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楼梦里描写的大观园原型到底在哪儿?从晚清至民国及新中国的红学专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众人都是雾里看花,谜底就在“大观”二字里。</p><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凡是文学艺术创作都有其历史背景和艺术原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p><p class="ql-block">根据各种史料证明《红楼梦》成书于乾隆年。纵观清王朝历史,以圆明园皇宫区为核心的“三山五园”构成了蔚为“大观”的皇家园林体系。<span style="font-size:18px;">无独有偶,乾隆皇帝恰恰曾经为此御笔親题过“大观”二字。</span></p><p class="ql-block">所谓“三山五园”是自西向东排列: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万寿山的清漪园(今颐和园),再加上圆明园和畅春园(原址:今海淀体育馆。康熙驾崩于此)。</p><p class="ql-block">这个清代皇家园林体系始于康熙传于雍正,盛于乾隆。当年康熙在畅春园附近,赐皇四子胤祯一座府邸并御题《圆明园》。雍正登基后将此扩建成皇宫区,又将军机内阁六部搬至此办公,最后驾崩园内。</p><p class="ql-block">乾隆接班有钱任性,不仅扩建圆明园而且将上述所说的“三山五园"全部纳入皇家园林体系(圆明园则是皇家宫殿区)。当时充当宫廷画师的法国传教士王致诚将此称之为“万园之园”而蜚声世界。连乾隆也颇为自得地说道:“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p><p class="ql-block">上述就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描写所谓“大观园”的历史背景和艺术原型。他借“三山五园”的场景在书中创作了“大观园”。比如他在《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中,先假借元妃的口吻做了个铺垫:“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 。这是指万寿山清漪园(现今颐和园)。这已摆明告诉读者《大观园》就是乾隆曾御题过“大观”二字的以圆明园为核心的“三山五园”。</p><p class="ql-block">为了点明“大观园”的地理方位,他又假借薛宝钗的口说:”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明确地告你,“大观园”在京城西边,而且是皇家的祥云笼罩着。惜春则说的更直接:“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这是指香山静宜园连接京西燕山脉,横着绵延上千里。)</p><p class="ql-block">其实《红楼梦》第十六回里更是点明了大观园的巨大规模。贾蓉说:“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圆明园北墙按清代尺寸正好是三里半)。即使亲王的府邸也不敢超面积,僭越是要杀头的。</p><p class="ql-block">历史容易被世人遗忘,特别是一八六零年英法联军将圆明园为核心的“三山五园”全部焚毁后,在没有照片和影像资料的年代,后人根本无法想象和体会到当年“三山五园”的气势恢宏和圆明园的辉煌。只有生活在乾隆时期的那帮皇亲国戚和官二代看了《红楼梦》书中的描写后,都知道是在隐喻圆明园的“三山五园”,但是没人敢点破。</p><p class="ql-block">当时很多破落的皇亲国戚和八旗子弟对书中描写"贾、王、薛、史"(家亡血史)四大家族的命运都有同感。他们都暗中佩服曹雪芹艺高人胆大,竟然将皇家园林当作素材巧妙地写到书里了。所以《红楼梦》(《石头记》)一问世,即被坊间争先传抄。书中警世通言隐语迭出,不禁令世人拍案叫绝。因为书中“一明一暗,一喉两歌"的写作方式巧妙地避开了时代文字狱的封控。</p><p class="ql-block">乾隆驾崩六十年后,“三山五园”被焚,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也就淡出了人们的记忆。《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在晚清和民国及新中国人的眼中,早已失去了对标物和艺术原型,自然也就成为了尘封的历史之谜。</p><p class="ql-block">最后还是曹公说的好“花开花落花滿天。”《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最终还是花落于以圆明园为核心的“三山五园”中。(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