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在三交镇赶集

岁月如歌

<p class="ql-block">  赶集,是农村的一种民间风俗。不仅仅是集市上物质的交换,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份归属感,也让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充满了繁荣热闹的景象。 </p><p class="ql-block"> 赶集,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很深刻,常记得,三交镇的集市是设立在每个月农历的初一,十一,二十一,初五,十五,二十五,每逢这六天内,十里八乡的人们都会遵循这个传统,从四面八方云集于三交镇。</p> <p class="ql-block">  说起三交镇在我儿时还属于山西省中阳县管辖,地处黄河东岸,与陕西绥德县,清涧县的部分村庄隔河相望,所以三交镇就成为晋陕两地村民们的农贸产品买卖交易的集散地。</p> <p class="ql-block">  三交镇周围十里八乡的人为了赶集,近处的农民早晨在地里早收工,远处农村的人们吃过早饭就准备赶集。每到赶集日,大多数男男女女们梳妆打扮走起,有的挑着一些山货,有的赶着贩卖的牲口,绕着弯路,跨过小溪行走在赶往三交镇乡间的小路上。河对岸村庄的陕西人按时登船后,在艄公的掌舵下,把船划在了三交镇附近的岸口,数十人背着挑着各种物品,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从河滩上走来。当地的小商小贩也摆摊设点布满了街头。</p> <p class="ql-block">  此时阳光正好,人流如潮。赶集的人群陆陆续续地集中在黄河东岸的这个小镇,最热闹的时段就是上午九点到下午四点,前街后街十字街,大巷小巷叉道口,人头攒动,擦肩而行,尤其在夏天的集市上,各种卖瓜果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特别是卖香瓜的人,时而站起来,赤膊叉腰喊的声音最高,“山地糖钵子,快来吃呀”。卖熟猪头肉的人也不甘示弱,头左右转动着,向远近处的人打着招呼,一会也在扯大了嗓门叫喊着“熟猪头肉,熟猪头肉,香喷喷的熟猪头肉,快来吃吧”。我随着人流边走边看,边瞅边馋地离开了。</p> <p class="ql-block">  无所事事的我,揣着童年的幻想,与玩伴们逢集必赶。一次路过食堂饭店门口时,几个比我们大了好几岁的年轻人,头发梳的光光的,皮鞋擦的亮亮的,透明的衬衣口袋里,装着显亮的“大前门”香烟,嘴里还不停地吐出一串串烟圈,他们蹲在那台阶高处嬉笑打闹着。三交镇唯一卖布匹和杂货的供销社,购物的人群络绎不绝,从一道门上挤出挤进,有的人买红糖,有的人买三道道篮毛巾,有的人......,在每次的集市上嘈杂声中彰显着村镇的人间烟火气息。</p><p class="ql-block"> 当我回头从十字街“农具社”走来时,“食品站”南边靠河畔的牛羊交易市场人也不少,牲口交易正在火热进行中。买价和卖价都是通过第三方私下用衣角遮挡“捏码子”表示,卖主和买主也是用同一种方式,捏手指头表达成交价格。我看到买方和卖方都是高兴地完成了交易。带着满脸的笑容走出了市场。</p> <p class="ql-block">  当太阳慢慢地开始西下,集市上的人流逐渐退场,中午热烈的气氛也开始降温。人们赶集买到各自需要的,心仪的物品纷纷离开三交镇。可见喜欢养猪的远近村民们,背着在集上买的小猪崽,与三三两两村民们结伴行走在返家的路上。当时的我在这一天的时间里,左顾右盼不停地穿插在赶集的人群中。自己年幼身无分文,没有购物的能力,没有购物的意愿,但我在集市上从前街到后街一天来回几次的转悠,就这样空手而归地度过了我快乐的一天。</p> <p class="ql-block">  赶集,是农村的盛会,在街头巷尾,小商小贩的叫卖声,顾客的讨价还价声,显得集市上生机勃勃。</p><p class="ql-block"> 赶集,除了有需要买卖交易行为的人到此外,也有不少无事的人也来赶集,很多亲戚和熟人通过在集市上相见拉拉家常,了解彼此之间,朋友之间,亲戚之间,熟人之间各方面的信息, 有助于拉进相互的感情距离。</p><p class="ql-block"> 我儿时很盼望我的远方舅舅和姑姑们赶集后,来我们家住一宿,他(她)们来我家就会给我买几个核桃或一把带壳的熟花生来。</p> <p class="ql-block"> 童年时在三交镇赶集,留下了我的脚印一串串,点点滴滴记忆也是深刻的,在岁月时光中,回忆起来也是热恋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