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庙

rhq

<p class="ql-block">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简称曲阜“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儒客朝拜之圣地。</p> <p class="ql-block">孔庙,为历代儒客学子朝圣之地。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p> <p class="ql-block">“万仞宫墙”原名仰圣门,位于山东济宁曲阜明故城(三孔)旅游景区的南面,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门,正对孔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门额题“万仞宫墙”,语出子贡“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原为明嘉靖时山东巡抚胡缵宗所题。清乾隆皇帝亲临曲阜祭孔时,将胡书凿去,易以御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至圣庙,</span>即孔子庙,又称文庙,或先夫子庙、、先师庙、圣庙、宣尼庙、宣圣庙、文宣王庙、圣庙、圣堂、文庙、大成殿等。</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是文庙中轴线上的牌楼式木质或石质建筑,古代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意味着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p><p class="ql-block">棂星门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使其在孔庙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建于明代,原为木质,清乾隆十九年改为石质。石坊上刻有“棂星门”三字,系乾隆题于1748年。棂星门的样式为一座三间四柱火焰冲天柱式石坊,石坊下设栅栏门,左右接墙垣,坊高10.34米,圆柱上下两节,前后石鼓夹抱。</p> <p class="ql-block">在孔庙中,“太和元气”坊特别醒目。这个石坊建于明朝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由时任山东巡抚曾铣手书。孔庙中的“太和元气”坊象征着孔子思想的至高无上境界,比喻孔子之道如同天地间的元气,化育万物。</p> <p class="ql-block">圣人之门是孔府的二门,在曲阜明故城内。‌建于明代,门楣上悬挂着明代诗人、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手书的“圣人之门”竖匾。</p><p class="ql-block">圣人之门的建筑风格独特,门深二间,阔三间,高8.33米,长13.27米,宽9.37米。其建筑反映了孔子及其家族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p> <p class="ql-block">圣府大门就是曲阜孔府的大门,圣府为三间五檩悬山式建筑,匾书“圣府”二字,是明朝严嵩所书。</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孔庙的核心建筑,供奉孔子及其弟子的神位,并在祭孔仪式中作为行礼的场所。‌大成殿通常位于孔庙的正殿,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曲阜孔庙大成殿四周廊下环立二十八根雕龙石柱,均以整石刻成。前檐的10根为深浮雕,两两相对,各具变化,无一雷同。雕刻玲珑剔透,龙姿栩栩如生。这是曲阜独有的石刻艺术瑰宝,天下精品,绝无仅有。相传清乾隆皇帝来曲阜祭祀孔子时,石柱均用红绫包裹,不敢被皇帝看到,恐怕皇帝怪罪。</p> <p class="ql-block">“生民未有”匾由雍正皇帝御笔题写,用于昭示后人铭记孔子在创立儒家文化中的至尊地位。</p> <p class="ql-block">子贡在孔子病逝后,回到老师墓旁种下了一棵从卫国带来的楷树苗,这棵树后来长成大树,备受赞誉。遗憾的是,到清朝康熙年间这棵树被雷击毁。现在游人在原来种树的地方能看到一块刻着楷树枯干图像的石碑,即“子贡手植楷”,边上还有一座“楷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子贡手植楷”中的“楷”字读音为“ji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楷jie树即黄连树。</span></p> <p class="ql-block">杏坛是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位于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p> <p class="ql-block">在孔府后花园这五棵柏树原本是明朝一棵大树,因雷击分裂成五瓣后仍然存活,清朝在其基部中心位置长出一棵槐树。随着时间的推移,槐树逐渐长大,形成了“五柏抱槐”的奇观。‌</p><p class="ql-block">‌这树不仅展示了自然的力量,还象征着孔氏家族的和谐共生精神。孔府中的“五柏抱槐”被视为镇庭之宝,甚至雍正皇帝曾为此题诗,进一步提升了其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勾心斗角。</p> <p class="ql-block">洪武碑亭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然而,在弘治十二年(1499年)孔庙火灾时,亭和碑均被焚毁。幸运的是,在弘治十七年(1504年)进行了重建。但之后碑亭再次遭到破坏,清雍正年间又进行了重建。如今我们所看到的亭和碑,是民国时期改建的。</p><p class="ql-block">洪武碑亭的顶部为歇山式结构,灰瓦、重檐、无斗拱,显得古朴庄重。亭内正中立有《‌大明诏旨碑》,此碑立于洪武四年(1371年),碑文为朱元璋所颁诏书,规定了应祭神名,并对孔子封爵做出了规定,体现了当时帝王对孔子的尊崇。</p> <p class="ql-block">弘道门在明初时为孔庙的大门,后经过多次修缮和改名,最终在雍正八年(1730年)被正式命名为“弘道门”,并由乾隆皇帝题写“弘道”二字竖匾立于门额。‌</p> <p class="ql-block">孔庙里的搓衣石‌是一种惩罚工具,主要用于惩罚违反家规的孔府成员。它位于孔府院中的石台阶旁,形状类似洗衣服的搓衣板,因此得名“搓衣石”‌。这种石头的使用反映了孔府严格的家规和惩罚措施,后来的“跪搓衣板”可能就源于此‌。</p><p class="ql-block">据导游介绍这石板主要是用于书卷凉晒通风。</p> <p class="ql-block">孔庙,有两棵奇特的树——龙纹树和凤树,合称“龙凤树”。龙纹树的树干上整齐地长着波纹,仿佛几条小龙在柱子上盘旋欲飞。传说乾隆皇帝曾在此休息,沾了皇帝真龙之气的这棵树便出现了龙型树纹,因此得名龙桧。旁边的凤树虽然已经干枯,但依然保持着傲人的姿态。这两棵树形态各异,却相互陪伴,共同见证了历史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孔林大门。</p><p class="ql-block">孔林亦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孔子他的弟子从全国各地带来奇花异木来此种植,此后,随其地位的逐步提高,其规模也越来越大,明永乐年间扩大为十八顷。清康熙时期拟扩大到三千亩,现孔林内有树木十万多株,<span style="font-size:18px;">占地面积近200万平方米,</span>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工园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