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最可爱的人——老兵讲故事

晓天

<p class="ql-block">退休后,我写了父母的故事——风雨历程,回忆父母参加革命的经历,出了美篇书,分别捐赠给了新四军博物馆,哈尔滨市博物馆和鸡西市博物馆。2024年12月10号,王金光大哥一行三人到哈尔滨,继续寻找老战士们的资料,顺便把我的证书捎给了我。</p> <p class="ql-block">手捧荣誉证书让我心潮澎湃,我的父亲已经去世13年,母亲去世两年了,我想这是对父母最好的悼念,希望他们在天堂看到女儿的努力,看到社会对历史,对抗战老战士们的尊敬和纪念,人们没有忘记他们对革命的贡献,天堂的父母安息吧!你们可以含笑九泉,在天堂与战友们团聚了。</p> <p class="ql-block">王金光大哥(左二)是约我在东北烈士纪念馆见面的,他是带领两位老战士的儿子李守吉(右二)和郑旭(右一)同行的,在参观过程中,我们一直在交流,知道了一些他们父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李守吉(右)是抗美援朝老兵黄晋权的女婿,武警部队复员。1951年12月,<span style="font-size:18px;">黄晋权</span>在东北军区通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奔赴丹东进入朝鲜,被分到高炮64师。当时部队非常缺乏维护修理人员,他们的维修电话保证了战斗的顺利进行。</p> <p class="ql-block">同时他还帮助战友学习识字,写信,乐于助人的,黄晋权还利用休息时间帮厨,他干一行爱一行,很快荣立三等功一次。黄晋权讲:上甘岭战斗时他们高炮团距离上甘岭只有四公里左右,主要负责打敌机,支援上甘岭战斗,保护上甘岭战地。参观途中,陈守吉给我讲了不少展览中人物的英雄事迹,看来他了解抗美援朝的不少历史人物。</p> <p class="ql-block">郑旭(右)父亲是东北抗联老兵,因档案丢失,军人身份一直无法认定,文革期间,还因各种理由对他进行过批判,这次出来任务之一就是为老人家查有关资料。郑旭是农民出身,憨厚朴实话不多,可以感受到他对父亲的不公待遇很着急,希望组织和社会能认同他,为此,作为儿子,他也在努力替父亲找回证据。</p> <p class="ql-block">见到金光大哥,他还送我一本书《致敬最可爱的人——老兵讲故事》。记得两年前,哥哥给我介绍了他,金光是哥哥的同学,当时正在写这本书,已经基本定稿了,突然想到联系哥哥,收集父亲的历史故事,哥哥就把他推荐给我了,说我妹妹一直在写。我们两个通过微信联系,我把文章和照片发给他,他很满意,说完全可以采用。</p> <p class="ql-block">王金光是1968年应征入伍,在董存瑞生前部队炮兵11师43团服役。 复员后从2004年开始,他利用十多年的时间搜集整理编译了《军魂》系列,董存瑞生前指导员和十几位将军首长为书题字,黑龙江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厅长肯定他十年磨一剑铸军魂的精神,称王金光是当代英雄传人,担当强军重任的典范。</p><p class="ql-block">书中介绍主编王金光</p> <p class="ql-block">回到家,我迫不及待的打开书,在采访掠影第一页中,看到了王金光去采访两位百岁老战士,其余六个人也都是96岁以上,真为这些老兵的精气神儿点赞,希望他们健康长寿;也为王金光不辞辛苦,及时采访记录了这些健在老兵的事迹而感动。</p> <p class="ql-block">王金光是广大退役军人的杰出代表,虽然退役多年,但他始终坚守军人情怀初心不改。他经常走访慰问老功臣,老军人和烈士家属,自费帮助救济困难退役军人,在退役军人心目中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班长,老前辈。</p><p class="ql-block">他的采访足迹遍布祖国各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书中我发现了母亲的照片,她带着抗战胜利70周年和光荣在党50周年的两枚纪念章留念,是我拍摄的。金光大哥告诉我,因为书稿已形成,所以我父母的照片只能选一张,两个人的实在加不进去了,考虑在143张照片中女性比较少,所以选择了母亲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在书的最后一部分,最后一个人物介绍中我看到了自己写的父母的故事——风雨历程。父亲17岁刚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工作时,在刘少奇身边做机要工作,少奇同志还亲自改过父亲译的电文。之后,父亲跟随陈毅战斗六年,他经常跟着首长到前线视察,当时父亲译电文都用铅笔,陈毅送给他的一支钢笔,他一直像宝贝一样保留着。1946年,国共谈判父亲代表新四军的机要人员赴京参加,之后回到延安,跟随毛主席和党中央转战南北,一直到1949年进入北京。</p> <p class="ql-block">母亲也是16岁当兵,最初做炮弹,后来考入中央机要局,培训班由刘少奇、朱德、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他们上课,经过一年的培训上岗,是我党第一批专业机要人员。母亲和父亲也是在中央机关相识相爱结婚的,我们兄妹三个也都出生在北京。</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的全家福,父母从黑发变成了白发,几十年以后,他们更多了一份平和与温馨。</p><p class="ql-block">我粗略翻阅了一下这本书,每个人物介绍最多的五六页,最少的一两页。而我对父母的介绍足足登载了17页,谢谢编辑给了我父母这么多的照顾和优惠,把他们参加革命的人生阅历展示给大家,说实在的,让我很感动。</p> <p class="ql-block">《致敬最可爱的人》后记中说:</p><p class="ql-block">书中一共记载了129位老兵的光荣记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老兵们尘封的记忆被重新打开记录下来。宝贵的历史不能沉睡,让更多的人了解一个个不为人知的老兵故事,触摸一段段鲜活生动的历史记忆,为了那些不能忘记的名字,王金光做了一件让历史铭记的事情。我们在向老兵致敬的时候,也向王金光致敬!</p><p class="ql-block">王金光(中)</p> <p class="ql-block">只有经历战争,才能见证战争采访老兵的战斗经历,就是抢救见证积累真实的军史,就是为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留根护脉。我们衷心感谢《致敬最可爱的人》主编王金光同志。他满怀浓郁的家国情怀,以军人精神采访军人。三年多来,他省吃俭用,积攒路费,到处奔波寻找老兵,采访老兵,不知放弃了多少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其诚可敬,其形可赞,其德可树! 摘序</p> <p class="ql-block">王金光成立了一个“老兵子女群“,把我也拉进去了,这几天,大家纷纷留言:</p><p class="ql-block">今天看到王老师冒着积雪及零下 20 多度严寒的小视频,他驱车前往汤原县烈士陵园。不怕寒冷与艰辛,怀着对革命英烈的崇敬之情。在烈士纪念碑前,献上鲜花,仿佛在与抗联英雄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以实际行动表达着对英雄的缅怀与崇敬,这种不畏严寒、不辞辛苦的精神,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让我们深知和平来之不易,激励着后人传承和弘扬英雄精神。向王老师致敬! 周海利 </p> <p class="ql-block">​王金光大哥带领李守吉大哥郑旭老弟不辞辛苦在寒冷的冬天奔赴千里之外的汤原参观烈士陵园祭奠祭拜抗联将士们,缅怀英烈的丰功伟绩,让我们老兵子女非常感动,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更展现军人的风采,向你们学习致敬!你们为传承红色基因,不忘老一辈们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你们辛苦了!祝你们凯旋而归!</p><p class="ql-block">老兵刘炳文女儿刘建华 </p><p class="ql-block">王金光一行在为烈士纪念碑献花</p> <p class="ql-block">《致敬最可爱的人》书的序言中说出了我的心里话:</p><p class="ql-block">都说“千年的文字会说话”,这话不假,就拿王老这部文集来说,每一位老红军、老功臣、老战士的故事都刻着时代的年轮,都凝聚着军魂血脉,真实地记录着那个时代人民军队的战斗历程和革命前辈的精神传承。回眸往事,重温历史,这份厚重的人民军魂,必将是留给后辈的珍贵资料,值得永远收藏且千年不朽。</p><p class="ql-block">我(左一)王金光(左二)李守吉(右二)和郑旭(右一)一同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回帖摘:</p><p class="ql-block">分享了美篇感动,点赞赞赞👍🏻致敬最可爱的先辈,谢谢军人的后代们</p><p class="ql-block">在传承红色前辈风雨历程。</p><p class="ql-block">​@刘立波 是啊,我入这个群以后也感到老兵的子女们共同语言很多,交流很畅快,正能量满满的,都想继承父辈的遗志,为祖国多做点儿奉献</p> <p class="ql-block">​黑龙江人素质好</p><p class="ql-block">这篇报道让人感受到了家国情怀,对父母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美友67884889</p><p class="ql-block">小天姐🤝致敬英雄的老战士们🌹🌹🌹感动还有那么多热心传承红色前辈们的军人后代</p><p class="ql-block">輝煌</p><p class="ql-block">英雄本色的父母</p><p class="ql-block">起床困难户</p><p class="ql-block">王金光大哥一行三人继续寻找老战士们,为他们的事迹点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