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6世纪,中国的茶叶开始在欧洲大行其道。三百多年后,欧洲人的咖啡反杀到了中国。如今,这两款饮品都是国人的至爱。</p><p class="ql-block"> 今儿个咱得唠唠咖啡,这玩意儿可是个超级舶来品,在全球那可是圈粉无数,堪称困倦克星、灵魂救星!</p><p class="ql-block"> 话说咖啡最初在中国露脸,那得追溯到 19 世纪中叶。法国传教士在广州开了第一家咖啡馆,就像在平静湖面扔了个“味觉炸弹”,瞬间激起千层浪。紧接着,英国商人在上海搞出个亚洲最大的咖啡烘焙厂,欧美那帮人跟疯了似的往中国市场挤。到了 20 世纪,咱本土老百姓也被这洋玩意儿勾了魂,小工厂、零售店跟蘑菇似的到处冒。还有那些外籍人士,搞培训、开讲座,把年轻人忽悠得像小绵羊,稀里糊涂就掉进咖啡这个“甜蜜陷阱”。</p> <p class="ql-block"> 20 世纪初期,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加快,老百姓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本土消费者对优质咖啡的渴望那是蹭蹭上涨,一下子催生了一堆专业经营咖啡制品的小工厂和零售店。据不靠谱统计,在 1930 年代中期前后,全国有差不多三千多家“洋楼”(就是西式建筑),里面基本都有现煮咖啡供应。特别是沿海的广州、天津、青岛这些港口城市,咖啡香飘得到处都是。</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下,咖啡产业跟霜打的茄子似的,一蹶不振。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吹,才又活过来。不过几年,国内消费需求就像火箭一样梭梭梭滴飙升,外资品牌像潮水般涌进国内开直营店,本土企业也不甘示弱,茁壮成长,现在这市场竞争那叫一个激烈,不过前景也是一片光明,跟大冒险似的刺激。</p> <p class="ql-block"> 我呢,以前可是绿茶的死忠粉,对咖啡那是嗤之以鼻。可不知啥时候起,咖啡的香味跟小幽灵似的在我生活里飘来飘去。朋友约我谈事在咖啡馆,去茶馆喝茶吧,有的茶馆也卖咖啡,去同事家串门,同事还热情地冲一杯咖啡招待。在这种“咖啡包围圈”里,我也开始学着洋人喝咖啡,不过也不是一天喝到晚,绿茶才是我的本命饮品哦。</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喝咖啡的时候,那苦涩味差点让我没背过气去。我心里直犯嘀咕,这玩意儿有啥好喝的,跟我心爱的绿茶比起来,简直就是“外星饮料”。问题是看到一则报道说喝咖啡的人比喝其他饮料的人显年轻,我立马跳起来反对,咱喝茶的中国人那颜值和精气神,比喝咖啡的西方同龄人不知道要高出几个段位!不过看身边有些朋友喝得那叫一个陶醉,我虽然对绿茶痴心不改,但也决定要跟咖啡来个“亲密接触”,弄清楚咖啡的真实面貌。倒要看看,那些喝咖啡的人,怎么显得比咱斯文些呢?</p> <p class="ql-block"> 我开始研究咖啡的那些门道,什么拿铁、卡布奇诺、美式、摩卡,就像在研究神秘的魔法咒语。还了解到不同产地的咖啡豆就像不同门派的武林高手,各有各的风味,烘焙程度不一样,口感也千差万别。我学着那些咖啡行家,像个侦探似的轻轻嗅着咖啡的香气,试图分辨出里面的果香、花香或者巧克力香。慢慢地,我掌握了水温、粉水比例这些“魔法技巧”,冲出来的咖啡终于不再是“黑暗料理”。</p> <p class="ql-block"> 嘿呀,您可别以为制作一杯完美的咖啡是小菜一碟,这里头的门道可多着呢!</p><p class="ql-block"> 首先,选咖啡豆这事儿就跟挑对象似的。您得根据自己的口味喜好,在阿拉比卡豆和罗布斯塔豆里好好琢磨琢磨。这俩就像性格不同的帅哥美女,得看您对哪个来电!</p><p class="ql-block"> 然后呢,把咖啡豆研磨成粉,这研磨的程度可讲究啦!就好比您穿衣打扮,得根据场合和心情来。用法式压滤壶,那就得粗点,像是穿着宽松的睡衣在家闲逛;用意式咖啡机,就得细点,好比穿上精致的西装去参加重要派对。</p><p class="ql-block"> 接着,把水加热到 90 - 96 摄氏度,这水温啊,就像是给咖啡的一场专属温泉浴,温度合适了,才能让咖啡的香气和味道彻底释放,美美的出来亮相!</p><p class="ql-block"> 再然后,各种咖啡器具得准备齐全,什么滤纸、滤杯、咖啡壶,就像是给咖啡准备的豪华别墅,让它住得舒舒服服。</p><p class="ql-block"> 最后,把研磨好的咖啡粉放进滤纸,倒上热水开始浸泡。这不同的制作方法就像不同的舞蹈风格,手冲咖啡那得控制水流速度和均匀度,跟跳优雅的芭蕾舞似的;意式咖啡机就得在 20 - 30 秒内完成萃取,好比跳激情的爵士舞,节奏超快!</p><p class="ql-block"> 当然啦,当那个速溶咖啡横空出世后,确实给大伙儿省了不少事儿,节省了大把时间。但您想想,自己亲手按照传统工艺捣鼓出来的咖啡,那味道,速溶咖啡可没法比!就好比自己精心烹饪的大餐和外卖快餐的差别,完全不是一个档次哈!</p> <p class="ql-block"> 在一个超安静的午后,我坐在阳台上,阳光暖暖地洒在身上,手里捧着一杯自己亲手冲泡的咖啡。轻轻抿了一口,哇塞,那一刻,我好像突然被咖啡施了魔法,感受到了它的独特魅力。它的苦涩不再是单纯的苦,而是像生活中的小挫折,后面跟着一丝回甘,就像苦尽甘来的小惊喜。</p><p class="ql-block"> 喝咖啡这个过程,就像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它让我明白,尝试新东西就像冒险,得有耐心和勇气。当你真正走进它、了解它,说不定就能发现一个超棒的美好世界。咖啡这玩意儿,在全球都被捧上天,确实有它的独特魅力,像个神秘的魅力大师,让人忍不住想靠近。</p> <p class="ql-block"> 品味咖啡,可不只是喝个东西,更是在享受一种超有格调的氛围。在一个安静的角落,伴着轻柔的音乐,要么手里捧着一本心爱的书,让思绪跟着咖啡香飘来飘去;要么和三五知己凑一块儿,分享各自的故事和心情,这时候咖啡就成了情感交流的“超级胶水”,把大家的心紧紧粘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一杯咖啡,从研磨咖啡豆开始,就像在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个步骤,每一次等待,都是为了最后那一口完美的滋味。它就像生活中的小老师,教会我们耐心等待,用心品味生活中的那些小确幸。</p> <p class="ql-block"> 不过嘞,和咖啡混熟了后,我也慢慢摸清了它的一些小套路。其实咖啡哪有文学作品里吹得那么玄乎,说白了,咱们的豆浆是黄豆磨出来的,西方的咖啡也就是咖啡豆磨出来的哈,本质上都是豆子变的“浆糊”嘛。咖啡的分类也没那么复杂得让人摸不着头脑。所谓的浓缩咖啡,不就是黑咖啡加点水嘛,这玩意儿起源于意大利,到了美国,美国人那大胃王风格就暴露无遗了,觉得小小一杯哪够喝呀,于是乎拼命加水,稀释得清淡了些,就美其名曰“美式咖啡”,再往里面扔几块冰,就成了“冰美式”。光加水还是觉得苦得要命,那就倒点牛奶进去中和一下,这就诞生了“拿铁”。做拿铁的时候会产生好多奶泡,平常人可能觉得这奶泡没啥用,直接扔了,可有些怪咖不但喜欢奶泡,还把奶加得浓浓的,得嘞,又给它取了个高大上的名字叫“卡布奇诺”。还有人脑洞大开,心想咖啡能加牛奶,为啥不能加别的玩意儿呢?于是就往咖啡里加巧克力酱,新名字“摩卡”闪亮登场。再加点焦糖糖浆和香草,就变成了“焦糖玛奇朵”。这些名字被传到其他国家后,一下子就变得“高大上”起来,仿佛穿上了华丽的魔法长袍,让人不明觉厉。其实,咱们的豆浆,如果加入一些乱七八糟的佐料,也可以起个百把个名字出来滴。</p><p class="ql-block"> 算了算了,对俺这种土包子来说,折腾了半天还是决定回归老祖宗的怀抱——喝茶去咯。毕竟,茶那淡雅的清香,就像一位温柔娴静的中国古典美人,在静静地等着我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