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滏流東漸

<p class="ql-block">图文: 摘自网络、电影</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南京大屠杀(Nanjing Massacre),是对日军侵占南京后所犯屠杀、奸淫、纵火、劫掠等暴行的统称,是日军侵华暴行中最野蛮、最凶残的典型事件。</p><p class="ql-block"> 主要发生于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的六周内。</p><p class="ql-block"> 1937年11月,淞沪会战结束后,日军分三路向南京进逼,企图占领南京,迫使中国政府投降;</p><p class="ql-block"> 12月7日,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亲自起草《攻占南京城要领》,要求部队入城扫荡;随后,日本朝香宫鸠彦亲王签署密令,要求“杀掉全部俘虏”;</p><p class="ql-block"> 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在日本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日军使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手段,杀害中国军民。</p><p class="ql-block"> 并在之后的六周内,屠杀、奸淫、掠夺、焚烧和破坏并举,对南京造成空前劫难。战后,中国国民政府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其中,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经调查判定,日军集体屠杀有28案,屠杀人数19万余人,零散屠杀有858案,死亡人数15万余人,总计死亡人数达30多万。</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松井石根被判处绞刑,谷寿夫被处以死刑。</p><p class="ql-block"> 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的罪恶行径,是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无数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其暴行被《纽约时报》《中央日报》《新华日报》等中外媒体广泛揭露。</p><p class="ql-block"> 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p><p class="ql-block">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史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南京大屠杀</p><p class="ql-block">外文名</p><p class="ql-block">Nanjing Massacre</p><p class="ql-block">发生时间</p><p class="ql-block">1937年12月13日</p><p class="ql-block">发生地点</p><p class="ql-block">中国南京</p><p class="ql-block">遇难者</p><p class="ql-block">中国军民30万人以上</p><p class="ql-block">主凶</p><p class="ql-block">朝香宫鸠彦王、松井石根、谷寿夫</p><p class="ql-block">词条内容贡献者</p><p class="ql-block">共170个贡献者:屏峰山下人、随性烂漫人、22地中海33、54hehezi</p> <p class="ql-block">南京保卫战</p><p class="ql-block"> 淞沪会战结束后,中国军队从上海撤退。日军则乘中国军队溃退之机,分三路向南京进逼,企图水陆并进,从东西两面合围南京,占领中国的政治中心,从而迫使中国政府投降,尽快解决所谓的“中国事变”。</p><p class="ql-block"> 其中,一路以第11、第13、第16师团,沿京沪铁路两侧,进攻无锡、常州、丹阳、镇江、句容;一路以第3师团先遣队、第9师团,进攻苏州、无锡、金坛,向南京挺进;一路以第10军所部,占领嘉兴、吴兴,经宜兴、溧阳、溧水,直扑南京,并以第18师团占广德、宁国(宣城),攻芜湖,以国崎支队进攻江北浦口,切断南京方面中国守军的退路。</p><p class="ql-block"> 而中国军队由于下达撤退命令过于仓促,后方国防工事交接发生失误,加上抗战初期军队的训练素质极低,引致撤退演变为溃败。</p><p class="ql-block"> 1937年11月中旬,蒋介石连续召开三次高级幕僚会议,讨论南京防守问题。多数将领认为南京易攻难守,建议只进行象征性的防守。只有唐生智以南京是国家首都、孙中山陵寝所在,以及国际观瞻和掩护部队后撤等理由,主张固守南京。在最后一次会议上,蒋介石表示应防守南京。当问到由谁负责时,唐生智自告奋勇,并向蒋介石保证做到“临危不乱,临难不苟”,没有蒋的命令决不撤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7年11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军事委员会迁往武汉。</p><p class="ql-block"> 11月22日,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留在南京的二十多位西方侨民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他们提出在南京城的西北部设立一个给平民躲避炮火的安全区。</p><p class="ql-block"> 11月24日,军事委员会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到任后,尽量要求增加兵力。蒋介石把可以调得动的兵力即调来防守南京。其中多是从淞沪撤下来的部队,共有10多万人。包括叶肇第66军、王敬久第71军、孙元良第72军、俞济时第74军、宋希濂第78军、邓龙光第83军、徐源泉第2军团,以及教导总队、宪兵团等。此外,顾祝同第三战区部队也在皖南地区予以策应配合。唐生智为表示“与南京共存亡”的决心,将下关至浦口间的渡轮和各种船只全部撤离,禁止任何部队由下关渡江北撤。</p><p class="ql-block"> 11月29日,南京市市长宣布承认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为安全区提供粮食、资金和警察。唐生智也承诺将部队撤出安全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7年12月1日,日军攻占江阴要塞;同日,日本大本营下达了《大陆命令第八号》命令,要求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与日本海军协同,攻克南京,标志着南京保卫战正式开始。</p><p class="ql-block"> 1937年12月2日,江阴防线失守,中国海军主力第一舰队和第二舰队在中日江阴海战中被全数击沉,作为南京国民政府唯一一道拱卫京畿的水上屏障失守。</p><p class="ql-block"> 12月5日,日军到达中国军队外围防线附近,日军第十六师约3个联队向第六十六军句容阵地正面进攻,并从土桥镇、牧马场两翼包抄,另以一部断第六十六军后路,句容守军被围,与日军苦战,损失极大。12月6日,日军正面部队到达宣城、秣陵关、淳化镇、汤水镇、龙潭一线的外围阵地。12月7日,日军开始向主阵地发起总攻,南京处于敌军三面包围之中。12月8日,唐生智鉴于外围阵地已被突破,下令各部队退守复廓阵地,日军向守军阵地发起攻击。12月9日,日军突进至南京光华门外,中国守军在城北道路上配置了反坦克炮,在城门内配置了机关枪,并从城墙上大量投掷手榴弹,日军伤亡惨重,日军为掩护地面部队攻城,以六七十架飞机在南京城内外反复轰炸,投弹数百枚,松井石根用飞机掷下给唐生智的所谓最后通牒,劝唐投降,对此,唐生智置之不理,拒绝投降,并下令固守。</p><p class="ql-block"> 12月10日,日军大批集结,向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紫金山第二峰一线同时猛攻,中国军队顽强坚守,与日军展开反复争夺。</p><p class="ql-block"> 1937年12月11日,蒋介石通过顾祝同电告唐生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p><p class="ql-block"> 12月12日,日军第6师团一部突入中华门但未能深入,其余城垣阵地还在中国军队手中,负责防守中华门的第88师师长孙元良擅自带部分部队向下关逃跑,虽被第36师师长宋希濂劝阻返回,但已经造成城内混乱;</p><p class="ql-block"> 12日下午,唐生智召集师以上将领开会,传达蒋介石的指令,宣布放弃南京,实行突围。</p> <p class="ql-block">南京沦陷</p><p class="ql-block"> 按照撤退部署,除第36师掩护司令部和直属部队从下关渡江以外,其他部队都要从正面突围,但唐生智担心属于中央军嫡系在突围中损失太大,又口头命令第87师、第88师、第74军和教导总队“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过江”,这个前后矛盾的命令使中国军队的撤退更加混乱。会议结束后,只有属于粤系的第66军和第83军在军长叶肇和邓龙光带领下向正面突围,在付出巨大代价后成功突破日军包围,第159师代师长罗策群战死。其他部队长官大多数没有向下完整地传达撤退部署,就各自抛下部队前往江边乘事先控制的船只逃离。这些部队听说长官退往下关,以为江边已经做好了撤退准备,于是放弃阵地涌向下关一带。负责封锁挹江门的第36师没有接到允许部队撤退的命令,和从城内退往下关的部队发生冲突,很多人被打死或踩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7年12月12日晚,唐生智与司令部成员乘坐事先保留的小火轮从下关煤炭港逃到江北,此后第74军一部约5000人以及第36师也从煤炭港乘船过江,第88师一部和第156师在下关乘自己控制的木船过江。逃到下关的中国守军已经失去建制,成为混乱的散兵,其中有些人自己扎筏过江,很多人淹死或是被赶到的日军射杀在江中。大部分未能过江或者突围的中国士兵流散在南京街头,不少人放弃武器,换上便装躲入南京安全区。12月13日晨,日军攻入南京城,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天的南京大屠杀。</p> <p class="ql-block">安全区内的搜捕与城内外的集体屠杀</p><p class="ql-block"> 1937年11月下旬,当日军向南京进击之时,留在南京的20余位美、英、德等国的西方人士,为了避免中日两军围绕南京城的攻防战殃及无辜市民,自发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在南京城内西部划定了3.86平方公里的一片区域作为“中立”性质的“安全区”,以供无辜市民及难民在此躲避战火。在南京失陷前夕,即有大批市民及难民进入安全区避难。12月13日,由于日军攻占了南京城东、南、西各城门,大批中国军人与平民撤往下关。但下关几乎没有渡江的船只,一些守军官兵利用木盆、门板等简易工具渡江,而大批官兵则被困在江边,无法渡江。13日下午,日军迂回攻占了下关,截断了中国军队渡江北撤的退路,大批中国军人因无法渡江,不得不返回城内。还有一些刚从防御阵地上撤退下来的中国官兵,在向下关撤退的途中听说下关已被日军占领,也放弃了从下关渡江的念头,他们扔掉武器,换上便衣,进入安全区内,或在安全区外的民宅及其他建筑中避难。</p><p class="ql-block"> 日军扫荡部队进入南京后,发现在国际安全区周边道路上遗弃着大量武器和军装,于是认定中国“败残兵”躲进了安全区,因此,日军将安全区作为扫荡重点区域,派部队进入安全区反复进行扫荡和搜捕。</p><p class="ql-block"> 日军不仅在安全区内搜捕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并押往汉中门、长江边等地进行集体屠杀,还在安全区内大肆进行集体屠杀。南京沦陷后,日军在汉中门、汉西门及江东门等地多次进行集体屠杀。其中,日军在南京城郊最大规模的集体屠杀当属日军第16师团在南京东郊进行的集体屠杀。这场屠杀发生在日军占领南京后的第三天和第四天,即12月15日和16日,屠杀的遇难者达7000人左右,其中主要是被日军俘虏的中国军人和少数平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4.12.13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