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缘的美篇

随缘

<p class="ql-block">“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园治》中,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对中国古典园林做出了这样的精辟概括。而观中国园林之美, 江南独占鳌头。江南园林,一石一木都散发着诗情画意的文人意境,凝聚着诗意栖居的营建智慧,形成了自然意趣与人文精神深度融合的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惠山寺】位于江南太湖之畔、风光秀丽的无锡惠山秀嶂街,始建于南北朝。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而历无锡十大丛林之首。这里是文物古迹汇集,山泉景色宜人的游览之地。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以至帝王将相,在经过京杭大运河时,都要在惠山寺逗留,康熙于二十三年(1684年)南巡时,至惠山寺,以后六次来访。乾隆七次到惠山。</p> <p class="ql-block">【金刚殿】是惠山寺大门,这是一座飞檐翘角的两层古式建筑,在外观造型上兼有唐朝雄健和宋朝柔和的特点。金刚殿下层的门洞上方有“锡惠胜境”四个大字,上层挂乾隆皇帝钦定的“江南第一山”匾额,为当代著名书法家李可染先生所题。</p> <p class="ql-block">【惠山寺经幢】又称“惠山寺石经幢”,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惠山古镇景区惠山寺山门外,共有两尊,分别建于唐乾符三年(876年)和宋熙宁三年(1070年),分别简称“唐陀罗尼经幢”和“宋大白伞盖神咒幢”</p><p class="ql-block">唐陀罗尼经幢,高6.26米,共19级,底部直径1.48米,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由幢身、幢基、幢顶三部分构成,为双层八角形束腰式基座。宋大白伞盖神咒幢,高6.22米,同为19级,底座直径1.40米,刻有《大白伞盖神咒》。两尊经幢并列竖立,间隔约10米。</p><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5日,惠山寺经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洪武古银杏树】位于惠山寺的大同殿前,相传是明洪武初年,由高僧性海亲手种植,当时共种了18棵银杏树,象征十八罗汉,守卫古寺。经过多次战火和自然灾害,其他17棵银杏树已经不复存在,只有这一棵幸存下来,成为惠山寺历史唯一活着的见证‌。</p><p class="ql-block">这棵银杏树不仅见证了惠山寺的历史变迁,还在深秋时节展现出迷人的景色。每到深秋,银杏树叶变成金黄色,遮天蔽日,树下仿佛铺满了金色的地毯,与惠山寺的古建筑相映成趣,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听松亭】六角攒顶,筒瓦飞檐,石柱藻井结构,立于六角形金山石台基之上。听松亭内砌砖铺地,南北向安卧一石,长1.99米,宽0.87米,高0.56米,一端有“听松”二字,为李白族叔、篆书大师李阳冰真迹。此石呈褐色、天然平坦、有光泽。北端起翘若枕,形如卧床,可供人偃卧,故名"听松石床",又名"听松石"、"偃人石"。</p> <p class="ql-block">【金莲桥】建于北宋末年,有800多年历史,全长10.7米,宽3.4米,桥身东西向架于池上,是无锡地区最为古老的三孔石梁桥,明天顺四年(1460年)大修,后历经修缮,不断更新。因池内种满金莲花而得名。桥南北两侧栏板雕刻压地隐起“缠枝牡丹间化生”图案。桥身南侧中孔华版石的边沿正中,镌有“懋德堂李府”五字。</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它也被称为“皇亭”,亭子中间竖立着一座高大的石碑,为乾隆皇帝御赐,石碑上雕刻有乾隆下江南留下的诗词。亭子顶端是神龙图案,在亭子墙壁上开凿有12个圆形的窗洞,非常罕见。</p> <p class="ql-block">【寄畅园】初建于明代,以惠山为衬景,是江南文人园林中的绝佳之作,与拙政园、留园、瞻园并称江南四大名园。其初名为“凤谷行窝”,后取“寄畅”两字来自王羲之诗里的“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有着寄情畅游于山水之间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门,天井的墙壁上镶嵌有两块刻石,右边是康熙帝写的“山色溪光”,概括了寄畅园内的景色。左边是乾隆帝写的“玉戛金枞”,这是赞美园内八音涧的泉声。</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的寄畅园,最早的名称,便叫作“凤谷行窝”。从寄畅园南门进入后,第一个建筑,便是凤谷行窝,这是个三开间的厅堂,正中悬“凤谷行窝”的门额,两侧柱联“杂树垂荫,云淡烟轻;风泽清畅,气爽节和”,体现了寄畅园主的精神意趣。</p> <p class="ql-block">凤谷行窝厅中的“松风水月”牌匾,为康熙亲笔。</p> <p class="ql-block">从凤谷行窝堂出去,走廊往东叫“侵云”门,“侵云”为锡峰塔的别名,可望向锡山龙光宝塔。</p> <p class="ql-block">走廊往西为“碍月”门,可眺望惠山九龙山峰,因峰高阻碍月色,故名“碍月”。</p> <p class="ql-block">邻梵阁位于凤谷行窝厅堂东侧,邻梵阁的横匾由著名书法家尉天池题写。阁楼的设计巧妙,四周风光尽收眼底,是观赏惠山寺和寄畅园美景的绝佳位置‌。</p> <p class="ql-block">秉礼堂是寄畅园中的园中园,这组庭园面积不足1亩,这里有18扇落地窗户,打开可以看外面的景,前有石砌小池,池边湖石玲珑,四周回廊复合,形成寄畅园的园中之园。临池的厅屋整洁精雅,沿院墙建有碑廊,再加之自然得体的水池、花木和太湖石峰,通过园景的分隔,来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秉礼堂”不仅是造园艺术的高超体现,又是寄畅园沧桑变化的一个缩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副美丽的图画。使你尽情享受中国造园艺术的异趣神韵。</p> <p class="ql-block">秉礼堂前的这里水榭极为精彩,中间是一方水池,外一圈是围廊,中间见缝插针,遍植名木假山之属,移步换景可谓方寸之间自有天地万物,小池以太湖玲珑之石为岸,养几十尾锦锂,荷虽己残,却令水面空阔,园中诸景倒映其中。</p> <p class="ql-block">含贞斋是寄畅园第三代园主秦燿的书房,四周多植古松,秦燿曾有“盘桓抚古松,千载怀渊明”之吟;斋内悬联:“池含林采明于缬;山贻台华媚若细”。</p> <p class="ql-block">九狮台位于含贞斋对面,又名“九狮图石”,是用太湖石叠成的大型假山,高数丈,突兀峻峭;置有若干狮形湖石,整座假山构成一只巨大的雄狮,俯伏于青翠欲滴的绿树丛中,静中寓动,妙趣横生。</p> <p class="ql-block">八音涧原名为悬淙涧,又名三叠泉,全部用黄石堆砌而成,西高东低,总长36米,深1.9米至2.6米,宽从0.6米至4.5米。涧中石路迂回,上有茂林,下流清泉,形成了一种天然的乐章,故名“八音涧”。八音涧的名字来源于其流水声如同“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等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合奏出的美妙音乐。</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八音涧中,感受流水淙淙,跨越横在溪中的石头前行,欣赏着涧两旁的茂林修竹和遮天蔽日的苍翠,仿佛真的行走在山间幽谷中,感受着这自然野趣。既独具创意和趣味性,又毫无人工痕迹,实在是匠心独具。</p> <p class="ql-block">八音涧再向北,就是园子最北端,有石阶缓缓上山,有一亭名曰‘’梅亭‘’。黑瓦粉墙,金山石柱,典雅大方,石桌石椅都以梅花形状雕琢。这里是寄畅园的制高点,山群中的古树,都是有两三百年树龄的古樟,它们枝繁叶茂,最大的胸围有4米,古木参天,但花卉却很少,“梅亭”定名为“梅”,因小亭有纷繁红梅萦绕,它便有“梅亭”之称,悬匾于内。从小亭背墙漏窗向外看,可见红梅朵朵开之景,这叫以窗漏景,都是古园造景手法。</p> <p class="ql-block">嘉树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面有檐廊,这里现布置成客厅。步入嘉树堂,堂内上悬“嘉树堂”匾,当代江苏书法家王能父书。堂内还有一副楹联:“千年人家诗书传;百代承名寄畅园”,落款是李铁映,原人大副委员长李铁映的书法功力相当深厚,号称铁笔刀书。这副对联寄托了秦氏人家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末来的期望。</p> <p class="ql-block">凌虚阁的建筑风格精致雅洁,高敞秀美,阁上悬有两块横匾,上匾为阁"凌虚阁",由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书写;下匾为“江南胜迹”,由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p> <p class="ql-block">凌虚阁的南面有一块太湖奇石,是寄畅园旧物。一座3米多高的湖石,倚墙而立,像窈窕淑女,在方池前以水为镜,梳理发妆,所以人们都叫它“美人石”。欣赏“美人石”一定要站在方池的西南角,少女楚楚动人的神态才能惟妙惟肖地展现在面前。据说,对寄畅园情有独钟的乾隆帝南巡至此,见到此石,便问其名。接驾的秦蕙田上前答曰乃“美人石”,乾隆皇帝说:你太小女人做派了,这明明是一昂首挺胸的汉子嘛。弘历兄宣来纸笔改其名“介如峰”。</p> <p class="ql-block">石前这个长方形的池塘,叫“镜池”。“镜池”里面也有一个保存完好的石螭龙首(无锡惠山一共有九个螭首)。螭首正在吐水,可能吐出来的就是二泉水吧。</p> <p class="ql-block">镜池往东有一座六角形,攒尖顶的小御碑亭,亭中立有一块石碑,镌刻着乾隆御笔题诗和作画“介如峰图”。石碑首有“宸翰”两字,意思是帝王所作的文辞。乾隆在作图题诗中写下了“设云妙喻方子美,徒观更匪修竹倚,亭亭戍削则不无,姗姗闻易非所拟。”的赞美之句,也写明了改名的理由,他认为美人石巍然昂首,有大丈夫气魄。园主人为此特意把乾隆的题诗刻成石碑,立在镜池前面。</p> <p class="ql-block">凌虚阁西边为卧云堂,它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坐西朝东,前后两进,中隔天井。清代早中期,曾以康熙题写的“山色溪光”命名此堂,故当时称之为“御书碑厅”。据说,曾是康熙、乾隆来寄畅园时的接待处。堂内横匾上的题字与“凤谷行窝”前的天井北墙上的刻石相同。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为卧云堂题过诗:合抱枫香老桂枝,卧云堂上旧题诗。兹身久分无丘壑,可慕秦家濯足池。卧云堂毁于清咸丰年间,2000年在原址重建。堂名匾由爱新觉罗.溥任书。“卧云堂”三个字,“卧”字是不是很特别,右边不是一竖一点,而是一个人,左边的臣依靠着右边的人,谁是臣,谁是人大家肯定都明自吧。</p> <p class="ql-block">锦汇漪位于寄畅园的中心,它汇集着园内绚丽的绵绣景点而得名。寄畅园的景色,围绕着一泓池水而展开,山影、塔影、亭影、榭影、树影、花影、鸟影,尽汇池中。池北土山,乔柯灌木,与惠山山峰连成一气;而在嘉树堂向东看,又见“山池塔影”,将锡山龙光塔借入园中,成为借景的楷模。</p> <p class="ql-block">在锦汇漪东南角。有一六角小亭,中悬“郁盘”匾。它是从唐朝王维《辋川园图》中“岩岫盘郁,云水飞动”之句得名。亭中有古朴的青石园台一座,配以四个石鼓墩,据考为明代秦家遗物。传说乾隆召惠山寺僧人至此下棋,和尚棋艺非凡,杀得乾隆手足无措,僧人当即虚晃一枪,把棋让给乾隆。乾隆虽胜,自知望尘莫及,心中郁郁不乐,便下旨将此亭改为“郁盘”。</p> <p class="ql-block">知鱼槛位于锦汇漪中心,突出池中,三面环水,方亭翼然。槛名出自《庄子·秋水》“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之句。园主在诗中写道:“槛外秋水足,策策复堂堂;焉知我非鱼,此乐思蒙庄。”知鱼槛一额,现为张辛稼所书。  </p> <p class="ql-block">知鱼槛旁长着一棵枫树,那深红色的枫叶,在周围浓绿的映衬下,显得分外娇艳夺目。</p> <p class="ql-block">鹤步滩在知鱼槛对面,是九狮台脚下有意设置洞沟谷道小径,沿池小径一面倚山,一面贴水。倚山的一面皆用黄石垒砌,或壁立,或斜冲,小丘上树荫低垂,石隙间藤蔓披拂。贴水小径用石块铺就,高低俯伏随地势而缓延,尽自然之态。路面宽约三尺,仅容单人独步,上有两处架石板为桥,每逢雨季,澄清的池水薄薄地漫过桥面,赤足涉水而行,良多趣味。路之中段还置有零星矶石高低曲折,伸向水中,形成矶岛,岛上植枫杨两株,技叶横斜,俯仰多姿。假山和水池自然吻合,水石相错,意景清逸。</p> <p class="ql-block">锦汇漪水池中的涵碧亭</p> <p class="ql-block">七星桥有七块石板直铺而成,静静地横卧在秋波之上,碧水中留下了一道清晰的倒影。这秋水、蓝天、长廊、水榭、绿荫、红叶、曲径、山石、藤蔓、苍苔、石桥、游鱼、远山、倒影······构成了寄畅园幽静苍古的秋景。乾隆曾吟有“一桥飞架琉璃上”之句。</p> <p class="ql-block">清代朝房位于寄畅园东门对面。清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江南,每次抵锡必到惠山寄畅园,此房为当时地方官员迎候皇帝,提前集中在此恭候之处。故借用“朝房”名称,称“寄畅园朝房”。</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二泉】相传它是唐朝大历未年 (公元779年) 由无锡县令敬澄派人开凿的。泉水来自天上,经降雨至山上后,在乌桐砂岩石隙中流动过滤,经松根浸淫,千岩涤滤,得日月精气,含矿物质甚多,水色清纯,甘冽可口。</p><p class="ql-block">唐代茶圣陆羽,遍尝天下名泉名茶,认为“庐山康王泉第一,惠山石泉第二”,从此惠山泉就以“天下第二泉”的美名享誉四海,至今已有1200多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