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高小母校(1954~1956),但已不是当年的校舍,环境也变了(长耳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4年夏天,我从“东北小学”初小毕业,考入了高作小学念完小。记得当年我们三十多名毕业生被录取了五名,其余的同学都回生产队当了小社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没有什么义务教育,学校也很少。感谢父母亲,在贫困中勒紧裤腰带,让我有了念书的机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北小学设在一个逃亡地主留下的房屋里,我是1950年冬天上学的。由于入学迟,没有课本,只好借别人闲着时的课本补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室里条件差,书桌是一块木板支起的,凳子全由学生自己带。复式教学,一个教室有两个年级学生,老师布置好这个年级做作业,再给另一个年级讲课,轮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个老师都是外地人,一男一女,家都不在这里。学校没有食堂,吃派饭,今天到这个学生家,明天到那个学生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农村的孩子,除了冬天,大都是赤脚上学,能有书念就很不错了,学生时代,我有没有穿过袜子,记不得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印象深的,是在东北小学念三四年级,几次请假上船帮老叔弄船送货,远去阜宁、滨海、射阳等地,一走就是几天,耽误学习不用说了。但我还是考上了高作小学念五六年级。而东北小学,却在以后的社会变革中声销迹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年,十七岁的大哥,自己报名当了一名志愿兵去了部队。在家里的孩子中,我就是老大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作是一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古镇,那时叫街不叫镇。高作小学原先在高作的后街,到我去念书的时候,已搬到了街西边,离开街有一段距离,四周旷野,没有人家,离我家七八里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每天从滩河浜一家草舍里走出来,沿着拐来拐去的田间小路向前,那时都是沤田白茫茫一片,不能抄近路。中间还有几座小木桥,下雨天,桥面上有泥巴滑脚,就爬过去,免得掉进小河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上去学校,中午放学回来吃饭,过后再去上学,晚上放学回来。有时下大雨了就不回来,饿一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苦恼的是冬天,早上第一节课常常迟到,被老师骂“老油条”。一个小孩子上学,一天来去走四趟二十多里路。有时口渴了,就在路边的沤田,两手捧点水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高小两年的学习,就是这么过来的。不过还好,1956年夏天毕业,几十个同学,就我一人考进了建湖县中的初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说,近七十年过去了。如今,吾已垂垂老矣!每次回老家,还是要去老街上走一走,看一看。尽管历史沧桑,物是人非,但总会勾起我的一些回忆,仿佛返老还童了,又走进了那个饥饿的革命年代。</p><p class="ql-block">2024,12,15,图并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街道一角(长耳摄)</p> <p class="ql-block">眼前这座被废弃的“高作会堂”,还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时盖起的,我印象中当年街上最壮观的建筑就是它;“唐代古槐”也在此,但不知哪一年消失了(长耳摄)</p> <p class="ql-block">人工弹棉花,现在几乎见不到了(长耳摄)</p> <p class="ql-block">手工编制的生活用品(长耳摄)</p> <p class="ql-block">街道又一角(长耳摄)</p> <p class="ql-block">这个建筑岀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一个退伍军人牵头建的,当年很新奇(长耳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