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修命与修性,自古就是修行圈的两大主流,修性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修命不修性,寿同天地一愚夫,现实中,修命倾向于是技术性修行,而后者偏重于心性,无为,道,等等,这两者往往会有明显的区别(虽然也有交叉融合)</p><p class="ql-block">1、前者往往对于自己处在一个什么阶段,级别,有清晰的概念,而后者则一般都没有,或者说,追求顿悟成道,类似于顿悟之前就是凡夫,顿悟就直接跳过各种低阶,直接明心见性成道成佛。</p><p class="ql-block">2、前者侧重于唯物的层面,处在哪个阶段,如果出现一些问题,或者久修不进,侧重于从技术层面唯物层面找原因,而后者侧重于唯心,如果出现问题,侧重于从心态,功德,业力等方面找原因。</p><p class="ql-block">3、前者侧重于技术因素,认为具体的修炼方法起决定性作用,而且相对注重传承,法秘,比如野史传说,王阳明也求过仙,但是有道士跟他说,你没有仙骨,求也没用,这个事不一定是真的,但是可以说明这个逻辑,像陈撄宁,南怀瑾,赵避尘,包括张三丰(云游三十几年寻求真法),都是因为认为没有某个具体的修炼方法,心性再好也是白搭,而后者则侧重于心性功夫,比如典型的,认为,心性功夫到了一定程度,境界,就自然开窍,机缘,真师直接渡你等等。</p><p class="ql-block">4、技术型修行者往往认为也没必要所谓的世俗修心,他在打坐练功的时候,就是在修心,至于生活中的修心,无心可修该干嘛就干嘛就行,大可不必为此大做文章,而后者则认为生活中有困难的地方就是你的道场,无需他求。</p><p class="ql-block">5、前者看待万物的角度是唯物的,能量的,后者是唯心的,比如典型的,前者倾向于认为,你得实修到某个层面,具备了某个真实的能量级别,才可以说百病不侵,个人穷通夭寿也是倾向于从命理风水等能量层面分析,而后者比较典型的口头禅就是“一身正气无所畏惧”。</p><p class="ql-block">6、行为模式上,前者倾向于离群索居,入山修行,而且往往有各种苛刻的要求,后者倾向于在世俗中修行,在水火中修行7、心态模式上,前者倾向于装聋作哑,关你什么事,管我什么事,也可以说是目标很清晰,知道自己每天要练功,并且下一步阶段该是什么,与练功,有的时候延伸到,与当下无关的事物,不多想,不深究名词意义,往往对经典理解也没多少,甚至有的就是靠着传承下来的功法口诀一代一代照样练,就像西派某位祖师说的,法侣财地一全,一心精进,但有俗世噪音,一概装聋作哑,而后者往往博览群书,追求在一切事物中修行,也不回避任何事,讲究修行的全息性。有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智慧(心性)?</p><p class="ql-block">如果是论修道,那么,你所修的,是客观的道,是宇宙万物的道,不是谁定义的道,那么,也就是说,你认为他这样子,是修成了,是明心见性了,是有了大智慧的,但是换一个人他不一定这么认为。为什么老子庄子,都有某种反智思想(大智如愚小国寡民等),原因之一大概是因为他们认为真正的智慧,就是“什么都没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俗点讲:技术型修行就是要求财侣法地师的俱备与争取。心性型修行就是天天念经靠经就能得到一切。</p><p class="ql-block">说这么多,你的结论到底是什么?到底是技术型修行者好还是心性型修行者好?没有结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