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芙蓉村</b></p><p class="ql-block">芙蓉村始建于唐代末年,因其西南山上有三座高崖,其色白里透红宛如芙蓉花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村子呈正方形,四周寨墙环绕,寨门用原石砌筑,象一座城堡。</p> <p class="ql-block">芙蓉村是陈氏聚居地,所以,村庄里最为气派的地方就是陈氏大宗祠。</p> 宗祠里处处雕梁画栋,无一不在彰显陈氏家族的地位显赫和人杰地灵。 <p class="ql-block">据《芙蓉陈氏宗谱》记载,仅南宋一朝在京任职的陈氏族人就有18人,世称"十八金带"。</p> <p class="ql-block">南宋末年,元兵南下,进士陈虞之响应文天祥,起兵勤王,率领全村义土八百多人据守芙蓉峰三年,全部殉难。</p> 正厅高悬许多功名牌匾,最上方的状元匾金龙缠边、熠熠生辉。 <p class="ql-block">三面开敞临空的戏台</p> <p class="ql-block">村子中央的芙蓉池,能倒映芙蓉峰英姿,池中间是飞檐翘角的芙蓉亭。</p> <p class="ql-block">铺着卵石的曲径小巷纵横交错,穿行在原石堆砌的院墙之间,让村子充满了厚重的沧桑感,把时光定格在遥远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油车坊仍被完整地保留着。</p> <p class="ql-block">宋园是芙蓉村的景中之景,2024年春节正式开园。在宋园里,乡村博物馆群,还有全球最大的夜明珠和全球最大的清明上河图根雕。</p> <p class="ql-block">在众石的簇拥中,直径2米、重11吨的翠绿色明珠矗立在宋园的中央。夜幕降临时,会发出淡淡的荧光,所以被称作“夜明珠”。</p> <p class="ql-block">巨型根雕《清明上河图》长26米、高3.2米、宽2.35米、重30吨,这是30位匠人花了3年时间,在一棵千年古樟的根系上雕琢而成。作品中共有550个人物,把宋代人物百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精品。</p> <p class="ql-block">民俗博物馆陈列了当地传统的家具、农具、器具,展示了古村的传统风貌。</p> <p class="ql-block">最抢眼的是一张长达7.16米的千工拔步床。千工拔步床通常使用金丝楠木、红木等珍贵材料制作,体型巨大,结构复杂,工艺精湛,往往需要耗费一千多工时来打造,故称“千工”。千工拔步床不仅是一件家具,更是古代富贵人家的地位象征,多流行于江南富庶地区的大家族中。</p> 将军屋”建于清道光年间,因宅中走出的陈毓秀,曾任国民党第五军少将参谋长一职而得名。在淮海战役中,陈毓秀率部起义,后在解放军军事学院担任教员。 <p class="ql-block">这座私宅现由其侄子居住打理,付了一点小钱,房主让进内屋。墙上挂着唐伯虎的四美图,据说是真迹,房间里的主要家具是一张做工考究的镀金木床。</p> <b>埭头村</b><div>埭头村,古称埭川或埭谷,建于元代后期,是一个有着七百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这个村子坐落在楠溪江中游的一片谷地上,前有梧山,背靠九螺山,环境宁静。<b><br></b></div><div>“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位于村中央的池塘叫“墨沼”,将远处的群山和村里的老屋清晰地倒映在静谧的池水中。<br></div> <br><br> 由于地处偏僻,埭头村完好地保存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和宗祠建筑。这些古建筑古朴沧桑,一砖一瓦都透露出着岁月的痕迹。 村后的卧龙岗翠竹葱茏,几棵枝繁叶茂的古樟树,高耸挺拔,生机盎然。这些古树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它们张开苍劲有力的臂膀,见证了几百年来古村的变迁。 <p class="ql-block">岗上立《卧龙岗双樟记》石碑,云:“……此樟本培而根壮,水肥而叶茂,干粗十尺余,高逾十丈,于坦上仗许处,分为两支,各自东西,冠幅可四亩,枝叶过台远甚。高处之樟,干分三支,处抔土突起之岩,根深石中,比之下樟干冠略少,因所处乎高,尤为颀硕壮观。……”埭头双樟被村民视为镇村之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