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堂中传佳话 文化赓续薪火旺 一一访书画老人吴胜祖

小饮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百岁堂中续佳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化基因根脉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一访书画老人吴胜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我们去西漳天一村吴巷看望拜访85岁书画老人吴胜祖先生,时隔五载,他变化不大,除了视力明显下降与听力有点弱化,精力充沛,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心情愉悦,动作灵敏,思维活跃,他平时因眼疾已很少写字画画,已从去年起不外出去写春联了,但仍莳花种菜,打理家居,饮食起居由大儿子大媳妇照顾得心满意足,无忧无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人自己生活简朴,看见我们来,用新的玻璃杯倒了三杯上好的福建红茶,其中有一杯没有人喝,他打开来尝尝,问道阿好啥?对朋友却量惠够大的,上好茶,请上坐,自己却一直站着弓着长长的背舔笔开写,须知他患了眼底黄斑病,看了许多地方没法解决,如此“绝症”,还坚持为我们写东西,这里面包涵的东西,只有自己可以去体会的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习字始于2002年去上老年大学时,当时在甘肃省担任省纪委书记的三哥,建议他习字,提高汉字的书写能力,他就开始把晚年的主要精力投入到了书画的研习上。在百岁堂中,母亲与他生活在一起,得以悉心照料,相濡以沫,活到了106岁。母亲与妻子相继过世后,更是以砚耕为乐,通过书画躬耕,对子女、孙子、重孙三代人的成长起来身传言教的垂范作用,共同构建理想的家庭文化氛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园林局总工程师夏泉生是他的同龄发小,他们十分要好,相互往来。夏工生前常帮助他解决创作上的难题,为他提供难得的临创资料。在老同学的帮助下,他创作了9米X42公分的《富春山居图》长卷,光装裱就花费了一千元。该图由台北故宫博物馆、杭州市博物馆的《剩山图》、沈周的临本三个原件复制、照片资料拼凑成完整的全图。还有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时赠给惠山寺僧的《竹炉山房图》(倪云林作,第二次去已烧掉了,根据英国人在皇宫里拍的照片翻拍的)。以此资料,他画了三幅,夏工十分认可他忠实原作的画工。他自己也在旧书摊上觅得《大明盛世图》(八九米长)影印资料,画的是南京秦淮河,分别送给了儿子、孙子与外孙女留存纪念。他还创作过一个百米长卷,由于装裱费用太贵,一直原件保存在了家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还创作了范仲淹《岳阳楼记》(九米长卷)《大唐圣教序》等。其中《富春山居图》用了半个月时间。《岳阳楼记》比较快,一天就写好了。范本是他老师(周慧珺的师兄)邹怀萱先生的字帖。他从师七年,与邹怀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慷慨大方,还与胡立德、许德仁、陈陵驼、陆学宣、刘备康、杜小平等书画同道时有来往,留下了不少翰墨佳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二十年的老年大学书画学习,使他安享晚年打下了基础。受夏工影响,他还喜欢上了赏石。因擅长车钳刨洗磨,家中备有几十种工具,亲力亲为,在奇石上刻字,弘扬了工匠精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家前后都有地方菂花种菜,他种的青菜绿油油肥垛垛,宛如观赏园艺;几株大树如桂花、林仲、水杉等高大挺拔,特别是那株堪称无锡地方一宝的虎脚腊梅,枝繁叶茂,还有一段传奇故事。薛福成故居修复时,曾派人来觅宝。据说是袁世凯嫁女无锡薛溟南,造西式花园时的陪嫁。当年他的太外公与母亲的舅舅均在薛府任事,多余两棵得赐赠携回西漳(老家所在地),其中一棵种在青联,遭遇火灾没有了,仅存他家这一棵了。夏工当时也带了植物专家前来鉴定,给予很高的评价。为了让它在原址更有意义得到保护。他一直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不离不弃,体现了令人敬佩的为人风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吴老家中还有一宝,那就是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基因,二个姐姐、大姐夫等人均参加新四军,留下了不少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为家乡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生动素材。老人自己在改革开放之初,勇立时代潮头,为开创乡办工业发展新局面甘当马前卒,曾作出了泽被乡里的杰出贡献。他为人低调,谦虚谨慎,晚年又志于文化根脉的赓续,浸润翰墨,大力保护生态,事迹令人感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眼睛看不见,却心里亮堂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元旦来临,吴老因我们建议,书写了“元旦”、“山舞银蛇”、“金蛇狂舞〞等贺岁作品,馈赠我们过去书写的“厚德载物”“真善美”“上善若水”等书作,与我们合影留念,体现了一名文化老人的高尚情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