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袁世凯清末崛起之资:北洋新军</p><p class="ql-block">一、北洋军简史</p><p class="ql-block">1、酝酿阶段</p><p class="ql-block">北洋这个称呼,最早起源于宋朝,当时指的是渤海、黄海一带的海域。清朝时期,这个范围要更广一些。清朝后期,曾把中国沿海的省份以上海吴淞口为界限,划为两个部分称呼。以北的称为北洋,以南的称为南洋。以此为始,才有了北洋的一系列称呼。</p><p class="ql-block">北洋军,即清朝末年至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家正规军,也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化陆军。北洋军之原始,即中国新式陆军之原始。盖清末编练正式陆军,始于小站,北洋系(亦称小站系)之名于是乎产生。自李鸿章从英将戈登之言,设武备学堂于天津,以至胡燏棻奉命募练定武军,袁世凯就此扩充之,而成新建陆军,再改武卫右军,复改为常备新军,皆为北洋华之酝酿胚胎时。</p><p class="ql-block">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广西按察使胡燏棻受命留驻天津办理东征粮台。同年11月,奉命在天津马厂主持新式练兵,次年9月移至天津与塘沽之间的小站。胡燏棻以湘军、淮军旧部为班底,聘请德国人汉纳根为教习,仿效西法训练,从组织、训练、技术、武器装备上都改变了湘淮各军的腐朽落后的状况,编成十营,计有步队3000人,炮队1000人,马队250人,工程队500人,共4750人。号"定武军"。胡燏棻练兵小有所成,但他毕竟是个官僚,不大熟谙军事,因此,1895年底,小站练兵则由袁世凯接替,胡燏棻调任芦津铁路督办,又授顺天府尹,迁总理各国事务大臣。</p><p class="ql-block">1895年,军务处大臣荣禄、李鸿章等奏派袁世凯扩练定武军,更名为“新建陆军”,渐为清廷所倚重。袁世凯仿照德、日陆军建制和操典条令,对定武军进行改编,由4000余人扩编至7300人,定名“新建陆军”,即北洋新军。袁世凯聘德国军官十余人担任教习,又从天津武备学堂中挑选百余名学生任各级军官,并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亲信,以加强对全军的控制。这些人以后大都成为清末民初的军政要人。如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张勋等。1897年,袁世凯被擢直隶(今河北)按察使,仍主持练兵。戊戌变法失败后,1898年12月新军改编为“武卫右军”。1899年冬,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率领全部“武卫右军”前往济南。1901年8月29日,清政府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9月12日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编练“新军”的工作在全国铺开。1901年11月,袁世凯继李鸿章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实授,一跃而成为中外所瞩目的实力人物。</p><p class="ql-block">2、扩充阶段</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七年(1901),袁世凯被任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小站之新军始大。</p><p class="ql-block">1901年袁世凯在山东创建山东大学堂(今山东大学)。1902年,袁世凯兼任政务处参预政务大臣和练兵大臣,在保定(直隶)编练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旋又拟订《募练新军章程》19条,均获批准。袁世凯随即命武卫右军营务处王英楷、王士珍等分赴各属,会同地方官员,精选壮丁6000人,由王英楷、王士珍分领训练。1903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袁世凯任会办练兵大臣,掌握实权,铁良襄同办理。清政府还令各省设立督练公所,为各省领导编练“新军”的机构。袁世凯受命主持练兵后,创办各种武备学堂,聘请大批日本军官担任教习,并在练兵处设提调和军政、军令、军学三司,经袁推荐,徐世昌为提调,刘永庆和袁嘉谷为军政司正副使,段祺瑞和冯国璋为军令司正副使,军学司正副使由王士珍和陆建章担任。军队的行政机关为军政司,下设兵备、参谋、教练,由刘永庆、段祺瑞、冯国璋分任总办。</p><p class="ql-block">在训练北洋常备军的同时,袁世凯还奉旨训练一批京旗常备军。1902年12月6日,袁世凯奉上谕:“现因八旗挑选兵丁,著先派三千人交袁世凯认真训练,期成劲旅。”他不敢怠慢,立即照办,但提出京旗常备军的一切军规营制,均应仿照北洋常备军奏定章程办理。此外,他担心娇生惯养的旗兵不听指挥,遂奏派青年贵胄铁良为京旗练兵翼长。1905年4月,袁世凯、铁良等人奏请扩编为镇。不久以“此军为京师劲旅,开练最早,编列号数宜居各镇之先”改番号为陆军第一镇,并于次年十月,为夺袁世凯兵权,将陆军第一、第三、第五、第六镇归陆军部统辖,而第二、第四两镇则仍暂由袁世凯调遣训练。陆军第一、第三、第五、第六四镇合称为近畿四镇,由正白旗蒙古副都统凤山专司近畿各镇训练事宜,并设立近畿督练公所以督促各镇训练。</p><p class="ql-block">北洋常备军自创练之日起,不断扩充,发展很快,到1904年,已先后编足三镇。1904年9月,练兵处、兵部奏准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颁布了《陆军学堂办法》。同月,“北洋常备左镇”先成(后为北洋第二镇)。1904年,日俄战事起于中国东北地区,北洋防务紧急,乃成“北洋常备右镇”(后为北洋第四镇),并武卫、自强军改编为北洋第三镇。</p><p class="ql-block">1905年2月25日,袁世凯根据练兵处有关规定,奏请将北洋常备军一律改为陆军各镇。随即,以第二镇之一部,及武卫右军之先锋队,合并扩充编制为北洋第五镇,而以第三镇之一部,及武卫、自强军编余部队扩编为北洋第六镇,举行秋操于直隶之河间。北洋六镇于是编练完成,而北洋陆军之声誉,遂布满全国。</p><p class="ql-block">北洋六镇编练成军,除第一镇系满洲贵族铁良统率的旗兵外,其余五镇都在袁世凯的控制之下,重要将领几乎都是小站练兵时期的嫡系军官。同时,袁世凯还兼任督办电政大臣、督办铁路大臣及会议商约大臣。在此期间,他在发展北洋工矿企业、修筑铁路、创办巡警、整顿地方政权及开办新式学堂等方面,都颇有成效。通过办理新政,他得以“内结亲贵,外树党援”,很快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庞大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袁世凯大力襄赞新政,包括废科举、督办新军、建学校、办工业等,第一支中国警察队伍亦于天津成立,也筹划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自主建造的铁路——京张铁路。</p><p class="ql-block">北洋六镇新军练成后,共计约7万人。根据国家档案馆的资料显示:北洋六镇当中第一镇编制最为完整,实力也最强,不过是旗镇(以满族人为主,1913年10月1日上报人数为15738人),不属于袁世凯的北洋系,所以袁世凯能掌握的应该是第二、三、四、五、六这五镇。跟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一样,北洋新军名义上是效忠朝廷,实际上却是效忠袁世凯个人。</p><p class="ql-block">时有知袁世凯久蓄异谋者,建议并练兵处于陆军部。1906年,袁世凯主动辞去各项兼差,并将北洋军一、三、五、六各镇交陆军部直接管辖。清廷以铁良为尚书,统一指挥全国“新军”,划北洋之第一、第三、第五、第六等四镇归陆军部,任凤山为督练大臣。1907年,袁世凯被调离北洋,到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成为中枢重臣。是年,徐世昌为东三省总督,奏调新成立之第一混成协(由第三镇之第五协改编)赴奉。1907年,复由第二、第四两镇抽拨六营为第二混成协,调驻奉天。同时第三镇亦分防吉林。宣统元年,以第一混成协及独立两标合编为第二十师〔镇〕。于是北洋派之势力遂自西而东,延及满洲,而胚胎为后来之奉军。</p><p class="ql-block">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廷设陆军部,为中央军事最高机关。当定全国军额为三十六个镇,分别组成各省督抚,限期成立。光绪三十三年,除北洋六镇外,湖北、南京各成一镇。宣统元年,计成九个镇、六个混成协。二年,成十二个镇、十九个混成协。三年,成十六个镇、十六个混成协。在燕、鲁、豫、东三省者,共八个镇又两个混成协。除禁卫军、吉林之二十三镇及龙江之混成协外,皆为袁世凯之旧部所扩成,北洋系之潜势力日益弥漫,有掌握全国陆军之势。</p> <p class="ql-block">3、辛亥革命后</p><p class="ql-block">袁世凯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与张之洞同入军机,虽不直接管军,仍暗中操纵。及醇亲王监国,罢袁世凯,以载涛督练陆军,倡练“禁卫军”。宣统二年,罢铁良,以廕昌代为陆军部尚书,另设军谘府,以载涛为大臣。于是中央军权,握于亲贵,而外省督抚,多延日本留学生,任督练公所事,或就本省原有之陆军学生,俾以练兵之权,北洋将帅益郁不得志。全国军队之派别分歧,即孕育于斯时。及武昌起义,除北洋军及禁卫军外,新军皆离中央而独立。廕昌率第二、第四两镇南下,徘徊于孝感、信阳之间。第二、第四两镇,原为袁世凯旧部北洋常备军左右两镇,在北洋六镇中与袁最为亲近。袁虽蛰居彰德,而与其旧部声息常通。廕昌知袁世凯不出,则将士必不肯用命,乃奏请起用袁世凯督师,以冯国璋将第一军,段祺瑞将第二军,遂克汉口。及袁任内阁总理,与民军议和,卒赖段祺瑞等前敌将领之电而迫清帝退位,且藉北洋军之势力,而得任大总统。</p><p class="ql-block">辛亥年,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独立于石家庄,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拥兵于滦州,第二协协统蓝天蔚谋起义于奉天。未几,蓝天蔚失败去奉,吴禄贞被袁世凯遣马某刺死,张绍曾亦解兵柄,北洋派军权,遂复统一于袁世凯。张、吴、蓝均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故自是袁世凯不复用留学生,惟就北洋旧部及其奴仆中选拔将校,增练陆军。民国二年,二次革命时,北军为袁世凯用者,禁卫军及北洋六镇、二十师、直隶第一混成旅、中央第二混成旅之外,尚有拱卫军五路(拱卫军成立于宣统三年九月,初驻河南,旋调驻京师守卫公府)及新成立之第七师(师长雷震春)。于是以何宗莲率第一师驻察哈尔,以王占元率第二师及褚恩荣之第二混成旅镇武汉,曹锟之第三师及冯国璋之二十师驻岳阳,靳云鹏之第五师及新成立之第四十七旅驻山东,以李纯率第六师及第二师之一部驻江西,以冯国璋率禁卫军雷震春之第七师、刘询之直隶第一混成旅(后改称中央第五混成旅)及第五师之第十旅与第二十师之步兵第七十九团攻南京,以第四师之一部守上海,旋派第四师之十四团赴福建。于是上自湖北,下至浙闽,均为北洋各军一一亦即袁世凯之军队之征服驻防地,北洋势力遂侵入长江。</p><p class="ql-block">4、二次革命后</p><p class="ql-block">当第二次革命事急时,军队多南下,乃增募补充旅,驻山东,补第五师步兵第十旅之缺;另募第一路备补营驻北苑,第二路备补营驻保定。旋即以补充旅为第十旅,改原第十旅为中央第一混成旅,以施从滨为旅长,驻镇江。另成第三混成旅,以张敬尧为旅长,驻河南;第九混成旅,以丁效兰为旅长,驻江西。三年冬,改编第七师为第十五、第十六两混成旅,以贾德耀、冯玉祥为旅长,驻陕西。另扩充第三混成旅为第七师,以张敬尧为师长。改拱卫军前路为第八师,以李长泰为师长,分驻马厂、北京。改河南第一师为第九师,以张锡元为师长(旋改为河南第一、第二两旅)。第三师之第五旅扩为第十师,以卢永样为师长,驻上海。第二十师之第三十九旅扩为第四混成旅,以伍祥桢为旅长。改备补营第一路为第七混成旅,以唐天熹为旅长。改备补营第二路为第八混成旅,以徐占凤为旅长。而驻福建之第十四团,驻湖北之第二师补充旅,亦先后改编为第十、第六混成旅。是为北洋军队大扩充之第一次。</p><p class="ql-block">时袁世凯阴谋称帝,虑北洋将校之不为己用,乃借口北洋军队暮气太深,另组织模范团于北京,选各师旅将校之优秀者为心腹。四年冬,扩成第十一、第十二两师,以张永成、陈光远为师长。另添募第三混成旅,驻江西。而裁减山西之第十三、第十四混成旅为团,以削阎锡山之势力。另募兵任李炳之为第十三混成旅长。五年,帝制事起,以第七师及第十六混成旅入四川,继之以第三师。分第十师之第十九旅赴福建,一团沉于海,一团至闽,扩编为第十四混成旅。复添募近畿第一、第二两旅,及第一、第二两混成闭。终袁世凯之世,中央有拱卫、禁卫二军,十三个师(一至十二及二十),十七个混成旅(一至第十六混成旅及山东之第四十七旅)。除驻鄂西黎天才之第九师,王麟之第十一混成旅,黄国梁之第十二混成旅外,皆北洋系所扩张而成之势力。其余如姜桂题之毅军,倪嗣冲之安武军,张勋之定武军,非新军编制之旧军残余而依附北洋系者,尚不在其列,北洋系之势盛极一时,势力发展到长江及江南的湘、鄂、赣、闽、苏、皖、浙7省。</p><p class="ql-block">5、北洋系之分裂</p><p class="ql-block">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集团逐渐分化为直、皖、奉3个主要派系。为争夺北京政权,抢占地盘,扩大势力而角逐,连年混战。1917年,六月,各省督军集天津,宣告独立,组织督军团倡乱,威迫大总统。黎元洪被张勋胁迫解散国会。七月一日,康有为、张勋拥清废帝溥仪复辟。段率第八师、第十六混成旅誓师马厂,传檄讨之。七月十二日,段入京师。副总统冯国璋代黎为大总统。扩充第五混成旅为第十五师,以刘询为师长。改近畿第二旅为第四混成旅,以张锡元为旅长。九月,改禁卫军为第十六师,以王廷桢为师长。先是国务总理伍廷芳、海军总长程璧光,率舰队南下至粤护法讨贼。云南督军唐继尧继之,于八月十一日通电护法。段祺瑞主对南用兵。九月,以傅良佐为湖南督军,勾结湖南陆军第二师师长陈复初(改为第十七师)并率第八、第二十两师入湘。吴光新率第十三混成旅入川。是月十八日,湖南零陵镇守使刘建藩及湖南第一师第二旅旅长林修梅宣布独立。三十一日,程璧光率海军至粤。南北正式成为交战团体,大局益纷乱。时北洋系分二派:冯国璋主和,直隶督军曹锟、湖北督军王占元、江苏督军李纯、江西督军陈光远等附之,李纯首发通电,要求停战;段祺瑞主战,安徽督军倪嗣冲、浙江督军杨善德、松沪护军使卢永祥、福建督军李厚基附之。山东督军张怀芝、河南督军赵倜则骑墙观变。</p><p class="ql-block">北洋军阀各派系,在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下,相互之间展开了连续不断的争权夺利的混战,主要有三次大规模战争。第一次,是1920年七月爆发的直皖战争,直系与奉系联合,打败掌握着北京政权的皖系。第二次,是1922年四月爆发的直奉战争,奉系败退山海关外。第三次,是1924年十月爆发的第二次直奉战争,最后由奉系控制了北方各省。直系军阀吴佩孚流窜两湖地区,另一后起的直系军阀孙传芳控制了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五省。奉直两系的混战,以及各系内部的火并,这以后依然持续不断。在军阀混战期间,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随着各派军阀势力的增长和削弱,也不断地更换。据统计,从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二八年,十六年当中就更换了四十七届内阁,其中寿命最短的只有六天。</p><p class="ql-block">6、北洋军阀之末路</p><p class="ql-block">当国民党由广东出师北伐时,北方各军阀的形势大略如下:(1)直系嫡派的吴佩孚失败再起后,与奉系结合打败国民军,据有湖北、河南两省(湖北督军原为萧耀南,十五年二月,萧氏暴死,由吴佩孚委陈嘉谟继任,受吴节制。河南自国民军败去后,靳云鹗、寇英杰皆有宰制豫省之野心,由吴佩孚调和,任寇为豫军总司令,靳为讨贼联军副司令兼豫省长),及直隶之保定、大名一带,京汉线的全部都是他的势力范围。(2)直系后起的巨头孙传芳以南京为根据,宰制苏、浙、闽、皖、赣五省,对于吴佩孚虽表示尊崇,但已不欲居其下风,其实力亦在吴之上,自取得五省地盘后,颇想作三国时代的孙吴。(3)奉系军阀自将国民军赶出北京后,在关内据有京奉线及津浦线的北段,李景林为张作霖所恶被迫失势,直督的位置由张氏授诸张宗昌的部属褚玉璞,山东仍属之张宗昌。孙传芳表示不北犯,两张亦表示不南侵,已有放弃旧怨言归于好之势。此为北方的三大势力,与国民党绝对不能相容的。(4)冯玉祥的国民军困守西北,冯玉祥已赴俄国,其军队由部下张之江等主持,东面扼守南口与奉直军相持,南面死争西安与刘镇华相持。在广东出师北伐以前,虽已为国民党的友军,尚未正式加入国民党:及国民党进行北伐时,冯氏也知道独力难以自存,决计正式加入国民党了(李鸣钟于十五年八月抵广州,报告冯率国民军全体加入国民党。广州政府即任冯为国民政府委员)。(5)还有一个据守山西多年的阎锡山,论他的气味,本与段祺瑞相接近,可以说是北洋军阀的附庸。但自北洋军阀分裂以来,采用一种随风转舵的政策,使自己的地位永不动摇,山西不受兵祸,省内的人民也非常感激他。当国民党出师北伐时,奉、直两军方在南口与国民军作殊死战,阎氏也在晋北与奉、直军遥相应和,以困国民军;既不为国民军之友,也当然不能为广东国民革命军之友,不过阁氏随风转舵的政策,奉、直军也不能长久靠他罢了。</p><p class="ql-block">上面是北方军阀的大概形势,此外还有一个关系最重要的湖南,以前是揭举联省自治的旗帜以图自保的,实际上常为吴佩孚所支配。到十五年春间,赵恒惕被迫去职,由唐生智继任湖南省长。唐氏前此宰割湖南,已与广东发生秘密关系,继任省长后,想用快刀斩乱麻的手段,削夺省内其他各武人的势力,于是叶开鑫走依吴佩孚,引直系军入湘:唐不能支,退守衡阳,向广东请求加入国民党,所部军队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国民政府受其请,将唐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派桂军先行入湘援助,于是构成由广东出师北伐的绝好机会。</p><p class="ql-block">1926年六月六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蒋中正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于七月九日就职,举行极盛大的授旗典礼,即日下动员令:二十七日,蒋由广州出发。其作战大方针初为打倒吴佩孚、妥协孙传芳、放弃张作霖。吴佩孚方在北方指挥攻打南口的战争;等到八月中旬南口攻下时(南口于八月十四日攻下),国民革命军已深入湘境,岳州、平江一带已将为国民革命军所占领:吴佩孚匆促南下,亲临前线作战,节节败退:到八月底,国民革命军已迫武昌。武昌省城虽然到十月十日才攻下,汉阳、汉口则先已落入国民革命军之手,吴佩孚初退孝感,不久复退出武胜关,湖北便为国民革命军所有。此时吴佩孚虽未全倒,已到了将要全倒的时期。国民革命军对于孙传芳已不必要妥协了:孙氏也知道妥协是靠不住的空话了。国民革命军一面由赣西,一面由闽南,向孙氏所割据的地盘取大包围的形势进攻,在南昌附近经过很猛烈的战争,于十一月初旬把南昌攻下,孙氏由武穴退回南京;到十六年三月后旬,国民革命军的大包围圈将要通近南京,孙氏再由南京退往江北,南京便为国民革命军所占领,于是长江以南全归入国民革命军势力范围。直系军阀的两派大势力都已到了“日落西山”的境地。因为国民党内部发生了重大的裂痕,成为宁汉分立之局,吴佩孚、孙传芳复得苟延残喘,与奉系军阀打成一片,作最后的支撑。但在宁汉分立的期内,宁汉两方仍向北进攻,西北的国民军也由潼关出来了,阎锡山也变为国民革命军的朋友了(阎锡山于四月初旬令所部军队服从三民主义)。吴佩孚率领几个残兵便由江西亡命,让奉军来领受国民革命军的教训。到六月初句,奉军大败,河南遂为汉方的国民革命军所占领:宁方也占领了徐州,孙传芳的地盘全失,成为奉系的附属品。到八月初旬,宁汉进行复合的时候,蒋中正宣告下野,孙传芳想乘机挽回已失的地盘,与奉军结合向南京猛进,但于八月将尽的几天,在龙潭方面被国民革命军打得横尸遍野,率领残兵仍旧退回江北,继复退入山东。1928年春初,蒋中正再出,领导国民革命军于三四月顷继续进行北伐,阎锡山、冯玉祥的军队也从正太、京汉线出动(奉军与山西军已于十五年冬间在晋北直东激战)。到四月底,国民革命军占领济南,孙传芳从此也作了亡命客了。张作霖于六月三日也由北京退回奉天,次日在皇姑屯一京奉、南满两路的相交处遇炸,数日后即死。北洋军阀嫡系的两大势力完全消灭,奉系军阀的继承者张学良不久也归化国民革命军,于1928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宣言易帜,奉军改编为东北边防军。至此,北洋军覆灭。</p><p class="ql-block">北洋军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旧式军队向近代化军队发展的重大转变。由于在武器装备、体制编制、官兵构成、军事训练、规章制度、后勤保障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军队由步、骑兵为主的作战逐步向诸兵种合成作战演进,由地面作战向陆、海、航空兵联合作战发展。军队在作战能力、军事思想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但这支军队由于始终掌握在北洋军阀手中,长期灌输封建忠君思想,因而成为军阀混战、镇压革命和奴役劳动人民的工具,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破坏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北洋军阀摇篮:北洋六镇</p><p class="ql-block">袁世凯编练北洋军,虽然起自1895年,但北洋六镇的形成,则在20世纪初年日俄战争期间。</p><p class="ql-block">北洋军最先成立左右两镇。左镇系以1902年初王英楷、王士珍招募的6000名常备军为基础,另增募两营,共12营,分为4标,续添马、炮队各1标,工、辎队各1营,于1903年7月在保定成镇。它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以镇为单位的新式陆军,共有步、炮、马、工、辎25营。年底,左镇一部移驻迁安、山海关一带。右镇开始仅有马队4营,后于河南、山东、安徽等地招募新兵,添足步队两协、炮队1标、工程和辎重各1营,于1904年3月成镇,分驻小站和马厂。同月,袁世凯奏定将左、右镇改称为第一镇、第二镇,并奏请添练第三镇。</p><p class="ql-block">第三镇系由“巡警营北段”扩编而成。1902年8月,袁世凯在保定地区招募3000人,编为巡警,派往天津及天津至山海关铁路沿线,“以靖地面而清盗源”。1904年,袁世凯趁日俄战争机会,扩大北洋军,遂将“巡警营北段”1500人调回保定进行训练,并以此为基础,添募新兵,编为第三镇。第一、二、三镇每镇有步、马、炮、工、辎21营,3镇共63营,近4万人。</p><p class="ql-block">1905年2月,袁世凯又将分驻天津马厂和北京南苑的武卫右军主力和自强军主力,及第三镇步队各标的第二营,合编为第四镇。</p><p class="ql-block">1905年5月,由驻扎于马厂的第四镇拨出步队4营、马队1营、过山炮队1营,与原武卫右军先锋队步队7营、炮队1营,加上由山东招募的新兵,合编为第五镇。</p><p class="ql-block">同年秋,驻保定南关外的“京旗常备军”,续添骑、炮、工、辎各营,编成一镇。与此同时,北洋常备军按新制改称陆军,统一编号。因“京旗常备军”系“京师禁旅”,虽然成镇较晚,练兵处认为其“编列号数宜居各镇之先”,遂被定为陆军第一镇,驻保定。北洋常备军第一镇(原左镇)改称陆军第二镇,驻迁安。北洋常备军第二镇(原右镇)改称陆军第四镇,驻马厂。北洋常备军第三镇称陆军第三镇,驻保定。北洋常备军第五镇称陆军第五镇,驻山东。北洋常备军第四镇改称陆军第六镇,驻南苑。至此,北洋六镇全部编成,实力八九万人,成为新式陆军的主力。不久,陆军第一镇由保定移驻京北仰山洼(今北苑),接替第六镇执行“宿卫宫禁”的任务。</p><p class="ql-block">袁世凯为了把北洋六镇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形成以他为中心的北洋军事集团,六镇中的统制和协统等重要将领,均由他亲自选定。第一镇统制先为凤山,后为何宗莲;第二镇统制先为王英楷,后为张怀芝;第三镇统制先为段祺瑞,后为曹锟;第四镇统制为吴凤岭;第五镇统制先为吴长纯,后为张永成;第六镇统制先为王士珍,后改赵国贤。当时担任协统的雷震春、陈光远、李纯,担任标统的王占元、卢永祥、鲍贵卿、田中玉等,担任管带的何丰林、李长泰、李厚基、阎相文等,都是清一色的小站出身,以后都成为民国政坛上的风云人物。</p><p class="ql-block">1905年10月,北洋军在河间府举行秋操,这是创练新军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北洋军抽调2万余人,分成南北两军,由王英楷、段祺瑞分任统帅。南军由山东北上进攻,北军由保定南下组织防御,旋在河间会合,举行阅兵典礼。清廷派袁世凯和铁良为阅操大臣。各国驻华武官、记者和各省代表也被邀请观操。事后,清廷谕称:此次会操,“南北两军部署之宜,攻守之术,颇为完密。袁世凯、铁良督率将士简练有方,深堪嘉许”。从此,袁世凯和北洋军声名大噪,传扬中外。翌年10月下旬,袁世凯的北洋军又与张之洞编练的湖北新军及河南第二十九混成协,于河南彰德府举行著名的彰德秋操。南北两军分别由张彪和段祺瑞任总统官。此次会操规模更大,南北两军共计3.3万余人。仍由袁世凯、铁良为阅操大臣。演习历时6天,中外观操者多达四五百人。</p><p class="ql-block">袁世凯编成北洋六镇,权力大增,引起清朝皇族亲贵的妒忌和猜疑。对清末新军颇有研究的美国人鲍威尔曾指出:“从政治观点看,1905和1906年的操演是有损于袁世凯的最高利益的,因为它进一步地说明,在帝国中指挥着最强和最有效率的军队的不是朝廷而是他。……就连慈禧太后也显然愿意让袁世凯的敌人来削夺他的权力”。事实上,早在彰德秋操之前,即1906年9月,铁良等少数贵胄就奏请设陆军部统辖全国军队,使军权“集于中央”,借以削弱袁的权力。11月6日,慈禧太后谕准政府各部新官制,其中采纳了铁良的建议,合兵部、练兵处为陆军部,以铁良为陆军部尚书,掌握中央军权。野心勃勃的袁世凯虽不忍释权,但畏惧皇族威势,不得不自请开去各项兼差,并主动要求交出陆军第一、三、五、六镇,归陆军部直接统辖,自己只保留驻于直隶的第二、四两镇。慈禧太后迅即谕准袁世凯所请,同时指出,第二、四两镇也只是“暂由该督调遣训练”,意即随时可以收归陆军部直辖。于是,袁世凯筹练新军的活动,至此告一段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袁世凯小站训练新军时的编制和主官姓名:</p><p class="ql-block">新建陆军督办 袁世凯</p><p class="ql-block">参谋营务处总办 徐世昌</p><p class="ql-block">执法营务处总办 王英楷</p><p class="ql-block">督操营务处帮办 冯国璋</p><p class="ql-block">提调 陆建章</p><p class="ql-block">中军官 张勋</p><p class="ql-block">文案 阮忠枢 田文烈</p><p class="ql-block">左翼翼长 姜桂题</p><p class="ql-block">步兵第一营统带 姜桂题(兼)</p><p class="ql-block">帮统 陆建章(兼)</p><p class="ql-block">步兵第二营统带 段芝贵</p><p class="ql-block">队官 王金镜 何宗莲</p><p class="ql-block">泡兵第三营统带 段祺瑞</p><p class="ql-block">左翼重炮队队官 商德全</p><p class="ql-block">右翼快炮队队官 田中玉</p><p class="ql-block">过山炮队队官 张怀芝</p><p class="ql-block">右翼翼长 龚元友</p><p class="ql-block">步兵第一营统带 龚元友(兼)</p><p class="ql-block">帮统 曹 锟</p><p class="ql-block">步兵第二营统带 杨荣泰</p><p class="ql-block">队官 杨善得</p><p class="ql-block">步兵第三营统带 徐邦杰</p><p class="ql-block">帮统 王士珍</p><p class="ql-block">工程营营带 刘洁春</p><p class="ql-block">队官 王占元 赵国贤 雷震春</p><p class="ql-block">骑兵第六营统带 任永春</p><p class="ql-block">帮带 卫兴武</p><p class="ql-block">队官 饱贵卿 李长泰</p><p class="ql-block">1901年,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对新建陆军进行改革,将军权集中与参谋,教练,兵备三处:</p><p class="ql-block">参谋处总办 段祺瑞</p><p class="ql-block">教练处总办 冯国璋</p><p class="ql-block">兵备处总办 王士珍</p><p class="ql-block">总参仪 王英楷</p><p class="ql-block">1903年,清政府成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匡为总理练兵事务大臣,袁世凯为会办大臣,负实际责任。练兵处的大权都掌握在袁世凯的部下手中:</p><p class="ql-block">总提调 徐世昌</p><p class="ql-block">军令司正使 段祺瑞</p><p class="ql-block">军学司正使 冯国璋</p><p class="ql-block">军政司正使 王士珍</p><p class="ql-block">到1905年,常备军练成六镇(即北洋六镇),编制情况如下:</p><p class="ql-block">第一镇统制官 初为凤山代,后由何宗莲接任</p><p class="ql-block">步队第一协统领官 曹 锟</p><p class="ql-block">步队第二协统领官 朱泮藻</p><p class="ql-block">第二镇统制官 王英楷</p><p class="ql-block">步队第一协统领官 张怀芝</p><p class="ql-block">步队第一标统带 王占元</p><p class="ql-block">步队第二标统带 朱泮藻(后调第一镇)</p><p class="ql-block">步队第二协统领官 刘超佩</p><p class="ql-block">步队第三标统带 卢永祥</p><p class="ql-block">步队第四标统带 鲍贵卿</p><p class="ql-block">马队第二协统领官 吴凤岭</p><p class="ql-block">马队第一标统带 王槐庆</p><p class="ql-block">炮队第一标统带 田中玉</p><p class="ql-block">第三镇统制官 段祺瑞</p><p class="ql-block">步队第五协统领官 雷震春</p><p class="ql-block">步队第九标统带 徐占凤</p><p class="ql-block">步队第十标统带 唐天喜</p><p class="ql-block">步队第六协统领官 张永成</p><p class="ql-block">步队第十一标统带 王振</p><p class="ql-block">步队第十一标统带 张殿如</p><p class="ql-block">马队第三标统带 张国泰</p><p class="ql-block">第四镇统制官 吴长纯</p><p class="ql-block">步队第三协统领官 马龙标</p><p class="ql-block">步队第五标统带 杨善德</p><p class="ql-block">步队第六标统带 叶长盛</p><p class="ql-block">步队第四协统领官 陆光远</p><p class="ql-block">步队第七标统带 谭振德</p><p class="ql-block">步队第八标统带 李瑞</p><p class="ql-block">炮队第二标统带 徐万鑫</p><p class="ql-block">马队第二标统带 孟恩远</p><p class="ql-block">第五镇统制官 吴长纯(由第四镇调来)</p><p class="ql-block">步队第九协统领官 马良</p><p class="ql-block">步队第十协统领官 叶长盛(由第六标统带升任)</p><p class="ql-block">第六镇统制官 王士珍</p><p class="ql-block">步队第十一协统领官 陆建章</p><p class="ql-block">步队第十二协统领官 周麟符</p><p class="ql-block">1906年,清政府的兵部改为陆军部。北洋六镇中,第一、三、五、六镇归陆军部统辖;第二、四两镇,归袁世凯直辖。</p><p class="ql-block">三、清末全国新军</p><p class="ql-block">1907年,清政府决定在全国各省普遍建立新军,计划共建36镇。到1911年,编成14个镇,18个混成协、4个标和一支禁卫军。其中有些只是徒具其名或兵力不足。编制成军而有一定实力的新军各镇、协主管姓名如下:</p><p class="ql-block">陆军第一镇统制 何宗莲</p><p class="ql-block">陆军第二镇统制 马龙标</p><p class="ql-block">陆军第三镇统制 曹 锟</p><p class="ql-block">陆军第四镇统制 吴凤岭</p><p class="ql-block">陆军第五镇统制 张永成</p><p class="ql-block">陆军第六镇统制 吴禄贞</p><p class="ql-block">直隶混成协协统 张怀芝</p><p class="ql-block">暂编第四十七混成协协统 李 森</p><p class="ql-block">陆军第九镇统制 徐绍桢</p><p class="ql-block">暂编第二十三混成协协统 艾忠琦</p><p class="ql-block">陆军第十三混成协协统 魏宗瀚</p><p class="ql-block">暂编第三十一混成协协统 余大鸿</p><p class="ql-block">暂编第二十七混成协协统 吴介璋</p><p class="ql-block">暂编第二十九混成协协统 应龙翔</p><p class="ql-block">暂编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 萧星垣</p><p class="ql-block">陆军第十镇统制 孙道仁</p><p class="ql-block">陆军第八镇统制 张彪</p><p class="ql-block">陆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 黎元洪</p><p class="ql-block">陆军第二十五混成协协统 萧良臣</p><p class="ql-block">暂编第四十九混成协协统 蒋尊簋</p><p class="ql-block">陆军第十九镇统制 钟麟同</p><p class="ql-block">陆军第十七镇统制 朱庆澜</p><p class="ql-block">暂编第四十三混成协协统 谭振德</p><p class="ql-block">陕西混成协协统 刘鸿恩</p><p class="ql-block">甘肃混成协协统 张行志</p><p class="ql-block">陆军第三十五混成协协统 王佩兰</p><p class="ql-block">伊犁混成协协统 杨缵绪</p><p class="ql-block">陆军第二十镇统制 张绍曾</p><p class="ql-block">陆军第二混成协协统 蓝天蔚</p><p class="ql-block">暂编第二十三镇统制 孟恩远</p><p class="ql-block">黑龙江混成协协统 寿 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民国陆军</p><p class="ql-block">1912年9月15曰,袁世凯以大总统名义发布命令:“惟自客岁军兴以来,各省军队或沿袭旧称,或便宜编制,殊于统一军政之旨不相符合。应即通行各省凡沿用镇、协、标、队名称之军队,查照新有军队名称一律更改,籍免纷歧。”</p><p class="ql-block">改镇为师的编制及名称如下:</p><p class="ql-block">前清编制(官称):镇(统制)、协(统领)、标(统带)、巡防营(管带)、队(队官)分别对应改为新订编制(官称):师(师长)、旅(旅长)、团(团长)、营(营长)、连(连长)。</p><p class="ql-block">随后在公布的《陆军平时编制条例》,对陆军部队的基干单位——师一级的编制进行了调整。按此条例,陆军每师步军二旅,骑、炮兵各一团,工、辎各一营编成。其中步兵每旅辖二团,每团以四连编成之三营,并机关枪一连组成;骑兵团分为甲乙两种,甲种四连编成,乙种三连编成,视驻地之情形而定;炮兵团以三连编成之三营组成,各连均为六尊;工兵营及辎重营均由三连编成;机关枪连的士兵不另征集,而由所属团内士兵轮流教练。</p><p class="ql-block">袁世凯北京政府军序列</p><p class="ql-block">一、陆军师(1912年)</p><p class="ql-block">1、陆军第一师(由原清未陆军第一镇改编,驻保定、张垣及多伦、归化一带。)</p><p class="ql-block">师长 何宗莲陆军中将</p><p class="ql-block">参谋长 董式延</p><p class="ql-block">2、陆军第二师(由原清未陆军第二镇改编,,驻保定、迁安及卢龙一带。)</p><p class="ql-block">师长 王占元陆军中将</p><p class="ql-block">参谋长 何佩瑢</p><p class="ql-block">3、陆军第三师(由原清未陆军第三镇改编,驻南苑一带。)</p><p class="ql-block">师长 曹 琨陆军中将</p><p class="ql-block">参谋长 萧耀南</p><p class="ql-block">4、陆军第四师(由原清未陆军第四镇改编,驻天津小站一带。)</p><p class="ql-block">师长 杨善德陆军中将</p><p class="ql-block">参谋长 唐国谟</p><p class="ql-block">5、陆军第五师(由原清未陆军第五镇改编,驻山东青州、潍县一带。)</p><p class="ql-block">师长 靳云鹏陆军中将</p><p class="ql-block">参谋长 孙揖先</p><p class="ql-block">6、陆军第六师(由原清未陆军第六镇改编,驻南苑一带。)</p><p class="ql-block">师长 李 纯陆军中将</p><p class="ql-block">参谋长 丁效兰</p><p class="ql-block">7、陆军第七师(由原清未河南民军改编,驻河南一带。)</p><p class="ql-block">师长 雷震春陆军中将</p><p class="ql-block">参谋长 赵景清</p><p class="ql-block">8、陆军第八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李长泰陆军中将</p><p class="ql-block">9、陆军第十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卢永祥陆军中将</p><p class="ql-block">11、陆军第十一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张永成</p><p class="ql-block">12、陆军第十二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陈光远</p><p class="ql-block">13、陆军第十四师(由原清未新军第十镇改编)</p><p class="ql-block">师长 许崇智</p><p class="ql-block">参谋长 余定华</p><p class="ql-block">14、陆军第十六师(由原清未禁卫军改编)</p><p class="ql-block">师长 王烃桢</p><p class="ql-block">参谋长 李竟成</p><p class="ql-block">15、陆军第十九师(由原清未江北陆军第十三协等改编,驻江苏镇江一带。)</p><p class="ql-block">师长 刘之洁</p><p class="ql-block">参谋长 赵福海</p><p class="ql-block">16、陆军第二十师(由原清未陆军第二十镇改编,驻辽阳、新民、锦县一带。)</p><p class="ql-block">师长 张绍曾陆军中将(范国璋)</p><p class="ql-block">参谋长 夏鸿均</p><p class="ql-block">12、陆军第二十三师(由原清未陆军第二十三镇改编)</p><p class="ql-block">师长 孟恩远</p><p class="ql-block">参谋长 高士傧</p><p class="ql-block">除以上十余个陆军师外,湖北、浙江、江苏等地方陆军师亦在袁的控制之下;当时还没有陆军混成旅的编制,系因为民国初年尚未形成规模。另有一部分军队如定武军、安武军、毅军等虽未列入统一编制,但仍由与北洋军阀有各种渊源的张勋、倪嗣冲、姜桂题等人统率。据当时军政部统计资料,民国元年全国军队为96万人。</p><p class="ql-block">二、陆军混成旅</p><p class="ql-block">1、第一陆军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施从滨</p><p class="ql-block">2、第二陆军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楮恩荣</p><p class="ql-block">3、第三陆军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张敬尧</p><p class="ql-block">4、第四陆军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伍祥祯</p><p class="ql-block">5、第五陆军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刘 询</p><p class="ql-block">6、第六陆军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何丰林</p><p class="ql-block">7、第七陆军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唐天喜</p><p class="ql-block">8、第八陆军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徐占凤</p><p class="ql-block">9、第九陆军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丁效兰</p><p class="ql-block">10、第十陆军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臧致平</p><p class="ql-block">11、第十一陆军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王 琪</p><p class="ql-block">12、第十二陆军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黄国梁</p><p class="ql-block">13、第十三陆军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李炳之</p><p class="ql-block">14、第十四陆军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臧致平(兼)</p><p class="ql-block">15、第十五陆军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贾德耀</p><p class="ql-block">16、第十六陆军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冯玉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北洋军阀</p><p class="ql-block">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发生分裂,形成以安徽人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集团和河北人冯玉璋(以后是曹 琨、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集团以及以奉天人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集团。</p><p class="ql-block">皖系军阀军队序列</p><p class="ql-block">边防军</p><p class="ql-block">1917年底段祺瑞被任命为参战督办,即着手编练参战军,1919年1月参战军正式成立,共编成三个师。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于是参战军改称边防军。1919年6月,北洋政府正式任命徐树铮为西北筹边使兼西北边防军司令。</p><p class="ql-block">西北边防军</p><p class="ql-block">总司令 徐树铮(兼)</p><p class="ql-block">边防军第一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曲同丰</p><p class="ql-block">边防军第二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陈文运</p><p class="ql-block">边防军第三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马 良</p><p class="ql-block">边防军第一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宋邦翰</p><p class="ql-block">边防军第二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宋子扬</p><p class="ql-block">边防军第三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楮其祥</p><p class="ql-block">边防军第四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张鼎勋</p><p class="ql-block">边防军第五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李如璋</p><p class="ql-block">河南第一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赵 倜</p><p class="ql-block">河南第二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宝德全</p><p class="ql-block">长江上游</p><p class="ql-block">总司令 吴光新</p><p class="ql-block">第一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赵云龙</p><p class="ql-block">第二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刘文明</p><p class="ql-block">第三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陶云鹤</p><p class="ql-block">第四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费国祥</p><p class="ql-block">直系军阀军队序列(1920年)</p><p class="ql-block">第一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蔡成勋</p><p class="ql-block">第二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王金镜</p><p class="ql-block">第三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吴佩孚</p><p class="ql-block">第六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齐夑元</p><p class="ql-block">第八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王汝贤</p><p class="ql-block">第十一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李奎元</p><p class="ql-block">第十二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陈光远</p><p class="ql-block">第十三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王怀庆</p><p class="ql-block">第十五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刘 询</p><p class="ql-block">第十六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王廷桢</p><p class="ql-block">第十八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王懋赏</p><p class="ql-block">第十九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杨春普</p><p class="ql-block">第二十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范国璋</p><p class="ql-block">中央第一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潘鸣钧</p><p class="ql-block">中央第二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刘跃龙</p><p class="ql-block">中央第三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张之杰</p><p class="ql-block">中央第四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张锡元</p><p class="ql-block">中央第九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陈光逵</p><p class="ql-block">中央第十六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冯玉祥</p><p class="ql-block">中央第十七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张联升</p><p class="ql-block">中央第十八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赵荣华</p><p class="ql-block">中央第二十一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王都庆</p><p class="ql-block">直隶第一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王承斌</p><p class="ql-block">直隶第二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阎相文</p><p class="ql-block">直隶第三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萧耀南</p><p class="ql-block">直隶第四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曹 锳</p><p class="ql-block">直隶第五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商德全</p><p class="ql-block">直隶第一补充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葛树屏</p><p class="ql-block">直隶第二补充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董政国</p><p class="ql-block">直隶第三补充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彭寿莘</p><p class="ql-block">直隶督军卫队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孙 岳</p><p class="ql-block">湖北第一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孙建业</p><p class="ql-block">湖北第二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寇英杰</p><p class="ql-block">湖北第三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宋大霈</p><p class="ql-block">湖北第四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刘佐龙</p><p class="ql-block">湖北第五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张明允</p><p class="ql-block">江苏第一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白宝山</p><p class="ql-block">江苏第二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朱 熙</p><p class="ql-block">江苏第三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马玉仁</p><p class="ql-block">江苏第一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马玉仁(兼)</p><p class="ql-block">江苏第二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黄振魁</p><p class="ql-block">江苏第三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李殿臣</p><p class="ql-block">江苏第五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陈调元</p><p class="ql-block">江苏第六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张宗昌</p><p class="ql-block">奉系军阀军队序列</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七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孙烈臣</p><p class="ql-block">第二十八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汲金纯</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九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吴俊升</p><p class="ql-block">暂编第一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张景惠</p><p class="ql-block">中央第十九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张焕相</p><p class="ql-block">奉天第一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梁朝栋</p><p class="ql-block">奉天第二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郑殿升</p><p class="ql-block">奉天第三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蔡平本</p><p class="ql-block">奉天第四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王学臣</p><p class="ql-block">奉天第五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刘香九</p><p class="ql-block">奉天第六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鲍德山</p><p class="ql-block">吉林第一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裴其勋</p><p class="ql-block">吉林第二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高士傧</p><p class="ql-block">吉林第三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徐世扬</p><p class="ql-block">吉林第六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郭瀛洲</p><p class="ql-block">吉林第七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李桂林</p><p class="ql-block">黑龙江第一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李庆禄</p><p class="ql-block">黑龙江第二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张明九</p><p class="ql-block">黑龙江第一骑兵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袁庆恩</p><p class="ql-block">黑龙江第二骑兵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张奎武</p><p class="ql-block">直系吴佩孚军队序列(1926年)</p><p class="ql-block">萧耀南鄂军序列</p><p class="ql-block">中央陆军第八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刘玉春</p><p class="ql-block">中央陆军第十八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卢金山</p><p class="ql-block">中央陆军第二十五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陈嘉谟</p><p class="ql-block">中央暂编第五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张联升</p><p class="ql-block">中央暂编第七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王都庆</p><p class="ql-block">中央陆军第十八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于学忠</p><p class="ql-block">湖北陆军第一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寇英杰</p><p class="ql-block">湖北陆军第二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刘佐龙</p><p class="ql-block">湖北陆军第一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孙建业</p><p class="ql-block">湖北陆军第三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宋大霈</p><p class="ql-block">武昌卫戌司令陆 沄</p><p class="ql-block">武卫军司令 马 济</p><p class="ql-block">桂军司令 刘志陆</p><p class="ql-block">粤军司令 谢文炳</p><p class="ql-block">靳云鹗豫军序列</p><p class="ql-block">河南保卫军</p><p class="ql-block">总司令 靳云鹗</p><p class="ql-block">副司令 田维勤、魏益三、米振标</p><p class="ql-block">前敌总指挥 高汝桐</p><p class="ql-block">第一军</p><p class="ql-block">军长 王为蔚</p><p class="ql-block">副军长 秦德纯</p><p class="ql-block">第二军</p><p class="ql-block">军长 高汝桐</p><p class="ql-block">副军长 刘培绪</p><p class="ql-block">第三军</p><p class="ql-block">军长 陈文钊</p><p class="ql-block">副军长 阎日仁</p><p class="ql-block">第四军</p><p class="ql-block">军长 阎治堂</p><p class="ql-block">副军长 安俊才</p><p class="ql-block">第五军</p><p class="ql-block">军长 于学忠</p><p class="ql-block">副军长</p><p class="ql-block">第六军</p><p class="ql-block">军长 王维城</p><p class="ql-block">副军长 徐寿椿</p><p class="ql-block">第七军</p><p class="ql-block">军长 田维勤</p><p class="ql-block">副军长 张万信</p><p class="ql-block">第八军</p><p class="ql-block">军长 魏益三</p><p class="ql-block">第九军</p><p class="ql-block">军长 庞炳勋</p><p class="ql-block">第十军</p><p class="ql-block">军长 梁寿闿</p><p class="ql-block">副军长 马吉第</p><p class="ql-block">第十一军</p><p class="ql-block">军长 任应歧</p><p class="ql-block">副军长 吴俊卿</p><p class="ql-block">第十二军</p><p class="ql-block">军长 张治公</p><p class="ql-block">副军长 梅发魁</p><p class="ql-block">第十三军</p><p class="ql-block">军长 柴云升</p><p class="ql-block">副军长 王 振</p><p class="ql-block">第十四军</p><p class="ql-block">军长 陈德麟</p><p class="ql-block">副军长 李振亚</p><p class="ql-block">第十五军</p><p class="ql-block">军长 贺国光</p><p class="ql-block">第十六军</p><p class="ql-block">军长 米振标</p><p class="ql-block">副军长 张继武</p><p class="ql-block">五省联军序列</p><p class="ql-block">一.浙军</p><p class="ql-block">总司令 卢香亭</p><p class="ql-block">浙军第一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陈 仪</p><p class="ql-block">浙军第二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卢香亭(兼)</p><p class="ql-block">浙军第三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周凤岐</p><p class="ql-block">浙军第四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谢鸿勋</p><p class="ql-block">浙军第四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张庆昶</p><p class="ql-block">第六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彭德铨</p><p class="ql-block">第七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王金钰</p><p class="ql-block">第八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颜景崇</p><p class="ql-block">第十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孟昭月</p><p class="ql-block">第二十四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张俊峰</p><p class="ql-block">督署卫队团</p><p class="ql-block">团长 李国璋</p><p class="ql-block">浙江保安队</p><p class="ql-block">统领 夏 超</p><p class="ql-block">炮兵团</p><p class="ql-block">团长 张国威</p><p class="ql-block">二.闽军</p><p class="ql-block">总司令 周荫人</p><p class="ql-block">中央第十二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周荫人(兼)</p><p class="ql-block">福建第一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张 毅</p><p class="ql-block">福建第二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李凤翔</p><p class="ql-block">福建第三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刘俊</p><p class="ql-block">福建第四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孙云峰</p><p class="ql-block">中央第二十九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孔昭同</p><p class="ql-block">中央第三十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苏宗轼</p><p class="ql-block">福建第一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童胜标</p><p class="ql-block">福建第五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吴大洪</p><p class="ql-block">福建补充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蒋启凤</p><p class="ql-block">海军陆战队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林 忠</p><p class="ql-block">三.苏军</p><p class="ql-block">总司令 郑俊彦</p><p class="ql-block">中央陆军第十二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郑俊彦(兼)</p><p class="ql-block">江苏第一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白宝山</p><p class="ql-block">江苏第三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马玉仁</p><p class="ql-block">江苏第一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杨庚和</p><p class="ql-block">江苏第二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李启祐</p><p class="ql-block">江苏第三旅</p><p class="ql-block">旅长马登瀛</p><p class="ql-block">中央陆军第一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冯绍闵</p><p class="ql-block">江苏第六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张仁奎</p><p class="ql-block">省防军第一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张立中</p><p class="ql-block">炮兵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魏朝彦</p><p class="ql-block">四.皖军</p><p class="ql-block">总司令 陈调元</p><p class="ql-block">第六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陈调元(兼)</p><p class="ql-block">第一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毕华东</p><p class="ql-block">第二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马祥斌</p><p class="ql-block">第三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王 普</p><p class="ql-block">补充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刘凤图</p><p class="ql-block">五.赣军</p><p class="ql-block">总司令 邓如琢</p><p class="ql-block">中央陆军第一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邓如琢(兼)</p><p class="ql-block">江西陆军第一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唐福山</p><p class="ql-block">江西陆军第二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蒋镇臣</p><p class="ql-block">江西陆军第四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赖世璜</p><p class="ql-block">中央第九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张凤岐</p><p class="ql-block">中央暂编第六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杨如轩</p><p class="ql-block">滇军陆军第一师</p><p class="ql-block">师长 杨池生</p><p class="ql-block">山东第一混成旅</p><p class="ql-block">旅长 张克瑶</p><p class="ql-block">桂军总司令 林 虎</p> <p class="ql-block">六、北洋军校</p><p class="ql-block">袁世凯认识到:“整顿戎行,以遴选将才为急。”他和李鸿章等洋务派头面人物一样,认为培养武备人才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派员出洋留学,二是兴办军事学堂。为此,他一方面奏请从武卫右军行营武备学堂中选拔55名毕业生赴日本陆军学堂学习,一方面奏请建立北洋行营将弁学堂,“以雷震春为总办,选带兵员弁入学肄习,八个月卒业,酌委军事,为训练将才之基础”。</p><p class="ql-block">有了军队,培养新式军官成为当务之急。袁称:“中国非无可用之兵也,患在无将;亦非无忠勇之将也,患在不学。”庚子时期,天津的北洋武备学堂遭到破坏,1902年6月,袁在保定创办北洋行营将弁学堂,次年10月,重组培训班性质的参谋、测绘和武备师范学堂,创办武备速成学堂。1904年2月,开设军医、马医、军械、经理四所后勤学堂。1905年,创设陆军师范学堂,培养军校教员;同年创立宪兵学堂和电信信号学堂。宪兵学堂后改名陆军警察学堂,学员毕业后“分驻各镇,以维军纪”。1906年,袁在天津办北洋讲武堂,在保定设陆军军官学堂、速成学堂和陆军预备大学堂,军官学堂聘教习讲授高等军事理论,作为“造就军官”的基地。中华民国成立后,陆军预备大学堂迁至北京,易名陆军大学。1912年10月,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著名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成立。</p><p class="ql-block">保定军校是中国当时规模最大的军官学校,也是我国第一所正规化的高等军事学府,从1912年创立到1923年废止,共招生九期,毕业生六千三百余人,高级军官达一千七百多人,后来多数成为黄埔军校教官和北洋政府、国共两党骨干。若从最早的行营将弁学堂算起,北洋各军事学堂共培养一万多名军官,将军以上的高级将领逾两千人。袁创办军校、开展军事科学教育的先河,为后来黄埔军校的创建与人才输送,起到极大的示范和奠基作用。</p><p class="ql-block">保定军校毕业生代表,有第一期的蒋志清、吴佩孚、孙传芳、蒋光鼐;第三期的张治中、白崇禧、蔡廷锴;第五期的傅作义,第六期的叶挺、邓演达等。其中这蒋志清,即是后来的蒋介石,不仅继承了国民党的衣钵,还亲手颠覆了以老袁为祖师的北洋政府。</p><p class="ql-block">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优秀学员名单</p><p class="ql-block">1期(1912年8月-1914年11月,1114名)</p><p class="ql-block">唐生智、董宋珩、蒋光鼐、李世荣、晏勋甫、傅汝钧、魏益三、龚浩、曹士杰、曹浩森(肄业)、夏首勋、晏道刚、周址、周玳、周祖晃、荣鸿胪、荣臻、张定璠、张樾亭、张笃伦、张钺; 吴尚、杨爱源、杨澄源、苏炳文、刘文岛、刘玉珂、门炳岳、门致中、刘凤池、王镇淮、王天培、左世允、冯轶裴、向传义(肄业)、李必番、李品仙、孙楚、孙震、李树春、李兴中; 甄纪印、季芳(肄业)、郑大章、 陈铭枢 (肄业)、邓演存、傅汝钧、万耀煌、张维藩、李宗黄、荣鸿胪、王天培、 田颂尧、邓锡侯 (肄业)、谢珂</p><p class="ql-block">2期(1914年初-1916年5-6月,956名)</p><p class="ql-block">陈骥、陈国栋、陈树藩、陈继承、陈鼎勋、李云杰、杜春沂、刘兴、刘峙、刘文辉、刘尚志、马晓军、吕公望、刘玉珂、邓锡侯、李鼎新、陈嘉谟、王暤南、秦德纯、秦绍观; 叶琪、冯鹏翥、邢震南、周斓、施北衡、祝绍周、廖磊、唐俊德、富占魁、梁培璜、徐启明、陶峙岳、黄隐、彭诚孚、熊式辉、戴岳</p><p class="ql-block">3期(1914年8月-1916年8月,801名)</p><p class="ql-block">徐祖贻、徐庭瑶、徐培根、夏威、赵观涛、陶柳、陶钧、黄绍竑、梁朝玑、戴戟、周碞、周凤歧(肄业)、姚纯、贺维珍、何宣、何健、陈以忠、陈安宝、萧山令、张刚、张贞、张义纯; 张治中 、陈焯、吴石、朱传经、王天鸣、 白崇禧 、毛秉文、张培梅、赵守钰、姚琮、于达、王懋功(肄业)、贾康、孔庆桂、吕焕炎、刘建绪、刘和鼎、杨效欧、吴国桢、颜仁毅</p><p class="ql-block">4期(1915年秋-1917年秋,209名)</p><p class="ql-block">朱怀冰、尹呈辅、王翰鸣、刘祖舜、刘膺古、汪之斌、胡宗铎、彭进之、程汝怀</p><p class="ql-block">5期(1916年6月-1918年9月,630名)</p><p class="ql-block">张荫梧、吴克仁、李服膺、王靖国、白濡青、李生达、杨耀芳、刘翼飞、严重、何绍南、耿幼麟(肄业)、赵承绶、唐永良、郑俊彦、孟宪吉、董英斌、鲁英麟、傅作义、赖世璜、楚溪春</p><p class="ql-block">6期(1917年初-1919年春,1333名)</p><p class="ql-block">林廷华、欧阳驹、周浑元、周毓英、郝梦龄、赵博生、胡祖玉、余汉谋、陈公侠、邵百昌、吴奇伟、李振球、李扬敬、李文田、上官云相、邓龙光、邓演达、叶挺、叶肇、吕超、吕瑞英; 华振中、朱晖日、刘茂恩、杨杰、杨宏光、李汉魂、阮玄武、 顾祝同 、徐旨乾、郭忏、吕竞存、谭邃、罗策群、缪培南、黄琪翔、黄镇球、覃连芳、韩汉英、韩德勤、彭位仁、彭毓斌、樊崧甫、何柱国</p><p class="ql-block">7期(1917年秋-1919年秋,191名)</p><p class="ql-block">陈长捷、黄维刚</p><p class="ql-block">8期(1918年8月-1922年7月,638名)</p><p class="ql-block">陈诚、马法五、王育瑛、王景宋、王以哲、古鼎华、史文桂、史泽波、孔令恂、刘奉滨、刘珍年、刘春荣、李士林、韩洞、邹洪、张权、张文清、张东凯、陈孔达、宋肯堂; 柳际明、周祥初、张厚琬、周至柔、郭思演、韩锡侯、傅仲芳、徐梁、高卓东、胡伯翰、裴昌会、郜子举、郗恩绥、罗卓英</p><p class="ql-block">9期(1921年10月-1923年8月,702名)</p><p class="ql-block">李宗弼、刘万春、刘多荃、李觉、牟中珩、何基沣、宋邦荣、张知行、张克侠、张寿龄、贺粹之、周福成、施中诚、郭寄峤、展书堂(肄业)、董振堂、黎行恕、林伯森</p><p class="ql-block">发布于 2024-12-13 14:3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