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沈阳市张学良旧居

海边老街

<p class="ql-block">今天9月19日我们来到沈阳市沈河区的张学良旧居(也叫大帅府)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旧居,又称张氏帅府、大帅府或少帅府,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少帅府巷46号,是张作霖及其长子张学良的官邸和私宅。总占地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76万平方米。张学良旧居始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9月,民国五年(1916年)张作霖正式入住,以后又不断扩建,逐步形成了由东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筑等四个部分组成的的建筑体系。各个建筑风格各异,有中国传统式、中西合璧式、罗马式、北欧式、日本式。主要有大青楼、小青楼、西院红楼群及赵四小姐楼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1985年,沈阳市人民政府以“张氏帅府”的称谓公布为沈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辽宁省政府也以“张氏帅府”名称公布其为辽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张学良旧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辽宁省在此设立“张学良旧居陈列馆”。2004年列为国家AAAA级景区。2017年12月2日,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p> <p class="ql-block">民国四年(1915年)秋,张学良旧居基本竣工后,又进行了室内外装修。</p><p class="ql-block">民国五年(1916年)秋,张作霖全家搬进四合院。三进四合院建成后,张作霖已升任奉天督军兼奉天省长。</p><p class="ql-block">1920年代初建在四合院东侧的青砖洋楼建筑,称大青楼;以及于此前专为张作霖五夫人张寿懿建造的“小青楼”。这时第一次直奉战争以奉系败而告终,张作霖退居东北,宣布自治,并自封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大青楼也就成为这个新政权的政治活动中心。</p><p class="ql-block">民国十八年(1929年)后在四合院西侧建红砖建筑群,这是接替了父职的张学良主建的欧风式建筑,因亦称“少帅府”。</p><p class="ql-block">因这新三进四合院即是张作霖的办公官邸,也是家眷居住的私宅,故此,人们习惯称其为帅府。</p> <p class="ql-block">1988年,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张氏帅府被定名“张学良旧居陈列馆暨辽宁省近现代史博物馆”对外开放。2002年,张氏帅府正式更名为张氏帅府博物馆暨辽宁近现代史博物馆。2017年12月2日,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旧居的建筑格局,</p><p class="ql-block">张学良旧居既是张作霖官邸,也是张氏家族的私宅。“前政后寝”的建筑功能表现地非常鲜明。这样的建筑进府流程、布局方式,也是张作霖头脑中权贵思想的物化表现,将自己的府邸比作皇宫宝殿,以期通过建筑的表现形式达到张氏政权的至高无上。</p><p class="ql-block">张学良旧居是仿王府式建筑。从围墙内的建筑来看,整个帅府是以东、中、西三路南北纵向排列布局,营造“府”的氛围。为将府宅建得和沈阳故宫一样气派,张作霖将帅府前部营造成一个过渡空间——前庭院(序厅),由东西走向并排的东、中、西三座辕门和一座大型影壁构成的1500平方米的前庭院是进入帅府的导入区。</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旧居的府院坐北朝南呈“目”字型,共有11栋57间,建筑面积1768平方米。 四合院正门南侧有一座起脊挑檐的影壁,刻有“鸿禧”大字的汉白玉板镶嵌在影壁正中,正门两侧各立着一对抱鼓石狮和上马石。民国时期,四合院朱漆大门彩绘着秦琼、敬德两位门神画像,内侧门楣上方悬挂着"护国治家"的大字牌匾。一进院东厢房为内账房,西厢房为承启处;东耳房是厨房,西耳房为库房;东西门房分别为电话室、传达室和卫兵室。通往二进院的大门是一座雕刻镂花的门楼,称垂花仪门。</p> <p class="ql-block">一进院正房中间为堂屋,三进院是内宅。二三进院间有侧门回廊相连,并有角门通往东院帅府花园和大小青楼。三进四合院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又有东北辽南民俗风格,门廊柱的油饰彩绘独具特色,窗下墙身的砚石浮雕堪称一绝,是研究民族建筑和民间习俗的珍贵艺术资料。东院由大、小青楼和帅府花园等组成。张氏帅府花园建有假山、花坛、雨路、亭台水檄、荷池和隧道。张氏帅府东北角建有关帝庙。西院的七座红楼建筑群,是民国十九年(1930年)由张学良规划并筑好地基,“九·一八”事变后建成的。此外,在张氏帅府院外的东部和南部,还有赵四小姐楼、边业银行和帅府办事处(俗称“帅府舞厅”)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是(大青楼)张学良旧居的主要建筑,综述:张学良旧居是由东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筑四个部分组成的庞大建筑群,其中既有中国传统风格的三进四合院落、水榭亭台的帅府花园,又有欧式风情的大青楼、边业银行、帅府办事处、西院红楼群,以及中西合璧式的小青楼和赵一荻故居。</p><p class="ql-block">大青楼是张学良旧居的标志性建筑,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为仿罗马式建筑,因该楼采用青砖建造,故称大青楼。大青楼总建筑面积2460平方米,楼高37米,顶层有观光平台,是民国时期奉天城除凤凰楼外的最高点。整体建筑规模宏大,外部立体浮雕和内部主要房间的壁画装饰都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假山南面门上刻有张作霖手书的“天理人心”匾额,</p><p class="ql-block">北面为“慎行”。山上有亭洞和石阶,四周长满梧桐、皂角树,假山门洞正对大青楼正门处,为张作霖亲自指挥建造,具有防御作用。大青楼堪称民国时期东北建筑的经典之作。大青楼融办公与居住为一体,作为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两代主政东北时期的重要办公场所。曾历经两次直奉大战、东北易帜、处决杨、常、武装调停中原大战等重大历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这是小青楼,它位于张学良旧居的东院,由于地处张学良旧居花园的中心,又有“园中花厅”的美誉,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二层砖木结构小楼,建成于民国七年(1918年),因其采用青砖青瓦建筑而成,俗称小青楼。它是张作霖为他最宠爱的五夫人寿氏专门修建的。建筑面积450平方米,整座楼体呈凹字形,小青楼枭混线条的雕饰、窗口饰以镇石、楼后顶部砌有环形女儿墙等手法则是典型的西洋风格。小青楼采用了大量的木雕、砖雕等中国传统工艺来装饰。分布在小青楼的28幅雀替木雕,多以梅花、柳枝、兰花为主,风格各异。整组构图搭配和谐,布局严谨对称,具有较强的艺术观赏性。小青楼最为考究的是,它的每个门窗的上面均采用镇石砖雕装饰,这些镇石砖雕以花、鸟图案为主。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4日,张作霖由北京返回沈阳,在皇姑区附近被炸伤后,医治无效死于小青楼下。</p><p class="ql-block">自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旧居被日本人占领后,小青楼的使用屡经变迁。1990年小青楼正式划归张学良旧居陈列馆,经过重新修缮,于2001年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这是关帝庙,它依据辽南民俗,张作霖在张学良旧居的东北角建了一座三间屋的小庙,叫家庙。这座家庙的正殿供奉的是关公,因为张作霖行伍出身,崇信关羽,他把关公的仁义道德作为自己的终身信仰。并在四壁上彩绘了“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诛颜良、斩文丑’”等故事。在关公塑像两边是扛刀的周仓和捧印的关平。在家庙东殿供奉张家的祖宗灵位。这次我馆恢复祖宗灵位是以张学良为奠主,西殿中间供奉的是关羽的赤兔马,两侧存放的是张作霖两次结拜时的兰谱。</p> <p class="ql-block">这是张学良旧居的游览图</p> <p class="ql-block">这是“三进四合院”,它位于张学良旧居的中院,坐北朝南,呈“目”字形。放眼望去,青砖珑瓦,飞檐兽吻,挑脊宝顶,雕梁画栋,朱漆廊柱,狮头石鼓柱础,石条台阶,方砖方石铺地,是中国传统的仿王府式建筑。这里占地3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60平方米,房屋共13栋,计57间。在张作霖主政期间,四合院的前两进院为办公官邸,三进院为眷属私宅,传承了古代前朝后寝的封建帝王宫殿建筑风格。三进四合院完全运用传统的抬梁式木结构,使用北方传统青砖、简瓦建筑材料营造而成。平面布局以垂花门划分住宅的内外,内部又分为前“政”后“寝”。随着院落的深入,私密性也渐次增强。充分体现了传统住宅内外有分、男女有别的布局方式,是完全的传统住宅营造方式的沿用,并且说明了当时沈阳传统营造技艺的成熟与精湛住宅中随处可见精美的具有纤细、圆润、繁复风格的雕刻,也反映出它与近代早期在沈阳城内盛行巴洛克式装饰的仿洋建筑的内在渊源。</p> <p class="ql-block">我们就是从这里进入“三进四合院”游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