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1月下旬,北方已经是初冬了,江南最美的秋色才上线。今年打算走一趟四明山,四明山赏秋通常只适合自驾游。因为不是在城市而是进山区,所以即使是自驾游,也要先做一下攻略。但是出发前做功课时才发现,这个攻略真不好做。因为四明山脉横跨宁波市的余姚、海曙、奉化、绍兴市的嵊州、上虞这5个县市区,平均海拔700米。四明山赏秋不是去爬四明山,而是主要游走在涵盖宁波海曙区、奉化区和余姚市以山地为主的多个乡镇和山村的四明山区域,也没有一个具体的主景区,也就是说风景在路上、村庄、树林、古道、观景台……。到网上一看,“打卡点”分散又繁复,而且各树种的观赏期也有差别,没有固定线路,每个人的自驾线路、游玩时间都不一样。怎么选择取舍、如果规划路径和行程真是费了大神。</p> <p class="ql-block"> 11月24日,出发。准备从余姚梁弄镇进入四明山区。但是从南京到梁弄镇将近有四百公里,开车得五个多小时,我们游玩的原则是“不起早不贪黑不做特种兵”因此,准备在梁弄镇旁的四明湖边住一晚,顺便看看四明湖的水杉林红了没有。五个多小时车程中途肯定得停下来吃饭休息的,看看地图我们要经过浙江湖州长兴县,现在正是银杏叶黄的时候,不如顺便去位于长兴县小浦八都岕的十里银杏长廊看看,在那里吃中饭、休息,下午再继续赶路。于是中途就拐下高速进了八都岕。</p> <p class="ql-block">然而接近景区时就知道失策了,今天是星期天啊。虽然有点思想准备知道游客不会少,但没想到这么多。进停车场堵车排队,吃饭等菜排队,居然连男卫生间都排大队,这可比较少见,一般女卫生间排队比较常见。这样动辄排队等候太熬性子了!下午我们出来时发现除了停车场之外,景区大门外的马路边停的车延绵两三公里。我发觉我们已经不适应双休日景区的“生态”了。多年前我们曾经来过八都岕,同样是双休日(我们那时还没退休),也没见有这么多人啊。</p> <p class="ql-block">长兴八都岕景区(原名十里古银杏长廊)为长兴县三大古生态奇观之一。整个长廊长约12.5公里,宽在5公里道500米之间,长廊中散落着3万株原生野银杏,其中百年以上的老树2700多株。</p> <p class="ql-block">我们上一次去已经是九年前的事了,那时这里没有景区大门,不收费,车子随便开进去,除了有些农家乐之外没有其它商业开发。不过当年我们去的时间早了点,大约是十月下旬(记得我还光腿穿短裙呢),银杏叶还不够黄,没到最佳观赏期。所以也是今天想再去看看的原因之一。现在这里景区扩大了,增加了很多娱乐设施,比如玻璃栈桥、观光小火车、自行车骑行道、民俗体验一条街等等,还有大片花海。游客比银杏树多,像个“大游乐场”。与我们九年前见到的八都岕已大相径庭。现在除了当地村民和要在里面民宿住的报备车辆,其它游客车辆不让进去了。里面有公交车和小火车。当然,都要排长队。</p> <p class="ql-block">因为排队进景区停车和吃饭等待上菜已经浪费了不少时间,也因为不喜欢这么拥挤喧闹,加上下午还要赶路。所以我们只玩了一小段,到方一村古银杏公园看过那棵1300年的银杏王之后就回头了。</p> <p class="ql-block"> 继续赶路,浙东的深秋天黑得早,我们到达四明湖时天已经黑了。到预定好的湖边的民宿安顿好,民宿主人催我们快去附近饭店吃饭,说人家快打烊了。不会吧?才六点钟啊!不过,想起来了,浙江农村的作息时间好像是比较早,以前去过的浙江乡村,人家清早四点就起床,上午十点多就吃中饭了。赶快到离民宿最近的一家饭店,还好,开着门,里面还有顾客在吃饭。但没想到我们进去,人家说:“没菜了,不做了!”明明冰箱里都是菜,老板娘就是不肯做了。下午六点多钟饭店就准备打烊,有送上门来的生意都不做的倒也少见。韦先生只好在手机上再找其它家饭店,并先打电话去确认人家还开门做生意之后才走过去。总算吃上了热饭菜,没有惨到吃方便面的地步。虽然就住在四明湖边,但天黑了什么也看不见,不知四明湖景色怎么样?只有等明天早上了。天气预报明天有雨,晚上已经开始有点小雨了,明天也不用起早看什么日出之类的了。</p> <p class="ql-block"> 12月25日。吃过早餐出发,先去四明湖边看一眼,天阴着,远远看到水杉林还没变色,于是都没下车,直接走了。</p> <p class="ql-block">从梁弄镇沿浒溪线进山,途径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进去参观。</p><p class="ql-block"> 1942年7月,中共浙东区委员会成立后,逐步开辟、创建了浙东抗日根据地。1943年4月下旬,浙东抗日武装攻克余姚梁弄伪军据点,控制了整个四明山区。同年8月,三北游击司令部和浙东区党委机关分别进驻梁弄和横坎头,梁弄成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浙东抗日根据地以四明山为中心,面积2万余平方千米,人口400万,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19块解放区之一。四明山成为“抗日名山”,梁弄被称之为“浙东延安”。这个旧址群包括多个重要建筑,如中共浙东区委旧址、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浙东行政公署及浙东抗日军政干校旧址、浙东银行和新浙东报社旧址等十余处红色革命遗迹。</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后期,浙东抗日根据地日益巩固壮大,根据中共中央指示,1945年1月在梁弄正蒙学堂召开了浙东敌后各界临时代表大会,会后正式成立了浙东行政公署,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一座叫上新屋的大宅院就成了浙东行署的办公地。</p> <p class="ql-block">上新屋,坐东朝西,由主楼、东西厢房、东西偏房组合成封闭式院落,均为硬山楼房;一进四厢二层楼房,底层正房9间,坐北朝南,后有退堂相连;东西两侧厢房分前后二进,前厢房各3间,后厢房各7间,中为串堂各1间。很大的一个宅院,估计以前是什么大户人家的住所。西侧楼的墙壁上尚存当年由教导大队战士绘制的反映革命战士战斗生活和志向的七幅漫画。旧址陈列内容分为浙东抗日民主政权史迹陈列和行政公署原状陈列,主要内容有政权史迹陈列和行政公署在根据地开展的各项工作,包括民政、文教、财经和民运工作;有文教处、民政处、秘书处、财经处、会议室等,陈列除了办公家具,另有纸本文物(复制)若干。</p> <p class="ql-block">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党政军人才,还在行政公署内设立了浙东抗日军政干校,该校成立于1944年,是在原新四军教导大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延安的“抗大”属同一模式。干校开设有政治课、军事文化课等,为浙东部队和地方培养输送了一批具有良好素质和理论水平的党政军干部。</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查了一下资料,这座大院,始建于公元1888年,距今已有120年历史。其房主为黄巨卿,家资殷实,为区别其老宅(浙东区党委旧址),故名上新屋。上新屋占地2600余平方米,整幢建筑分四进。就其建筑形制而言,属于浙东地区的大型三合院,但其具体构造并没有拘泥于传统,而是融合了皖南民居的形制特色。作为一处革命遗址,是中国革命遗址中保护最好最完整的建筑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中共浙东区委旧址,为清末木结构二层民居。由一正楼、二翼楼组合而成。正楼坐东朝西,正楼七间,左右翼楼与正楼以檐廊通连,各为二开间,中间为鹅卵石铺砌的庭院,四周围以高墙,并筑有高大的马头风火山墙。1943年至1945年,浙东区党委机关设于此。南翼楼西面为大门,进口处竖立着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的“中国共产党浙东区委员会旧址”草书大理石碑,字体古朴庄重,檐下悬挂原国务委员兼公安部长王芳手书的“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匾额。馆内陈列展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浙东革命根据地有关党的建设、政权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等七方面内容,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浙东革命斗争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中共浙东区委旧址旁的小院子是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军史陈列馆,详细介绍了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在浙东地区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直至光荣北撤的伟大历程。</p> <p class="ql-block">中共浙东区委旧址西北50米处是浙东革命根据地的《金融机构浙东银行和新闻机构新浙东报社旧址》。系清代民居建筑,由主楼及两厢构成院落,均系重檐悬山楼房。大门墙内尚存当年绘制的象征革命政权的大红星一个。反抗经济封锁促进根据地经济的抗币和激励广大军民投入到革命事业来的新浙东报都出自这里。</p> <p class="ql-block">浙东银行和新浙东报社往东10米处的一幢两层楼房曾经是根据地领导人谭启龙和何克希的住处。此外还有红色电台等。我们进来参观前以为这红色旧址就只有一个大宅院,没想到规模这么大,而且我们只参观了位于横坎头村的部分,据说周边附近村还有一些,难怪称“浙东延安”。</p> <p class="ql-block">继续驱车前行,路过白水冲瀑布,因为刚才在“根据地”参观的时间已经大大超过我的预料,有点担心今天完不成预定计划(虽然是自驾,但山里不比城市,要考虑吃饭和住宿的地方,也不能太任性),加上最近瀑布看得多了,所以白水冲瀑布这个小瀑布就放弃不看了。又路过一个网友说的“打卡点”,钱库岭梯田,其实就是路边梯田石坎上有些涂鸦,停车看一眼就走了。</p> <p class="ql-block">从梁弄镇到大岚镇这段浒溪线公路,山高路弯,蜿蜒曲折,被称为宁波“最美天路”,在经过一个典型的“发夹弯”时就到了四明山观景台,也就是羊额岭观景台。</p><p class="ql-block">(下面这张无人机航拍照片来自网络,在此谢谢作者)</p> <p class="ql-block">四明山观景台海拔较高,视野开阔,俯瞰群山连绵,山川如画,这里还能远眺梁弄镇,还有远处的风光旖旎四明湖。今天天阴,快要下雨了,青灰色的天穹下,山色空蒙,万物缥缈,迤逦绵延的山水有些朦胧之美。可以想象若是天天气条件合适的清晨或傍晚,这里可能是很好的观日出或日落和云雾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丹山赤水风景区地处四明山腹地大岚镇,景区将柿林村包含在内,是四明山区为数不多的收费景区之一。因此被网友褒贬不一,吐槽的大多主要是因为景区收费。我们到达景区门口时,天开始下小雨,看景区门口的电子屏上显示目前景区在园人数只有22人,这与昨天的长兴八都岕景区简直对比太强烈。不过我就喜欢人少安静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景区门口有一中年妇女热情地向我们介绍景区的游览路线,原来她是柿林村一家农家乐的老板娘,希望我们中午吃饭光顾她家的饭店。我们接了她的名片,中午我的确也计划在柿林村吃饭。老板娘说,进景区如果对直大路下去就到柿林村,如果左转走台阶山路则是先到山谷中的“丹山赤水”现在,不过这小路不大好走。我们选择走小路先去看山水。</p> <p class="ql-block">这条小路看样子平常走的人也不多,石阶上长满了青苔,路旁大树参天,竹木蔽日,但树种比较杂,有的已经落叶,有的仍郁郁葱葱,不过红叶黄叶的观赏树不多。有几棵金钱松倒是正值观赏期,但是因为阴雨天没有阳光而黯然失色。</p> <p class="ql-block">半道上有两块高高耸立的岩石之间挂一口大钟,叫“冬瓜钟”,为啥叫这名?啥人铸的钟?没有说明。倒是岩石有说道。相传吕洞宾云游至大岚,见山民挑着担翻山越岭非常辛苦,动了恻隐之心,想在两个山头间架一座桥,于是便从赤水溪中搬来两块巨石作桥墩,正要铺桥板,却被玉皇大帝召回天宫议事,桥未造成,只留下这两块岩石“半拉子工程”,当地人称“幢起岩”。因是神仙所为,所以又称“仙人叠岩”。</p> <p class="ql-block">又走一段,路侧有一八卦亭。亭子本身平常无奇,但据说亭岩壁的有一些小洞口,这些洞口能吹出阵阵清风,盛夏季节,凉风习习;山民成群结队来此纳凉,此处便称为清凉洞。</p> <p class="ql-block">终于下到峡谷底,但是老天爷有点不够意思,雨渐渐下大起来了。一条大溪在谷底流淌,溪水潺潺,流泉叮咚,现在应是枯水季节,水量不算大,许多大大小小暗褚色石块裸露着,溪水对面立着的石壁像一对紧紧依偎的情侣,石壁上刻有有红色“山侣”二字,不知何人所书。</p> <p class="ql-block">赤水溪名字的由来,有几种说法,一是溪的上游流经的地方是红土层,水经红土层后带红色,二是丹山石壁是红色的,它倒映在溪中,使溪水显丹色所致,所以叫赤水。还有传说仙人杀羊时羊血溅红溪水,因此得名赤水溪。不过也许今天是雨天的缘故吧,我倒不怎么看得出“赤水”来,溪水很清澈倒是真的。</p> <p class="ql-block">溪上有座“赤水桥”。清咸丰九年(1859),柿林村的沈云章先生捐钱,在这里造了一座小桥,1924年柿林村的村民建造了现在规模的单孔石拱桥,桥高10米,跨度12.8米,桥面宽5.08米,用红褚色块石对缝砌成。桥面正中铺一块刻有荷花莲蓬图案的石板。桥对面是宽数里、高百余米的悬崖峭壁,岩壁亦呈红色,称丹崖。传说古代仙人在这里杀羊,把岩石和溪水都染红了,所以又叫杀羊岩。丹山赤水之名由此而得,在崖壁上刻有宋徽宗御笔“丹山赤水”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因为雨仍在下,而且不小,且也快到午饭时间了,我们就放弃了游览桥对面,也许就是什么第九洞天吧?我们转身去柿林村。</p> <p class="ql-block">沿途古树参天,满坡翠竹掺杂零星的银杏和红枫,红枫如火,银杏金黄,绿竹映衬,一派秋韵美景,虽是雨天也赤橙黄绿煞是好看。</p> <p class="ql-block">在走向柿林古村的路上,立有一巨石,上刻文字但已模糊,一旁又立一木牌说明此处为“秋雨坪”,记述了2004年,余秋雨先生(余姚人氏)携妻马兰畅游丹山赤水景区后,曾执笔赋文咏赞。</p> <p class="ql-block">柿林村,历史上村名一直取峙岭,相传清末余姚县令到此,见峙岭气势雄伟,且出过几名秀才,故更名为士林。现因盛产柿子而得名柿林。</p> <p class="ql-block">柿林村以种植柿子闻名,村里村外,房前屋后,到处都是柿树。其“吊红”柿子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全村有柿子林200余亩,年产柿子20余万斤,是浙东地区著名的柿子产区。每当晚秋时节,村庄内外,山坡上下,红柿吊挂枝头,如悬挂着无数的小红灯笼。“林枫欲老柿将熟,秋在万山深处红”。仿佛就是柿林村深秋的真实写照。可惜,我们来迟了,今年的柿子已经收摘了,树上几乎没有柿子了。</p> <p class="ql-block">没有了红柿高挂的柿林村“颜值”大打折扣,仿佛网红美女卸了妆,变成了普通路人甲。</p> <p class="ql-block">村里民居新旧混杂,外墙多以石砌。村中小路以鹅卵石铺地。村中有一古井,井水清澈纯净,冬暖夏凉,是全村人的饮用水源。故有“一村一姓一家人,一口古井饮一村”之说。</p> <p class="ql-block">村里人家有不少挂了农家饭店的招牌,但很安静。我们找地方吃饭,反正我们对哪家饭店都不了解,在谁家吃都一样,想起景区门口遇到的老板娘,就在她家吃好了。她家的菜做得中规中矩,价格嘛倒不算便宜。也正常,毕竟是在景区里嘛。</p> <p class="ql-block">吃完中饭,雨停了,而且太阳也出来了,既然没有柿子可看就去看看沈氏宗祠吧。“江南无二沈”。史载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就封于沈国,其后子孙遂以原国名为姓,称沈氏。今江南一带的沈姓皆是其后裔,故有“江南无二沈”之说。如今浙江仍为沈姓第一大省,约占沈姓总人口的57%。柿林村全村只有沈氏一姓,自然也是这一支。</p> <p class="ql-block">沈氏宗祠建于道光四年(1824年),由全村百姓出钱出力合力而建,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旧时,这里是柿林沈氏供奉祖先牌位、聚会议事和举行各种礼教活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沈氏宗祠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徽派建筑,两面山墙高耸,中间有长方形天井,雨天四水归堂,既有利于采光,又寓意蓄财。天井中还有一个戏台,不过估计早就不唱戏了,戏台上正晒着萝卜干。</p> <p class="ql-block">宗祠内正中高悬有“忠清堂”匾额,意在教育子孙后代:做人要忠诚老实,做事要忠义仁勇,做官要清正廉明。左右两边则分别是“科第传家”、“簪缨继世”的黑底金字匾额,显示出家族的不凡渊源。祠堂里还悬挂着柿林人引以为傲的 “文肃世家”、“钦旌节孝”等匾额,是历代对村中人的表彰。</p> <p class="ql-block">沈本为上古国名,周朝成王在位时,因十叔父姬季载(即周文王的第十子)平叛有功,即将其叔叔季载封于沈国。春秋时,沈国被蔡国所灭,姬季载的后裔子孙逃奔楚国,其后子孙遂以原国名为姓,称沈氏。后裔延传,时至两宋之际,河南沈氏族人南迁,先后迁居到杭州、绍兴等地。有沈直,宋庆历六年(1046)进士,累任至都察院左都御史,生三子:长子重,次子厚、三子默。长子沈重居守原地承祧。次子沈厚、三子沈默随父亲来到浙东,卜居余姚西南的江口村,遂以沈直为姚江沈氏始祖,居地称沈湾江口。若干代后,有沈太隆自沈湾江口择居大岚峙林,经过繁衍生息,形成村落,这就是现在的峙林村(即柿林村),沈太隆就成了柿林沈氏始祖。柿林村作为一个具有六百五十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始终把“修身为本,耕读传家”当作家训代代相传。祠堂内的墙上挂满了讲述家族源流、族规祖训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沈氏宗祠,在村口广场找到了“柿树王”。这棵柿树树龄达600多年,参天合抱,单株产量一千多斤,是当之无愧的“柿树王”,它已经成为了柿林村的名片,也成了村民的祈福之地。只是此刻柿子已经摘完了,除了树冠高处还零星残留几颗小柿之外,“柿树王”几乎成了“光杆司令”。</p> <p class="ql-block">不过,广场上倒是有村民摆摊售卖柿子、柿饼等山货。韦先生说,既然来了柿林村,没看到树上的柿子,就买几个树下的柿子尝尝吧。虽然,这季节到处都有卖柿子的,而且此处的价格并不便宜。韦先生买了柿子还不尽兴,还要买柿饼。知道我不喜吃柿饼,便说买两个他自己尝尝。后来,新鲜柿子我们在路上那两天吃掉了。至于柿饼,与韦先生以往在旅游途中买的那些小东西一样,买完之后就被韦先生忘到九霄云外了。直到半月后我写这篇文字时才想起来还一直放在包里没拿出来。人家的乐趣就在于当时买买买。</p> <p class="ql-block">出村,爬台阶上到大路上,才发现在上面俯瞰柿林村比在村子里看更美,村子藏在山坳里,四面环山,周围古树参天,竹木葱笼 ,山水秀丽,又原始古朴。不识峙林真面目,只缘身在此村中。</p> <p class="ql-block">大路两旁有几株高大的金钱松,正落叶,金黄色的松针给大路铺上两条金边。我们便沿着这“金光大道”告别柿林村,继续向大山深处前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12.13.于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