隆重举行。巴塞罗那万人空巷,送葬的队伍从圣十字医院一直延伸到了圣家堂。圣家堂,高迪为之贡献了后半生,最后也安息在这里。<div> 在高迪的所有作品中,最出彩的无疑是经历了100多年建造至今尚未完工的圣家堂。这座倾注了高迪满腔虔诚和才华的殿堂,无处不显示着这位旷世奇才的天才构想,尤其是对自然元素的借鉴和对光线的妙用,令这座教堂显得独一无二。</div> 按照高迪的设计,圣家堂有三个宏伟的立面:向东的“诞生”立面,向西的“受难”立面,和向南的“荣耀”立面。<div> “诞生”立面完成于1935年。"受难"立面完成于1976年。“荣耀”立面尚在建设之中。高塔和教堂的大部分结构预计将于2026年,高迪逝世的100周年纪念之时完工。所有的建设,基本秉承了高迪的设想或者思路。</div><div> 1984年,圣家堂同高迪另外六个建筑作品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一座建筑尚未完工便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绝无仅有的奇迹,能够获此殊荣的,唯有高迪。</div> “诞生“立面完工于1935年,基本可以说是高迪本人的作品。立面以基督的诞生为题,墙上的雕塑展现了由童贞玛利亚怀胎到基督成长的故事,主题是欢庆基督诞生,整体艺术氛围是欢喜愉悦的。 步入教堂,让人震撼到失语的,是色彩的变幻。自然的阳光透过彩色玻璃酒在墙壁和地面上,创造出了让人如醉如幻的光影效果,宛如天堂之光。一根根巨大柱子如参天大树拔地而起,在教堂顶部延伸出巨大的枝丫,让人仿佛置身于奇幻森林,忘记了宗教的高高在上,而觉得心生亲近。 <div><div><br></div></div> “受难”立面以基督的死亡为题。从1954年开始建造,1976年完工。高迪为了表现受难的痛苦,设计了有棱有角的现代主义表现手法。雕刻家Josep Maria Subirachs参照高迪留下的图稿雕刻出了由最后的晚餐到基督被钉十架,到基督升天的场景。受难面的雕塑与诞生面相比,风格明显不同,以简朴、憔悴、受折磨的形象而引人瞩目。 回望伟大的圣家堂,向伟大的高迪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