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茶叶博物馆坐落于风景秀丽的茶都杭州,茶园环绕四周,是我国唯一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的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中国茶叶博物馆双峰馆区(龙井路88号)1991年4月对外开放,龙井馆区(翁家山268号)2015年5月对外开放,“一馆两区”总面积12.2 万㎡,建筑总面积1.3 万㎡。</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通过茶专题陈列展示、学术研究、科普宣传、非遗保护、国际交流、培训体验,以茶为媒连结古今中外,是中国茶文化的交流平台与枢纽,是中国向世界展示泱泱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 中国茶叶博物馆倚山而筑,背倚吉庆山,面对五老峰,东毗新西湖,四周茶园簇拥,举目四望,粉墙、黛瓦、绿树与逶迤连绵、碧绿青翠的茶园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 中国茶叶博物馆倚山而筑,背倚吉庆山,面对五老峰,东毗新西湖,四周茶园簇拥,举目四望,粉墙、黛瓦、绿树与逶迤连绵、碧绿青翠的茶园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 中国茶叶博物馆倚山而筑,背倚吉庆山,面对五老峰,东毗新西湖,四周茶园簇拥,举目四望,粉墙、黛瓦、绿树与逶迤连绵、碧绿青翠的茶园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主体由几组错落有致的建筑组成,以花廊、曲径、假山、池沼、水榭等相勾连,营造出富有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和淳朴清新、回归自然的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主体由几组错落有致的建筑组成,以花廊、曲径、假山、池沼、水榭等相勾连,营造出富有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和淳朴清新、回归自然的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主体由几组错落有致的建筑组成,以花廊、曲径、假山、池沼、水榭等相勾连,营造出富有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和淳朴清新、回归自然的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主体由几组错落有致的建筑组成,以花廊、曲径、假山、池沼、水榭等相勾连,营造出富有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和淳朴清新、回归自然的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主体由几组错落有致的建筑组成,以花廊、曲径、假山、池沼、水榭等相勾连,营造出富有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和淳朴清新、回归自然的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主体由几组错落有致的建筑组成,以花廊、曲径、假山、池沼、水榭等相勾连,营造出富有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和淳朴清新、回归自然的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主体由几组错落有致的建筑组成,以花廊、曲径、假山、池沼、水榭等相勾连,营造出富有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和淳朴清新、回归自然的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主体由几组错落有致的建筑组成,以花廊、曲径、假山、池沼、水榭等相勾连,营造出富有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和淳朴清新、回归自然的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主体由几组错落有致的建筑组成,以花廊、曲径、假山、池沼、水榭等相勾连,营造出富有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和淳朴清新、回归自然的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主体由几组错落有致的建筑组成,以花廊、曲径、假山、池沼、水榭等相勾连,营造出富有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和淳朴清新、回归自然的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主体由几组错落有致的建筑组成,以花廊、曲径、假山、池沼、水榭等相勾连,营造出富有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和淳朴清新、回归自然的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主体由几组错落有致的建筑组成,以花廊、曲径、假山、池沼、水榭等相勾连,营造出富有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和淳朴清新、回归自然的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主体由几组错落有致的建筑组成,以花廊、曲径、假山、池沼、水榭等相勾连,营造出富有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和淳朴清新、回归自然的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主体由几组错落有致的建筑组成,以花廊、曲径、假山、池沼、水榭等相勾连,营造出富有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和淳朴清新、回归自然的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主体由几组错落有致的建筑组成,以花廊、曲径、假山、池沼、水榭等相勾连,营造出富有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和淳朴清新、回归自然的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主体由几组错落有致的建筑组成,以花廊、曲径、假山、池沼、水榭等相勾连,营造出富有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和淳朴清新、回归自然的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主体由几组错落有致的建筑组成,以花廊、曲径、假山、池沼、水榭等相勾连,营造出富有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和淳朴清新、回归自然的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 【茶圣陆羽像】</p><p class="ql-block"> 陆羽(约733~804年),字鸿渐,唐代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他精于茶事,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全面论述茶学的经典著作《茶经》,并提出“精行俭德”的茶道思想,被后人尊为“茶圣”。</p> <p class="ql-block"> 序厅引导观众进入陈列主题,以10米高的“茶”字水幕墙为亮点,运用流水衬托“茶”字,点出“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动静结合的设计,既象征中华茶文化之源远流长,又诠释了茶与水、自然与人的亲和关系。</p> <p class="ql-block"> 【第1展厅——草木菁华】</p> <p class="ql-block"> 【南方嘉木——中华茶文化展】</p>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几千年来,随着饮茶风习不断深入中国人民的生活,茶文化在中国悠久的民族文化长河中不断丰厚和发展,成为东方传统文化的瑰宝。今天,茶作为一种世界性的饮料,维系着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 【第一单元——茶树起源】</p><p class="ql-block"> 茶源于中国,在人们发现并利用它之前,它便已存在。那么,茶树究竟起源于何时呢?植物学家们按照植物系统学方法追根溯源,认为茶树起源时期约在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初期,距今已有六千多万年到七千多万年的历史。而中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至今仍存活着大量古老的野生茶树。</p> <p class="ql-block"> 【时空坐标之一】</p><p class="ql-block"> 茶树起源的时间是一个至今仍未十分明确的问题。从植物系统学推论,山茶属茶亚属植物可能出现在距今六千多万年到七千多万年的中生代末期到新生代初期,茶树的出现比人类早数千万年。</p> <p class="ql-block"> 【时空坐标之二】</p><p class="ql-block"> 关于茶树的起源地,历来争论较多,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国是世界茶树原产地,更具体地说,中国西南地区,主要包括云南的东南部和南部、广西的西北部、贵州的西南部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中国已有10个省、市(区)三百多处发现有野生大茶树。</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茶树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 【第二单元——认识茶树】</p><p class="ql-block"> 茶是人类采摘茶树上的鲜叶加工制作而成的一种古老且健康的饮品。茶叶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产地分布广泛,品质也有诸多不同,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来源一-茶树。所以,要了解各种形态和品质的茶叶,首先应该从认识和了解茶树开始。</p> <p class="ql-block"> 【茶树的植物学分类】</p> <p class="ql-block"> 【茶树的形态特征】</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对茶树有了详细的描述。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写到:“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茶树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共同完成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过程。</p> <p class="ql-block"> 【茶树的类型】</p><p class="ql-block"> 茶树的类型有乔木型、小乔木型、灌木型三大类。</p> <p class="ql-block"> 【 茶树的果、种、花、叶!】</p> <p class="ql-block"> 【茶树的果与种】</p><p class="ql-block"> 茶果为蒴果,成熟时果壳开裂,种子落地。果皮未成熟时为绿色,成熟后变为棕绿或绿褐色。茶果形状和大小与茶果内种子粒数有关。茶籽一般在11月前后采收。</p> <p class="ql-block"> 【茶树的花】</p><p class="ql-block"> 茶树花属两性花,花冠为白色,少数呈淡绿或粉红色,通常由5~9片花瓣组成,分2层排列。花芽于每年的6月中旬形成,10~11月为盛花期。</p> <p class="ql-block"> 【茶树的叶】</p><p class="ql-block"> 叶是茶树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的营养器官,也是人们采收利用的对象。</p> <p class="ql-block"> 【茶树的品种】</p><p class="ql-block"> 中国是世界上茶树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悠久的产茶史为孕育大批优良品种提供了条件。据统计,中国已育成登记的茶树品种有近四百个,且涵盖品类广,满足了生产上的各类需求。</p> <p class="ql-block"> 【茶树的生长环境】</p><p class="ql-block"> 温度——茶树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20~30℃之间。多数茶树品种日平均气温要稳定在10℃以上,茶芽开始萌动。当气温继续升高到14~16℃时,茶芽逐渐展开成嫩叶。当平均气温低于10℃时,茶芽停止萌发,处于越冬休眠状态。当然,如果气温高于40℃时,茶树也会容易死亡。</p><p class="ql-block"> 光照——光照是茶树生存的重要条件,但也不能太强。茶树具有耐荫的特性,在较弱的光照下就能达到较高的光合作用效果。如果光照太强的话,茶叶中苦涩的多酚类化合物含量会增加,影响茶叶的滋味,这也正是中国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的道理所在。</p> <p class="ql-block"> 【茶树的地理分布】</p><p class="ql-block"> 现今中国茶树的生长区域从18°46'N的海南五指山到37°52'N的山东烟台,从94°15'E的西藏林芝到121°45'E的台湾宜兰。在中国,通常将产茶区划分为江北、江南、西南、华南四个茶区。</p> <p class="ql-block"> 【第三单元——茶叶加工】</p><p class="ql-block"> 茶叶加工是茶叶从茶园到茶杯的重要环节。茶树鲜叶经过各道制茶工序被加工成各种半成品或成品茶,可分为初制、精制、再加工。初制对茶叶品质影响最大,是形成优良品质的基础。茶叶加工是否合理,关系到茶叶的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等问题。</p> <p class="ql-block"> 【茶叶采摘】</p><p class="ql-block"> 茶叶采摘,即从茶树上采收鲜叶的作业。中国茶区的采摘多有季节性,根据茶芽生长和休止时间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华南茶区还有冬茶。根据茶叶采摘的方式,主要分为:手工采茶和机械采茶。</p> <p class="ql-block"> 【制茶工艺】</p><p class="ql-block"> 传统手工制茶和现代机械制茶各有优劣。传统手工制茶与制茶师的技艺有直接关系,能生产出高品质茶,但产量少。现代机械制茶注重标准化、规范化,能大大提高茶叶产量。我们在大力发展机械制茶的同时,也要继承发扬传统制茶技艺,全面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p> <p class="ql-block"> 【第四单元——茶叶品类】</p><p class="ql-block"> 中国产茶历史悠久,产茶区域辽阔。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中国茶人积累了丰富的茶叶采制经验,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产生了花样繁多、品类各异的名茶。制法之精、质量之优、风味之佳令人叹为观止。从茶树新梢上采下的芽叶,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可制成不同品质特点的六大茶类: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在此基础上再加工成为花茶、紧压茶、工艺造型茶、萃取茶、末茶等。</p> <p class="ql-block"> 【绿茶的制茶工艺】</p><p class="ql-block">绿茶是中国茶叶产量最多的一类,全国各个产茶区都有绿茶生产。中国绿茶的产量及花色品种居世界之首。绿茶具有绿叶绿汤的品质特征,以加工方式不同,分为炒青绿茶、烘青绿茶、蒸青绿茶、晒青绿茶。</p> <p class="ql-block"> 【红茶的制茶工艺】</p><p class="ql-block">红茶具有红叶红汤的品质特征。红茶按制作方法不同,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类。小种红茶产于福建,茶叶具有浓郁的松木烟香。工夫红茶以做工精细而得名,按产地不同分祁红、滇红、宁红、闽红等,品质各具特色。红碎茶工艺以切代揉,呈细小颗粒状,滋味浓、强、鲜。</p> <p class="ql-block"> 【青茶的制茶工艺】</p><p class="ql-block"> 青茶也叫乌龙茶,是中国的特色茶类,具有绿叶红镶边的特征,汤色橙黄或金黄,主产于福建、广东和台湾。福建乌龙分为闽北和闽南两大产区:闽北乌龙以武夷岩茶为代表,闽南乌龙以安溪铁观音为代表。广东乌龙以凤凰单丛为代表。台湾乌龙以包种茶为代表。</p> <p class="ql-block"> 【黄茶的制茶工艺】</p><p class="ql-block">黄茶具有黄叶黄汤的品质特征,加工工艺在绿茶工艺基础上多了闷黄工序。黄茶按原料嫩度依次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 </p> <p class="ql-block"> 【白茶的制茶工艺】</p><p class="ql-block"> 白茶是中国的特色茶类,主产于福建省。茶叶满披白毫,汤色嫩黄浅淡,滋味清甜甘醇。</p> <p class="ql-block"> 【黑茶的制茶工艺】</p><p class="ql-block"> 黑茶是中国的特色茶类,主产于湖南、云南、四川、湖北、广西等地,品质特征为叶色油黑或黑褐,汤色褐黄或褐红。黑茶以往主要供边区少数民族饮用,又称边销茶。进入21世纪后,由于对黑茶功能性成份及其保健作用研究取得重大创新成果,黑茶消费者日益增多。</p> <p class="ql-block"> 【花茶的制茶工艺】</p><p class="ql-block"> 茶叶成品与鲜花拼和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用于窨制花茶的鲜花主要有茉莉花、白兰花、玳玳花、桂花、珠兰花、玫瑰花等。花茶的产区主要分布在广西、福建、四川、云南等地。</p> <p class="ql-block"> 【紧压茶的制茶工艺】</p><p class="ql-block">紧压茶以黑茶、绿茶、红茶、白茶等毛茶为原料,经再加工蒸压成一定形状,主要产于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自治区)。紧压茶质地紧实,久藏不易变质,便于储运,适合边疆牧区人民的需要。如今的紧压茶面对的是全社会的消费者,特别是普洱茶正成为越来越多人钟爱的饮品。</p> <p class="ql-block"> 【工艺造型茶的制茶工艺】</p><p class="ql-block"> 工艺造型茶,精选上等茶叶为原料,与脱水鲜花(千日红、黄菊、茉莉花、百合花等)经独特的手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精制而成,产于福建福鼎和安徽黄山等地。</p> <p class="ql-block"> 【第五单元——茶叶品饮与储存】</p><p class="ql-block">茶的冲泡和品饮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所谓科学性就是要了解不同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内在品质能充分表现出来。所谓艺术性就是要根据不同的茶叶选取相宜的茶具,讲究冲泡程序和环境氛围的营造。不良的储存环境,会导致茶叶变质,影响饮用。因此,茶叶的保存也至关重要。</p> <p class="ql-block"> 【茶叶的冲泡】</p><p class="ql-block"> 不同茶类,冲泡方法各不相同。以正确的方式冲泡,才能激发出茶香和茶味。 </p><p class="ql-block"> 泡茶水温——水温的高低主要根据茶叶品种而定,如细嫩的绿茶、红茶、黄茶,以85-90℃为宜;乌龙茶、白茶、黑茶、花茶等,宜用100℃的水来冲泡;紧压茶可用煮饮的方式,充分提取茶叶的有效成分。</p><p class="ql-block"> 茶水比例——茶水比例不同,茶汤香气的高低和滋味浓淡各异。冲泡绿茶、红茶、黄茶及花茶的茶水比例为1:50左右;乌龙茶的茶水比例为1:20左右;煮饮茶类的茶水比例为1:80左右,泡茶所用的茶水比例还依消费者的嗜好而异。</p><p class="ql-block"> 冲泡次数——茶叶的冲泡次数与茶叶种类、泡茶水温、茶水比例都有关系,一般绿茶、红茶、花茶等冲泡三次为宜,乌龙茶、黑茶等可多次冲泡品饮。</p> <p class="ql-block"> 【茶叶的储存】</p><p class="ql-block"> 影响茶叶储存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湿度、氧气、光照等。茶叶的储存,首先要求茶叶含水量低;其次储存环境要求低温、干燥、避光、密封,减少与空气的交换量。</p><p class="ql-block"> 防潮湿,干燥储存——当茶叶中的含水量过高时,茶叶容易陈化和变质。茶叶必须干燥后(含水量在6%以下)进行储存,贮存空间的相对湿度最好控制在50%以下。</p><p class="ql-block"> 防高温,低温储存——茶叶在低温时陈化缓慢,温度高时则品质下降快,宜在低温(0-5℃)环境中储存。</p><p class="ql-block"> 防光照,避光储存——光照对茶叶有破坏作用,光线中的红外辐射可转化成热能,使茶叶升温;茶叶在光线的照射下,还会使叶绿素分解褪色,因此包装材料宜选用遮光材质。</p><p class="ql-block"> 防氧化,脱氧密封储存——茶叶中类脂物质的氧化会产生陈味,氨基酸的氧化可导致鲜味下降,多酸类氧化会使茶味变淡。因此,茶叶必须进行隔氧密封储存。</p><p class="ql-block"> 防吸附,单独储存——茶叶本身质地松而孔隙多,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能。因此,茶叶必须单独储存,不得用有挥发气味的容器或易吸附其他异味的容器装储茶叶。</p> <p class="ql-block"> 【沏茶的用具】</p><p class="ql-block"> “器为茶之父”,泡茶要考虑茶叶与茶具材质的特性,两者相互匹配,泡出的茶才能美味和美观兼备。茶具的材质种类繁多,除常见的陶、瓷、玻璃外,还有玉石、竹木、漆器、金属等。</p><p class="ql-block"> 陶质茶具——茶具选择 陶质茶具,以最负盛名的紫砂茶具为例。用紫砂壶泡茶,香味醇、保 温性好,无熟汤味,一般用来泡乌龙茶、黑茶等原料成熟度高的茶类。 </p><p class="ql-block"> 瓷质茶具——瓷质茶具,能很好地反映出茶汤色泽,且传热、保温性适中,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瓷质茶具适用广泛,绿茶、红茶、乌龙茶等都可选用。</p><p class="ql-block"> 玻璃茶具——玻璃茶具,价廉物美、质地透明、导热快,适合冲泡细嫩的名优绿茶及造型花茶。用玻璃茶具冲泡茶叶,便于观察茶叶在水中缓慢舒展、变化的过程,可充分欣赏茶叶的外形。</p> <p class="ql-block"> 【沏茶用水】</p><p class="ql-block"> “水为茶之母”,好茶须有好水配。唐代陆羽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择水论断。明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茶之性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p><p class="ql-block"> 现代人在古人基础上总结出“清、轻、甘、活、冽”的评水标准。</p><p class="ql-block"> 看——要求水质无色透明、无沉淀物。</p><p class="ql-block"> 轻——根据所含钙镁离子的高低,水分硬水和软水。用软水沏茶,色、香、味俱佳。</p><p class="ql-block"> 甘——是指水味甘甜。</p><p class="ql-block"> 活——要求水“有源有流”,不是静止水。</p><p class="ql-block"> 冽——是指水含口中有清凉感,因而古人十分推崇以雪水煮茶。</p><p class="ql-block"> 现代泡茶用水,一般选用自来水、矿泉水、纯净水等。</p> <p class="ql-block"> 【四桶茶叶揉捻机】</p><p class="ql-block"> 揉捻是茶叶初制过程中的一道工序,可破碎茶叶细胞,便于冲泡时茶汁的浸出,还可使茶叶卷曲成形,外形美观。该揉捻机制作于五十年代皖南山区,四桶连体,由人力推动揉捻。</p> <p class="ql-block"> 【第2展厅——乐茶工坊】</p> <p class="ql-block"> 【茶的综合利用】</p><p class="ql-block">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茶的根、茎、叶、花、果等蕴含的营养成分和功效成分不断被开发利用,琳琅满目的茶综合利用产品已然深入到了我们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p> <p class="ql-block"> 【茶与生活】</p> <p class="ql-block"> 【茶与生活】</p> <p class="ql-block"> 【茶感官体验工坊】</p><p class="ql-block"> 茶叶在其品种、生长环境、加工方法、储存时间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五彩缤纷的色泽、千变万化的香气、丰富多样的滋味,带给人们纯天然、多样化、个性化的感官体验。</p> <p class="ql-block"> 【茶色】</p><p class="ql-block"> 茶叶的色泽包括干茶色泽、茶汤色泽和叶底色泽三个方面。色泽是鲜叶内含物质经制茶发生不同程度降解、氧化聚合变化的总反映,是茶叶命名和分类的重要依据。</p> <p class="ql-block"> 【中国茶叶颜色轮】</p> <p class="ql-block"> 【“点亮一杯茶”互动装置】</p><p class="ql-block"> 茶汤色是茶叶色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品类的茶叶冲泡后会呈现出不同的茶汤色泽。该装置呈现了一杯茶的俯视效果,按下相应颜色的按钮,就会点亮这杯茶,点亮所有茶汤,可欣赏丰富多彩的茶汤色泽。</p> <p class="ql-block"> 【茶叶色泽的类型】</p><p class="ql-block"> 干茶色泽类型——翠绿型、深绿型、墨绿型、黄绿型、嫩黄型、金黄型、黄褐型、黑褐型、砂绿型、灰绿型、青褐型、乌黑型、棕红型、银白型等。</p><p class="ql-block"> 茶汤色泽类型——浅绿型、杏绿型、黄绿型、杏黄型、金黄型、橙黄型、橙红型、红亮型、红艳型、深红型、棕红型等。</p><p class="ql-block"> 叶底色泽类型——嫩黄型、嫩绿型、黄绿型、翠绿型、鲜绿型、绿叶红镶边型、黄褐型、棕褐型、红亮型、红艳型等。</p> <p class="ql-block"> 【茶香】</p><p class="ql-block"> 茶叶香气是由性质不同、含量差异悬殊的众多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一般而言,茶鲜叶中含有的香气物质种类较少,大约80余种;绿茶中有260余种,红茶则有400多种。随着分析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及人们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香气物质还在不断发现中。</p> <p class="ql-block"> 【中国茶叶香气轮】</p> <p class="ql-block"> 【影响茶叶香气的主要因素】</p><p class="ql-block"> 茶叶香气组成复杂,形成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茶类、不同产地的茶叶均有各自独特的香气。任何一种特有的香气是该茶所含芳香物质的综合表现,也是品种、栽培技术、采摘质量、加工工艺及贮藏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 【茶叶某些香型所对应的主要香气成分】</p> <p class="ql-block"> 【印象茶香】</p> <p class="ql-block"> 【茶味】</p><p class="ql-block"> 茶汤滋味是反映茶叶品质的主要指标,是人们的味觉器官对呈味成分的综合反应构成了各式各样的茶汤滋味。</p> <p class="ql-block"> 【中国茶叶滋味轮】</p> <p class="ql-block"> 【舌与品味】</p><p class="ql-block"> 舌的不同部位对不同的滋味敏感度不一。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两侧对咸味最敏感;舌两侧后部对酸味敏感;舌心对鲜味最敏感;舌根对苦味最敏感。</p> <p class="ql-block"> 【茶汤中的主要呈味成分及呈味特点】</p> <p class="ql-block"> 【茶与健康】</p><p class="ql-block"> 茶叶是一种天然、健康、绿色的饮料。研究表明,茶叶中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成分,如茶多酚、茶色素、茶氨酸、茶多糖、生物碱、茶皂素、芳香物质等,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人们就对茶的活性成分和功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发现这些成分很多都对人体有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为我们健康饮茶提供了科学依据。</p> <p class="ql-block"> 【体验气味的设备】</p><p class="ql-block"> 轻触按钮,设备指针亮起来时中间出气孔会喷出味道,即可体验。每个设备设置两种味道可以交替切换,每次味道体验时间为10秒,请勿不停重复触按以及转动设备。</p> <p class="ql-block"> 【体验气味的设备】</p><p class="ql-block"> 轻触按钮,设备指针亮起来时中间出气孔会喷出味道,即可体验。每个设备设置两种味道可以交替切换,每次味道体验时间为10秒,请勿不停重复触按以及转动设备。</p> <p class="ql-block"> 【第3展厅——茶史溯源】</p> <p class="ql-block"> 【第一单元——茶生南国】</p><p class="ql-block"> 《饮茶的起源》</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山川大地孕育了无数奇花异树,有嘉木、瑞草、灵草、甘草等雅号美称的茶叶就是其中之一。它的远祖离我们已万分遥远,它的故乡正是我们生活的国度。在此我们将以茶树为起点,缓缓展开茶叶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茶树原产地】</p><p class="ql-block"> 茶树的原产地在中国,中国是最早利用茶树、对茶树进行人工栽培的国家。考古学、古植物学、地质学、细胞遗传学、音韵学和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结果均支持这一论断,而丰富的史前遗存则印证了茶与华夏先民之间紧密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芽叶纹陶片】</p><p class="ql-block"> 河姆渡文化第四文化层中出土的陶块正面刻了三片叶子,侧面刻连缀的含芽双叶纹。另外,还有两件陶纺轮和一件刻花陶片上刻划着叶纹;一些陶釜的外口沿和肩部都刻划树叶纹;一件椭圆六角陶盆的口沿饰有连缀芽叶纹。此处的芽叶纹,颇像茶叶。</p> <p class="ql-block"> 【田螺山遗址出土的茶树根】</p><p class="ql-block"> 2004年,在距今约6000年的余姚田螺山人类文化遗址,发掘出两大片树根类植物遗存,树根呈条状、块状或球状。2008年,日本东北大学实验室用显微镜观察田螺山出土树根切片,结果显示这些树木遗存均属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并认为有可能属于茶树。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用树根浸泡液测定茶氨酸的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在浸泡液中发现少量茶叶特有的茶氨酸成分。</p> <p class="ql-block"> 【饮茶起源说】</p><p class="ql-block"> 目前,饮茶的起源说主要有三种:饮用起源说、食用起源说与药用起源说,其中以药用起源说影响最大。我国现代茶业的奠基人吴觉农先生等人也支持药用起源说,曾推断“茶由药用时期发展为饮用时期,是在战国或秦代之后”。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列出了一些古文献资料之后,也指出“是知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也就是说,至少在战国中期,今天的四川一带已开始饮茶。</p> <p class="ql-block"> 【清•顾炎武《日知录》】</p><p class="ql-block"> …..王褒《僮约》云:阳武(疑为“武阳”之误)买荼。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云:芳荼冠六清。孙楚诗云: 姜、桂、荼、荈出巴蜀。《本草衍义》:晋温峤上表贡茶千斤、茗三百斤。是知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p> <p class="ql-block"> 【“茶”的古老称谓】</p><p class="ql-block"> 唐陆羽《茶经·一之源》指出,茶的名字,"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葭,四曰茗,五曰荈。”除此之外,唐以前还有搽、榎、葭、荼荈、苦荼、荈诧等叫法和写法。由此可见,虽然早期人们已经种茶饮茶,但依然没有统一的称谓,直到“荼”去一划而出现“茶”。陆羽撰著的《茶经》更推动了“茶”字的流行。</p> <p class="ql-block"> 【“茶”的古老称谓】</p><p class="ql-block"> 唐陆羽《茶经·一之源》指出,茶的名字,"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葭,四曰茗,五曰荈。”除此之外,唐以前还有搽、榎、葭、荼荈、苦荼、荈诧等叫法和写法。由此可见,虽然早期人们已经种茶饮茶,但依然没有统一的称谓,直到“荼”去一划而出现“茶”。陆羽撰著的《茶经》更推动了“茶”字的流行。</p> <p class="ql-block"> 【第二单元——茶风初扬】</p><p class="ql-block">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茶文化》</p><p class="ql-block"> 古巴蜀是中国茶文化的摇篮。公元前316年秦灭蜀之前,茶叶的饮用主要局限于四川一隅。秦人取蜀后,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各地交流的加强,茶的饮用和茶业逐渐扩展到适合茶树栽培的江南地区,茶文化也由原始、简约而不断充实、丰富。因此,通常以两汉至南北朝时期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期。</p> <p class="ql-block"> 【考古发现的茶叶】</p><p class="ql-block"> 近些年的考古发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茶叶利用的时间以及茶文化传播的范围。</p><p class="ql-block"> 1998年在汉景帝陵第15号外藏坑内发现的植物遗存,经鉴定为埋藏了两千余年的古代茶叶。2012年发现于西藏那曲墓葬中的茶叶让茶在两汉时期的传播范围得到了印证。2018年,从山东济宁邹城市邾国故城遗址战国墓随葬的原始瓷碗中出土了古人煮(泡)后留下的茶渣,将茶文化起源的实物证据提前到战国早期偏早阶段(公元前453-前410年)。</p> <p class="ql-block"> 【汉代墓葬中的茶叶】</p><p class="ql-block"> 汉阳陵是西汉第四位皇帝汉景帝刘启和王皇后的合葬陵墓。2015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利用植物微体化石和生物标志物方法,对1998年在汉阳陵帝陵外藏坑发掘出的植物堆积重新进行了科学分析,鉴定出了茶叶遗存。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时代较早的茶叶遗存之一。</p><p class="ql-block"> 【西藏阿里地区古墓葬中的茶叶】</p><p class="ql-block"> 2012年,在西藏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寺遗址出土的一件铜器中,发现了疑似茶叶的“食物残体”。经检测,其中包含只有茶叶才同时具有的茶叶植钙体、茶氨酸和咖啡因等。青藏高原本不产茶,这一考古发现说明1800年前左右,青藏高原的先民们已饮茶。</p> <p class="ql-block"> 【作为商品的茶叶】</p><p class="ql-block"> 汉代,茶开始为更多人所接受,并在流通中逐渐成为商品。较早开始种茶、饮茶的巴蜀地区已经形成了专门交易茶叶的市场。汉代人的饮茶方式大抵是较为原始的羹煮法,即如同煮菜汤一般将茶叶与葱、姜、橘子等混煮。当时也尚未出现专用的烹茶、饮茶器具,往往一器多用。</p> <p class="ql-block"> 【僮约】</p><p class="ql-block"> 西汉蜀郡资中人王褒想买下一个僮仆,他在《僮约》一文中给这名僮仆定下了繁重苛刻的劳作项目,其中便有“烹茶尽具”及“武阳买茶”两项茶事,可见汉时武阳已有经过加工的商品茶。</p><p class="ql-block"> 【华阳国志】</p><p class="ql-block"> 《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史志。这部著作记载了公元4世纪以前西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农业资料,其中提到,古巴国“园有芳蒻、香茗”,武阳、涪陵等地为茶产地,而茶为贡品。</p> <p class="ql-block"> 【溢味播九区】</p><p class="ql-block"> 三国魏晋时期,植茶区域与饮茶人群已明显扩大。南北朝时,上层社会以茶迎宾待客、祭祀神灵。北朝宫廷备有茶叶招待南方来的降臣与使节,而在属于南朝的地区,饮茶的习惯已相当普遍,并开始讲究烹茶时的用水和器具。</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文人较多地将茶事诉诸笔墨。例如,杜育撰《荈赋》,全面叙述了茶叶的产地、生长、采摘季节以及烹茶用水、茶具、茶汤等。</p> <p class="ql-block"> 【以茶示俭,以茶养廉】</p><p class="ql-block"> 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风气奢靡,一些人开始用茶与之相抗,赋予茶以俭约、朴素、清淡、廉洁的色彩,丰富了茶的文化精神。东晋桓温“性俭素”,每次宴请仅设七碟茶果待客。陆纳视节俭为“素业”,仅备茶果招待谢安。在此,茶被用来传递自我约束、朴素的生活态度。</p> <p class="ql-block"> 【采茶作饼,混煮羹饮】</p><p class="ql-block"> 三国魏人张揖的《广雅》载曰:“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未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者之。’它表明,当时已经采用紧压茶叶成饼,以米膏做粘合剂的制茶法,饮用时,将茶叶研磨成屑,再用沸水冲泡或煎煮,还要加葱、姜等调味品。</p> <p class="ql-block"> 【第三单元——茶事盛景】</p><p class="ql-block"> 《唐代茶文化》</p><p class="ql-block">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茶文化的黄金时期。</p><p class="ql-block"> 中唐以后,在我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饮茶已蔚然成风;茶叶产区分布广泛,茶之名品不断涌现,丰富人们的饮食生活;文人士子把品茶、咏茶作为赏心乐事,以茶为主题的诗文创作成为风尚,更有茶文化专著问世,开茶书撰著之先河。中国茶文化在唐代进入盛世。</p> <p class="ql-block"> 【勃兴之因】</p><p class="ql-block"> 唐代,饮茶之风开始流播于北方,这与佛教禅宗的兴盛与影响有很大关系,亦与随着大运河通航而出现的水上运输有关。</p><p class="ql-block"> 文人对茶的推崇与宣扬也促使茶文化在唐代蓬勃发展。在文人心目中,茶高洁、雅致,还能助诗兴、发文思。他们为茶作诗撰文,推动了更多人去领略茶中清趣。其中,陆羽与其撰写的《茶经》影响最大。</p> <p class="ql-block"> 【唐代茶区分布图】</p><p class="ql-block"> 引自吴觉农主编《茶经述评》</p> <p class="ql-block"> 【陆羽《茶经》】</p><p class="ql-block">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把茶文化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陆羽(约733-804),字鸿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他遍游茶区,考察茶事,前后历时二十多年,写出了世界第一部茶学著作《茶经》,对茶的起源、采制、用具、产区、烹煮、品饮等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总结。《茶经》对当时与后世的茶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因陆羽有功于茶,后人尊奉他为“茶圣”、“茶神"。</p> <p class="ql-block"> 【五代-邢窑白釉陆羽俑】</p><p class="ql-block">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唐三彩陆羽坐俑】</p><p class="ql-block"> 2015年河南巩义市出土</p> <p class="ql-block"> 【唐三彩茶具组】</p><p class="ql-block"> 2015年河南巩义市出土</p> <p class="ql-block"> 辽宁省博物院藏《萧翼赚兰亭图》(摹本)中的煮茶场</p><p class="ql-block"> 《萧翼赚兰亭图》取材于唐何延之所撰《兰亭始末记》:唐太宗李世民得知王羲之的《兰亭》真迹在辩才手中之后,三次遣使向老和尚辩才索要,但辩才均声称它已在战乱中遗失。无奈之下,唐太宗派梁元帝曾孙、监察御史萧翼去计赚辩才。萧翼乔装成落魄书生接近辩才,取得了辩才的信任,最后设法偷取了《兰亭》,回长安复命。</p><p class="ql-block"> 画中一隅描绘了唐人煮茶待客场景,其中风炉、茶釜、茶匙、茶碗、盏托、茶夹等器物以及人物的煮茶动作摹绘得十分细致,故而此画亦可作茶画观。</p> <p class="ql-block"> 【茶诗风华】</p><p class="ql-block"> 唐诗璀璨,光耀千古。在唐代这个茶文化兴盛的重要时期,诗人们纷纷以茶为吟咏的主题,留下了许多值得传诵的诗篇。茶诗的数量,中唐开始时只如涓滴细流,到了唐末已汇成大海。举凡茶叶采摘、焙制、煎煮、品饮,以及名茶、名泉、茶之功效、茶宴等等,无不入诗。</p> <p class="ql-block"> 【诗僧皎然】</p><p class="ql-block"> 诗僧皎然(720-798年左右),是陆羽的好友与同道中人,一生为茶撰诗多首。最早提出“茶道”一说。</p> <p class="ql-block"> 【卢仝】</p><p class="ql-block"> 卢仝(约795~835)也爱茶,曾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称“七碗茶诗”),中有诗句描述饮茶的功效,传诵至今。</p> <p class="ql-block"> 【烹煮而饮】</p><p class="ql-block"> 唐人将茶叶煮着喝,简言之即先把茶叶碾成末,投入茶鳆(茶釜)中煎煮,最后分酌于茶碗中饮用。与此饮茶方式相对应的茶具有茶蝮(茶釜) 、茶铛、茶铫、茶碾、茶臼、茶罗、茶盒、茶则(茶匙)、盐台、茶碗(茶瓯)、盏托等。</p> <p class="ql-block"> 【茶腹】</p><p class="ql-block"> 又称茶釜,系唐代重要的煮茶器具,常与风炉配套使用。通常为敛口,深腹,圜底,或有二耳。鳆(釜)之大口,便于观察水的沸腾状态。</p> <p class="ql-block"> 【唐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 (局部)】</p><p class="ql-block"> 左侧年长者左手持长柄茶铛,置于风炉上,右手持茶箸。右边侍童手捧黑漆茶托,上坐一白瓷茶碗。侧旁竹制品为“具列”,上置白瓷茶碗及黑漆茶托、碾轮、茶盒等。</p> <p class="ql-block"> 【茶碗】</p><p class="ql-block"> 又称茶瓯,系典型的唐代茶具。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以玉璧底碗为代表,属于陆羽提倡的“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的器型;另一类为花口,通常作五瓣花形,腹部压印成五棱,圈足稍外撇,多出现于晚唐、五代时期。</p> <p class="ql-block"> 【饼茶制作】</p><p class="ql-block"> 唐代茶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之分,其中饼茶是当时的主流茶品。根据《茶经·三之造》,饼茶的加工需经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基本工序,具体说即:采茶→蒸茶→捣茶→装模→拍压→出模→列茶(摊晾)→穿孔→烘焙→成穿→封藏。</p> <p class="ql-block"> 【唐代饼茶制作】</p> <p class="ql-block"> 【茶叶外传】</p><p class="ql-block">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润泽、滋养了中国人民的身体与心灵,而且随着来华僧侣与使节的脚步走出了国门,惠益周边的国家与地区。</p> <p class="ql-block"> 【传往朝鲜半岛】</p><p class="ql-block">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载曰:“茶自善德王有之”。唐文宗时期,新罗使节金大廉把茶籽带回朝鲜半岛,朝鲜自此开始植茶。</p> <p class="ql-block"> 【传往日本 】</p><p class="ql-block"> 9世纪初,日本僧人最澄、空海入唐求法。回国后,最澄把从天台山带回的茶籽播种在京都比睿山麓的日吉神社,至今那里仍矗立着日吉茶园之碑。空海在归国时也带回了茶籽并献给嵯峨天皇。在日本奈良宇陀郡佛隆寺中,至今仍保存着空海带回的石茶碾和茶园遗迹。</p> <p class="ql-block"> 【茶具生产】</p><p class="ql-block"> 唐代,南北瓷窑生产大量茶具,以越窑和邢窑为代表,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此外岳州窑、鼎州窑、婺州窑、寿州窑、洪州窑、长沙窑等窑口也生产茶具。除陶瓷外,茶具尚有石、金属、玻璃、竹木等材质,其中1987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的鎏金银质茶具是唐代最高规格的茶具,再现了宫廷奢华的饮茶生活。</p> <p class="ql-block"> 【唐代宫廷茶具】</p><p class="ql-block"> 1987年4月3日,考古队员在清理法门寺佛塔地基时发现了塔基下的唐代地宫,里面存放一批唐代皇室供奉给佛祖的珍宝。出土的《献物帐》记载:“新恩赐……笼子一枚,重十六两半。龟一枚,重二十两。盐台二副,重十三两,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副……玻璃茶碗托子一副。”其中茶槽子、茶碾子、茶罗、匙子、盐台、笼子、玻璃茶碗托子皆为茶具,它们质地贵重,做工精巧,造型优美,为唐代等级最高的宫廷茶具。</p><p class="ql-block">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套茶具真实再现了唐代宫廷饮茶的风貌,是唐代宫廷茶风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第4展厅——茶韵悠长】</p> <p class="ql-block"> 【第四单元——茶为清尚】</p><p class="ql-block"> 《宋元茶文化》</p><p class="ql-block"> 茶“兴于唐,盛于宋”,宋代在唐代茶文化的基础上拓宽了它的范围与内容。以贡茶为代表的茶饼制作非常精良。从王公贵族、文人墨客到僧道人士、市井百姓,社会各个阶层无不饮茶。茶风的炽盛,推动了茶馆的进一步发展,使宋代成为茶馆文化兴盛的第一个历史时期。</p><p class="ql-block"> 入元后,茶文化虽然不如宋时繁盛,但不绝如缕。</p> <p class="ql-block"> 【北苑贡茶】</p><p class="ql-block"> 从西周到清末,贡茶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唐在浙江湖州顾渚山设立贡茶院,北宋立国后,朝廷派使臣在建安北苑(在今福建省建瓯市凤凰山)督造龙凤团茶,“以别庶饮”。根据《北苑别录》,贡茶制作工序为开焙、采茶、拣茶、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工艺十分精细。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北苑贡茶盛极一时。</p> <p class="ql-block"> 【文会图】</p> <p class="ql-block"> 【北苑贡茶略观】</p><p class="ql-block"> 根据记载,北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风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自此之后,北苑贡茶的制作愈精,数量愈多,品目屡增,极盛之时多达四五十种。</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北苑贡茶现已无存,所幸《宣和北苑贡茶录》的作者之子将北苑贡茶绘制成图,并列出贡茶名称、圈模质地与尺寸,使后人得以了解宋代贡茶的形制。下面即为北苑贡茶线描图与今人仿制品,二者相映生辉。</p> <p class="ql-block"> 【茶事艺文】</p><p class="ql-block"> 宋代茶叶生产空前发展,茗饮之风更胜往昔。雅好品茗论茶的文人士大夫往往不惜泼墨挥毫,用诗词书画记录各种茶事活动,抒写他们对茶的情怀。许多文人均有佳作传世,如范仲淹、欧阳修、蔡襄、苏东坡、李公麟、米芾、赵令畤、陆游等,使茶文化更具魅力。</p> <p class="ql-block"> 【宋代文人饮茶图】</p> <p class="ql-block"> 【蔡襄《北苑十咏》】</p><p class="ql-block"> 蔡襄精通茗理,对宋代的茶叶生产及茶文化有突出的影响。他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在北苑督造贡茶,故而熟谙茶叶的生产环境和制作工艺等等,这一点清晰地反映在他的《北苑十咏》中。</p> <p class="ql-block"> 【苏轼《啜茶帖》】</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的书法作品中,关于茶的内容亦不少,《啜茶帖》是其中之一。《啜茶帖》又名《致道源帖》,行书,4行22字。释文: “道源无事,只今可能枉顾啜茶否?有少事须至面白,孟坚必已好安也。轼上,恕草草。”书此帖时,苏轼已被贬谪黄州。帖中苏轼邀友人啜茶,茶在其生活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李公麟《山庄图》】</p><p class="ql-block"> 《山庄图》用线条和浓淡墨色描绘了作者与友人们于故里舒州龙眠山庄赏景清谈、品茗雅集的情景。画中的都篮、风炉、汤瓶、茶盏等茶具都是宋代常见的形制。</p> <p class="ql-block"> 【米芾《苕溪诗帖》】</p><p class="ql-block"> 米芾的《苕溪诗帖》涉及茶事,饶具意蕴。诗中记述曰:“半岁依修竹,三时看好花。懒倾惠泉酒,点尽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哗。朝来还蠢简,便起故巢嗟。”壑源茶产于今福建建瓯壑源一带,苏轼、黄庭坚皆有诗称赞壑源茶。</p> <p class="ql-block"> 【赵令時《赐茶帖》】</p><p class="ql-block"> 《赐茶帖》为行书,9行57字,内有“比拜上恩赐茶,分一饼可奉尊堂”句。北苑贡茶尽归皇室所有,皇帝为了表示皇恩浩荡和爱才之心,也会将贡茶赏赐给文人士大夫。对后者而言,获赐贡茶是一项殊荣。受赐者对茶或珍藏,或自品,或与友朋分享,或孝敬父母。</p> <p class="ql-block"> 【茶具“十二先生”】</p><p class="ql-block"> 南宋审安老人在《茶具图赞》一书中,用白描手法绘制了十二件茶具,并根据每一件茶具的材质、形制和功能,按宋时官制一一冠以官职,赐以姓名、字号,贴切传神、生动有趣,令人仿佛面对十二位个性鲜明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 【点茶、斗茶】</p><p class="ql-block"> 宋代饮茶方式有点茶、煎茶。所谓点茶,指将末茶置于茶盏内,先用茶瓶注汤调膏,然后不停用茶匙或茶筅击拂,令茶汤出现乳花。点茶的技艺越高,汤花停留在盏壁内沿的时间越长(名为“咬盏”)。汤花的色泽则以纯白为上。宋人还爱斗茶,这是一种集竞技性、娱乐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活动。斗茶讲究茶、水、器,更要有高超的点茶技艺,四者缺一不可。</p> <p class="ql-block"> 【市井茶坊】</p><p class="ql-block"> 茶馆的雏形在唐代中叶以前已经出现。唐宋时期习惯称茶馆为茶肆、茶坊、茶楼等。宋代茶坊十分兴盛,是当时经济与文化高度繁荣的产物,也是世俗生活的典型场景。茶坊不仅数量多、经营范围广,而且功能多元,尤其是在北宋都城汴京 (今河南开封)和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两地。</p> <p class="ql-block"> 【《清明上河图》中的茶坊】</p><p class="ql-block"> 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汴河两岸有赶集人驻足茶坊饮茶歇息,可见京师汴梁茶风之浓郁。</p><p class="ql-block"> 【宋人笔记中的茶坊】</p><p class="ql-block"> 宋代茶肆盛况空前。宋人吴自牧《梦粱录》第十七卷提到,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耐得翁《都城纪胜》中记载,宋代茶楼中多有都人子弟聚会,或习学乐器。</p> <p class="ql-block"> 【辽金茶事】</p><p class="ql-block"> 游牧民族在北方建立的辽、金政权与两宋处于对峙、融合状态。受宋文化影响,这些游牧民族汉化程度较高,上层贵族亦有饮茶的习惯,饮茶方式、茶具形制和宋朝大同小异,也以汤瓶、茶盏、茶筅、茶匙、茶磨为主。在出土的辽金壁画中,不乏反映茶文化风貌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 【日本高僧荣西与《吃茶养生记》】</p><p class="ql-block"> 南宋乾道四年(1168)和淳熙十四年(1187),日本高僧荣西两度来我国学习佛经。他将中国的茶籽和饮茶法带回日本,并著《吃茶养生记》一书。荣西及其《吃茶养生记》在日本茶文化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径山茶宴传东瀛】</p><p class="ql-block"> 径山坐落于今浙江余杭,历代多产佳茗,相传唐代法钦禅师曾“手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手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后世僧人常以本寺香茗待客,久而久之,便形成一套行茶的礼仪,后人称之为“茶宴”。日本僧人圆尔禅师和南浦绍明先后于南宋端平二年(1235)和开庆元年(1259)至径山留学。回国时,他们带去茶种以及供佛待客的饮茶仪式,在日本广为传播。</p> <p class="ql-block"> 【再传日本】</p><p class="ql-block"> 宋代,中日交流越加密切。中日间贸易的便利使得大量茶叶与茶具进入日本,日本吃茶的风气更盛,饮茶被看作是一种高雅风尚。南宋时期,入宋求法的日本僧人甚多。入宋僧带回南宋的禅宗,也带回精致繁复的茶会仪式和禅茶合一的茶道文化。</p> <p class="ql-block"> 【承前启后】</p><p class="ql-block"> 元代国祚不长,在茶文化发展史上属于上承宋、下启明的过渡时期。元政府除了承袭宋代的北苑御茶园,另在福建武夷山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设立御茶园,武夷茶开始成为贡茶。宫廷所用仍以团饼茶(即“蜡茶”)为主,民间一般饮叶茶和末茶。点茶法仍盛行于元代,相关茶具也延续宋代的风格,但也出现了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的饮用方式。</p> <p class="ql-block"> 【元代冯道真墓壁画中的“备茶图”】</p><p class="ql-block"> 山西大同元代冯道真墓壁画中的“备茶图”。四方桌上摆放诸多茶具,其中有一带盖罐,罐身斜贴一纸条,上书“茶末”二字。</p> <p class="ql-block"> 【《松石望山图》轴(局部)】</p><p class="ql-block"> 元代倪瓒、王蒙合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五单元——茶韵隽永】</p><p class="ql-block"> 《明代茶文化》</p><p class="ql-block"> 明代是古代茶文化创新变革的重要时代,在茶叶栽种、加工技艺、品饮方式、茶器茶具、名茶名品及茶道理念等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化繁为简的散茶开创了茗饮艺术的新局面,使茶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促成了茶具的推陈出新。此外,明代也是茶书著述最丰富的时期,延续了唐以来为茶著书的优良传统。</p> <p class="ql-block"> 【废团改散】</p><p class="ql-block"> 宋代进奉皇室的团饼茶虽然精美,但制法繁琐、费时费钱,到了元代已日渐衰微,而唐宋时期就已出现的散茶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散茶大行其道,是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太祖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改贡芽茶(散茶)之后。团茶和散茶此消彼长,不仅引发了饮茶方式和器具的变革,而且推动了散茶尤其是炒青绿茶的全面发展。明代的散茶有些早已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也有一些历久弥新,至今仍然为人啜饮。</p> <p class="ql-block"> 【瀹饮慢品】</p><p class="ql-block"> 随着明初罢贡龙凤团茶,茶叶的品饮也一改唐宋时期的繁琐,趋于简化:“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用沸水冲泡叶茶,“旋瀹旋啜”的瀹饮法,有崇尚自然、返璞归真之妙。</p> <p class="ql-block"> 【 文徵明《品茶图》丁云鹏《煮茶图》】 </p><p class="ql-block"> 由于茶叶不再碾末冲点,宋代流行的茶臼、茶碾、茶磨、茶罗、茶筅及黑釉盏皆废弃不用,茶壶和茶杯的组合代之而起。景德镇的白瓷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青花、五彩、斗彩和颜色釉瓷茶具成为明人的选择。紫砂茶具在明代中期开始出现,逐渐成为重要的泡茶器,并一直流行至今。</p> <p class="ql-block"> 【茶书撰著】</p><p class="ql-block"> 自唐代陆羽为茶著书以来,历代都有茶书之出。明代尤其是中后期,茶书纷纷涌现,今人能看到的有五十几种,约占中国古代茶书的一半。明代茶书不乏佳作,如朱权撰《茶谱》,陈继儒撰《茶董补》,于清饮有独到见解;田艺蘅撰《煮泉小品》,陆树声撰《茶寮记》,反映高士情趣;许次纾撰《茶疏》,精于茗理。</p> <p class="ql-block"> 【第六单元——茶意不歇】</p><p class="ql-block"> 《清代茶文化》</p><p class="ql-block"> 明代萌芽的资本主义经济在清代有了进一步发展。茶业方面,清代茶树栽培、茶叶加工技术更为完善,茶区面积扩大,产量提高。名茶纷纷涌现,品饮方式更趋多样。城乡茶馆、茶庄林立。无论在宫廷还是市井,茶都大受欢迎。此外,中国的茶叶开始大规模地出口欧洲。</p> <p class="ql-block"> 【华茶出口】</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茶业曾经领先于世界各国。华茶出口最早可以追溯至17世纪,从那时直至19世纪初,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茶叶出口国,二百年来独步国际茶叶市场。1838年首批印度茶出现于英国伦敦市场时,这种局面才被打破。此后,华茶的海外市场份额逐渐被印度茶、锡兰茶和日本茶蚕食。</p> <p class="ql-block"> 【清饮成趣】</p><p class="ql-block"> 清代饮茶方式沿袭明代,以茶叶冲泡清饮为主。相较于前代,清代茶具的材质更加丰富,釉色与品种也更多样化,除青花和各种颜色釉外,又增加了粉彩、珐琅彩等新品种。清代茶具主要有盖碗、茶杯、茶船、茶盘、茶叶罐、茶壶等。</p> <p class="ql-block"> 【盖碗】</p><p class="ql-block"> 一般由盖、碗、托三部分组成,象征着“天、地、人”三才,也有些盖碗仅有盖和碗两部分。作为茶具的盖碗在明末清初时开始出现,后成为清代主要的茶器。</p><p class="ql-block"> 【盏托】</p><p class="ql-block"> 汉代已有盏托,唐宋时期颇为流行。明代,盏托演变为舟形,由此得名“茶舟”或“茶船”。清代茶船蔚为风尚,形制各异,有舟形、元宝形、海棠花形、十字花形等,材质则有陶瓷、漆木、锡银等,异彩纷呈。</p><p class="ql-block"> 【紫砂壶】</p><p class="ql-block"> 经过明代的初步繁荣,到了清代,紫砂茶具迎来新的创作高峰。尤其是嘉庆、道光之后,文人雅士相继加入制壶行列,大大提高了紫砂茶具的人文内涵。他们以紫砂为载体,发挥其诗、书、画、印的才情,为后人留下了不少精美的紫砂艺术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茶庄茶号】</p><p class="ql-block"> 随着国内外茶叶贸易的发展,清代大量出现买卖茶叶的茶庄、茶号、茶行、茶栈。其中茶庄茶号以零售业为主,茶行是茶叶买卖双方的中介,茶栈主要从事出口茶叶的收购与加工。许多茶庄茶号还经营特色名茶,如上海汪裕泰茶号以专售安徽的红茶、绿茶而闻名,杭州翁隆盛茶号则以出售春前、明前、雨前的西湖龙井茶(“三前摘翠”) 而极负盛名。</p> <p class="ql-block"> 【宫廷茶事】</p><p class="ql-block"> 清代康、雍、乾三朝皇帝,一朝比一朝爱茶。清代的贡茶省份由明代的福建、浙江、南直隶、江西和湖广五省扩展到全国的十三省产茶区,贡茶的数量与品种也远超前代。清代宫廷的饮茶文化也对民间饮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形成了清代独特的茶文化。</p> <p class="ql-block"> 【茶宴】</p><p class="ql-block"> 乾隆首倡重华宫茶宴,每年于正月择吉日举行。据记载,清代于重华宫举行的茶宴多达数十次,以赋诗联句和饮茶为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 【御茶房】</p><p class="ql-block"> 乾清宫东庑最北的三楹房间为“御茶房”,匾额为康熙手书。御茶房主要掌管皇帝日常饮茶、烹饮奶茶、日常饮用水的运送与保存等。</p> <p class="ql-block"> 【茶馆风情】</p><p class="ql-block"> 清代,茶馆遍布城乡各地,社会功能也有拓展,出现了为不同人群服务的特色茶馆,如专供商人洽谈生意的清茶馆,表演曲艺说唱的书茶馆,供文人笔会、游人赏景的野茶馆,供茶客下棋的棋茶馆等等。清代是继宋之后中国茶馆文化的第二个兴盛期。</p> <p class="ql-block"> 【第七单元——茶业复兴】</p><p class="ql-block"> 《近现代茶文化》</p><p class="ql-block"> 从19世纪晚期开始,我国茶叶生产每况愈下。如何振兴华茶成为一个时代课题,让关心茶业命运的近代中国茶人夙夕萦怀。以吴觉农为代表的茶界有识之士进行了一系列改良、改革,使中国的茶业虽然屡经风雨,终不至于凋零。他们为中国茶业保存的薪火和规划的蓝图,至今仍惠及世人。</p> <p class="ql-block"> 【茶人群像】</p><p class="ql-block"> 在漫长的中国茶史上,因茶留名者代代皆有。近代以来,又有一群人因为毕生为华茶之复兴而奋斗,而在茶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让我们将目光投向这些茶界先贤。</p> <p class="ql-block"> 【近现代茶著】</p> <p class="ql-block"> 【传薪播火】</p><p class="ql-block"> 为了满足对茶叶生产和贸易专门人才的需求,在吴觉农的提议和复旦大学的支持下,1940年,内迁重庆的复旦大学成立了中国高等院校中的首个茶叶专业系科,吴觉农出任系主任,授课教师有王泽农、范和钧等人。1940-1946年,复旦大学茶学系共培养了近200名毕业生,为抗战后和新中国的茶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此中国的茶学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建国后安徽农大、浙江农大、四川农大、湖南农大、华南农大等院校均设立了茶叶系。</p><p class="ql-block"> 中国茶学教育诞生于动荡的岁月,展翅于和平的年代。薪火不熄,中国的茶业,未来可期。</p> <p class="ql-block"> 【茶业科技】</p><p class="ql-block"> 为了振兴中国茶业,茶界先贤呼吁在全国主要茶区成立茶业改良场,推广茶叶科技。1932年,吴觉农着手重建祁门茶业改良场,并和胡浩川先后出任场长。祁门茶业改良场“在我国茶业改良史上占着很重要的一页”。除了祁场,比较重要的茶业改良场还有福建的福安茶业改良场、设于三界的浙江省农林改良场茶场等等。</p> <p class="ql-block"> 【民国 盘肠壶】</p><p class="ql-block"> 盘肠壶,又名炉壶。通常以紫铜为原料,经锤打和焊接而成。茶炉内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注水,下部放燃料。茶炉燃料以木炭为主,待水烧沸后,由注水口加入生水,沸水便由壶嘴流出,可满足日夜沏茶之需。</p> <p class="ql-block"> 【结语】</p><p class="ql-block"> 茶叶从中国西南的莽莽丛林进入到五彩缤纷的世界,经历了许多考验和波折。</p><p class="ql-block">自茶与人类结合开始,茶就以其优良的品质体现出与人类自然亲和的关系,浸润着中华民族的人生理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