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晋思源——晋祠公园和晋祠

随缘即可

<p class="ql-block">  行程的最后一站,当然是太原引以为傲的晋祠公园和晋祠了。</p> <p class="ql-block">  太原人常说,到太原不到晋祠,就像外国人到了北京不去故宫那样遗憾。为什么晋祠对于太原来说那么重要呢?因为他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活化石,因为他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它也是龙城的封将地,它是19位皇帝的龙兴之地,所以晋祠代表的是非常厚重的一部史书,更是山西最具代表性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  走进晋祠,就会感觉一股历史厚重扑面而来,战国和春秋怎么分,就是在晋祠分的呀!这就要说到晋阳之战了,这场战役是三家分晋的前奏,同时也有着极为戏剧性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建立赵国的赵襄子,不愿意服从当时在晋国大权独揽的智伯瑶,因此智伯瑶联合韩康子、魏桓子,一起进攻赵襄子的大本营晋阳。在围城三个月无法破城之后,智伯瑶决定“引汾水灌其城”。</p> <p class="ql-block">  这场战役的戏剧性就在于,在智伯瑶发动水攻,并几乎要攻破晋阳时,赵襄子派遣张孟说服韩康子、魏桓子共同反对智伯瑶。两位诸侯偷偷命令士兵“夜期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知伯军。”因此本来时用来围困晋阳的洪水,却反倒淹没了智伯瑶的大营。之后,趁着智伯瑶大军混乱之际,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三人带兵重创智伯瑶的军队,智伯瑶本人更是兵败身死。</p> <p class="ql-block">  智伯瑶兵败身死,三家分晋也因此终成定局。这就是三家分晋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晋祠是奉祠西周初期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的祠堂,根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p> <p class="ql-block">  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p> <p class="ql-block">  后来封国唐国在叔虞“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国策治理下,唐国政通人和,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唐国紧邻晋水,所以把国号改为“晋”,这就是山西省简称“晋”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晋祠公园和晋祠它是两个地方,晋祠公园是进入晋祠的必经之路,因为公园的古色古香建筑和美丽景色,很多外地游客会误以为是晋祠,但实际上晋祠公园是免费的,晋祠是要收门票费的。</p> <p class="ql-block">  晋祠公园有唐园、灵隐阁等景点,还有青铜雕塑和古代名人的墨宝。走进晋祠公园,首先看到的是“晋祠胜境”门牌坊,背面有题“唐晋思源”。</p> <p class="ql-block">  顺着人流,我们往前走就到了迎曦门,也就是晋祠及晋祠公园的大门,首先看到的是晋祠的题字,并有一联:“临汾川而降祉,构仁智以栖神”。联语出自李世民《晋祠之铭并序》,高度概括晋祠景区的特点:为汾水源头,造福百姓;游唐国故祠,谒仁智典范。</p> <p class="ql-block">  进了迎曦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十字桥,它建于2007年,是仿制晋祠“鱼沼飞梁”而建的。</p> <p class="ql-block">  顺着这个十字桥朝前看,就是唐园,这是一个仿古建筑,但它门前的铁狮子,却是明嘉庆四十年的老物件了,唐园这个唐,应该是纪念唐叔虞的“唐”。</p> <p class="ql-block">  进了唐园之后,迎面而立一照壁,同样是建于2007年,照壁的底坐装饰为须弥座,正中为福禄寿图。头戴官帽,手抱小孩的是天官一品大帝,天官赐福由此而来。手捧如意,寓意高官厚禄。长着长长胡须,一手持龙头拐杖,一手捧寿桃,意为长命百岁。福禄寿组合在一起,就是象征着幸福吉祥长寿之意。借此,我也祝福能坚持看到这里的朋友,幸福吉祥长寿!</p> <p class="ql-block">  照壁的背面,是一幅群仙聚会图。</p> <p class="ql-block">  绕过照壁,前面假山上高耸一塔,这是晋祠公园最高的景观了——飞龙阁,又名主景阁。登上飞龙阁,你可将桃园区内景观尺收眼底,这塔也是2007年根据北京圆明园绘画中仿制。</p> <p class="ql-block">  过了飞龙塔,就来到一个廊式建筑,叫唐宗遗风,直接穿过,一组较大的雕塑就在眼前,雕塑的名称为《龙兴晋阳》,是为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制作,是目前而止,太原市最大的青铜雕塑之一。中间骑马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左侧为国舅长孙无忌,右侧为李绩,左前方站立的是尉迟恭,最右侧站立的前面是魏征、后面是马周。</p> <p class="ql-block">  晋祠公园也不小,刚介绍的是沿主线进入晋祠的风景,如东南部还有公园水乡等,这里俗称南湖,水色碧秀,湖上有三孔桥,桥上行人,桥下泛舟,一派江南秀色。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因为,过了这个雕塑群,沿石阶而上,就是要收取门票的晋祠了。</p> <p class="ql-block">  走进山西,才会发现历史在山西停下了脚步,实话说,几天游历下来,我这个对历史、古建、宗教知之甚少的人,就开始有点审美疲劳了。据介绍,山西现丰存古建28027处,其中元代以前的木构建筑495座,占全国的80%;唐代木构建筑全国仅存3座,全部在山西;五代时期古建筑全国仅存5座,山西占4座;宋辽金时期全国183座,山西有150座;元代全国389座,山西占338座。</p> <p class="ql-block">  这些古建无时不承载着古人安居乐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英勇,敬奉神明的信仰,才创造了如此众多而珍贵的山西古建,山西的古建筑,你来山西看它们,又何尝不是它们在山西等了你上千年,无论寒冬酷暑,它们就这样静静地耸立着,当你的目光落在它们斑驳的身影上时,它们也因这千年的邂逅而重获新生。</p> <p class="ql-block">  回到这座比颐和园还要早1000多年,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的晋祠,其建筑群之宏大,保存如此完好,实在令人振奋。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点缀于山光水色之间,自洽排布。在这里自然山水与人文历史相互交织,当你深处于晋祠宏大的建筑群中,你必定会被宏伟的建筑、优美的园林而感染,你必定会为晋祠三宝——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到金人台、难老泉、名匾和古树而惊叹。</p> <p class="ql-block">  献殿,晋祠中三大国宝建筑之一,但是你来到这个地方,没有专业讲解是难看出有什么道道的,那为什么又是国宝呢?大家都知道古建筑中有一种东西叫“勾心斗角”,即你看到的献殿的支撑,这种建筑形制,在明清的建筑里尤其繁复和好看,但是并没有发挥多少实际作用,而真正有实际作用的并且是那个时代留下来的,全国不超过五处,而这个献殿就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说献殿上面的斗拱是真的是那个时候的,而且真正起到作用的,所以是难得的国宝。</p> <p class="ql-block">  难老泉,说是晋水的源头,我当时游览时,没看出有什么好的,加上在来的途中,当地的出租师傅说,他上小学时,到晋祠春游,那时的泉水还很大的,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水了,可能难老泉也老了。现在那点水,估计是自来水。</p> <p class="ql-block">  后来,看到一个讨论为什么晋祠会建在这里,才明白过来,原因就在于有难老泉,因为它是晋水的源头。古诗中,对难老泉的描述可是非常壮观的,如出自宋代范仲淹《晋祠泉》:</p> <p class="ql-block">神哉叔虞庙,地胜出嘉泉。一源甚澄静,数步忽潺湲。此异孰可穷,观者增恭虔。锦鳞无敢钓,长生同水仙。千家溉禾稻,满目江乡田。我来动所思,致主愧前贤。大道果能行,时雨宜不愆。皆如晋祠下,生民无旱年。</p> <p class="ql-block">  宋 欧阳修《过并州晋祠泉》: 古城南出十里间,鸣渠夹路何潺潺。行人望祠下马谒,退即祠下窥水源。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并儿自古事豪侠,战争五代几百年。天开地辟真主出,犹须再驾方凯旋。顽民尽迁高垒削,秋草自绿埋空垣。并人昔游晋水上,清镜照耀涵朱颜。晋水今入并州里,稻花漠漠浇平田。废兴髣髴无旧老,气象寂寞余山川。惟存祖宗圣功业,干戈象舞被管弦。我来览登为叹息,暂照白发临清泉。鸟啼人去庙门阖,还有山月来娟娟。</p> <p class="ql-block">  可见,当时难老泉的水量是非常充沛的,一个是晋水的源头,一个是三晋的祖先,晋祠选址这里就好解释了。</p> <p class="ql-block">  鱼沼飞梁,稍不留意你从上面走过了,也不知道你脚下踩的是国宝,看上去就一座普通十字型石桥。经导游一讲解,才知道,其结构为水中立小八角石柱三十四根,柱础为宝装莲花,石柱之上置斗拱,梁枋,衬托桥面,东西平坦连接圣母殿与献殿,南北两翼下斜至岸边。由于支撑在桥面以下,拍摄很难看到效果。</p> <p class="ql-block">  鱼沼飞梁建造的年代不可考,因为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里已经有了记载,但具体什么时候建的就找不到证据了。从这座桥梁可以证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比现在的“专家”强多了。所以当年梁思成来到这个地方,感慨万千,说:“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所谓“孤例”自然就是独此一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p> <p class="ql-block">  晋祠中无论是从体量还是从构造技术来说,都是宋代建筑典型代表的圣母殿,为重檐歇山顶,殿高19米,面阔7间,殿周围廊,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副阶周匝”的最早实例。殿内43尊彩色塑像,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在太原晋祠里,目及之处都是这片黄土地生长了千年的痕迹,没有新刷的油漆,斑驳的盘龙柱上八条龙蜿蜒欲飞,鳞片利爪胡须仍然清晰可见,不论是怒目的金刚,还是含笑的侍女,都是千年来不曾改变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来晋祠旅游,但是很多人来后,专业的东西看不懂,深层的含义又看不清,糊糊涂涂地来,懵懵懂懂地去,不明白一个事,什么事呢?晋祠的核心讲的是什么问题?</p> <p class="ql-block">  什么问题呢,笔者认为,就体现一个字“孝”。为什么呢?中国有句老话:“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中国儒家思想“八端”中第一端,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为八端,孝排在第一位。在隋朝隋文帝之前,中国没有科举制度时,如汉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这是一种由地方和大臣举荐人才的制度,孝廉是朝廷察举官吏任用的主要标准。</p> <p class="ql-block"> 明白察举制的主要标准后,结合山西的地域文化佛、道、儒共生共荣的特点来分析,佛教这一块,信众朝拜五台山、云冈石窟。道教圣地在北岳恒山、芮城的永乐宫。那山西有儒吗?当然有,晋祠就是山西儒家文化的代表,以孝廉为主的儒家文化代表。</p> <p class="ql-block">  晋祠中供奉的是谁?就是圣母殿中圣母邑姜娘娘。这位圣母娘娘可不简单,她是晋国的第一位国君唐叔虞的妈妈,同时她又是周武王长子姬诵的妈妈。这个娘娘生了两个好儿子,大儿子当了王,就是周成王姬诵,三儿子唐叔虞做了晋国的国君。唐怎么解释啊,“唐”指封地,在今天山西运城北边,临汾南边侯马、翼城、闻喜一带,起初只有200平方华里左右的一个小国,成王将这块地分封给了自己的弟弟叔虞。“叔”是古时兄弟间出生顺序的排次伯仲叔季。虞是他的名,姬姓。</p> <p class="ql-block">  封地唐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上古时有一个贤王叫尧王,尧王姓伊祁,其名放勋,号为陶唐。号中带了一个“唐”字,他生活过的这片区域,得地名“唐”字,唐国就是那个时候晋国的前身。唐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改国号为“晋”。</p> <p class="ql-block">  唐叔虞祠堂最早的时候在哪里呢,既然晋国的统治中心最早是在侯马、翼城、闻喜一带,那一定在这个区域。随着统治中心的移向太原,那晋王祠(唐叔虞祠)也来到太原,具体位置在那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就有一段关于唐叔虞祠的记载,按这个记载当时唐叔虞祠就在现在的晋祠,至今天已有1500年历史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晋祠供奉的就是所有山西人所有晋国人的老祖先。</p> <p class="ql-block">  但到宋朝后,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彻底改变了整个唐叔虞祠的内部的一个结构布局,以及建筑的一个结构变化。圣母娘娘邑姜被摆到了晋祠主体主角位置,这是因为赵宋王朝在公元979年围困晋阳,夺下晋阳城后,害怕这座被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后来五代十国又有李存勖、石敬堂、刘知远起兵发家的太原城再出真命天子,将太原城一把火烧了,将老百姓分别迁往榆次、唐明两个地方,然后重新选址重建了太原城。虽然把太原城烧了,却又在晋祠这个地方大兴土木,彻底改变了晋祠的中轴线建筑格局,</p> <p class="ql-block">  圣母娘娘邑姜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她是姜子牙的女儿,赵宋王通过变动晋祠祭祀主体,向山西人向世间人昭示,一定要孝敬好母亲、侍奉好母亲的孝文化,不要去造反了。不要再去学李渊、李世民了,守在老母亲身边,对老妈好点,尽到孝子的本分。自然而然这种思想上的改变,逐渐改变了晋人的骁勇善战,改变了晋人反抗的情绪。火焚晋阳以后晋人这种压抑、复仇情绪,也在这种以女性尊神为主的宗教思想改变下,彻底平复了。</p> <p class="ql-block">  不得不说赵宋王朝这招确实厉害,从赵宋王朝后,山西这个地方再也没有出现过造反的天子。</p> <p class="ql-block">  那现在唐叔虞祠还在不在呢,在的,就在圣母殿北边,清代的时候又修了一下。但相对与给他母亲供奉的圣母殿来说,其规模和建制都小了很多很多。晋祠就这样从一个供奉和追思唐叔虞的祠堂,变为一个宣传伟大母德、宣传孝道的宗祠,这才是晋祠的真正宗教意识含义。</p> <p class="ql-block">  晋祠中很多细节也体现了孝的宣扬,如撰写三大名匾之一的“对越”牌坊的高应元,他官冀州刺史,侍后母孝。他母亲得了头痛病,虽经治疗一直难见好转,到圣母娘娘神像前一求,母亲病好了。然后就到晋祠还愿,扩大建筑规模,并亲自书写“对越”二字,对为答谢,越为报答和颂扬,说的还是孝道。又如傅山先生撰写“难老”匾,傅山先生是大孝子,同时也是医学家、书法家,他研制了一种药膳,成了山西地方知名的风味小吃——头脑,他老母亲在他的精心调理下,活了90多岁,这些都是和孝道有关系。</p> <p class="ql-block">  踏入晋祠的那一刻,在关注三大名匾、三大国宝建筑的过程中,如果还能从中悟出一些道理,了解一些历史故事背后的真正内涵,你自然就能感受历史的脉搏,成为一个明白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