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大北京—手机随拍的照片说着北京的故事

阿桑娜

北京砖窑里的故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理着手机里的照片,看见并想起了那一日,走进了北京“砖窑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一个偶然,看到坊间有人在砖窑里打卡拍照,于是也心血来潮跟风走进了砖窑里。</p> <p class="ql-block">北京砖窑里是位于‌海淀区西三旗萃泉东路8号院的一个由70多年历史的国营老砖厂改造而成的城市新空间。它保留了‌红砖、‌窑门、‌烟囱等设计元素,并对40米的大烟囱进行了艺术加工,定制了钢结构的帽子,植入了“砖窑里”的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完成历史使命的老砖厂</p><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新都砖瓦厂旧址,也是老砖瓦厂最后一座砖窑。</p><p class="ql-block">新都砖瓦厂的故事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热潮。1953年12月,砖瓦厂开始筹建,定名“国营华北新都总厂”,历经五个月紧锣密鼓的施工,四座配备54门的轮窑竣工,标志着砖厂的正式建成。1954年4月,新都砖瓦厂正式投入生产,并研制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粘土空心砖,先后为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工人体育馆等“北京十大建筑”贡献青砖数十万块、粘土空心砖1200万块。</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的发展,北京砖厂开始进行大规模转型。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绿色改革使得砖厂的烧制燃料由烟煤改为废炉渣和城市建筑垃圾,每年处理近3万吨废炉渣和14万立方米建筑垃圾,使燃煤量从每年2万吨减少到800吨,20年消纳垃圾量堪比一座百望山。</p> <p class="ql-block">在环境治理和产业升级的政策指引下,砖厂改进工艺,年产8000万块砖,助力周边社区建设。随着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现和环保要求的提高,砖厂的生产逐步减少,最终于2012年停产,结束了它58年的历史使命。</p> <p class="ql-block">看着这些过去的历史,回想起小时候曾经参加过脱砖坯制砖的学工劳动,感慨万千,时光流转,历史变迁,技术进步,现在的孩子们今天、明天、将来都不会再有这些体验,这就是对这里感兴趣的原因,也是为什么人们热衷游览博物馆读史思古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为人民大会堂等北京十大建筑供应建筑用砖,为国家重要建设工程和北京市早期城市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时光流转,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更新,这座承载着历史与荣耀的老砖窑退出历史舞台,一场华丽的蜕变,成为城市中的新景观,一个集公共交流、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砖窑里”城市新空间,继续以新的面貌和姿态,传承历史文化记忆,讲述城市发展故事。</p> <p class="ql-block">砖窑里保留了原砖窑的外部形态和历史记忆,同时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整齐排列的红砖肌理给老砖厂披上了“新外衣”,40米高的烟囱经过艺术加工后既具有历史感又不失时尚感。</p> <p class="ql-block">内部有咖啡吧、图书室等供居民休闲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打卡拍照也确实挺有意思的哈😊😊有兴趣爱拍照的朋友在萧索的冬天来这里拍照吧!有暖阳、有光影、有历史,还有美好的你,讲述着一个冬天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2024年的秋天手机随拍于北京,整理留存于12月13日</p>